佛弟子文库 > 随机推荐

《无量寿经》会集本的重要错误

某人曾经说过:「夏老居士不是普通人,他的会集本出来之后,很可惜印光大师已经往生,...

十劫的善根才换来今生往生的资粮

唐代有一位怀玉禅师,他就是念《阿弥陀经》念了30万遍,每天念佛号5万遍。他是夜不...

大亏变大福的因果故事

目前的社会,婚姻的变化是很普遍的,很多人都因为自己的先生或者太太喜欢上别人,甚至...

做弥陀的使者

大家在劝进行者,做阿弥陀佛使者,帮助众生往生这一点上,方法和渠道有很多。比如我们...

鱼的真相:不是用来吃的

与我们所认为的恰恰相反,鱼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保持河水、湖水和海洋清洁的。作为...

惭愧心与七圣财

一、惭愧的意义 惭愧,是惭与愧的并称,即对已犯的错误生起羞耻或内疚之心。《俱舍论...

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

无著文喜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师,他七岁出家,参访善知识,在朝拜五台山时得到文殊菩萨示现,为其指点迷津。文喜禅师前...

认真做事不去评论是非

经常会有人问我对某人或某件事情有什么看法,并要给出个评论,这真是让我哭笑不得。我一天忙得晕头转向,有的时候是...

佛教徒的名利观

《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所通晓的是道义,而小人所看重...

【推荐】佛法初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

人为何受轮回?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

人为何受轮回?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被七情五欲所迷,整天就是为财色名食睡,烦恼也就...

佛教素食观对于改善生态的巨大价值

佛教素食观的核心内涵 佛教从慈悲观念及业报轮回思想出发,明确提出不得食众生肉。认...

不守戒就是末法的表现

受戒后要本著止恶防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去做,那就是守戒。 受戒后要守戒,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就是止...

如来十力能无碍摧毁无明等障

如来的十力能无碍摧毁无明等障而不为余者所摧故,如同金刚能摧一切而不为一切所摧。 ...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腊月初八,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道纪念日。早在公元前623年,印度诞生了释迦牟尼佛...

能戒房事,则病少多矣

近人多生肺病,光颇不以为然。后世人业重,情窦早开。十一二岁,便有欲念。欲念既起,...

出家是对现实人生的逃避吗

问: 出家是对现实人生的逃避吗? 济群法师答: 什么是现实?一般人所说的现实,只是代表世俗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推荐】什么是「造作等流果」

造作等流果纵生人中,爱乐杀生等事。 前面的领受是约外在的果报,这个造作等流是约你...

为什么别人总看我「不顺眼」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莫名其妙讨厌一个人,不管他吃饭、说话、走路,做什么都看不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从前,有一个非常强壮的伐木工到一位木材商那里找工作,并得到了一份工作。报酬相当不错,工作条件也很好。因此,伐...

独修需要具备哪些因缘条件呢

世尊成道后未久,弥醯尊者作为侍者,悉心照料着佛陀的饮食起居。 有一天一大早,弥醯...

提不起就放下

经过几天禅修,大家应感到自然安定,不会太浮躁。一般有五六天的禅修基础,心就慢慢开始回收,不会太散乱,应能比较...

为你点盏灯,将我心照亮

有这么一个故事:漆黑的夜晚,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在转过一条巷道...

格局越大越不纠缠,智慧越高越不贪婪

格局越大,越不纠缠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

远离人我是非

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谤观正不正。《增一阿含经》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凡是人生的各种问题,在...

【推荐】星云大师《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我常在想:一个出家人,如果是男众比丘,最好具备医生资格,至少也要能做弘法的布教师;...

十跪父母恩

父母一路养育我们长大,给予了我们许多,我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方式,这...

印光大师:念佛实修法要

一、选择称名 1. 禅宗 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 禅宗功夫,虽到大彻大悟的地位,以烦惑未...

我们有什么心念,就会产生什么力量

深信业果也是下士道的重要修行内容,其中包括见和行两方面。见就是缘起因果,行就是止...

流光如云相映成辉

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就是从阿弥陀佛无漏、清净、真实的愿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即实相法...

玄奘法师梦中得诸佛指点:佛经不可随意删减

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记载,玄奘大师开始翻译《大般若经》时,此经梵本总...

香菇的营养成份

香菇是一种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是四季可食的美味佳肴,享有素中之肉之称。香菇食用方法简便多样,可多种菜肴混合烹...

如何对治悲观抑郁想自杀的烦恼

守本分,修实行,分外不起一毫欲得之妄念。悲观抑郁和想自杀的烦恼可治也。 人生世间...

苦难到来时,这时候该怎么办

无论什么人,只要造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报就是除了在人间的时候,最后说不出来...

星云大师《规劝青少年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您可知道我们现在的社会多么混乱啊!我们现在的人心多么险恶啊!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恐惧中生活!我...

为什么供养佛菩萨,不能有悭吝之心

问: 供佛时为什么要选择最好的供具和供品呢?为什么供养佛菩萨,不能有悭吝之心呢?...

佛法对感情的看法是什么

佛法对感情的看法是什么?这个每一个宗教,不是讲爱就是讲博爱,要不然就是讲慈悲。那...

星云大师《为社会失业者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垂听我诚恳的祈愿:世间上充满了万千的悲苦,尤以失业最为恼人。 慈悲伟大的佛陀! 失业有...

忘失眼前生死大事的设想

【原文】 庚午四月,先太夫人病革时,语子孙曰:旧闻地下眷属,临终时一一相见,今时...

「佛」字的三种涵义

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 ),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陀是...

预知时至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古德的往生实例中,有许多人是预知时至而往生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预知时至,...

为大众服务应该要有慈悲心

不管执事(执事是指在僧中做事,服务大众的人)也好,同学也好,我觉的培养慈悲、谦下...

对因果应有的正确认识

世间法因为受到个人主观、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有绝对的公平,即使是赖以维系社会秩序的法律,也常因为受到客观因...

把「牛」释放,幸福才有可能出现

问: 佛教常说放下?什么是放下?怎么才放下? 一行禅师答: 可能你们很多人没听过放牛的故事。有一天,佛陀和弟...

王雷泉教授谈禅悟人生

去年底,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王雷泉教授作客人民网,谈了他对禅的定义、佛教...

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

学道别无实法,变化气质,克除习气而已。气质变,品格不期超而自超。习气除,佛法不求...

为什么你活着的时候要作恶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中记载的故事: 北方的桥上设...

圣一老和尚八关斋戒开示

光阴迅速,人命无常,万物皆变异,佛教认为万物都是无常,于是有无我观,佛经里句句皆...

施食能为我们带来五种功德

因为因果,生活中不论我们让其他的生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最后都会在我们自己的身...

学道惟贵痛切,一刻不可放过

学道惟贵痛切,一刻不可放过。盖从无始劫以来,迷而不觉,今一旦知愧,已是三四十岁。...

从施食中学到解脱的方法

佛菩萨慈悲,所以才有施食法门。宋代的时候,不动上师在四川的蒙山创建了施食法门。他...

星云大师《残缺就是美》

每次看到残障人士,我总是想起家乡那个踽踽独行的小女孩。 她的膀子与手都比常人短小,两只脚也长短不一,走起路来...

李娜:我不是出家,我是回家

曾经和李娜在同一个舞台演出过的姜昆,对李娜的出家一直迷惑不解。终于,在洛杉矶,姜昆偶遇已着黄衫的李娜,李娜告...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发隐

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慈悲广大,虽已成等正觉,而复示作菩萨。虽则示作菩萨,而复于...

平常养成这个习惯,梦中遇到恶事也能不犯戒

用功办道要对自己的色身,色壳子要有所了解。就是我这个色身体质本质怎样?和别人比是...

念药师佛圣号,灭无量劫生死重罪

药师琉璃光如来,过去因地发了很多愿,主要是十二大愿,要成佛度一切众生的生、老、病...

东山再起靠「感恩」

慈济人说「感恩」,简单的两个字,却很亲切。听过一则故事: 数年前,有位慈济人原本开设颇具规模的眼镜工厂。一次...

同样的心里,你为何要充满烦恼呢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 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如果把一...

斌宗法师《传授在家菩萨戒开示》

前言 这次贵社社长德钦法师,暨李炳南老居士等,发心举行传授在家菩萨戒会,可说是一件具有深重意义而值得赞叹!时...

当代高僧——广钦老和尚

广钦老和尚生于清光绪十八年(西元一八九二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福建惠安人,俗姓黄...

邪淫后身体的苦痛

生于此世间,受此身体,而行淫行,获得诸多烦恼,诸多苦痛。因邪淫故自己感觉有如下报应: 一、头发常肮脏油腻,暗...

随喜是增长自己功德最便宜的事

随喜功德,随喜一切众生、随喜一切诸佛菩萨,愿一切众生舍离嫉妒障碍,看见人家有一点...

最富的时候

一位打工仔,外出闯荡多年,睡过街头,捡过垃圾,挨过打,卖过血,修过马路,扛过水泥,最后终于闯出一片天地,成为...

佛的「四辩八音」

佛有四辩八音,什么叫四辩?就是四无碍辩: (一)义无碍辩。义,是意思,例如本来没有意思,可是佛一说法,就把这...

世俗的爱情都是虚情假意

世俗所谓爱情爱自己吧?(虚情假意) 常常会看到很多年轻时大唱爱情的夫妻,一到对方...

慧律法师《强烈的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诸位法师、护法居士大德,今天是 2004 年元...

美好人生,从心做起

心,在佛教中有着最为丰富的诠释。认识自己的心,把握自己的心,自如地运用自己的心,最终超越一切束缚,得到涅槃寂...

在家佛前自受五戒仪轨

(一)唱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

别把佛法当成一门学问

若我们自称佛子,听了佛法,却不守戒,你学佛,但却把它变作了一门学问,这是如王阳明...

心灵环保

今天,我要和大家谈一谈有关心灵环保的课题。 环保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也是社会的潮流所向。在这个物质文明飞速...

为什么古来有些祖师能把腿一盘,要走就走要来就来

我们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脱死。那么何谓生死?生死的根本是什么?又如何了脱呢?...

因缘果报如影随形

《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若是造作善业,自然就会受到好的业报,即便得到国王援...

结果因意念而改变

很多时候,本来会有不同的结果,但往往因为我们自身的原因,用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局限在了失败里,以至于自己把路走断...

【推荐】我从前生的妄想而来

清朝有一个居士叫王鼎实居士,这个居士从小就很聪明,悟性很高,他看什么书一看就懂,...

具缚凡夫,欲度众生,无有是处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有一个结论,就是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

心中要有阳光

心中有佛,见的都是光明,说的都是善良。心中有魔,见的都是黑暗,说的都是邪恶。 说人是非者,本是是非人,每个人...

透过无分别智远离五种过失

哪五种过失是透过无分别智可以次第远离的? 一、远离外道我执处故;二、远离未见真如...

培养临终的第二念

净土宗要培养临终的正念是什么意思?临终第二念的正念,正念!第一念的正念不容易做到。诸位你相信你临终的时候是身...

宣化上人:邪师的六种印证

在南洋一带,邪术盛行。诸如鬼魅咒诅、夜叉罗刹、蛇蝎蜈蚣、恶龙喷毒等到处为患。同时扶鸾,降坛显灵,乩童等甚为普...

从医学角度谈临终三要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生死别离,阴阳相隔的痛苦。在监护室...

宏海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第一讲)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修们,大家请合掌端身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怎样看待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

问: 怎样看待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 济群法师答: 当我们说到出世修行时,往往会联想到出家这种修行方式。若是这...

大姑奶奶的往事

在很多老人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场大饥荒,都是沉重的一幕。当年,我的太爷爷...

正报身心世界的虚妄相是怎么来的

我们再看第二段的明众生相续。 这个众生指的是我们五阴的正报的身心世界,它的一个生...

修禅的十种利益

这十种的利益, 第一种叫安住仪式。 你天天参禅打坐总有个样子,这个样子就是个仪式...

弘一大师《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我到永春的因缘,最初发起,在三年之前。性愿老法师常常劝我到此地来,又常提起普济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两年以前的...

把厌离心彻底地提出来

原来我在佛学院讲净土课的时候,比较年轻的学生说,哎呀!我们这么年轻就让我们念佛求...

衍慈法师佛学问答

问:若知自己业障重,应如何是好 ? 答:若知自己业障重,主要是以忏悔和发愿来消除。忏悔是将自己以前身、口、意...

《观无量寿佛经》第十二观:普观

【经文】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①。作莲华合想...

我在职场的戒烟戒酒经验

在职场中坚持学佛,还要如法持戒,这确实很不容易。但只要信心坚定,同时祈求佛力加持...

至诚拜佛对往生的意义

东方诸佛国,其数如恒沙,彼土菩萨众,往觐无量觉。 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彼土菩...

莲池大师《三难净土》略解

第一难:娑婆未变净土难 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如是神力,...

对子女们偏心,这里面有什么道理

问: 有句玩笑话:心脏本来就是偏一边,所以偏心是正常的。但是子女对父母来说,就像自己的手,手心手背都是肉,怎...

星云大师《得失心》

得失之间,是欢喜?是悲伤?你有过这种经验吗? 日前报载,日本一位家庭主妇因为女儿没有考上明星幼稚园,愤而将邻...

卖斋立毙的故事

有种情况,也是我们这现前一念心,由于我们开始修行转业,使这个境界来报,果报不定的...
重新加载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