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犹如此》白话选译

2018/10/23        

五、抚恤孤儿

同是父母所生,幼小的孤儿令人怜悯。他们无依无靠,常常没吃没穿。动物也要抚育失去母爱的幼儿,它们的善行往往令人动情。

斗谷於菟(《左传》)

春秋时期,楚国的斗伯比从小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是郧国国君的妹妹,因此就和母亲一起到了郧国,在那里的宫中长大。后来斗伯比与郧国国君的女儿发生私情,生下了斗子文。郧国国君的夫人不想让女儿的事被别人知道,就派人把所生的婴儿丢弃在云梦的荒泽之中,却被一只老虎收养,用虎乳喂他。郧国国君在一次打猎时看到这一情形,感到非常奇怪。回到宫里,郧夫人将实情告诉了他,他便派人把孩子抱回,并把自己的女儿正式嫁给斗伯比。楚国人把用乳汁哺育小孩称为 “谷”,把老虎叫做“於菟”,因此就给这个孩子起名为“斗谷於菟”。“斗”为姓,“谷於菟”意为“被老虎喂养的孩子”。后来他长大成为楚国贤明的令尹,史称“令尹子文”。

鹤子点评说:《诗经》上说:“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诗里是说,周朝的先祖后稷降生时,人们以为不祥,就把他扔在隘巷中,有牛羊用自己的奶喂养他。把他扔到寒冰上,有鸟飞来用翅膀为他遮寒。自古圣君贤相,出生后常常遭遇患难,得到身边千万生灵的呵护,不止是楚令尹子文一人如此。

诗曰:

呱呱何在隐深芦,梦泽风云气象殊。

岂识他年贤令尹,无人乳哺遣於菟。

 

虎怜孤苦(《警心录》)

婺州的根溪有一位李婆婆,已经六十多岁了,她的几个儿子相继病死,只剩下一个七岁的孙子与她相依为命。这年春天,李婆婆领着孙子去采茶。突然一只老虎从林间跃出,扑上来抓住她的孙子。李婆婆挺身向前,拉住老虎大哭,向它叙述自己的孤苦遭遇,并且说:“还不如把我吃了!”老虎听着听着,垂下眼睛,耷拉着耳朵,好像惭愧后悔的样子,急急忙忙跑走了。李婆婆又悲又喜,带着孙子回到了家。

李斯义点评说:语意悲切,连老虎这样凶猛的动物也为之感动。《周易·中孚》说:“信及豚鱼。”意思是“至诚恳切,连兽类、鱼类也受到感化”,事实的确如此。

诗曰:

虎前痛哭诉酸辛,乞宥孤孙食老身。

羞恶心中兼恻忍,谁云物性不如人。

 

犬哺猫(《宋史》)

宋朝时有兄弟二人。哥哥张孟仁,妻子郑氏。弟弟张孟义,妻子徐氏。兄弟俩在一起生活,没有分家。妯娌二人亲密无间,共有的财物即使是一根线也不私用。家里有一只正在喂奶的母猫被人偷走,另外的一条狗就代替它喂养小猫。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下旨表彰他们,称赞他们的家庭为“二难”。

诗曰:

未闻黄耳哺乌员,失乳遗孤惨可怜。

一视同仁忘物我,满庭春盎太和天。

 

李氏猫(《警心录》)

大庾岭有一个姓李的人,家里养了两只母猫,各产下四只幼崽。两只母猫轮流出外觅食,互相为对方的小猫喂乳,习以为常。十多天后,一只母猫被狗咬死。另一只母猫就把它的四只幼崽都叼到自己的窝里,和自己的幼崽在一起。新来的幼崽生气叫唤,感到很不安。这只母猫便围在它们身边,一个个舔着它们,情真意切,不忍心将它们舍弃。时间一长,母猫的奶供不上,身体一天天瘦弱,但还是像从前一样奔走照顾这些小猫,直到它们过了哺乳期能自己进食为止。

李斯义点评说:把爱护自己孩子的心,扩展到别的孩子身上,并且始终如一,这便是圣人以天下万物为一体的意境,想不到动物竟能有这样的襟怀!

诗曰:

生死交情若此深,陵孤遑复念苔岑。

试思一样同胞视,何等慈悲恳到心。

 

猫代乳(《圣师录》)

唐朝时北平王的家中,有两只猫在同一天生崽。其中一只死了,它的两只幼崽饿的咿咿直叫,声音非常凄切,还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已死。另一只猫正在喂自己的幼崽,起身听了听,赶紧跑过去救护,衔过一只幼崽放在自己的窝里,又跑过去衔来另一只,赶紧给它们喂奶,就像对待自己的幼崽一样。

诗曰:

讶母酣眠唤不醒,咿咿索乳两伶仃。

此情惨痛凭谁告,难得关心掩泪听。

 

鸟覆弃婴(《东观纪》)

东汉的敬隐皇后出生时,正好遇上动乱,她的母亲把她遗弃在南山下。当时正值隆冬,异常寒冷,她在野外过了两个晚上也没冻死。她的养父母偶然从这里经过,听见婴儿的哭声,觉得很可怜,就过去察看。见到有飞鸟张开翅膀为婴儿遮寒,觉得非常神奇,便把她带回去抚养,就是后来的敬隐皇后。

诗曰:

雪里啼声窜虎狼,阿娇归抱外家藏。

翩翩孰庇椒房贵,莫是丹山老凤凰。

 

鹊替哺(《圣师录》)

大慈山的南面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两只雌鹊,各自筑巢生子。其中一只雌鹊被凶猛的大鸟所害,两只幼鸟失去母亲,啁啾鸣叫不停。另一只正在喂养自己的幼鸟,听见叫声心生怜悯,赶紧飞过去救护,把它们都衔到自己的巢中喂养,就像自己的幼鸟一样。

诗曰:

昨同樾荫恸离俦,衔子巢中抚字周。

底事风人诗未及,均平心但美鸤鸠。

 

来鹤寺鹳(《警心录》)

邵伯埭有一座来鹤寺,与佑圣观为邻。明朝嘉靖癸巳年,有两只雌鹳在这里分别筑巢,各自喂养着两只雏鸟。佑圣观的那只鹳被人射死,它的两只雏鸟在巢中嗷嗷鸣叫,每天都靠来鹤寺的鹳来喂它们。来鹤寺的鹳对待它们就像自己的幼鸟一样。等它们羽毛长成,就要飞走时,雌鹳在后面飞鸣追逐,依依不舍。当时听说这件事的人,都觉得很不寻常。

李斯义点评说:第五伦是东汉时期的大臣,为官奉公守法,襟怀坦荡。曾经有人问他有没有私心,他回答说:“我哥哥的孩子得病,我一个夜里要去探望十次,但回来就能睡着。我自己的孩子有病,虽然不用去探视,但整个晚上也睡不着。”表示自己在对待哥哥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的态度上,还不能完全没有私心。何况是邻居的关系,就更疏远了。与自己的子女同等对待,想不到鸟类却能做到。

诗曰:

哺雏如母悯牙牙,故侣同栖历岁华。

身在东家夜常起,婆心一半在西家。

 

慈鸡说(《广虞初新志》)

陈先生在京城做官,他的夫人回家乡后,早晨没人叫他起床。他担心到官署会迟到,就养了一只公鸡让它早晨打鸣。又养了一只母鸡与它相伴,不久就开始下蛋。仆人多事,作了一个窝让母鸡孵卵,四只小鸡刚孵出来,母鸡就死了。窝里的四只小鸡悲鸣不已,好像失去了依靠。公鸡丧偶后,也忘了这几只小鸡是谁的,不久又买来一只母鸡与它相伴。这只母鸡来了以后,绕着这几只小鸡的笼子转悠,好像看它们幼小就失去母亲,心生怜悯。陈先生让仆人打开鸡笼,把母鸡放进去。这只母鸡招呼着几只小鸡,像自己的一样,有时用翅膀护着它们,有时又让它们伏在自己身上,带着它们到处找吃找喝。那四只小鸡高高兴兴地依恋着它,以为是母亲又回来了,从此不再悲鸣。

陈先生不禁感叹道:“鸡中也有继母吗?鸡中也有能慈心对待前母之子的继母吗?古人说鸡有文、武、勇、仁、信五种品德,可谁知道它们还有一种品德,真令人惊叹。不过慈爱的天性,动物虽然也有,却不是全都具备。而慈爱的天性连动物都有,人难道会没有吗?为什么许多人还是没有呢?正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所以天下凡是能得到继母慈爱的人,应该知道自己有多么幸运。而天下凡是身为继母,却不能善待前妻子女的人,应该引以为戒。”

陈先生还在他的继母寿诞这一天,在跋中写道:“我们兄弟幼年就失去了母亲,多亏继母张太孺人像亲生子一样抚养,才得以长大成人,她对我们的慈爱真是出自天性。然而像她那样的继母,世间百中无一。现在看见窗下的母鸡对几只小鸡能有这样的慈爱,不禁深为这几只小鸡感到庆幸,同时也更加感念我们兄弟当年的幸运。”

诗曰:

伯劳哀泣绕亲车,此独恩勤更有加。

倘使萱庭尽慈爱,孤儿何至衣芦花。

 

鸡翼雏(王福征述)

我家近年买了一只白色的母鸡。不久又买了四只小鸡,其中一只被老鼠咬死。小鸡们没有母亲照料,日夜哀叫。这只白鸡爱怜地看护着它们,总是给它们喂食。早晨等小鸡们吃饱后,带着它们去晒太阳。它趴在地上展开翅膀,让小鸡们环绕着依偎在它的身上,好像担心它们趴在地上受凉。傍晚就领着小鸡们回到鸡笼,有不知道回笼的,就把它领到笼口拦进去,然后自己也进到鸡笼里看护它们,每天都这样。后来小鸡渐渐长大,鸡笼里住不下,就领着它们到鸡群中过夜。过了一年多,又买来一只小公鸡,遇到有别的鸡来啄这几只小鸡时,它总是愤怒地和它相斗。若这时又有鸡在啄别的小鸡,它便放下刚才这只,又去和那只鸡相斗。另外在我的二姑家,一只孵卵的母鸡保护别的小鸡,情形也与此相似。为什么动物抚恤孤儿的情况处处都有呢!

诗曰:

食息呼雏夙夜偕,相依如母戏苔阶。

是何风日太初世,绘出融融无我怀。

 

鹅护雏(《警心录》)

常州的陈四家,养了黑白两只母鹅,两个窝离得很近,各自哺养着几只小鹅。不久,黑鹅死了。白鹅每天早晨都去黑鹅的窝,叫上那几只小鹅,和自己的小鹅一起到园中觅食。晚上还要领着它们回到窝里才离开。

李斯义说:以爱护自己子女的心,来爱护他人的子女。这样的高尚品德,在动物中竟然也能见到。可是世间那些残忍成性的人,以骨肉为敌,不但不会养育他人的子女,反而连他们的栖身之所也要侵吞,这又是怎样的居心?

诗曰:

朝暮看雏各出窠,垂怜一日几摩挲。

故园更有凄情处,红掌青苔旧迹多。

 

蛛留一丝(《警心录》)

陈恂六有一次坐在屋檐下,看见一只大蜘蛛在檐边结网,另一只小蜘蛛在它的右边结了个小网,与大网相连。一会儿大网破了,大蜘蛛把全部蛛丝都收回腹中,准备另找地方结网。最后只剩下右边的一根丝,这根丝牵着小网,如果收走,小网肯定会毁。这只蜘蛛为此在梁柱间徘徊,迟疑了很久,最终还是没有收就走了。

李斯义点评说:世上需要由成年抚育幼小,强者保护弱者。若势力强大者只图自己方便,毫不顾及弱小者的利益与生存,便丧失了最起码的同情心。如果能于此时停下来替别人想一想,就会给很多的人带来恩惠。

诗曰:

巧蛛收网雨黄昏,欲去迟疑小网存。

人世张罗争利己,谁留缱绻一丝恩。

六、眷念故旧

衣装以新颖为佳,知交以故旧为美。古朴的风俗早已消失,人们日渐视同陌路。感念动物的深厚情谊,仿佛向我们含泪倾诉。

义鹿冢(《圣师录》)

银台的侯广成先生家,将一头鹿在尧峰山上放生,已经好几年了。侯先生去世后,这头鹿跳着扑在地上撞断了自己的角,几天不吃东西也死了。山上的僧人悲怜它,将它埋葬,立碑名为“义鹿冢”。

徐仲光赞道:离开圈养的藩篱,在山野间自在徜徉。依托主人的慈爱,免于被宰杀的厄运。生前蒙受大恩,死时紧紧相随。仰天长呼,道不尽无穷的哀痛。以身相殉,山僧默默为你送行。鹿角摧折,肝肠欲裂。孤峰长眠,一抔黄土。

诗曰:

啸傲深山乐未曾,侯嬴死后恨填膺。

年年鹿冢凭谁荐,一掬寒泉付老僧。

 

象悼亡(《博物志》)

日南郡向朝廷进贡了四头大象,雌雄各两头,其中一头雌象死于九贡。到南海一百多天,那头雄象的身上涂着泥土,不肯饮酒吃肉。负责接待的官员询问原因,雄象便流下眼泪,显得很哀伤。

诗曰:

象中荀粲黯神伤,身辱泥涂肉味忘。

宴尔新婚花烛烂,何人回念旧糟糠!

 

能仁寺猴(《警心录》)

南宋淳熙年间,知策长老在山阴能仁寺担任住持,养了一只猴子,非常驯顺,给它起名叫“孙大”,后来送给了总管夏侯恪。知策长老每次拜访夏侯恪时,猴子认出长老的轿子和僮仆,就跳过来拉住不放。夏侯恪很怜惜它,就把它又送还给知策长老。长老在山中当了六年住持,想辞去职位,众人都不同意,他就在一个凌晨独自离去。这天猴子感到跟平时不同,就流泪绝食,不到正午就死去了。

李斯义点评说:世人经常为了种种目的而弃旧求新,这只猴子却只依恋旧主。人若能如此,岂有背叛主人、欺瞒君王的不忠行为呢?

鹤子点评说:这只猴子竟以死送别,情感未免过于激烈,但远比那些朝秦暮楚的人强多了。每当夕阳西下,捡拾林中橡栗的时刻。或是秋风吹破窗纸,落叶瑟瑟纷飞的夜晚。只身孤影,呼叫爱猴之名,却再也没有回应。此时此刻,长老的心中该是多么的感伤!

诗曰:

舍旧谋新耻未能,六霜丈室伴禅灯。

凄惶亦欲追随去,又恐关河累老僧。

 

东峰双猿(《池北偶谈》)

铁汉和尚住在金陵牛首山东峰下,独自修行了几十年。他养了两只小猿陪伴自己,若有什么东西想让它们去拿,二猿都能明白他的意思。铁汉和尚与龙眠的方拱干学士(号坦庵)很投缘,专门盖了一间房子,方学士来时便住在里面,门上的匾额题为“坦轩”。和尚圆寂后,二猿悲鸣不食而死,葬在和尚的塔边。方学士给铁汉和尚遗像题词道:“两个猕猴杖一根,献花石上独称尊。怪公事事能超脱,留此赃私误子孙。”

鹤子点评说:这件事与唐代潭州华林寺善觉禅师的两只虎侍者大空、小空很相似,但没听说大空、小空也随禅师圆寂而死去。

(注:《五灯会元》等记载,唐代观察使裴休,前来拜访华林寺善觉禅师,问道:“您有侍者吗?”禅师答道:“有一两个,只是不能见客。”裴休问:“在什么地方呢?”禅师叫道:“大空!小空!”两只老虎从寺院后面走了出来,裴休见了很害怕。禅师对两只老虎说:“现在有客人,你们回去吧。”两只老虎哮吼着离去。裴休问道:“您是怎么修行的,能使老虎驯服?”禅师沉默了一阵,然后说:“明白了吗?”裴休答道:“不明白。”禅师说:“我常念观世音菩萨。”)

诗曰:

无心鸿爪印泥中,画里双猿侍远公。

一切有情都有性,可能抛性说真空?

 

巧哥捷儿(《柳崖外编》)

绍兴人程生去四川给人做幕僚时,带着一只八哥和一只猴子,他给八哥取名为“巧”,给猴子取名为“捷”。有客人来时,猴子就会前去接待引路。客人坐时,八哥就会招呼客人喝茶。平时用到的一些小的东西,就让八哥衔来。客人取笑他说:“诗人林逋以梅花为妻,以鹤为子。你大概是想让‘捷’为仆人,让‘巧’为妾吧?”捷与巧,彼此也非常相好,常常一左一右跟着程生,非常听话。它们两个只要一会儿不见,就互相寻找,找到后就更加要好。

一天,程生在小院饮酒赏花,令猴子看门,不让俗客进来。又对八哥说:“巧儿,我的围带在屋里,去帮我取来。”八哥听命飞入屋里,刚出房门,突然有一只老雕从空中飞来捉住它。八哥估计自己逃脱不了,松开口让围带落在花阶上,呼叫道:“程相公!程相公!八哥被老雕捉去,带子在花阶上。”又叫道:“猴哥!猴哥!”声音愈加悲哀,渐渐远去。程生听到叫声回头一看,不见了巧哥,台阶上围带还在,上面有滴滴鲜血,羽毛在空中纷飞。程生大叫一声,把酒杯扔出十多步远,又把坐凳差点摔碎。一会儿猴子来了,向天哀号,一跳四五尺高,面目狰狞地拍打着双手,绕着围带和八哥的血迹转了几十圈。程生对它说:“捷,我与你和巧哥性命相依。今天巧哥被恶雕所害,你能为我洗雪这个耻辱,为巧哥报仇吗?”猴子点点头,好像明白他的意思。

官署前有一根几丈高的旗竿,靠近顶部有一个斗形。猴子早晨起来,拿着一只小鸡,顺着旗杆爬上去,蹲在斗里,用一只手举着小鸡露在斗的外边。一只雕盘旋而下,快要到斗形时,猴子跃起把它抓住,仔细看了看,把它撕裂,下来放在程生面前。程生问:“这是杀我巧哥的那只雕吗?”猴子摆了摆手表示不是。第二天凌晨,猴子又举着小鸡爬到斗里,快到中午时,抓获了两只雕,把它们撕裂了,又放到程生面前。程生问:“这两只雕中有杀我巧哥的吗?”猴子还是摆摆手。

到了第三天,一群雕在大树间盘旋,猴子到厨房取了一升左右的碎肉,撒在地上,然后藏在树间。群雕飞下抢食,猴子审视了很久,突然跳下来抓住一只,急忙跑到程生面前,把这只还活着的雕紧紧按住。程生问:“它就是杀我巧哥的那只罪雕吗?”猴子点点头。他又问:“你怎么知道呢?”猴子指着那只雕的翅膀,里面夹着血片,爪子上还挂着红线。仔细一看,正是八哥平时所系的。程生设好巧哥的灵位,对猴子说:“捷儿,行刑!”猴子于是撕开雕的身体让血流出,滴在巧哥的灵位前,然后把它一片片撕碎。拜祭之后,程生和猴子都不胜伤感。

诗曰:

同群鸟兽且忘形,骤听哀号入杳冥。

妙手空空仇已得,血风洒处泣幽灵。

 

诗送野宾(《警心录》)

王仁裕曾在汉中巴山任职,有捕猎的人送给他一只小猿。它又小又聪明,王仁裕很爱怜它,取名叫“野宾”,意为山野中的来客,一叫就答应。后来它长得很强壮,拴得稍松一点,它逢人就咬,就是用鞭子抽打也不怕。于是王仁裕就在一条红绸上题了首诗,系在它的颈上,诗中写到:“放尔丁宁复故林,旧来行处好追寻。月明巫峡堪怜静,路隔巴山莫厌深。栖宿免劳青嶂梦,跻攀应惬碧云心。三秋果熟松梢健,任抱高枝彻晓吟。”并派人送入孤云两角山,把它放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后来王仁裕任职期满,进入四川,行到嶓冢庙前,看到汉江边上有一群猿猴从峭岩上连臂相继而下,到江边喝水。其中有一只高大的猿猴离开猴群走向他们,在路边的古树间垂身往下看,脖子上的红绸还在。随从的人指着它说:“这不是野宾吗?”大声叫它的名字,每次它都答应。王仁裕停下马,看了它很长时间,不觉心中有些伤感。他放开马缰继续向前赶路,野宾哀叫了几声离去。一行人在山路上走了很远,还能听见猿猴低沉凄切的声音。王仁裕于是又作了一首诗: “嶓冢祠边汉水滨,此猿连臂下嶙峋。渐来仔细窥行客,认得依稀是野宾。月宿纵劳羁绁梦,松餐非复稻粱身。数声肠断和云叫,识是前年旧主人。”

李斯义点评说:久别相逢,悲喜交加。野宾和主人两情依依,不忍分离,就像故友重逢一般。读到此处,令人为他们的离别感到惋惜。

鹤子点评说:黯然销魂的愁绪,唯有离别时感受最深。这两首诗缠绵婉约,和江淹所作的赋,意境相近。相比之下,描写野宾的诗句要更加鲜明生动。

诗曰:

红绡诗就讽回环,送别孤云两角山。

嶓冢重逢各含泪,余声犹绕乱峰间。

 

犬恋主(《警心录》)

复州的签判厅主管官府各个部门的钱物,因此常要养狗来防范盗贼,其中有一条黄狗已经养了十多年。吴兴人周砺在此任职时,对它尤其加意喂养,这条狗就像感恩似的,经常坐卧在他身旁。他任职期满后,侄子周皋继任,由于家里的小孩较多,担心被狗吓着,就牵着它送到了莲台寺。第二天这条狗又回来了,这样反复了好几次。周砺此时还没有离开复州,一次前去拜访周皋,这条狗认出了他乘坐的轿子,就迎上去绕着轿子恋恋不舍。等周砺乘着轿子离开时,它就一直跟在后面。周皋明白了它的意思,把它带进了返乡的船里。船到达巴河时,这条狗登岸还未返回,船夫就解开缆绳开船东下。它望见了,急得又蹦又跳,嗥叫着追赶了三四十里。周砺看到后,忙叫小船把它接来,上船后这条狗欣喜不已,一路跟着主人到达湖州。

诗曰:

托君宇下感恩多,古刹回头怅若何。

邂逅主人无限喜,看渠逐棹下巴河。

 

猫恋主(《圣师录》)

苏州齐门外的陆墓村有一户平民,欠了官府的租税,外出躲避。他的家里很穷,只剩下一只猫,催租的人把它捉走,卖给了阊门的一家商铺。一次此人从商铺前经过,猫跳入他的怀中,又被铺中的人夺走,小猫悲鸣着不停地回头看他。到了晚上,它衔来一个绸缎包裹,里面有银子五两多,放在这户平民的家里就离开了。

诗曰:

此身已矣忆奴无,寂寞花阴念主孤。

去住两难心苦甚,留金料足抵官租。

 

白香山鹤(《唐诗金粉》)

唐朝的刘禹锡在一篇诗序中写到:“我的友人白乐天,去年在吴郡任职期满,带着一对鹤返家。我和他在扬子津相遇,一整天都在观赏这两只鹤,看它们飞翔舞动的姿态,与相书上的记载一样,确信正是相传的华亭鹤。今年春天,乐天又被任命为秘书监,没有随身把鹤带去,而是留在了洛阳的家中。一天,我到他家中去看望他的家人,这两只鹤姿态昂然优雅地过来看我,就像是从前的熟人。它们在我身边徘徊俯仰,好像充满感情却又说不口。为此我作了这首《鹤叹》,以赠给乐天。”

诗曰:

萍水曾逢扬子津,洛阳宅里复相亲。

多情尚认刘宾客,同忆长安远宦人。

 

陈州鹤(《圣师录》)

在陈州担任副职的卢某,养了两只鹤,性情十分驯顺。其中一只鹤受伤而死,另一只哀鸣着不吃东西,卢某耐心地喂它,才开始进食。一天,这只鹤绕着他一边飞一边鸣叫。他就对这只鹤说:“你要是想离开,我不会强留你。”这只鹤展开翅膀飞到云际,又在空中反复旋绕了一阵才离去。卢某又老又病,也没有孩子,三年后回到了黄蒲溪养老。在一个萧索的深秋,他拄着拐杖在林间散步,忽然看见一只鹤在空中盘旋,叫声凄凉。他仰起头说道:“莫非是我在陈州时的旧伴吗?如果是的话,就请你飞下来吧!”空中的鹤立刻飞落到他的怀中,用喙牵着他的衣服,绕着飞舞,不肯松开,于是把它带回了家。后来卢某去世了,这只鹤也不吃东西而死,家人把它埋在卢某的墓旁。

鹤子点评说:先前的哀鸣不食,是眷念受伤而死的同伴。其后的叫声凄凉,是眷念恩德深厚的故主。

诗曰:

放鹤徘徊不忍飞,孤山无子老何依。

黄蒲溪上重相遇,岂接卢敖岛屿归。

 

三燕殉墓(《警心录》)

宋朝时,清溪王家的女儿,性情温柔善良,好积阴德。她家的厅堂里有一个燕巢,一天,母燕被猫吃了,三只小燕眼看就要饿死。她就用红稻喂它们,直到它们长大后飞去。这年冬天,王家的女儿得病而死。第二年春天,燕子又飞回来,绕着她家不停地飞。她的母亲说:“我的女儿已经死了,葬在园中。你们要想找她,可以跟我一起去。”燕子跟随她到了墓前,它们一边飞一边发出哀惋的鸣叫,最后用嘴啄墓而死。

诗曰:

三雏失母哺谁依,仗女恩勤幸免饥。

如雪梨花春黯淡,年年魂绕故园飞。

 

蜡丸如故(《耳新》)

金国的安抚使田琢,年轻时从军,驻守在塞外。他居住的房屋有一对燕子飞来筑巢,当地人想捕捉它们,田琢设法加以保全。忽然有一天,两只燕子飞到他的座位旁边,呢喃鸣叫着不肯离开。田琢说:“明天是秋社节,你们该飞到南方去了,是来向我告别的吗?”随即作了一首诗赠给它们,诗中说:“几年塞外历崎危,谁道乌衣亦此飞。朝向芦汀知有意,暮投茅舍重相依。卿怜我处频迎语,我忆卿时不掩扉。明日西风悲鼓角,卿应先我我何归?”他把这首诗用小字写下来,放进蜡丸,系在它们的脚上。第二年,他期满还乡。八年后,担任了潞州观察判官。一天,他坐在官署的含翠堂,忽然有一对燕子飞来,一只飞到屋檐下,一只飞到砚台边的画屏上。仔细一看,发现脚上系的蜡丸还在,才知道这两只燕子正是他驻守塞外时赠诗的那两只。他的好友庞才卿专门作了一幅画,并写了一首长诗记述这件事。

李斯义点评说:边塞荒凉,人与双燕彼此相依,吟诗赠别,堪称一段佳话。想不到过了八年,双燕忽然飞来,脚上的蜡丸如故,真是一件奇事!

鹤子点评说:这首蜡丸诗,抒情款款,含意深深。秋天双燕作伴还乡,为它们送别时深感庆幸。驻守塞外,思念家乡的亲人,为自己孤单飘零而惆怅不已。这两层意思都表达得委婉周到。

诗曰:

等是杨花不住身,蜡丸珍重八回春。

似曾相识来双燕,还觅缄诗赠别人。

 

鸿赎妇(《聊斋志异》)

天津有一个捕鸟人,捉到一只雌性的鸿雁。雄雁一直跟到他家,在外面哀鸣翱翔,到傍晚才离去。第二天,捕鸟人很早就出门,发现那只雄雁已经来了,飞鸣着跟在他身边,接着停到他脚下。捕鸟人正想把它也捉住,却见它伸着脖子一起一伏,从口里吐出半锭黄金。捕鸟人明白了它的意思,就说:“这是想赎回自己的妻子。”于是便放了雌雁。两只鸿雁来回互相打量,似乎又悲又喜,然后双双飞去。捕鸟人用秤称了一下,这锭黄金有二两六钱多。

鹤子点评说:这锭黄金是从哪儿衔来的呢?而捕鸟人能明白它是想赎妻,也算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不知这只雄雁前一天傍晚独自离开后,一整夜是怎样的辗转不安啊!

诗曰:

秋胡重见喜开颜,几赎文姬入汉关。

人世黄金如此易,不劳再筑望夫山。

 

景州雁(《秋坪新语》)

景州的李镜亭,曾经得到一只雄雁,把它养在院子里,平时与鹅鸭在一起,非常驯服。一天,有一群雁从空中飞过,院子里的这只雁昂首长鸣,忽然有一只雁飞下,原来是它的雌雁。它们亲密地脖颈相依,咿哑鸣叫着互相应答,就像久别重逢诉说离愁,彼此相互亲近一样。过了一阵,两只雁一同飞走了。第二年雁群归来,以前养的那只雁独自飞下,哑哑地向鹅鸭鸣叫,就像和老朋友打招呼。又来到以前栖息饮食的地方,来回打量察看。一会儿又飞到客厅,走进屋里,来回几遍寻找主人。看见主人出来,就伸着脖子扇动翅膀,响亮地大声鸣叫,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过了一刻钟,才翩然飞起,追逐雁群而去。当时见到的人,没有不感到惊异的。

诗曰:

空际闻声识故夫,不图意外遇罗敷。

相怜云路分飞后,碧海红尘两地孤。

 

陇山鹦鹉一(《警心录》)

唐玄宗的宫中养了几百只鹦鹉,一天,皇上问它们:“你们思乡吗?”鹦鹉答道:“思乡。”于是派宦官把它们送回山中。过了几年,有朝廷的使臣路过陇山,鹦鹉问:“太上皇还安好吗?”使臣回答:“太上皇已经辞世了。”鹦鹉们都悲鸣不已。使臣作诗道:“陇口山深草木荒,行人到此断肝肠。耳边不忍听鹦鹉,犹在枝头说上皇。”

诗曰:

声声频问上皇安,曾记深宫带笑看。

陇水不流助呜咽,鼎湖梦断路漫漫。

 

陇山鹦鹉二(《圣师录》)

宋高宗时,陇西进献了一只特别善言的鹦鹉,皇上命人养在宫中。过了一段时间,皇上问它:“你想念家乡吗?”鹦鹉回答:“怎么会不想,可是想又有什么用?”皇上就派遣使者把它送还陇山。几年后,这位使者路过这个地方。鹦鹉问他:“皇上还好吗?”使者回答:“皇上已驾崩了。”鹦鹉向南朝着京城的方向悲鸣不已。

诗曰:

陇山南望不胜哀,目送迢迢使节回。

五国城头霜月苦,可曾雁信问安来?

 

韩通判鹦鹉(《春渚纪闻》)

韩奉议任陇州通判时,他的家人得到一只鹦鹉。没有多久,它忽然对家人说:“近来特别思念我的家乡。”家人觉得可怜,就把它放了。后来有位从陇州派往京城的差役,在道旁树下休息,忽然听见鹦鹉跟他说:“您还认识我吗?我是韩通判家的鹦鹉,烦您到京城为我捎个话,多谢他们,我在家乡的山林中过得很快乐。”

诗曰:

云水翛然自在身,误谋红稻绊红尘。

关山哪有家山乐,寄语天涯薄宦人。

 

秦吉了(《情史》)

武则天当政时,担任左卫兵曹的刘景阳,出使岭南,得到两只秦吉了,能听懂人言。回到京城后,他把雄鸟献给了武后,把雌鸟留下了。这只雄鸟在宫中烦怨,不肯吃东西。武则天问它:“为什么这么闷闷不乐呢?”雄鸟说:“我的配偶被使者留下了,我很思念它。”武则天把刘景阳召来问道:“你为何藏匿了一只鸟呢?” 刘景阳赶紧叩头谢罪,把那只雌鸟也进献了,武则天也没有怪罪他。

诗曰:

一路双栖乍别离,难衔红豆寄相思。

影孤怯对瑶阶月,何处声声叫画眉。

 

径山寺鸡冢(《宋高僧传》)

杭州径山寺有位僧人释法钦,养了一只鸡,不吃虫子等生命,跟着他形影不离,从不私自到其它地方游玩。后来法钦去了长安,这只鸡哀鸣三天后死去。现在这只鸡的坟冢还在山上。

诗曰:

三生带得善根来,久傍禅扉旧绿苔。

一片行云留不住,寒窗风雨助啼哀。

 

乌郎苍女(《圣师录》)

汤初焕在江西协助郡守处理政务,在任时生了个女儿,满一周岁时,当地人送了一只鹅,脖子被盒担给压折了,成了之字形。汤初焕的夫人觉得它可怜,就养了起来。后来任职期满返乡,亲戚又送来一只鹅,它的一只脚掌有残缺。汤夫人又可怜它,也养了起来。这两只鹅一雌一雄,成了配偶。雄鹅叫“乌郎”,雌鹅叫“苍女”,只要叫它们的名字,便会应声而至。它们走路时就让缺掌的那只先走,吃东西时就让折颈的那只先吃。一直养了三十多年,等到夫人去世时,这两只鹅也哀叫着绝食而死。

诗曰:

秩然有礼宛如宾,相敬相怜三十春。

莫笑老鹅同缺陷,昂藏竟似两完人。

 

觅偶而来(《警心录》)

山阴的陈尔诚,在门前沟渠中网住一只大鳖,把它放在厨房的水缸里。他的祖父陈华宇傍晚从外面回来,看见水缸旁边又爬来一只鳖,估计是来找它的配偶,就把它也放到水缸里。两只鳖见面后,聚在一起眷恋不舍。陈尔诚不禁感叹,就把它们放回沟渠。从此全家人都戒食鳖。

诗曰:

有情眷属尽堪哀,谁喻蹒跚觅偶来。

假使夜阑人未见,不知含泪若何回。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