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金刚经》

慧律法师  2011/03/02        

大乘正宗分第三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佛告须菩提:一切的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这些大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应当怎样降伏这颗心呢?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到这个地方一个括弧,写一个:欲界。

若卵生,譬如说蛇、乌龟、鸡、鸭;这都是卵生的。

若胎生,像人、狮子、大象、猫、狗、老鼠;

若湿生,像鱼,或者水中的虫;

若化生,譬如说天、鬼、神、地狱,这个统统是化生,命终以后,譬如说投胎成天人,死了以后,一下子变天人了;我们往生以后,恶业重,一下子变鬼了。

若有色。写一下,这个就是色界,色界。前面讲的是欲界,现在讲的是色界。

若无色。做一下笔记,就是无色界。若有色,就是初禅到四禅天,若无色,就是无色界天,就是四空天。

若有想。就是有这个想念,有想念的天人,但是,没有这个色身。

若无想。就是无想天的天人,这个若有想,就是有想念的天人,但是,他没有色身,叫做若有想。若无想,就是无想天的天人,无想天就是一念寂静,因为他的第六意识是伏惑的,不是断惑。

若非有想。这个天又在无想天之上,这个天人,一念寂然不生不动,叫作非有想。意思是说:没有什么念头,粗糙的念头都没有。“非有想”,意思就是:非有就是不能说有。

若非无想。也不能说无想。拿笔做一下笔记,叫作非想非非想天,这个就是三界的最高。非想非非想,说想也不对,说无想也是不对,微细的妄念还在。

我皆令入无余涅磐。无余涅磐是对有余涅磐讲的,有余涅磐,就是我们这个色身就算断惑了,我们还存在这个色身果报。无余涅磐就是究竟圆满菩提了。这些三界内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我统统都要叫他们进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虽然度了这么多的众生,但是,不着众生之相。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众生当体即空,哪有度呢?师父也没有度大家。为什么?自性自度。你听了师父的开示,内心有智慧,自己懂得放下烦恼,放下分别,放下执着,放下颠倒,这不是我度你啊!是你自己清净自性起作用,你度你自己,不是我度你的,我没有那个能力度你啊!做师父的人,只能给徒弟增上缘,我没办法度你的。你清净的自性,大智慧心一展露出来,自己知道,懂得放下,你自己得度了。所以说:实无众生可度,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其实我没有度你们。

何以故。为什么?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我相就是内心里面根深蒂固,认为这个四大假合、五蕴假合的色身就是我,认为就是我。人相。“我”以外叫作人相;众生相。有两种解释,各家的注解不一样, 一种解释是:集五蕴众生之相,我们这个色身,集色、受、想、行、识,“五”就是众多嘛!众多的因缘凑合起来,这个叫作众生相。第二种解释就是:我就是我相,诸位就是人相,六道众生,除了人类以外,统统叫作众生相。寿者相。要做一下笔记:一期的生命,譬如说:我从出生到死亡八十岁,这一期的生命,持续的执着,叫做寿者相,持续一期寿命的执着,叫作寿者相。直接说就是:你只要着相,统统不叫作菩萨,你做了多大的功德,只要动一个念头着相,即非菩萨。於这个世间无所求,你做了再大的善事,都不求任何的回馈,不求任何的福报,这就是真正了不起的修行人,佛弟子就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摩诃萨者。摩诃言大。心量广大。不可测量。乃是大悟人也。

众生者。谓於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心。起无量无边烦恼妄想。轮回六道是也。

若卵生者。贪着无明。迷昧包覆也。

若胎生者。因境来触。遂起邪心也。

若湿生者。才起恶念。即坠三涂。谓贪嗔痴。因此而得也。

若化生者。一切烦恼。本自无根。烦恼本来不存在的。起妄想心。忽然而有也。忽然而有,就是一念不觉。

又教中云。一切众生。不自具足。这些众生都没有什么智慧。随业受报。故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淫为湿生。底下这字念hu(左三火,右欠旁)平声,忽然的hu音,(左三火,右欠旁)hu起烦恼为化生也。又云眼耳鼻舌。不能回光内烛。“烛”就是照。有所贪漏。即坠四生。谓胎卵湿化是也。

色声香味。回光内烛。回光返照。无所贪漏。“漏”就是烦恼的别名,你不贪,就没烦恼,动一个贪,本性就漏掉了,动一个贪念,烦恼就来了。即证四果。谓须陀洹等是也。须陀洹就是阿罗汉,后面会讲到。

若有色者。谓凡夫执着之心。妄见是非。不契无相之理。因为《金刚经》有八百家的注解,统统不相同,大同小异。所以,我们前面讲的,跟后面讲的,各个角度诠释,使它更加的圆满。凡夫执着的心,妄见是非,众生就是这样,新闻报导每天都这样。不契无相之理。

若无色者。执着空相。不修福慧。

若有想者。眼见耳闻。遂生妄想。口说佛行。心却放不下,心不依行。

若无想者。坐禅除妄。犹如木石。不习慈悲智慧方便。

若非有想者。非有想,非有就是无。教中云。悟道的人是有无俱遣。语默双亡。讲话也好,沉默也好,统统放下。有取舍憎爱之心。不了中道也。

非无想者。非无就是有。谓有求理心也。

我者。佛自谓也。

皆者。摠也。

令者。俾也。

入者。悟入也。

无余者。究竟涅磐。真常湛寂也。法华经云。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涅磐者。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众生迷於涅磐无相之法。而为生死有相之身也。

灭者。除灭。

度者。化度也。

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者。谓起无量无数无边烦恼也。什么叫众生?集五蕴身而生,叫作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世尊是开悟了,就度自己的烦恼,无量无边都度尽了。

得灭度者。既已觉悟。心无取舍。无边烦恼。转为妙用。故无众生可灭度也。

如果一个人有我相者。哇!那不得了,倚恃凌人,自己倚恃名位权势。财宝艺学。凭借着自己的才艺、博学,攀高接贵。攀缘高贵的。轻慢贫贱。轻慢这些愚迷之流。因为有你我相。

人相者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恃持戒。轻破戒者。

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学四分律的人,学这个戒律的人,学得很好,懂得开遮持犯。可是,因为他不懂得禅,这个持戒律的人,自己觉得持得非常好;可是,他对禅不了解,听说有一个禅师大彻大悟,他就要来有一点要责难、有一点要批评,他是个律师,就故意要来看看,火候比较看看。这个大彻大悟的人(指那位禅师),他有神通,他知道他的(律师)的来历,来了要让他折服。持戒律的人进来,他是以礼相待,就问了,他就问这个禅师:什么是禅?这个禅师回答得很妙:不敬持戒,不轻破戒,谓之禅。单刀直入,我也没有特别去尊敬那些持戒人,因为持戒也是空;我也不会去轻视那个破戒人,破戒那个也是空,我只保持我这一颗清净心。一下子,哎呀!这个持律的持了那么久,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认为:我在持戒,我比较清净,别人都是不清净。这还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不开四相啊!唯有大彻大悟的人,心如大地,自己觉得,动一个念头,比别人更有修行,告诉诸位,累劫不得见性,百千万劫都没有办法见性的,没办法解脱,因为你有高下心:我比你行嘛!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来,不行的!禅师单刀直入,就告诉这个持律的人,这持律的还不必自我介绍,禅师马上就知道:我不敬持戒,也不轻破戒。一下子恍然大悟。所以,这个禅师了不得!

底下说:自恃持戒,自己仗着自己:我是持戒的。轻破戒之人。

众生相者。因为心不平等,就会这样子。谓有苟求希望之心。有祈求,言正说话说得很好。行邪。行为偏了。嘴巴很善,心很坏,口善心恶。

寿者相者。觉时似悟。见境生情。是指执着。执着诸相。希求福利。

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此四相。)即同众生。非菩萨也。你跟凡夫没什么两样,就算你布施了很多,做了很多善事,一样是六道生死的凡夫。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