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受二乘人回归净土

大安法师  2019/03/24        

摄受二乘人回归净土

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者,良以乍得我空,即生耽滞,闻说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故令回小向大,发意往生。——《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这是“教起所因”的第四点:净土法门要教化、引导、摄受二乘行人回归净土。

二乘行人指的是“执著空性,不修净土法门”的修行人。他们有个特点——“乍得我空,即生耽滞”。

二乘的声闻行人修四圣谛,见苦、断集、证灭、修道, 刚刚得到断“见思惑”的寂灭,就觉得到家了,就不再向前进了,不再努力去侵断“尘沙惑”“无明惑”了。

在这样的偏真涅槃里,二乘行人就自认为已经得到究竟解脱,这种人就叫定性声闻,迷失了本具的佛的菩提觉性,这样就会丧失正知正见。

其实,断“见思惑”只是得到一切智,只得到了“人我空”,进一步的“法我空”还没有证到,“尘沙惑”“无明惑”还在。

二乘的缘觉(辟支佛)行人,可能通过十二因缘的修法,断“见思惑”,侵断一部分“尘沙惑”,但也还不是究竟解脱。

所以在三车里面,声闻属于羊车,辟支佛属于鹿车。二乘行人,无论是声闻还是辟支佛,总的特点就是得到“人我空”,就沉浸在这样的空性里,即“堕无为坑,饮三昧酒”。

大乘佛法讲“空”有四种:一种是“人”空;一种是“法”空;第三是“空”空(“空”也得要空);第四种是“空空”亦空,一空到底!表现为十八空,毕竟空、无所有,扫荡一切,不立一尘,是这样的。

现在二乘行人在四空里面只是得到了“人空”,就认为到家了,有增上慢了,就“即生耽滞”了(耽恋在这样的境界当中不能进步)。

这样“得少为足”的定性声闻,即便听闻到净土的境界,以及建立净土教化众生这样的目的、发心,都生不起喜乐之心。

《法华经·信解品》中说,佛的四位大弟子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舍利弗被授记作佛,就有所觉悟了,向佛顶礼禀白:“我们都位居在僧人之首,是上首弟子,也渐渐地年迈、老朽了,常常以为自己已经得到了涅槃,没有进一步修道的必要了,所以就不再去求证无上正等正觉。

“(说明:对话或引文较长,要分段的话,规范的做法是从第二段开始,每一段的开头都要加前引号,对话或引文没有结束就不要加后引号,后引号加在最后一段)世尊在以往(方等时、般若时),其实都已经在说大乘法,也说了很久了,我们这些人虽然在座听,但感觉到身体疲劳,内心懈怠。听大乘的法,也用小乘的心去对待,只在念空、无相、无作,现在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大乘佛法不仅要观空、无相、无作这三解脱门,还要以悲愿生起修一切善法的心。但是声闻没有这种发心,对于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等自利利他的菩萨法,不能心生喜乐。

为什么不喜乐呢?这就是他们不了解佛的方便法。世尊之所以最初在鹿野苑转四谛法轮(讲四圣谛),就是由于他们不能担荷大乘圆顿佛法,才由实法开出权法,先让他们出离三界的分段生死。

在法华会上,佛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又授记舍利弗成佛,这桩特殊的因缘,令这些声闻弟子一下子醒过来了,他们就生起大欢喜之心、大庆幸之心:原来我们这些声闻也能够作佛!

就好像一个贫子,忽然得到无量的珍宝,喜出望外,不求自得。

佛教化声闻弟子是循循善诱,以方便力,柔伏其心,令他们回小乘心向大乘心。在净土法门,让二乘行人深信切愿求生净土,就是“回小向大”。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