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的无明与众生的无明有何不同

2014/07/28        

问:菩萨为何有无明?菩萨的无明与众生的无明有何不同?能否‘觉无情’,如果不能,怎么会‘有情’及‘无情’同圆种智?

中台禅寺答:《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一切众生以攀缘心为自性,故虽本具‘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却‘遗此本明,终日行而不自觉’,此即所谓的‘无明’。在无明的障蔽之下,一切众生处于‘不觉’的境界,枉入六趣,流转生死,不得休息。

佛是圆满体现人人本具的‘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达到‘圆觉’的境界,故其无明障蔽已彻底净尽,一丝不存。而菩萨则是效法佛的修行指导,正走在‘破除无明,返迷归觉’的道途之中,以‘始觉’照‘本觉’--即以开始觉醒的智慧心光,一分分唤醒、觉悟本具的自性心光。所以菩萨是处于佛经所说‘无明分分断,法身分分现’的境界。

由此即知,一切众生所具的无始无明、无始菩提涅槃皆无二致,佛、菩萨、众生的不同,全看各自体现了多少本具的菩提涅槃妙觉明心,破除了多少无始无明,也就是破除了多少用攀缘心为自性的执着而定。这就是佛、菩萨、众生的不同之处。

菩萨,乃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意译为‘觉有情’,亦即‘觉悟的有情众生’,亦为‘觉悟有情众生的大道心众生’。此因菩萨是效法佛陀自觉觉他的菩萨道,从利他当中完成自利,直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从文字表面的意义来看,‘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同’应该是没有差别才对,其实却是有很大差别的。怎么说呢?‘情’是我们这念心、这念觉性;‘无情’是一切依报世界。有情众生最后成佛了,一切都要归因本具的种智。种智就是佛通达一切种种法的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圆明。我们的觉性、佛性是空性,万法与宇宙一切现象也是空性,空性是相同的,运用佛性去契悟、去观照宇宙万物的空性,契悟、观照之后才知道一切法都是空性,如果没有佛性、灵知灵觉的这念心,就没有办法体达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真理。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菩萨就是明白了‘有情众生’的‘正报’:身之美丑、强弱、智愚……;‘依报’:所处国土、环境、气候、风俗之美恶……皆是由心所造、自心所生。外在无情土木树石、山川大地,无一不是有情众生情识妄动所感得的果报。这些森罗万象看似真实,却犹如反映自心的镜像,历历明明,却皆是镜花水月,如梦如幻而已。而在迷的有情众生,却是惑于所见的内外境界,执着相对二元的世间,爱憎取舍、徒生分别,而昧去本觉。

当菩萨完全破除了以假为真、以识心为真性的无明障蔽,本觉圆满体现,则‘圆成种智’,即成就佛的清净圆满,达到菩提涅槃、无内无外的绝对不二境界。这就是佛经所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真正意义。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