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则法师的净土思想

2014/08/24        

维则法师的净土思想

维则禅师(约1280-1350年),字天如,俗姓谭,永新人(江西吉安人)。元代高僧、园艺家,倡导禅净双修,为开宗立派的大师。辟苏州名园狮子林,为第一任园主,善诗,著作有《师子林别录》、《天如集》、《高僧摘要》等。佛学著述主要有《楞严经会解》二十卷,《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二十卷,《传佛心印记注》二卷。延佑、至治年间,他与西域人元曲家贯云石、阿里西瑛优游唱和于杭州。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门人于吴城东北隅买地于他,种竹万株,并广求怪石,以轩堂亭阁冠绝一时。维则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

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中峰禅师曾倡道天目山狮子岩,维则把这一园林命名为“师子林”,以示不忘恩师。在佛教中,狮子有百兽之王的称谓,佛教常比喻佛为人中狮子,狮子座为佛之坐处,泛指高僧坐席,林即禅寺。佛门中又称高僧说法为“作狮子吼”,佛教中有“狮子一吼,百兽胆裂”之说,维则又取佛教中“狮子吼”之意,将“师子林”易名为“狮子林寺”。维则禅师又与倪瓒、高启等文人名士聚会于师子林。诗文结集为《师子林别录》,由翰林学士远者图作序。他的诗受时人重视,李祁有《师子林诗序》(见《云阳集》卷六),对其诗给予较高的评价。《吴中人物志》卷十二、《元诗选》初集、《元诗纪事》卷三十四,均有传略。明代释子道恂编集《师子林纪胜集》二卷,收入元明人对师子林与维则的投赠题咏之作,可据以考知维则生平行迹。

维则禅师于元顺帝至正初年(1341),常住苏州狮子林禅院。皇上多次诏请前往京城弘扬佛法,维则都以疾病推辞不去。维则既已契悟禅宗单传直指的顿法,又推崇天台智者大师、永明延寿大师的旨意,兼宏净土的教法。著作《净土或问》,破除一切疑惑,策励大众精进修行净土法门。其中令人警醒而重要的部分如:

有人问:“一生一世造恶业,临命终时念佛,就可以带业往生净土,又可以永不退转,那么我还可以做一些世间的俗事,等待临命终时再来念佛,这样可以吗?”

维则回答说:“可悲呀,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天下僧俗男女的,都是像这样一类的话。五逆十恶的凡夫,在临命终能念佛的,都是宿世具有善根,所以能够遇到善知识,因而知道要念佛。这样侥幸的事,一万个之中也没有一个。维则在《群疑论》说:有十种人临命终没办法念佛:

一、未必能够遇到善友,那么就没有劝导他念佛的人。

二、业障病苦缠身,没有多余的心力来念佛。

三、中风而无法言语,不能念佛。

四、临终时狂乱颠倒丧失心志而无法念佛。

五、遭遇水火之灾横死,来不及念佛。

六、遇到豺狼猛兽,惊慌恐惧而不知念佛。

七、遇到恶友破坏他念佛的信心,而不愿念佛。

八、昏迷而导致死亡,无法念佛。

九、军队战争中阵亡。

十、从高山上坠落死亡。

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平常能够听到、看到的。不论出家在家,人人都可能遇到这些情况。不论是宿世的业报所招,或是现在的业力所感,一旦境界忽然现前,就没有办法回避。平日若没有念佛的工夫,假如忽然遭受到其中的一种事故,就心慌意乱手足无措,没有办法定下心来念佛。即使是善知识、活佛,也救他不得。接着便是随着所造的业力,趋向三途八难中受苦,到那时候,要听闻佛名也听不到了。

维则禅师的净土思想即使是没有这些恶缘,安然地病死,临命终如风刀支解身体,四大分离时,就如同生龟脱壳一样,痛苦逼迫,内心害怕恐怖张惶,这样也没有办法念佛。再说,就算是无病而死,但是因为世俗的因缘未了,世间的俗念还放不下,由于贪生怕死的念头,扰乱清净的内心,加上财产尚未分明白,后事未办,妻子啼泣儿女哭号,百种的忧愁苦恼一起在内心煎熬,这样也没有办法念佛。还有,假使未死以前,有一些病痛在身,也难免疼痛苦楚,叫唤呻吟,到处求医生问药方,或祈祷忏悔消灾解厄,妄想不断,杂念纷飞,也无法净心念佛。

再假定未生病以前,只是年纪较大,衰老的相貌现前,做事困难,行步龙钟,心中哀愁感叹、忧悲苦恼,只是专注在这个衰老的色身上,做种种的挂念思量计较安排,那也没有心思去念佛。就算是在未老以前,仍然年少健壮之时,恐怕狂心未歇,俗务牵缠,东攀西缘,胡思乱想,业识茫茫纷纷乱乱,如此也没办法念佛。

最后就算你清闲自在,有志修行,只要稍微在世相上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心思,断不了妄念,有一些境界现前,自心的这个主人翁,就随着外境颠倒妄想,这样还是没办法念佛。

你且看看,不论老病之时,或是少壮清闲之日,只要稍有一事挂心,早已是不得念佛了,何况是临命终之时,种种业障痛苦现前呢?更何况是你平日还放不下,还要做些世俗事业,你真是痴人!说了一些痴话,敢保你是错用心了!

何况世事如梦如幻,好似过眼云烟,哪一件代替得了生死呢?即使你广造伽蓝寺院,增建常住,攀缘名位,结交高官富豪,自以为是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律。难道你不曾听说,有为造作的功业,多诸过失,天堂尚未成就,地狱已经先成。

如果生死的大事尚未明了,那么一切的造作都是苦本。等到临命终两眼一闭,受尽种种痛苦之时,才知道自己平日所作所为,尽是枷上添枷,锁上添锁,在地狱热锅汤下增柴火,刀山剑树上增刀枪等,自我损伤的傻事。一旦袈裟之下失去人身,那就万劫难复,这么悲哀的事,即使是铁石心肠的好汉听了,也要落泪。祖师大德如此苦口劝你,哪里允许你临终时再来念佛呢?

死心禅师曾说:“世人财宝如山,妻妾围绕眼前,日夜欢乐享受,怎奈前程有限,无常暗地相催,死神符令一到,就要即刻奉行,不容你稍有停留。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鬼王,也不会看人的面子。况且就大家眼见得到,耳听得到的,前街后巷,亲戚眷属,朋友兄弟之间,强壮的后辈,死去了多少。世间人大多都说要老了来念佛,岂不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古人说:莫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

死心禅师如此苦口婆心劝人,哪里允许你等到临终再念佛呢?人生在世能有几时,就如同石火电光一样,眨眼便过去了。趁着现在还没衰老尚无病苦,抖擞身心放下世事。有一天的时间就念一天的佛号,有一时的闲工夫,就修一时的净业。到时由他命终,我净土的资粮早已经预先办妥,往生的前程也已经稳当了。如果不是如此,那就后悔难追了。

有僧人问:“如果定力未成,临命终时,念头无主茫然无知,只要一眨眼的时间,等到再张开眼时,就已经千里万里去了。又或者平日牵连执着一点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个月一个月,摆脱不掉,应当以何策来对治它?”

维则回答说:“呜呼!此是天下学者的通病,当你正念间断的时候,如果不能痛加鞭策,那么想要达到无间断的净念,就永无成就的一天。我听说古人有三种痛切的自我鞭策:第一是报恩,第二是决志,第三是求验。

第一,报恩。作为修习净土法门的人,应当要思念报恩。佛恩、国恩尚且不论,只如父母养育之恩,师长造就教化之恩,此恩此德非常大。从你出家以来,便说要报答重恩,离乡背井,二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苦,你总不顾。父母衰老疾病,你又不看,等到听说他们死了,你也不归。如今父母师长或许堕在三途,受罪受苦,每日期望你救他,盼望你度他,而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功业既不能成就,自救尚无办法,如何能救你父母、师长。既不能相救,你就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之人。经典说:“不孝之罪,当堕地狱。”那么一念间断之心,便是地狱之业。

况且你又不织而衣、不耕而食、僧房卧具等等,一切都是受用现成的。因此你应当勤修净业,以图报答信施之恩,祖师大德说:“出家人所衣所食都是施主从妻子儿女身上,减损刻苦而拿来供养的。如果道眼未明,则所受用的滴水寸丝,也须当畜牲牵犁拖耙来偿还他才可以。”而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功业既不能成就,酬偿债务就有你的一份,那么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畜生之业也。

第二,决志。如果想要专修,心志就必须决定。你一生参禅,禅既不悟,等到看经典,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头未死,又要说几句禅,又要讲几句教,又要写几个字,还要做几首诗,情执挂在两头,心念分向四路。祖师说:“只要毫厘的系念执着,就是三途的业因。只要一刹那的情执生起,就产生万劫的牵绊枷锁。”而你却心志毫无确定,情念纷乱多端。由于情念多端,而间断了正念,那么只要一念间断的心,便是三途牵绊枷锁的业。

况且当我们守护戒根时,如果心志不能决定不移,或者身口二业,念念向外驰求。经教中说:“宁以烊铜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饮食。宁以热铁缠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更何况现在诸戒不能严守,邪心纷乱妄动。由此妄动的心念,间断了真实的修行,那么一念间断的心,又何止是热铁烊铜之业而已呢?

再加上对于断除憎爱之心,意志不能坚定而不动摇。往往对于虚名浮利,自己观照不破。名利如果属于我,便生起贪爱,名利如果归属他人,则生起憎恨嫉妒。古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逐憎,同入火坑。”而你现在却因此爱憎之心,间断净土的修行,那么一念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之业。

第三,求验。既然学习专修净土法门,应当要求灵验。你如今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即将临终,哪里还有几天的日子可过。必须在现今目前,便要亲见阿弥陀佛。就好像庐山慧远大师,一生之中三度见佛。

又如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得见佛。又如少康法师,念佛一声,即有一化佛从口中飞出。像这种灵验的事迹,有万万千千之多,你若能心无间断,想要见佛就不困难;反之若是间断的心念一生起来,那就决定无法见佛。既不能见佛,即与佛无缘。既无佛缘,就难生净土。既不能往生净土,必定堕于恶道,那么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途恶道之业。

以上三种方法,应当痛加鞭策。使自己念念不离于佛,使佛不离于我们的心念。一旦感应道交,现前即可见佛,若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既见十方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既见自性天真之佛,即得本性的大用现前。然后推展悲愿,广泛度化一切苦海众生。这就是净土禅,也叫禅净土。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