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2017/08/26        

宏海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一)

各位同修,各位道友,今天因缘殊胜,又在我们《华严讲堂》,在腾讯《华严讲堂》跟诸位聚在一起,来学习一篇比较简洁明快的经文。那么在这里,此前给大家介绍过净土宗的五经一论。今天我们讲在五经一论里边篇幅最小的一篇叫《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在学习这幅经文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说为什么要讲圆通章,当然我们一般都认为净土法门作为所依的根本经典,净土宗又是一个八大宗派最具有代表性的宗派。然后我们在专门弘扬的过程中也会讲他力本愿,带业往生,横超三界等等如此方便胜义的一些甚至对他很多赋予传奇或者这些赞美。司空见惯似乎有时候没有感觉,所以这次我们来把这篇经文开讲,就是想把它掀开一切厚重的东西,清晰明了的讲到说这就是佛在某一次讲法的法会中,然后一个小章节,一小段的开示。那么这段开示,又很直白地讲出了修学的方法,如果操作得当,相续不断,也就是说能够成功的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我们一位叫大势至菩萨,讲过去他在凡夫的时候,怎么样修成就的过程。简单极了。

一个方法一个坚持,但是说实话,来听这篇经文的要求,确实是比较高的。除了我们要有这种佛学、学佛,在这方面有一些素养之外,还需要我们要很清楚知道,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在讲这篇经文之前,我想先从几点来跟大家做一个交待,也希望能够调整到这样一种状态。首先我们来学习佛法,第一个就是要希望能够真正的发心,佛门里面常讲发心,现在的佛法,在我们住持弘扬的现实层面中好多时候,比如说表现在世俗层面,花样是非常多的,那么我们在很多时候也走的多了,见的多了,到道场里边也有好多法会,那么也有一些奠基、学术讨论等等,具体的形式上的东西很多,那么在这种引入耳目的东西,比较多的时候往往会什么,会遮挡住我们对佛法本来面目的了解。有时候越是表现形式的变化多端,越就遮挡住了佛法本身的核心内涵。所以说在学习这部经典中,我们首先要反问一下,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为何要出世,为什么他不当太子要去出家,然后为什么六年在寂寞的山里边苦行了,每天只吃一麻一麦,他在菩提树下打坐的时候,到底悟道、成道是一种什么感觉。为什么用了大半生的时间去弘扬佛法。这是每一位学佛弟子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如果把这个问题考虑清楚,那么我们就发现说学佛是为了什么。为了是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得到生命的解脱,生命的升华,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觉悟者。特别是今天讲的在佛法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告诉在无量世界的存在中,在这个宇宙的内容里面,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极乐世界。那么通过我们专注忆念成功跨越,就可以达到从凡夫到圣者的沟通和转化。是这么一个法门。在私底下,我们一些在同修们在聊的时候,也有人做过这样一种感慨,说或者学佛乃至出家这么多年了,但是很少,他觉得居然很少碰到说真正愿意往生极乐世界的人。

说没碰见几个,当然如果作为学佛的佛弟子好像听到这样的话,下意识会触到自己的痛处。觉得怎么会呢。这么多学佛的弟子,每个人都念阿弥陀佛,大部分都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听了以后,胸中会有一些不快,但是我们有时候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扪心自问一下,未尝不是如此,就是是否真的,比如说现在出现了机会,让我们可以往生,那么是否我们真的立即抬腿就走,能不能做到这样,我们的信心和愿力,有没有发到这个层面,还是要值得商榷的,所以,希望我们来听闻佛法,能够真正的发起一个愿意了道,愿意超脱,愿意完全解脱三界六道束缚这样真净佛子,希望能够发起真正的心。

再一个,来学习圆通章,还需要我们有心理上的调频。就是把心态调频到直面生死,因为现在学佛的居士也不少,很多,甚至年轻的也有,那么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都想,比如开始觉得学佛有什么利益,会有什么好处,菩萨保佑到什么程度,那么等到上了一个台阶,两个台阶,再往深处走,或者不明就里,或者觉得说没有发现一个更值得期许的东西,他就退步了,上不来了或者迷茫就停滞了,这就是为什么呢,就是不知道,我们有时候也在弘扬佛法,就是从浅层次来讲会做一些,好像说为了方便度化众生,有一些稀释,甚至有一些迎合,目标是为了先转你再转向三宝佛法,如果我们停滞到这个水平的话,那么很可能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大家不要忘了,我们常说人是有贪欲的,人对于物质的追求始终不会满足,所以说在弘扬佛法的上面,我们也要明白人对精神的追求,也是有贪欲的,如果你没办法呈现出来,最终极的目标,和最底盘的状态的话,那么他在物质上,我们说越多越好,精神上他也会有说一次一次的不断满足,如果不能够呈现出来这个终极的状态,他往往在这上面就会犯迷糊。

所以说,我们在听闻佛法的时候,首先来调频到学佛的深度和务实的本位来讲,我们一定要知道学习佛法,要除掉隐患,我们直接告诉我们是为了了生脱死的,一定要把这个见地建立起来,否则学习佛法学的还可以,可是随着深入觉得了生死,一提起生死,或者漠不关心,要不就不吉利,觉得生死,我还很年轻,生死跟我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些来讲,都是对于事实的漠然。

大家要想一下,其实我们从呱呱坠地,这个生命出现在时空法界的时候,我们所有生活内容就是迈向死亡,所以以前祖师们讲到真正修行人要把“死”字贴在眉毛上,挂在额头上,如果真正这样,每天念念不忘则道业自成,自然就成就了。但是我们现在往往觉得,调频不到这样的视野高度,所以就会对佛法上有一些障碍。而且在真实的世界中人对生命的现象,他不明白说人是死不了的,在无尽的因果轮回中,前世、后世、后世再转后世,生生世世,只不过我们现在没办法打通前生后世的关口,就是投胎转世,所以显得在生命终结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本能引发的恐怖而已,其实人是死不了的,但是我们怎么样把它打通,这就是佛法要解决的问题,称之为了生脱死。

第三个希望我们能够善知教法次第,抉择法门,因为我们在学佛或者接触佛法的时候,你不知道自己在第几层,而这个佛法的施设,它也有次第的深浅不同的,你比如说我们讲到第一层是人乘和天乘,这样的话就等于说,比如说我们修一些善,造一些福,不断地保证我们在人天这个水平面,生命能够保证这样的相续。这是最低的一层,再往深里走,我们就会说要了生死,要出世间,这是属于就声闻缘觉,我们常叫二乘或者小乘,那么再随着这个心量的扩大,这个自利的圆满以后,开始利他,那么发心就是菩萨发心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的高度又提到一个,不但自己要得到佛法的利益,还要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依照佛法而得度。出离苦海。最后才圆满的成为佛。

从始至终,你看人乘、天乘、声闻乘、菩萨乘、佛乘、这是有五个阶次的。那么看看我们在阐述听别人在阐述,乃至自己领悟的时候,是你站在第几层,你知道行的哪一个法,不能够上下混乱,就搞不清楚状态,上次我记得在讲《楞严经》的时候,就讲到出离心的时候就说,说我们人在世间,有时候打个比喻,佛在经典里面讲到说,像蛆虫在粪坑里面,它每天还活得怡然自得,觉得世界就是这么大,所有眼前的视野,就是整个世界的全部。

不知道出离,不知道这个粪坑可以出离,当时他一听就觉得太不人道,佛法怎么可以把人比作蛆虫呢。这就是没有明白教法次第放在哪个角度来讲,特别是今天来讲《圆通章》,它又是特别方便的横超法门,在佛讲法的所有法门里面,其他法门都是凭照自己的力量,断烦恼,证胜果,唯有净土一门,它是依照佛的他力,凭借自己的信愿,直接横超可以带业往生,所以一个叫做圣道门,净土法门叫做净土门。一个叫做难行道,依照自己修行,净土法门叫做易行道,一个叫做竖出三界,修净土,求极乐世界是横超生死,所以这种法门上面的抉择我们要明了。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希望大家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能够相续闻思,你看我们《华严讲堂》,腾讯建立可以说是大众的福报,有这个平台能听闻到佛法,我们常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听闻佛法太重要了,有时候我们对于法义的思维,并且随之来产生行动去修行,改变,那么一定是要我们的见解到位了,比如说打个比方,我们常说相信因果,那么相信因果一定是你见解到了坚定不移的决定认为将来的果就取决于我们现在的因,那么在这个因的时候,如果我有过失或者造一些不好的业的时候,做一些不好事的时候,你就相信确定他将来会感不好的果,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它止住了。

这就是从理上认识到位以后,那么在行上才能圆满,否则有时候,比如说我们好像有这么一些见解,但是真正这个事情出来的时候,我们又把控不住,碍于情面,心慈手软,其实看上去不能够干脆地,把这个因果上面种的苦因,将来感苦果给果断地断掉,说白了,还是理论上面没有完全扎到根,认识清楚,这就是对于佛法的闻思不够,所以说在佛法听法的功德里边。

在印度里面讲到这么一宗公案。当时在印度一个国家里面有一头大象,这个大象它是用来处罚死刑犯人的,有犯了死罪就拉过来用大象把他踩死,后来由于行刑的地方要改造,就把大象临时给先放到庙里,道场里一段时间,那么由于道场每天都住在庙旁边听佛法,它听到说为善升天,为恶入渊,就是说下堕恶道,听着听着它就不踩了,来了死刑犯人它也不去踩了,后来到大臣出主意,又把它拴到一个屠宰场,在这种情况下慢慢每天看着残忍的屠杀,它又习以为常,又习惯了,从此以后又开始踩了。又开始踩人行死刑,这从前后的转化,就是闻思圣法的力量。所以我们想要学修一定要注重闻思佛法,相续闻思。不要断。

最后一个是我们听了佛法以后,还得修,还得用,还得每天要坚持地去由法来贯彻自己的身心世界,所以就是要堪当法器,因为听了上面这些道理,可能我们觉得离自己还太远,但是我们可以做,也就是说在经典里面讲到,说有人如果精进的发愿修行,就像海水,用这个勺子,把这个海水给倒量完一样,如果有人能够这样天天坚持不懈,终有一天能把海水舀完的,所以说这次讲《圆通章》就是让我们从闻思进入一个实修的阶段。

掌握一种方法。不断地研习对于染的脱离,对于清净的这种贴近,终会有,修久了以后,久而久之就会有殊胜的觉受和感觉出来的,这就是堪当法器,就是每天要用很多时间,我们来思维佛法,来修学法门,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念又一念,一念又一念,专门用这样的时间来执持名号。大家要知道我们身心世界,它既是障道的因缘,为什么有我的存在,就是爱惜这个身体。几乎我们一辈子都是被它欺骗,蒙蔽,又对它是百般呵护。全部的心理、情愫,都被它牵引在身上,但是这个身体它又是修道的无上法器。就看你怎么用。

如果你的身口意用来造业去感果。那么在轮回中没完没了,如果你把这个身体用来每天修法,那么它就是一个清静的法器,现成就可以用。这就是看你怎么用。希望大家能够多念阿弥陀佛。今天的课程就是为了讲这个归结点。总之这一切,我们今天来听闻佛法,为了生死,请大家把心调频到这样一种水平。如果你尚还没有到的话,就设想到假如如果你面对是这样的状态,那么你该如何取舍抉择呢。比如说我们的生就是向死的一个过程,那么既然佛法说有生死可了,有轮回可出,那么我们就不必要,依然坚持生命的低级重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圆通章》的缘起。

我们今天首先开始讲一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它是一共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心经》还有二百七十个字,比《心经》还短,在佛法的整个体系中,我们可以把《心经》看作是讲理之门,讲理门,就是讲道理这一门了。把《大势至圆通章》可以看作是行门。我教你修行的诀窍,怎么用功。是这样的一个关系。所以说,这样的一种行是最为简单,又最为高深,其实特别好操作但是极其的难信,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一章它不是单行意义上的一个经典,它出自佛教里面最著名的一部宝典,叫做《大佛顶首楞严经》,全称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那么这部经典在佛教里面,有一个称谓叫开悟的楞严,特别重要,当时《楞严经》还没有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天台宗有一位祖师叫智者大师,他写了一个以法华三昧,创立了止观,摩诃止观,讲到一心三观这个理念,当时印度就有一个梵僧过来说,看到他写的东西以后,说东土有人写这个东西,居然跟天竺的《楞严经》的直译相吻合,他觉得很意外,后来智者大师听到说是原来印度还有一部《楞严经》没有传到中国来,就整整立了一个拜经台,在那儿整整拜了十几年,但是他也没有见到,所以我们现成的来学习,这部宝典中的精髓,修学部分是很有福报的。

因为当时《楞严经》是印度的国宝。印度的国宝龙树菩萨从龙宫取出来以后,印度这个国家的国主,就不让《楞严经》传到国外。后来还是这部经典的翻译者,叫般剌密谛法师,他自己经过难忍之忍,把这个带出海关,把胳膊割开以后,又把字写在小小的最薄的那种绢上面,卷起来藏在里边,针缝起来,这样蒙混过关,到了中国以后,上岸在现在我们的广东,当时与被贬的丞相叫做房融的相遇,因缘具足了,把这部经典给翻译出来,大家想想把经缝在这里面,到了这儿又割开取出来,那在身体上要受到多大的痛苦,为法忘躯。所以我们现前今天学习这样一部篇章,就出自于这部《首楞严》大宝典。那么楞严里边讲的内容特别的纯粹,它的这种究竟层面,几乎让人甚至都接受不了。

特别是在五十种阴魔阶段里面,我们有因缘的话大家去了解一下。这部《楞严经》它作为正法的代表,一直是让天魔外道很难接受。甚至有时候就诽谤说是伪经,所以在佛在《法灭尽经》里面也授记过,说正法它是灭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楞严经》先灭。其次就是《般舟三昧经》。这是《楞严经》的大概。那么在《楞严经》里边,有这么一段内容是由二十五大圣人,佛的二十五位弟子每个人都向佛陈述他们过去,是怎样修行成功的,每个人修行的法门都不一样,所以在这个篇章里面称之二十五圆通。其实就是这二十五位圣者的修证报告。

比如说在里边有一个优波尼沙陀。他自己的贪欲心很重,就是贪色,所以他就修不净观。观肉身之内没有一个清静之场。生出来不静,死后白骨一堆,烧成灰,化为微尘又随风四散,最后终归于空。他观察观察,慢慢就观察什么,归于空以后色空不二了,认为色身存在,最后火化了吹四散了以后就成空了,他观色空不二,就证入成无学道果了。还有一个叫香严童子,他静坐在一个地方,看见当前比丘在烧沉香木,这个味道飘到他的鼻子里来的时候,他就反观思维这个香从哪里来。到底是从沉香上来,还是从我的鼻子生起的,最后不断的思维思维,慢慢地意识不起根尘脱落了。就进入无分别的真实境界。

像还有是有名的弥勒菩萨,他修万法唯识的定,说一切国土,一切内在的色身,外在的山河大地,都是我们常说的唯心变现的,这样观照观照,观照到唯心所显真实状态的时候,就远离了我们的烦恼分别。证到我们佛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圆成实性。其实也是我们这里讲的圆通。等等等等这些,都是二十五位圣人来修行,他就是我们一个回归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本有的这个佛性。

我们的智慧跟佛是一样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显现呢。就是我们现在有烦恼,有分别,有贪嗔痴,那么再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导归的时候,这就是二十五圣人所证的圆通。就是这个心路历程。所以我们这里讲到,说《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讲到什么,是二十五位圣人中有一位叫大势至菩萨这样一位修行者,那么他给释迦牟尼佛陈述,他当时是怎么修行成就的这么一小段对话,我们今天截出来,给大家讲一下。

首先我们来讲一下题目。因为在讲法的时候,我们往往先会贯题,因为所有这部经典的核心内容,基本上都被收摄在经题的内涵之中,我们常说一部经题,可以提纲挈领的把这部经义给浓缩的表达出来。所以每次讲法的时候,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叫《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几个字。那么首当其冲,我们要看一下“大势至”如果大家到庙里面去拜佛或者到西方三圣殿里就会发现,中间是阿弥陀佛,这边是观世音菩萨,那么这边所供的就是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之一,一般我们见到观世音菩萨,她上面头顶上这里一定是一个佛像。

那么大势至菩萨他在这里,这个顶端这个缨络上中间一定是一个宝瓶,每一尊菩萨都有通号和别号,菩萨是所有还没有成佛,但是已经修行到甚深功夫之实的大修行大圣人们就叫做菩萨,这是通号,像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都在菩萨,这是他们的通号。那么大势至是别号,就是专属于这个菩萨的一个称谓。一般每一尊菩萨他的德号,基本上都是他修行功德的一个总结。你看为什么叫做大势至呢。至就是极至,好比这尊菩萨他成就的威德、慈悲、神通、力用、都已经非常到了一个大的一个功用上。

那么在《观经》里面也讲到说,此菩萨行的时候十方世界一切都震动,而且此菩萨坐的时候,七宝国土一切都动摇,一举足一安坐都能够震动十方世间,可见他的这种智力、威力、神力、势力、大势至是不可比拟的,并且光明炽胜,由于他念佛的功德力,念佛三昧的香光,熏修的力量功德非常殊胜。

另外一方面来讲,为什么叫做大势至呢,大家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心性,就是佛性这种开发,就是我们修学佛法中一个显现的过程。那么就说明大势至菩萨,他能够专注念这个佛号一心不乱,已经都摄六根到一定水准的时候,他的这种境界很高了,心里巨大这种势能开显出来了,能够甚至在一念心中,能够自在的直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入如来境地。所以有这样的大势称之为大势至。叫做大势至。

那么依照在,好像在《悲华经》里边讲到,说大势至菩萨,他的梵译叫做摩诃那钵,在《悲华经》中讲到说,阿弥陀佛因地转轮王的时候太子里面第一个太子叫做不眴,就是后来的观世音菩萨。第二个太子叫做摩尼,就是我们今天讲后来的大势至菩萨。当时有一个如来佛叫做宝藏如来,宝藏佛。他为第一太子授记说你可作佛以后,第二太子也对佛说,说世尊,如我所有的身口意清净福德,尽回向佛道,就是我于其中间行菩萨道涅槃以后,我于其后次第成佛。就是说在先佛,就是在他前面这尊佛成道以后,他会发心,请这个佛来转法轮,并且随起所说的佛法,于其中间他也会相应去修学菩萨道,但是在这佛涅槃以后,他将会次第成佛。

而且他做佛的时候,所做的世间种种庄严一定要与这个佛无有差别。无有异。这个时候宝藏佛就告摩尼说,当于如是大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到时候你的号,叫做善住珍宝山王如来,由于汝愿大千世界故,今字汝大势至,这是他名字的由来。当然大势至还有一个通号,什么叫做菩萨呢。在佛门里边常常把菩萨叫做觉有情。又叫做大道心众生,因为菩萨的殊胜之处在于什么,他有别于凡夫,凡夫是不觉的。但是他是觉的。那么对于阿罗汉二乘来讲,二乘只能自觉,他不去觉他,但是菩萨他不但自觉,他还发心觉他。他唯有一样不得比佛,就是觉行不圆满。

所以称之为大道心众生。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的意思。有时候就叫大士,甚至要叫做高士等等,乃至叫做法师。法师这两个字唯有大菩萨才有资格承担。那么菩萨,我们还要分开来讲,有的叫做因地菩萨。有的叫做果地菩萨。因地菩萨就是确确实实,从修因证果一路走过来,再往佛的步履中迈进。这叫做因菩萨。确实他是这么一个位次,这么一个水平。果地菩萨就不一样了,他属于什么呢。就是已经成佛了,为了辅佐某尊佛又乘愿再来。来示做他的弟子也罢,常随众也罢,辅佐他来弘化众生,佛门有一个名词叫做什么,扶惑润生。就是故意留一点烦恼不断。来跟我们染土接连的关联,因为它有习气、毛病、烦恼、故意扶植不断来到这个世界里面,潜藏在这里度化众生,所以我们一般把这样的菩萨称之为果地菩萨。

就是果后行因,常说的倒驾慈航和乘愿再来,慈航普度就是这层意思。这是讲到的菩萨。那么这里我们讲到大势至菩萨,跟观世音菩萨两个人,是无量劫来的同修道友,两个人同行、同愿、历劫以来,不相违缘,在极乐世界先后成佛,功德也是正等无异,这是大势至菩萨。

接下来我们要讲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念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何为念佛,在讲念佛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叫念,念佛之念,在这个佛法里面我们常说,你要守好自己的念头,你要觉照自己的念,你心中有一念,你这会起心动念了,其实这个念,认识它我们说极其简单,但是也特别难。大家想想说没说,只要我们有念,起心动念,那么我们就是有情,就是众生,也可以说我们主观能动性,那么我们所有这些念头,它是随着外界的妄想错觉的状态,进行的时候,我们就是一个凡夫。如果我们把自己这种妄念能看清楚,不受其左右,不受其摆布,悟到这个念头不生不灭不动的话,那我们就是善良的。

所以说一切的法门也罢,一切的行门也都是针对我们这个念头,让他清净让他明白,所以大家可能理解到佛法里面讲到,佛讲到现前的一念心性,现前的一念,大家好好悟这个,什么叫做现前一念呢。它的功能作用巨大极了。直接导致了我们的前因后果。直接牵引着我们的六道轮回。就是用这个念来管的。看你每天大家设想一下,我们现在起心动念,能知能觉的灵动之念,看你每天念到哪里,你念的是什么内容,你念一个影像,那么这一念它就是一个种子。好比我们现在有时候体会一下,说我们到这里,你看我们现在在北京,这是腾讯大厦,有时候我们去过天安门,我们心里念一下天安门,马上天安门的场景,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如果我们去过上海,意念一下南京路,东方明珠,外滩,去过香港,心里念一下,维多利亚港湾,只要你的念头生起来,那么这个影像就出现,在我们的前生后世的这种现前境界感知中,都是一个念又一个念不断地连贯,连贯久习成性,把它凝固化了以后,我们就呈现出外在的一切情景,一切世间。

所以在《楞严经》里面说一切,这个世界因心成体,就是说到这个念,念头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比如说我们现在每天,我们都演在眼前的一幕,我们现前眼前看到是我们的录音棚,是我们的摄像器材,旁边还有来听法的同修,那么我左转一下这边是一个场景,右转一下这边是一个场景,在右的时候已经左边的场景不在了,在左的时候右边的场景看不见了,前后顾盼之间,我们随着我们整个感知功能的转化,就出现在眼前的情景就不一样,这其实就是我们一念又一念,念念差别形成的落谢种子,变现出来的境界,所以大家想想,我们的现前境界,我们的当来果报,我们的过去所作全由念为主导,在这里进行关联和变现,这就是《地藏经》里面讲到,“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刹那刹那都是这个念,包括如果高度集中来看,整个宇宙的形成,每一个众生的出现,都是念力爆破而呈现出来的境界,念的这种数量的积累,就可以完全导致世界上,世界这个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比如说我们念力的作用下,如果你都是烦恼种子,都是分别种子,那么你依旧是一个凡夫,每天在这儿,那么就到不了那儿,做这个,就必须从这个做到那个,呈现出来一个过程,如果我们在这个念里边种的是解脱种子,无碍种子,能把这个念,不是被念转,而是能转念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说即有殊胜功能的作用。可以应念。

极乐世界里面为什么七宝钵器,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它都是自然盈满,应念就可以把它变现成质的改变,以念头作为主导,反作用。想怎么样怎么样,我们现在是随着念,外在的世界的激发,我们才必须怎么样怎么样,这就是凡圣的差别,所以说修行就是从念头上下功夫,把错误的念改为正确的念,把染的念改为净的念,把凡的念改为圣的念,把迷的念改为悟的念。仅此而已。但是这个念的力量,刚才我们讲了,它是非常巨大的,对于念,需要我们一些悟性,大家听了这个法以后仔细再想想,你看我们每一天从早到晚,所经的事,所见的人都是一幕又一幕。那么我们要观照一下,正当现在的一幕就是现在的情形,在发挥一念而显现的时候,我们的前一念已经到了哪里呢。我们的后一念又在何方呢。这一念又一念,一幕又一幕中,我们属于哪一幕呢,这全是念的作用。所以我们来学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们在经题里面最重要的是讲念佛的念。

首先刚才讲的是念的状态,是一个什么样子,它有什么功能,其次,我们就要知道不但念有状态,那么念的容量有多大,你看刚才我们说一念天安门就出现,一念维多利亚港就出现,一念上海外滩就出现,如果依照着天台的教法来讲,就是佛法里面有一个天台宗,它里面发挥了一个,最圆顿的《法华经》里面,讲到一个义理是什么,就是一念三千他用十种如是,因为十法界我们都知道,就是从六凡到四圣,六凡就是六道轮回,四圣就是罗汉,缘觉,菩萨和佛,整个在佛门里面叫十法界。

当然有时候我们听了,对于佛法艰涩的语言比较古文化的表达,有时候觉得会离自己很远,其实它很简单,所谓的法界就是我们现在一个世界,境界,就是现在宇宙万法的呈现。就是这样子的。那么他认为,每一个众生随着他的时空坐标不同,相互之间有的能感诏,有的互相不能感知,但是在这个维数不同,异度空间中,一共存了十个层次不同,最高到佛,最低到无间地狱的法界就是世界。这每一个世界里边,立足于自己的本位世界,比如说我们是人的法界,那么我们上面有天人,再上面有罗汉法界,辟支佛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下面有阿修罗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从上到下立足于人的本位,还有另外的九法界,那么每一个法界里面居住本界,都有另外的九法界,十法界里面各具十法界,就叫做百界,百界里面要讲到十如是就更加的艰涩,可能我们听一下未必能够理解,十如是就是说,如是是什么意思,就是本来是这样子,他讲到如是什么,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就是一切物体的本质,它的相状,它的功用,它体现出来的状态,然后它的前因后果。

然后之间的意外穿插,说一切这样的就是我们说白了,就是整个世界的呈现,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十方三世,他方国土,全部就在我们现前,大家记住现前我们能思考,这一念中就可以具足了,这就叫一念三千,百界千如,成三种国土,这就不细讲,大家了解一下,它大概表达的就是这现前一念中就具足了,所有整个宇宙万法都在这一念中包裹。这就是念的容量。

大家要知道,念的容量如此大,所以我们才常讲到什么,十世古今,不离当下一念,那么我们就要考虑,既然念的容量如此之大,上面的二十八重天,下面的三恶道,东方的琉璃世界,包括西方极乐世界,全部就在我现前一念的念心中具足,我们虽然现在在娑婆国土,可是极乐世界也是我本有的念,正如念心中所具足的,这样的话,以我本心具的心,念我本心具的佛,怎么会有我本心具的佛,不来接我本心具的具足念佛心的我呢。这就是对于净土教理怎么来领悟这个念,大家要好好悟一下念。这是念的容量。我们首先讲一个念的状态,再讲一个念的容量。

那么第三个我们还要掌握一下念的走向是怎么样的,什么叫做念的走向。这个念,我们刚才讲到他是每天起心动念的,那么这个起心动念,他要看你往哪里走,怎么来掌控它,比如说我们前因后果,前生后世的轮回,到底我们去哪一道就是由念来掌握的,就这一念,我们佛门里面常有一句话,叫做“欲知前因,当观现境”。就是你现在的遭遇。

“欲知后果,当看现心”你现在的念头。所以在这个净土中的祖师里面,就开示到说,无念心体,就是没有念,不生不灭的念的境界,只有佛才能证得,九界以还,就是说从菩萨以还,全部要起心动念,只不过有的猛烈,有的轻微,有的已经非常趋于平静了,但凡所起一念,必定要落在这十法界之中,刚才讲的从佛到地狱这十法界,十个世界之中,那么如果你要掌控自己,到底将来你的生命呈现在哪个法界,那就要考察你现在的念它是什么走向。祖师们是这样开示的,他是说,六凡四圣,如果你不念出世间就念世间,不念人天就念三涂,不念三涂,三涂里面你不念畜生、地狱、一定会念饿鬼,就看你念哪里,所以说我们就要了察,我们每天所起的念了。

祖师开示是这样讲的,他说,如果我们每日起的念,跟平等大慈大悲的六字洪名,就是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相应,那么将来我们所生就在佛的法界。再其次,如果我们与大慈大悲心,跟菩萨修的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相应,那么我们将来所生的就在菩萨法界,做菩萨。如果我们能以无我心,因为二乘是修无我的,十二因缘,辟支佛修的十二因缘,说与无我心能够跟这个十二因缘,逆观十二因缘相应,从无明缘行,这是佛学上一些专业的术语,就是一个人轮回过程中十二个阶段,你顺着它就是轮回。逆观它就是解脱。说你与无我心跟十二因缘相应,那么你将来就在辟支佛法界。如果你与无我心跟四谛法门相应,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这是阿罗汉修的法门,那么你将来就在什么,就在罗汉法界。这是四圣。那么再往下就到了六凡了,如果你与十善业相应,修十善业修得特别好,那么你将来在哪里,就在天法界。如果你以持守心,与五戒相应,杀、盗、淫、妄、酒,这是保人身的戒条,那么你能跟这相应,将来就在哪里,就在人法界。如果你还能持戒,也能修布施,福报比较大,可是你的攀比嗔恨心特别大,那么你将来就在阿修罗法界。你的念头所使。看这就是四圣,三凡了,天、人、阿修罗,再往下就是三恶道,假如果你每天的念跟十恶业修的比较不能说猛烈,就是说反正半推半就,也不是很愿意,但是也这么做了,那么将来你就在什么,就在畜生法界。

如果你跟十恶业的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也不急也不缓,那么将来你在什么,就在饿鬼法界。人的生命转化过程,如果你的心跟十恶业最恶的十恶业产生的共鸣,而且修恶法的时候非常投入,特别的忘情,很猛烈,那么将来保准你就不必问人,命终的时候畅通无阻直入无间地狱。所以我们修行者,就是每天反观所起之念,你的念与哪一道相应的多,与哪一道相应的猛,将来你的安身立命之处,就不要问人。就自己知道,在十法界里边随意跨越取舍,就取决于你的念。这就是我们说的你念的走向。大家要知道,每天念往哪里走。

再一个,我们要看一下虽然念的走向,这是以常态我们这辈子的生命过程尽形寿而言的,还有一个,大家知道还可以进行念的紧急处理,这就是净土法门的殊胜了,我们在讲《念佛圆通章》的念,在生命轮回跨越的时候,和生命前生后世的呈现一种,它是起主导作用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念的紧急处理呢,就是我们生命这辈子将要终结,下辈子马上要开始,中间的这个阶段临命终时,为什么在讲的净土根本经里讲到,特别是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讲到下品下生中的时候,临终的时候有善知识开示,以大的惭愧心发起猛烈心。

念十念佛,念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都能够往生的,这就属于念的紧急处理。为什么呢,大家要知道,我们生命在转化的过程中,人在临命中的时候是这样一种状态。要么是心力,心力是变化多端,重处偏堕,就是看你这块心往哪里想,自己控制说想到哪儿,最后临命终的时候压在哪一念上,就随着哪一念就走了。到轮回或者是乃至你解脱也好,十法界去寻找你的安身立命之处。再一个就是业力,这个心力是心绪多端是重处偏堕的,那么业力是怎么样的情形,如人负债力强者先牵,等于说你一辈子造的什么业多,就谁对你,就跟欠债了一样,你欠了一块,两块,十块,好像欠了好多,它起不了作用,如果你欠了一个人十万一百万,那他到这些人面前他最有发言权,就牵着你跟我走,到哪里到哪里,由着他,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业力,力强者先牵。

所以大家要知道,人在临命终的时候,就跟一个乱世一样,乱世就跟游泳比赛大家都在哗哗的游着,看谁的力量大牵引着你,到哪一道得冠军,那就到哪一道受生,或者地狱饿鬼畜生,或者人天阿修罗界,或者往出世间的四圣法界,就看你造的是世间业,还是出世间业,是染污业还是清净业都包括在其中。那么这个时候正好趁此之际,我们就想说这个人在生命转化的时候,心绪这么乱,业力这么多,这会他是没有办法作主的,如果你奋起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升起真信切愿,直冲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马上咵的一下子,改变到原来的业力行迹轨道,直接什么,超凡入圣,这就是念的紧急处理。还是在念上。

你看,都是讲到我们生命跨越中,这就是念。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刚才念的状态也罢,走向也罢,容量也罢,紧急处理等等这个道理,大家确确实实能搞明白的话,那么没有人不会不念佛,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着重给大家讲到念佛,为什么要念佛,就是我们要知道念的原理,一切人的身心世界全体都是由念来主导的,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本质,生命的真相。

大家自己现在就反观,哪一念我们能起心离不开动念,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以说一切的法门是为了明心念,一切的行是为了净心念,那么明心之念不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我们要讲的《圆通章》里面讲到的。净心法门也不如念佛。你一念相应一念就是佛。念念相应念念就是佛,都是南无阿弥陀佛,一个妄想就擦不住,就等于说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一句佛号就具足了,明心和净心的两门功德,所以祖师们常说,世人但念阿弥陀,便是无上深妙禅,但念阿弥陀就是一个大修行人,《弥陀经》里边执持名号,《无量寿经》里边说,你好好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念佛。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什么叫做圆通,圆通它是一种解脱境界,圆就是圆融,通就是通达,为什么我们看到庙里面,有好多时候供观音菩萨的道场里边,所有的正殿都叫做圆通宝殿呢。观音菩萨的宝殿,有时候观音菩萨又叫圆通大士,这就是以她修行的德能,来给她立的称谓、名号,圆就是圆满究竟,没有缺口了,通就是通达无碍,没有障碍,为什么我们现在学佛,大家都知道学佛就是学圆通,修行就是修圆通,我们将来证果就是证圆通。但是我们现在作为凡夫,我们既不圆又不通,有缺有漏,为什么所障呢,你看,观音菩萨在陈述她的圆通法门,就讲到说,她从声音下手,最后从能闻的闻性和所闻的声音,都全部打成一片,拧作一团,进入不分别境界的时候,六根就互用了,这个圆通另外一层意思,比如说六根菩萨,可以六根互用,到了六根清静为任运不染六尘的时候,六根就可以互用。

这时候他眼睛就可以听声音,不是说只有耳朵才能听声音,一根就具足了其他五根的功能,打通了。圆融无碍,就叫圆通。这是一种证的圣人境界。那么大势至菩萨,为什么这里说《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他就是以念佛修行而得的这个圆通境界。所以我们要知道,历史上比如上个世纪,圆通的无碍,这种无染,这种解脱的这种感觉,禅定境界像上个世纪有名的太虚法师,他那会在修禅的时候也是前半夜看经书,后半夜打坐,结果他当时在普陀山的普济寺,旁边现在叫锡麟禅院,在那个地方闭关,那么看完经书以后他就入定了,入定了以后,感觉到刚刚晚上定了,半矇半醒一下,突然间早上了,普济寺钟声敲响了,由于这个钟声一敲响以后,马上他就入了一种悟境,当时形容一切如凌空影像,融为一体,不知道自己是世界,还是世界是自己,完全就是整个万事万物就融为一体,无碍,这就是悟境。

我们常说的圆通。虚云老和尚当时,在高旻寺禅堂坐禅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打坐眼睛一睁,就把禅堂给吞没了,证到清静心的时候,看到禅堂外边有一个人隔壁去那儿厕所里小便,他当时还以为说自己看错了,怎么禅堂都没有障碍了,外边离着老远的人在厕所里小便,第二天跑去问问那个人是那会在小便,他才知道是出境界,打通了,我们常说的圆通。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通,就是由于我们有烦恼障,我们所知障,这在佛法专业上其实就是我们的烦恼。妄想,无明集聚起来,我们对于一切物质的占有欲,对一切人事的支配,对一切境界,好的想得到,不好的想远离,所有的这些分别欲望,这就是我们障碍,佛门里边叫做见思烦恼,叫做尘沙惑,叫做无明惑等等这些就是我们的障碍,最主要的从人的表现来讲,三毒烦恼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归根结底,就是妄想多,我们通不了,因为现在在做梦,妄想,许多人就是一梦又一梦,每天都在做梦,不醒梦,那就通不了。梦里边就有爱的,作不了主,所以我们常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

财就是说赚的越多越嫌少,色就是说我们现在看一下这个社会,有时候我们这种外在的环境。一切的世间好像都在劝修贪色法门。有时候我们也为了饱口福,勤造杀业,你看欲得富贵,很可能就要与盗相伴了。举世也找不到“诚信”两个字。整个现在人的心的道德,整个外在的环境,都好像成一个毁五戒失人身的道场。所以我们生活一切皆是障碍。生活中处处都是给我们设障,当然我们就通不了了。没有平等心,这所以说圆通就是圆融无碍的体现,首先它能够在十法界大做示现佛事,像观音菩萨一样普门示现,再一个能将六根门头的功能互用打通,这就叫做圆通。

大势至菩萨就是由于念佛的功夫,而得到这个圆通的境界,这么一个小小的篇章,就叫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当然这一讲,我们主要的内容就是大家要把念的内涵要想想清楚,这不但对于修净土法门而言,整个佛法都是为了这个来作注解的。好,那么我们第一讲就到这里,把这个前提,大家来闻法的前提的一些心态,应当具备的一些素质先做了一个交待。然后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经题给我们做了一个通贯,下一讲我们正式迈入正文。

(二)

 各位同学,各位道友,现在是我们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第二讲,在上一讲给大家讲了一下经题,也就是“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这十个字。今天我们就要正式迈入经文了。请大家首先来看第一段,说“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坐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们来看这句话,为什么大势至菩萨叫法王子呢,在佛法里面我们常把佛陀叫做法王,无上法王,叫妙湛总持不动尊,那么在世间,我们也知道说世间的皇帝叫做人王,在比如说上面的四天王天,他叫天王。

所以说这个法王,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做王,王就是什么呢,自在的意思,就是想怎样怎样,随心所欲,完全占据主动权,那么于法自在是佛陀,就称之为法王,于人自在,那自然就称之为人王。首先明了了法王以后,我们要知道法王子,就是说已经非常圆满,领悟法王之法的太子一样了,绍隆佛种,住持佛法,在传承佛种中以法为家,这样的一种以度生为事业的大菩萨,就叫做法王子。大家看释迦牟尼佛的法王子是谁呢,就是文殊菩萨,那么只有法王子才能够荷担如来的家业,化度一切有情,称佛本愿,畅怀本怀,这就如同我们说世间的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事业家产一样的,是这样的一种关系,所以菩萨是继承法王佛位的人,这就称之为大势至法王子。

由于修证的不同,在佛门里面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称谓。比如说“子”,所有的众生都称之为佛的儿子,他的慈悲来关爱一切众生,那么对于菩萨来讲,我们就说是佛的亲子,因为他已经跟佛的法相应的最高了,那么二乘,就是罗汉或者辟支佛就是佛的庶子,就是次一第,不是最贴近的,那么凡夫,我们一般称之为佛的养子,当然这是一个比喻,就是在法相应度上而言的,而大势至菩萨已经证到佛的法王子位了,是这么一个意思。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什么叫做同伦呢,就是我们常说的善友,我们世间不是讲同学同事,在佛门里面就讲同修同门,这就是同伦就是说他的同行善知识,我们在佛门里面善知识,大家都知道闻名为知,见行为识,是人益吾的菩提道业,那么就称之为善知识,有教授善知识,有外护善知识,这里同伦就是同行善知识,大势至法王子的同行善知识,那么由于这里说,从难行到起修汇入净土法界,共成清净海众所以叫做同伦。

为什么这里有五十二位菩萨呢。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说,这是有五十二位清净海众,跟大势至菩萨来共同参加楞严法会的菩萨,有这么多数,但是这里五十二菩萨的所指,其实是指我们通途修学法门中,五十二位菩萨的阶位,这个我们稍微对佛法的修学次第,有些了解都知道,依照着自己的力量,从初发心到圆满佛果,一共有五十二位的修学次第,一开始是通常我们说的四十一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那么在十住中,又从初住,发心住上开出了十信,所以就十住、十信、十行、十回向、十地了,在十地上面还有一个叫做等觉,再开一位叫做妙觉,这就是一共五十二位,等觉就是说已经就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已经照到功夫甚深智慧,已经有资格做,有做佛这样资格的一种菩萨。所以叫做等觉。那么妙觉,就等于说再高一等,与佛无异的可以说是候补佛,像观音菩萨、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所证的果位都属于妙觉了。

在五十二的阶次中,我们常说叫做三祇修六度,百劫种相好,就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一点一点的修,一点一点地把烦恼往下放,往干净断,那么断完以后,自然而然一步一步所证的,无为解脱之法,最后直至成佛,大家知道,这样的一种时间段一共有三大阿僧祇劫,我们一般都把修学里边,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第一大阿僧祇劫,从登地以后就开始算一个分水岭了,登地从初地到七地是第二大阿僧祇劫,从八地最后到佛位,这是第三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有多长,我们首先来看,一个劫有多长,我们人的寿命最大的福报的时候,有八万四千岁,那么随着大家造这个恶业,福德越来越减,过一百年减一岁,减减减,直至减到十岁,到了十岁以后物极必反,大家开始惭愧,忏悔,说不应该这样下去,修善法,又开始慢慢建立道德标准,开始修学善法,那么福报又开始增,又增增增,过一百年增一岁,这么一增一减,八万四千到十,十到八万四千,这叫一小劫,二十个小劫叫一中劫,四个中劫叫一大劫,阿僧祇劫就表示说数不清,无央数大劫,这么长的时间,是我们常说的通途成佛之道,从初信里边,发心住里面的第一个信心,一直到以信为主,到最后的回向心,这是十信,从发心住一直到灌顶住,这是十住,从十行里边,从欢喜行一直到真实行,这是一步一步的十回向,十地的往上修。

我说几个大家就知道怎么来了,比如说修十信心,首先你的信心是要闻到大乘法,心无疑惑,这时候是你的信行为,比如说十住里边,第六住,就说正心住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什么境界呢,就是听到别人称赞,诽谤自己语言的时候,心定不动,正直安住了,一点不会受景响,大家想这是正心住,这还在开始迈步。这叫做八风吹不动,我们说的端坐紫金莲,到了这地步,这才十住里边的第六正心住,经过十行,比如说在第十行真实行里边,真实行里边讲到是什么,这个地位的修行是什么,常能够修忍辱,谦卑恭敬,不害自己也不害他人,悟到身体本来是空寂的,那么这是从无嗔行进到真实行里边,真实行里边,第一诚实语,学习三世诸佛的诚实语,言行不二,如说而行,如行而说,这叫做第十真实行,刚才讲的是第九无恚行,无嗔恚的,这个忍辱修的好一直到第十真实行。

我们再来看一下第十真实行,从第一诚实语以后,学习三世诸佛的真实语,那么言行不二了,说这个话如说能行,如行而说了,言行完全相应了,这时候才是十行的真实行,那么乃至到登地以后,到了极喜欢地,第七地远行地,比如说第八地,第十地里面,第五地有一个叫难胜地,只有证到难胜地的时候,才把真俗相违之法看作真俗圆融之法,不相违而相应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证到这个极难地的时候,才可以说圆融无碍,世出世间都是一样的,到哪儿都一样,唯心所现等等这句话才可以说了,可以说在娑婆世界,跟往生极乐世界这时候已经打通关口了,是这个地步了,大家想想,靠自己的力量有多难成就,所以我们常说,三祇修六度,百劫种相好,那么这里讲到为什么说,大势至菩萨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就是代表五十二个阶位,为什么很有意思的是在圆通章里面,大势至菩萨是修念佛法门,往生极乐世界成就的人,那么恰恰这里同伦五十二菩萨,恰恰是依照着通途法门,我们说的竖出生死,这样一种修法的五十二个阶位,作为大势至菩萨的同伦,来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呢,大家仔细悟一悟,这我以前也讲过这个圆通章,有一次突然发现,恰恰这说明什么,竖出三界之难,横超生死之易,导归难,回向易了,这是第一方便,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与凭自力五十二个阶位的艰深跋涉,修学天壤之别,虽然说归元无二路,可是方便多门中有难有易差别太大了,横超生死。

我们再来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凡是菩萨来祈问法门,一定要来禀告世尊,必然要先到佛前面去顶礼磕头,当然这也是我们同时三业身口意,相应的一个修学法门,一般我们都讲到从皈依开始,一开始就要说听说顶礼,也常说顶礼法门,也常说顶礼法师,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个看似最入门简单的礼节,它也确确实实是最高深的修学方法,这个礼拜有很多种,可是我们往往很多情况下,大多是在逢场作戏,或者说是一种稀里糊涂,半推半就完成任务的一样,敷衍了我说到顶礼,给大和尚顶礼,给法师顶礼,真正的顶礼法门,它有七种的差别,磕头,比如说有时候我们讲到傲慢礼,也叫我慢礼,看上去在那儿磕头,其实心高举着,没有一点点谦卑,恭敬的心思,完全是以傲慢自居,身体在礼,心往上扬。还有一种叫做唱和礼,就是说口中是同声唱和。

可能大家一起向上排班,至诚礼谢法师三拜,说听完佛法以后,但是他虽然身随着礼拜,头也不着地,心也不观想,或者拜佛的时候也不想佛,就这么半推半就,刚才讲到敷衍了,这叫做唱和礼,那么这里大势至菩萨顶礼佛足,他属于恭敬礼,确确实实心里发自内心对佛陀的恭敬,那么口称本尊,那么身体五体投地,这叫恭敬礼,当然还有另外的四种,比如说内观礼,就是身体虽然礼佛,但是他心是观自己的内心,也跟我们说的时时在用功,就跟禅宗的观心一样,参究一样的,那么再一个是平等礼,就是认为佛佛平等,礼一佛即是礼一切佛,或者观想佛身遍虚空法界,自己的己身是遍虚空法界,每一尊佛前面都有自己在顶礼一拜,这就是佛佛平等,叫平等礼。

再有一种叫祈用礼,就是说虽然身体在礼佛,可是礼佛,他是把它作为一种刚才讲到的法门,这个我们现在常说礼拜,礼拜,有时候我们念佛的行人,也一定要常礼拜,礼拜是修行的初门,为什么你看藏地的修学行人,他一开始要磕十万个大头呢。这就是加行,你在修学的时候你首先自己有业障,有违缘,你要遣除,随着礼拜这种功夫的加深,你的福德资粮也越结越厚,这个时候那么你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就会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不会有大的违缘出来,资粮积累的阶段,更应该多多的去礼拜,所以这里的起用礼就是把礼佛,作为修因证果大用的一个手段,那么当然最究竟的就是实相礼,从礼佛就可以证到实相,正在礼,突然间人我双亡,既没有所礼之佛,也没有能礼之我,我佛两亡,这叫做实相礼,大家看一个礼拜,顶礼佛足,顶礼都有这么大的文章,所以我们确确实实要常修拜忏法门。有时候我们在礼佛的时候也可能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

大家要晓得,这个礼拜的时候,以前有祖师们在礼拜,拜佛拜的时候突然间开悟的,也有拜佛拜的净土的瑞相,乃至佛身现前的,也有一生就是一部经典,你看为什么《法华经》就是经中之冠了,之王了,那么在天台教下,或者修学行人中,礼经的时候光礼《法华经》就是有一个修学仪轨。当时智者大师有一个拜经台,就在现在的天台山华顶,九华山也有一个拜经台,智者大师就礼拜法华,那么有一次在读诵的时候,他礼拜拜到突然间读这个经的时候,他入到法华三昧中了,这都是礼拜的功德。而且我们在磕头的时候,大家要知道,我们每个凡夫最大的烦恼执着就是有我,以我为辐射点,以我为核心辐射出去都得为我所,这是一个根本的烦恼,所以把我能放下来,恰恰就是俯首顶礼磕头的时候,这就是折服我慢,我记得我那会去普陀山出家的时候,确实是不如法,一点都不懂得佛门仪轨,一点礼都不懂,见了我们剃度师,见到师父,那会刚刚见到出家人,旁边的师兄介绍说这是老和尚,我还就就示意的点了一下头,根本不懂得说赶紧要磕头,磕下去,没有这个福德那会,所以说礼佛确确实实。

你想在世间传统的这种思想里面,都说要给长辈来磕头,来请安,伦理道德上,现在我们一个时代,已经冲垮了都忘失掉了,可是佛门的规矩还一直存在着。特别是从礼拜中来求,入门的第一步,礼拜中来求福、求慧。这个礼拜的学问很大,但是我们的质量也要到位,刚才讲到不能有数量,还得有质量,我们在拜忏的时候,或者说你自己在顶礼本尊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把全身心的身口意,全部调动起来,为什么说礼拜最容易摄心呢,最容易得三昧呢,就是你的每一顶礼心里观想,口里称念,身体礼拜,身口意三业全体步调一致,或者说往昔所造诸恶业,对于自己这种罪业的真实忏悔心,或者说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等等这些,每一次礼拜,你的本尊都必然要观想,他就在前方此处,我的每一礼他都心知肚明,我的每一拜他都完全观照到,这样渐渐渐渐竭诚尽敬。

我们印祖说了竭诚自可转凡心,这就是礼拜出来的功德,你看大势至菩萨,已经成了法王子了,一到佛跟前,而且乞佛问法的时候还要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向佛敬白,我们要知道由上而下叫做告,你看古时候的打入皇帝颁布圣旨的时候,他是位至人中之尊,那么向臣民说的昭告天下,所以由上而下叫做告,由下而上叫做白,在道场里面,往往我们常会见到说净白大众,等等这就是说从恭敬的来讲,这里的而白佛言也是这个意思。

而白佛言说什么呢,我们再往下看,“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这是讲到,大势至菩萨早已破掉我执了,大家想想法王子,《金刚经》里面形容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这里叫说我忆往昔呢,它是随顺世间凡情而说的假名我,是这么个意思。再一个,另外一层意思,过去因为在凡夫地的时候,大势至菩萨也是有处处我执,那么现在已经得到无我境地,是从我至无我修行转化过程,而且这个转化就得力于念佛法门。

在凡夫的时候,他就是,怎么讲,忆我、念我,在那一个起心动念的时候,没有我的参与他就不行,所以他这里,你看大势至菩萨,我忆往昔,就是忆到他在凡夫位的时候,他是忆我、念我的,我忆、我念,也可以做这么一层理解,当然这里我们从凡夫的层面来讲,讲到回忆,忆想到当初,但是对于大势至菩萨这种观照绝不是这样的,所有整个法界亲证的是现量境界,哪一个众生生此、死彼,前因、后果,十方三世,一切国土中的人的活动,人的情形,他都完全可以彻见。那何必还说我忆往昔呢。他过去一生又一生,一世又一世,所有的因地修行,他现在已经证到后面讲的无生法忍。完全可以一念等观。不必要忆了。所以这里说我忆往昔,还是依照凡夫就自己而言亲自看到了,只是依着凡夫这样说,我还忆往昔,我忆曾经的时候,你看为什么智者大师,在读诵《法华经》的时候,读到《药王菩萨本事品》,突然间入到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如果从时间上来讲的话,智者大师到当时佛陀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会场的话,已经有将近千年的跨越时间,他怎么还能回到灵山法会现场呢。这就是佛法的秘密。

十世古今,不离当下一念。大势至菩萨已经亲证到十方三世,一念洞见,他跟一念一念不一样了。过去、未来、现在当下了之,所以说他随顺在场的听众,称作我忆往昔恒河沙劫。实际上只不过是大禅定中,现前观照,有一世在,那个时间段,怎么样呢,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你看在这么多的时间前,有一尊佛出世,我们为什么说一尊佛出世,就是又示现了,佛另外一个名字就叫如来,如来是什么意思,就是后佛如先佛一样再来,乘真如不变这个之理,一次又一次的示现八相成道,来成正觉就叫如来。所以这里讲到说,有佛出世就是有如来又来了,乘愿再来了,叫做什么呢,名无量光,还是阿弥陀佛名字的内涵是什么,无量光、无量寿。所以,这里的无量光佛,其实也就是后来的无量寿佛,阿弥陀佛,一开始阿弥陀佛学习念佛法门求生净土,阿弥陀佛成佛十劫,他还作为他的辅佐菩萨。

就开始合称为西方三圣,前因后果,不会混乱的,所以说这里讲到的说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在《法华经》里面也讲到,阿弥陀佛在恒河沙劫前已经就发过愿,要救度法界的有缘众生,他方国土,随众生机而示现八相成道,当无量佛灭度以后,又有十二名如来在一劫时间内,相继八相成道,这么长的时间,这十二如来在《无量寿经》里也有提出,这里没有把他具体的名号提出来,我们这里给大家读的了知一下,在《无量寿经》里面记载了说,“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你看最尊第一,为什么我们平常说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或照百佛世界,或照千佛世界,”说他的光量,“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河沙佛刹,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静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众生,遇斯光者,欢喜踊跃,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

你看,连在三涂极苦之处,见到这光明,都能够离苦得乐,十二如来,那么这十二如来,都在这一节劫的时间相继出现于世,从无量光佛到最后的超日月光佛,那么首尾呼应,这些上述佛内在的功德立名,都是以他的功德立名。我们当然不可能一一给大家讲,就是这里挑几个给大家讲,就是说阿弥陀佛还有其他名号,他所有的名号功德分门别类的,给我们表达了阿弥陀佛的什么功德,比如说为什么叫做无量光佛呢,无量就是无有称量,没有一个局限性、没有约束性,一旦有约束,就有不到之处,而阿弥陀佛这种光它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所以通过它表达的内涵就是说什么,可以分身散影,无边无量的去接引求往生的众生,大家想,如果说有在就有不在,他有量,到了这儿就到不了那儿,那么遍法界这么多求往生的行人,他能够接的过来吗?为什么,就是他可以分身无量,无量光佛。

再比如说无边光佛,只要是对治我们见解上的偏颇,我们人的本能就是常说偏见,差别心、比较心,为什么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都是表明人类的行为,就是喜欢比较,有好就会有坏,有强就会欺弱,有是就会有非,有男就有女,有老就有少,总是陷入这种不是这边就是那边的分别对待,妄想的根本烦恼,就是依此比较得失而来的,所以叫做无边光佛。那再说无碍光佛,像阿弥陀佛有光,它有一种穿透力,这是任何障碍都不能阴挡这种光明的摄照。那么不仅它这个有质量,这种物质不能够障碍,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的无明烦恼,也不能障碍,大家想想,我们念起来南无阿弥陀佛,正当烦恼炽盛的时候,只要一念佛号提起来,马上就能得心清凉,无碍光佛充满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自己看不到。

只要一个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念出来,马上有四十里的光明就照出来,在身上显现,鬼道的众生能看的见,说无碍光佛就是无碍,我们在讲《圆通章》,其实就是圆通的内涵。生死无碍就能做的了主,一次又一次生死转化之际他不会迷失掉,始终有觉照。示现无碍,就可以说去九法界内说法度化众生,度众生无碍就可以说正面引导他也行。反面逼迫他也行,总归是使一切众生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这都是无碍的。怎么都行,我们对碍,障碍的碍,你看,咒语来讲,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在道家写一幅符呢,写一道符贴在门上,那么这个东西人看上没什么感觉,可是对鬼神就有碍,鬼神看见障碍就过不去,这就是障碍,那么阿弥陀佛就叫无碍光佛。

再比如我们讲到欢喜光佛,欢喜光佛就是用于对治我们的嗔恚烦恼的,因为在人生的记忆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谁没有一个冤家对头呢。当种种违逆的人和事阴碍着我们,比如说我的,不能由着我。我的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不期然生嗔恨心,失去理智,造了好多恶业,又遭恶果,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那么念阿弥陀佛,他的慈悲欢喜光就会遍照,就可以转我们的嗔心为欢喜心。

大家想,比如说一个人我们正当跟他愤愤不平,要跟他一见高下,要报复的时候,突然间,如果你是一个真实的净土行人,你想想,我们都要往生到极乐世界,还要跟他一般见识的吗。马上这件事就被冲淡了,不足挂齿,为什么,因为格调高了没有什么大不了,有时候还觉得可笑,我都往生极乐世界,我还跟他生什么闷气,欢喜,我不但自己往生,我还看他可怜,我还希望把他早日度化到极乐世界,那更欢喜,成就一个凡夫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成就一尊凡夫作佛,以这样的心念阿弥陀佛,这就是欢喜光佛。

再比如说不断光佛,不能一一讲,时间关系,那么不断光佛就是对治我们懈怠,大家知道修行最怕的就是断、停滞,为什么佛门有戏论说学佛三天佛在心间。学佛三年佛在大殿,学佛十年佛在天边呢。就是因为你有断。我们常说修苦行,不是说非得把自己弄得苦凄凄的,吃多少苦,他就去是在最难的苦行就是坚持,所以有的居士,你看一开始学佛的时候,信心跟钢条一样,过一段时间就成了面条,最后在庙里边就成了油条,这就是他的真诚心断了。我们每个人过去也曾发过,出离三界的修道之心,只因为懈怠烦恼,所以修行到现在还不得证果,而还在生死大苦恼中。

那么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摄持我们精进不懈,他用这种光量,促使我们对净土的信心不断,发愿往生的愿力不断,念佛不断,执持名号,它是一个不断的内涵。若一日乃至七日,所以以前祖师说过,说你对于净土有什么心得,祖师一句开示,一信永不再疑。这就是不断,不再改悔。不断光佛,不但不再改悔,也不被其他宗派教派,乃至修学其他法门扭转见地,学修佛就要一门深入,就咬定了,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如果被转了这就是断了,不断这是非常的功德大了,为什么我们说打佛七,为什么说打禅七,就是在这相续的一段时间内始终不断,密集型的修学就可以克期取证,这是不断光佛。

再比如说无称光佛,没有用语言文字表达,净土法门,因为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阿弥陀佛,接引行人往生,那么凡夫可以带业到极乐世界,见佛闻法,莲花化生,里边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水鸟树林都能够讲法。这一切的功德没办法用语言描述圆满。不可说,所以这叫无称光佛。种种的极乐世界的殊胜情形,我们常说只能与此方比拟,不可此方亲见,总归这样的光功德最后稍作了一下,最后佛名超日月光,我们这个世界都是日月星三光为照明的。

那么这些日月星只能让我们照明,不能让我们悟到自己的心性光明,它是业力召感的有障碍,过不来,但是阿弥陀佛能念我们众生身心柔软,催发众生善根显发,断无明烦恼,所以叫超日月光佛。这是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大家都知道这十二尊如来,相继的在一劫的时间内八相成道了,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刚才大概把十二如来的名号功德,给大家做一个贯通,不能一一再讲了,我们就明了一下佛的名号功德。

再来看,“彼佛教我,念佛三昧”。你看,大势至法王子就是在超日月光佛那学习的念佛法门,念佛三昧,那么念佛,我们众所周知,在华严宗的祖师里面列了,把它念佛列为四种念佛方法,比如说有一种,我们常说到实相念佛,这是一种最究竟,最高层次的就是念自性天真佛,念这个实相,如果说从严格地讲来,实相念佛还不算作净土法门的修法,而是禅宗下参禅,问父母亲未生的本来面目,念佛的是谁,他是这么一种手段,那么真正到净土里面的念佛,要么是观想念佛,用自己的心观想,想比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观想西方三圣,观想阿弥陀佛,老是用信念观想。

这是叫观想念佛。还有一种观像念佛,有的时候心比较散乱,或者觉得有一尊阿弥陀佛,哪一尊佛像特别相映的时候,他就把它供起来,这样可以盘腿坐在对面,就观着佛来念,这样心容易收摄,不容易打妄想,这叫观像念佛,注目观瞻,那么我们这里大势至菩萨,所示的念佛方法是叫什么,叫持名念佛。一心称念。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通过持名念佛来契入到三昧之中,什么叫三昧呢,三昧就是禅定,叫做正定,我们说正确的状态。本来的状态。是我们心性本来一个不生不灭,如如不动的状态。正受就是正确的感受,一切都是万法,都是缘起性空,空有相融,这种不二法门,一真法界。入到这种里边就叫三摩地。所谓三昧又叫三摩地。

念佛法门,诸位要晓得,它是三昧之王,我们知道一般的三昧,我们也有比如说修哪个法门,读经也罢,受持哪个咒也罢,都能得到三昧,但是一般的三昧他有这样一个作用,就是有的能够断除贪,但是它断不了嗔,有的只能够断除嗔,但是它治不了欲,淫欲,只有念佛法门,它不但能够对治贪嗔痴、淫欲、睡眠,一切这些烦恼都可以念佛法门搞定,所以念佛法门可以说是三昧之王,真正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就可以得一心不乱,再随着更加的加工用行,就可以证念佛三昧,证到念佛三昧以后,破烦恼、证空性、发智慧、得神通、出辩才,那都是附带的产品,念佛三昧。

你看在上个世纪,我们莲宗的十三祖印光法师,有一次在他冬天打七的时候就说,去年开始,腊月就开始,我妄想着,说妄起证念佛三昧,就自谦说我想证念佛三昧,后来谁知念佛宿业跟三昧,同一不生不灭,他是这么表达,最后还很有意思说,佛光普照法界,谁能与我分忧尔,其实就是老人家亲证念佛三昧了,一般人看来说谁能与我分忧,就是他还没得到三昧,宿业还没有忏完,这就是念佛三昧的功德。这里大势至菩萨说到,超日月光,教他怎么念佛呢。怎么入的念佛三昧,是他的亲教师,这是这一段经文。那么再往下一段经文。就要开始讲到念佛三昧的基本原理了,到底我们讲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怎么念呢。下面这段经文都有很好的交待,特别是打的比喻非常的亲切,那时间关系,我们到下一节的时候再与大家一起来分享。

(三)

各位同修,各位道友,阿弥陀佛,那么接着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第三讲,在佛法里面一般有这样讲法的范式,从因明的角度来讲叫做宗因喻,什么叫宗,宗旨的宗,先跟你讲一个道理,那么如果上根的人能够听到道理,就马上知道了,那么如果听不明白的话,进而言之就要讲原由,给你讲然,所以然,都跟你讲,你就明白,如果还不能明白,这个时候会给你打一个比喻,也就是譬喻,这就是所谓的宗因喻,那么这里开始,下面经文就是打了一个比喻,作为念佛法门修行上面,我们必备的一种心理定式,我们来看经文,“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来看这句话,这里开始打了这个比方,就是众生世界的情景是如此,我们常说,关系这样,所以这里就是以情致情,就是以人之常情来作喻,来表这个念佛之心力,首先,这里你看比如这里世界两个人,忆就是用念来念,一个人专心致志的想着另外一个人,一专为忆,而他想念这个人却把他给忘了,这样子的话,这两个人,你看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我们一方面理解说,一个人是有逢有见,因为佛悯念众生,另外一个人是不逢不见,因为众生忘了念佛,也可以理解成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所以说虽逢而不逢,虽见而不见,是这个样子的。

那么这里比喻就是说佛心与众生心,大家知道说诸佛如来是法界心,所以佛心是念念充满于法界的,他对于众生这种无条件,全方位,开敞式的念是始终都在的,但是众生没有一点向佛,只向红尘中念,我们念他是容量如此巨大,可是在凡夫来讲,他念了红尘就不念佛,为什么我们常说人情浓了道情就淡了,道情浓了人情就淡了,就看你念用在哪里,所以这就等于说50%等于0,说俗了就跟谈恋爱一样的,你一个人念就不会有感应,谈恋爱也得有两个人有感应,两情相悦,这念佛也是如此,不过这里念的是道情,得有求往生心,在中国的佛门上,有一个著名的公案叫做丰干饶舌,丰干当时是唐朝的一个和尚,大家都知道骑个老虎很有名,那么当时有一个候补官他是候补的,就是本来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奉命去台州赴任,就是现在浙江的台州县,天台山就在那个地方,那么当时患了一种剧烈的头痛,命就在呼吸之间了,已经没办法,前途都要,再不能继续下去,毁灭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跟佛法有因缘,有幸得到丰干大师的治理就给他治愈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感恩下就问说,说台州府还有高僧,有没有什么人了,还有什么高僧,结果丰干和尚就告诉他说,台州天台山国清寺有两个,寒山、拾得是文殊和普贤的化身,那么去了,这个官去了国清寺以后就去参礼两个僧人,到了客堂,就是庙里面的接待场所,去问知客师父,负责接待的人,说这庙里面有没有叫寒山和拾得两个和尚,结果知客就说,你怎么问他们俩呢,你好歹也算我们这么一个官,他们俩是疯子,你问他干吗呢。

说不可以,不可以,怎么能说成是疯子,我一定要礼拜他,那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时候那我给你叫来就行了,何必亲自去呢,说不行,一定要亲自去,没办法,去了大寮,其实就在那儿烧火做饭,那两个人,去了顶礼,寒山、拾得,二人转回头一笑就奔向寒岩了,那么这个候补官一直追到寒岩,寒山、拾得回过头来说了一句话,说什么呢,说丰干饶舌,就是丰干和尚太多嘴了,因为圣人一旦被发现住在世间,他马上就要舍报,哪怕从头再来换一件衣服,所以当下就被舍报了,失漏了佛的秘因了,在这种情况下,还多了一句话说什么,弥陀不侍,礼我何为,说阿弥陀佛你都不去侍奉,你礼我们俩来干吗。转身就入到岩石里边。岩就自动合上,再也没有见。

这就是典型的虽逢不逢,若见不见,为什么呢,原来他问的这个和尚就是,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你看还向他去问这边有没有高僧,当面错过,这就叫或逢不逢,若见非见,所以你看,同在当时的浙江奉化的布袋大肚子和尚,也是走的时候,弥勒真弥勒,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认不出来,当面错过了,那我们想想,其实遍法界三界到处都是菩萨,我们常说乘愿再来,常说倒驾慈航,常说广度众生,那他不来这苦海度,那到哪儿去度,许多都是我们当面错过了,认不出来,为什么,心没有在道上,没有菩萨心,我们去朝山,五台山,文殊菩萨一万眷属常住五台,去普陀山,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能没有他的眷属吗。

地藏经里面说,每一身化百千万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都到哪儿去了,认不出来,这就叫做若见非见。那么这样的话,就会说明我们跟佛的心,我们是不隔而隔的,而佛心跟我们的心是隔而不隔的,对接不上,感应不到,那就没办法,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这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这个状态其实就是说到说,只有两不相隔才能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为什么呢,就是说这里也讲到,我们常说的阿弥陀佛的法门有他力,但是也要靠自力,我们全部靠佛力,或者全部靠自力都是不容易成功的,现在只有说两个互念,那么才能够必然生效,两个人互忆,忆念甚深,那么二人从今生到来生都不会分离,如同影与随行一样的,是这一层意思,另外,二人互忆也表达说必须什么,不是泛泛的浅念,而要甚深的忆念,再一个,光靠佛力,自己不修也是不行的。是这样一种法义上的表达。

所以在当时的印度时代,佛在王舍城的时候,讲经二十多年在王舍城,可是大家知道王舍城里面有九亿人,九亿人里边有三亿人见佛闻佛,还有三亿人知道有佛,但是没有机会见佛闻法,还有三亿人不见不闻,不知道有佛,不见。特别是有一个城东老母,佛有一句话度化她,她不信佛,不愿意见到佛,佛就用神力,她看见佛她就躲,从东边来他朝着西边,佛用神力从四面全部朝她走过来,她索性把眼睛挡起来,所以可见是佛光遍在,众生有盲,那么两个人互忆。这就等于说沟通呼应一样,如磁铁吸针一样,不但此生能见佛,乃至他生尽未来际亦常见佛,为什么,就跟形体与影子一样,声音跟回响一样,明镜跟光明一样,它不相舍离,相互熏习的。趋近于佛的身口意,所以说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再往下看,“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无”。你看,又一个比喻,那么这个比喻,比前一个比喻更加的亲切了,前面一种好比我们说的,用这种友情来做比喻,这里用亲情,并且是亲情中世间情见里面。最为浓的就是母爱,它对于说把佛比作母亲对于儿子,这种无私无求奉献,这种情见是跟佛是最相似的,所以佛更加的,可以说无缘同体的大慈大爱,那么这里虽然十方如来,是广义上的讲说,为什么说十方如来悯念众生呢,其实狭义上而言就是阿弥陀佛,刚刚讲到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含藏法界一切如来之身,所以见阿弥陀佛就等于见到十方如来,生极乐净土就等于生一切净土,那么阿弥陀佛怜众生就像儿子一样,我们经文里边常讲到佛视众生,一切众生都如同独子一样,为什么在《法华经》里面讲到,大富长者穷子喻,《火宅喻》里边也讲到,佛陀就好比大富长者,受苦的众生就等于火宅中他的儿子一样,所以“三车虚设怜诸子,火宅同离赴乐邦。”

但是他的子女就是儿子去埋头造业,不肯回头,西方三圣始终在那儿,可是子若逃逝,佛念也没有用,逆子你听不到声上,那你不信不念就如同一个绝缘体,他不能感应,所以说如子忆母,如母忆子,历生不相违,你看我们学佛,就是要,从逆子变为忆母之子,不能够再去逃逝了,所以要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要回心,要转意,从我们学佛上道,听经闻法,生起善根,皈依开始,南无、礼敬、拜忏、供养、赞叹、读诵,哪一个不是忆佛念佛法门,忆佛念佛才能成佛,这样母子天性相观就不违远了。

所以说这里用母子喻来比喻说不相违远,母子为什么呢,天性相观,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叫曾子的,他是天性就特别志孝,非常孝顺,他养育他的眼睛看不见的母亲,每天上山去砍柴,那么有一天他上山砍柴去了的时候,家里突然来了客人,老妈妈眼睛瞎的也没有办法,干着急,这个时候就希望儿子快点回来,怎么办,没有手机那会,只好着急了用牙齿咬自己的中指,她自己一咬一痛,山上的曾子就感觉到心口痛,马上就知道母亲有事,就把柴给趁早回家来了,这就是母子相忆不相违远,是这么第二个比喻。

我们再来看,“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大家来看,情有喻,母子喻,开发了我们的心态和情怀,那么你看若众生心,马上佛讲法非常有智慧,趁热打铁,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就是让每个人念佛不断,马上正在念,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就以念佛心就可以见,在现前见,在当来见,可是你必须这个心始终在这个佛法中来念,都摄六根,后面讲到的,念是什么意思,你看念是“今”下来一个“心”,今心就是念念不断,现在就立刻马上忆念佛宝,佛陀,今现,现在马上就要用这个心忆念起来,那么现前当然就必定见佛。

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这个心是乱的,是浊的,那么一句平等无尽的功德名号,只要开始在我凡夫念的功能中进行着,那因果必然现前当然就会有果,什么果,见佛之果,见佛就有成佛之果,成佛就是度众生,度众生就是成佛,那么一起成,一起见,一起度,总归是三世同时,即见,即成,即度,念念相应,这不是就是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我们常要念佛,修行,特别是念阿弥陀佛,我们要当作心头一个甚深常在的秘密,往生极乐世界,说实在的,算命的风水八字都看不出来,那么依照世间法来讲,念一声佛就离佛不远一声,起声佛念,起一念佛念,就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之因。

所以特别是这里讲到的净土法门,有一个千古奇冤,就是我们都把往生当作要死了,马上要死了才往生,或者老人病人消极了文盲临终的时候,赶紧要助念,这就是净土法门所有的表达了,殊不知这里讲到的现前,那你现前念的工夫,甚至活着就可以见,现前定中就可以见,三昧中就可以见,念兹在兹,这个佛念跟佛也是同于形影的,有我们能念的心,用佛果地上这种觉,相互融合,那么念念不断,这不就是佛吗,以佛的觉为自己的心。那么这样的话就可说去佛不远,就是离佛越来越近了。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是最重要的一句话,这里特别说到方便,大家知道我们一切的法门,都是要见方便的,比如说慈悲观对治你的嗔恨心,数息观对治你的散乱心,这叫借这个方法来作为方便,来达到我修行的功用,和所到的目标境界。那么像天台宗也有三止三观,有次第,有次第就有方便,但是忆佛念佛不是借这个方便,这个佛号就是一真法界,通身念起来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万法皆空,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的自然状态,不是讲方便,一句佛号就是念起来的,就没有能念的我和所念的佛了,不用方便,当下就是真实人,这就是不假方便,我们老是在,比如说念佛的时候,投身扎进去念的忘我,这个时候就是好境界,一念相应,念念相应,就是不假方便,就是一真法界,就是不二法门的境界,现前就在咫尺了,但是我们凡夫人从中出来的时候,回过头来的时候再看的话,又觉得说好像说凡夫心,在针对刚才我念的时候,我刚才有没有烦恼,中间走什么过程,或者一会出来一会进去,那这个时候我们就有了什么,有了进出了,只要你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咬定,那么当下就是心开之状态,心开了,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什么叫做心开,就是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心就开了,所以我们现在最主要的任务,立足于凡夫就是要念,念南无阿弥陀佛,以真信切愿来念,执持是什么,咬着不放,我们平常心一散,一乱,一懈怠,一掉举,那就是放开了,不在那个道上,不在那个佛号上,所以说这样的一种方便,称之为不假方便之方便,所有的一切法门都是方便,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可是一句佛号是不容分说的,你信就信,你念就念,你退一步不念不信,退一步求实的时候,那就退到方便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因为这一句佛号它是总持法门,我们常说进极乐世界就是法界之都,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总持法门,总什么,总一切功德,持一切妙义,具足了戒定慧三学,包括六度万行,全部彰显在现前一念心性,有佛号充满的时候,那不见佛见什么,我们一切行为,一切法门不就是为了这样吗。如此化凡为简,点石成金之法。

所以古德所谓的说,“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至含元殿,无须问长安,”念佛念起来,所有的六度万行,八万四千法门都在里许,你已经到了北京,待在太和殿里面,你还问北京在哪儿,是这样子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有时候我们觉得一句名号还不够,觉得对这个佛号没有信心,有的觉得修禅定才能往生,或者业障消完了才能往生,或者我这辈子还是女身,我得转男身的再往生,这一听很有道理,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就是执持不下去了,就是以于名号的功德,对持名的法门没有足够的信心。

所以说我们在修学净土法门的时候,大家一定要知道信愿行,信愿行,什么叫做现前承担当下受用呢,包括宗门下面的超情离见,《楞严经》里面讲,什么叫超情离见,就是你在上面多说就多说了,少说又不够,那你怎么能跟这个真实状态对接呢,就是唯有信仰,全盘信仰,佛说怎样就怎样,佛说去哪儿就去哪儿,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完全于佛知见转为我知见,我们常说见地重要,还有比这高的见地吗,佛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那你就不用再折腾其他的了,念佛念到水到渠成自然自得心开,一句佛号就能开佛知见,所以说,这经是佛说的经,这菩萨是修成的菩萨,那这会错吗,名聚万德,以名招德,以德应名,转他功德为自功德,这是什么样的话呢,所以我们说人人皆在轮回,可以人人皆可成佛,同样人人皆可往生,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这么一条路足以了。

所以说既然能够悟到这样的正知正见,那这就是香,证佛知见,这个佛号就是香,我们念佛号就如同染香人一样,不断执持名号念,那么就倒果成因,来熏习我们凡夫之心,以佛的果地觉果的名号,这就如同染香人一样,虽然自己没有香,但是在有好香,和有香的地方待得久了,那么在这种加持中你能不染吗。我们常说随着好人学好人,随着巫婆学跳神,你看大家有没有见到,有时候如果我们说看中一个人,那么他的语气,他的好恶,他的思想观点,甚至他常说的这些常用的词,常说的话,口头禅,都下意识被我们不经意脱口而出,这就是染,如染香人,佛就是香。

佛用五分法身香,常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样的香熏习我们烦恼无明的种子,那我们就会变凡心为佛心,打个比方,就跟一条蛇钻到竹筒子里面,它自然而然就会直了,如染香人,这个染是很重要的,我们在世间,你看一块去分享佛法,或者有的居士同修家里,你老说比如说初学佛吃不了素,后来慢慢没关系,他皈依了佛门,常跟同修师兄弟们打交道多了,自然而然有一天他就不愿意吃肉,这就叫如染香人,会庄严他的身口意,会亲近他。

好,我们再往下看,这个时候大势至菩萨,就开始直接告白他的修行方法了,你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大家先来看这句话,特别有意思,这里才是真正的菩提心自利利他,这时候大势至菩萨说他修因的时候,他其他本事什么没有,就是以念佛法门,以念佛的心念怎么样能证到无生法忍,大家想想,从超日月光佛的如来座下,秉受念佛法门,依教奉行执持名号建立直通车,你看,直心直口来念佛,从凡夫入到圣人境界,这里的入无生法忍,可不是说悟入,他是证入,我们入也有悟入和证入,悟是这个道理你明白了,花就开了,可是你还没有住到里边,证入是完全可以Hold住了,证入无生法忍了。

什么叫做无生,就是不生不灭的道理,忍就是忍可,认定,安住,一般依着教法来讲,我们说忍有三种,第一叫生忍,生活的生,就是说能够忍受有情这种追骂,或者诽谤甚至动手打等等这些,他能忍的住,别人的赞叹,诽谤等等,他都不分别,不会动心了,这叫生忍,那么法忍,就是说等于说外在的自然身心世界上,比如说一切的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祸害了,他能忍得信,不会受它牵连,这个时候安然不动了,这是一种甚深的功夫,大家想我们平常说身安则道隆,一生病或者说穷的吃不上饭,饿的明天都不知道在哪儿日子过的时候,那你还怎么修行佛法,忍不住,乱掉了,那么生忍,法忍,这都是低水平的忍,最高层次的是无生法忍,就是佛说万法皆空,不生不灭这个道理能安住不动,这就叫无生法忍。

所以说这里讲到的说忍,我们可以认为是刚才讲到认可,安住,再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就是信心,为什么能忍得住,为什么首肯这个境界,觉得这才是真正本来面目,这才是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就是因为他信,信是通过什么,他证道了才信,为什么我们说修因证果,证到这个地方他亲见了,所以他信了,入无生法忍就是也信了也证了,以信方便入的无生法忍,以念佛心信愿行,所以说这种对他,对念佛法门没有怀疑,不为其他言论所动,我们现在哪有忍的住,凡夫有忍吗,天天说我是一个往生净土行人,天天说往生往生,稍微听到哪有一个养生的好处,马上就随着去了,就养生去了,就早忘了往生,怕死。

对于修行人,对于往生极乐的人,大家要知道死亡是一个辉煌的起点。所以说,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今于此界是哪一界,我们常说的三界内,五行中,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那么这里就讲的是欲界,大势至菩萨在欲界度化众生,就我们这个世界成就的,所以你想就是在我们现在这个物欲横流这个地界,在这个熙熙嚷嚷利来利往,在这里你想修皆是虚忘之法,难难难啊,所以与其难,不如舍弃难取易,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授不取,你想一个老太太,读到摄取不舍的时候,经文里边,说不懂什么叫摄取不舍,到阿弥陀佛面前磕头,问说能不能告诉我什么叫做摄取不舍,晚上做了一个梦,她在前面跑,阿弥陀佛胳膊伸了无限长就抓住她,她跑到哪儿拽到哪儿,往回拽,她再跑他再拽,告诉她,这就叫做摄取不舍。就揪着你不放,你只要碰到佛菩萨,你就再没有轮回下堕的机会,他揪着你不放,这就叫摄取。

为什么说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大家看,为什么不说去净土,是归呢,去的话,我们一般说这个地方,有可能我没去过我才说去的话,归是什么意思,是归心似箭,这曾经是我最熟悉,本有的家乡,所以才叫做归。印光法师有一句话,“客路溪山任彼恋,故乡风月有谁争,自是不归归便得,”那说明我们本有的佛性里边,这种心性里边显现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始终是我们心念的容量之中的内容,我们从娑婆到极乐只不过是回家而已,本具的,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说到这里我们特别说一声印光法师,奇巧的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印祖把这篇,给掺在《净土五经》里面去的,而他老人家自从在普陀山,南海普陀山法雨寺掩观,开始几篇有名的论文,《宗教不宜混滥论》、《净土绝疑论》一搭这个法缘,一旦打开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从始至终就是老老实实,以净土法门来劝导一切有缘善众,你看,印光法师,就是说大家多念阿弥陀佛,你要怎么怎么念阿弥陀佛,苦口婆心,他一辈子的行为恰恰就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说的,我本应念佛,经于此界摄念佛人是归于净土,特别是在民国年间的时候,印光法师,他往生后这件事才传出来的。

当时在江苏有一个杨信芳女士,这个杨信芳女士,当时在民国二十五年,他还在上海中学念书,那个时候上海有一个民国年间,最著名的法会就是息灾,护国息灾法会,是印光法师去主法的,那么这个杨信芳她作为高中女生,还跟他妈妈在江苏,晚上做了一个梦,说观音菩萨在海上一座大莲花上面,告诉她们,说你们怎么不去亲近大势至菩萨呢,说大势至菩萨现在正在上海弘法,你们不去亲近,说谁是大势至菩萨,说就是现在的印光法师,这个梦一醒以后,母女两个人不学佛,也不知道,旁边邻居家太太有一个学佛的,她就问说,佛门里边有一尊菩萨叫大势至吗,说是啊,西方三圣之一,说有一名高僧叫做印光法师吗,说有啊,说他在上海弘法吗,说不会的,印光法师在普陀山怎么会在上海弘法,结果当时上海不是有一个,最有名的报纸是叫《申报》还是什么,上面就登出来,她们看见了,说当时的印光法师,正在上海主持护国息灾法会,这个邻居太太一看,说这是,这就是印光法师正在上海,母女两个赶紧前往去马上就皈依印光法师,把梦说了以后,印祖马上呵斥,说不许说出去,说出去是以凡滥圣,你就非我弟子,这是到印光法师往生以后在追悼会上,母女俩才把这事说出来,才知道印光法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最后一句,“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你看,最后一句才总结陈辞,把修学净土法门,这个最简单明了,谁都能够达到的方法,就这么说了,很简单,说佛你问契入圆通的方法,我其他也不知道,我不敢讲,但是念佛这个我在行,怎么样呢,下手的时候把六根摄住,眼耳鼻舌身意,那么最容易走的是什么,是耳根,让六根不去攀缘外在的红尘六界,就不会产生六识,我们十八界,六根对六尘,产生的六识不是凡夫的特色吗。

所以在这个其中就把这给截断,让他六根不能够对六尘产生六识,就在从中把它截断,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反闻用念,心里想的清清楚楚,口上念的明明白白,耳朵听的清清晰晰,把这六根自然就转起来,摄住了反闻反念的这个功夫,就叫净念相继。一个妄想都插不进来,以前祖师们,打个比方,就如同猫抓老鼠,全神贯注的盯在洞口一样,不能够分神的,这就叫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专心致志的,不要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唯有佛,这样的话,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什么叫三摩地,前面讲了三昧,有时又叫做等持,凡夫有人我是非高下的分别,离开这个分别就平等了,就等持,入三摩地,这也是三昧,正定,圆通的又一个异称而已,说入三摩,就是欲证无生法忍,只有这个方法唯排名第一最为容易,下手易而成功高。

这就是我们讲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家要知道,念佛,依照着大势至菩萨的开示,确确实实要用功打成一片,一念相应,念念相应,起心动念都是佛。那么自然而然自得心开,如果我们一起妄心,你看,我们每起一念妄念,必然是将来一世的受世之因,它是个轮回,有牵挂的,所以就是唯有佛,唯有西方极乐世界,一信,信阿弥陀佛就在西方,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愿,这个世界只有众苦,彼佛国土,但受诸乐,行,就依着圆通章里面这么简捷明快,清晰明了的开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只管念去,念念相续,自得心开,但凡去念,莫问前程自然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

所以你看印祖说到,这是为净土行人的最上开示,那么就不但说圆通章为诀窍了,也是我们净土修行人中最上根人的开示,现前见佛法门,我们一般中下根者就是没办法,临终再见,你信愿念佛,临终没问题,但是临终往生属于被动的,现前念,那就说明你随意自在主动修成就了,若一日,七日一心不乱,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大家要知道,不是说要等你死的时候现,如果你念的熟了得了三昧,活着就现,这个教理大家要来回把它盘活,这就是第一方便,无上了义,最极圆顿之念佛法门。

今天时间关系,跟大家分享这么几个,这么一段小篇经文,下面因为我们要落实到行门之上,我们花一点点再跟大家讲一下关于念佛有怎样一种念佛方法,那么首先来讲,我们现代人比较忙,大家在滚滚红尘里面节奏行色匆匆,都不知道每天干吗,去哪儿也不知道,反正就像一个失去了引擎的大飞机一样,大家都往前开,什么都是快速的,很忙的,有一个方法就是十念法,这个十念法很简单,你比如说你在早上和晚上,朝暮的时候,首先洗涮好了以后,家里有佛堂,我们同修就对着佛堂跪着也行,站着也行,坐着也行,没有了就向着西方合掌,先三称南无阿弥陀佛三称,南无观世音菩萨三称,南无大势至菩萨三称,然后念南无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似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这是赞佛偈。

赞佛偈念完了以后,就说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然后十念法是什么呢,十口气,一进一出为一口气,叫做一念,这一口气大家不要故意拉长肺活量,也不要故意憋气,你一口气肺活量有多大,你能念几声算几声,念一声也算一念,相续这么十念,这就是今天的功课,早上晚上就结束了,完了以后,再念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最好念一心皈命文,就是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这个偈子,回向一心皈命文那就最好了,这个就是我们讲的十念法最简单,这就是往生的正业,能够打保票往生,但是这个法门有一个什么特色,就是你尽形寿不能断,天天如此,这就是当时慈云忏主我们为朝里边,天天朝臣,上朝很忙碌的这些臣子们,给他们制定一个修学念佛的功课,当然我最近也有一点点,就是说感觉是什么呢,就是平常你在闲暇的时候,你也可以用十念来念执持名号,就是你每十念作为临终十念这样进行观想,马上要往生了,很急切,这十念要奋起,提起正念来念,十念再十念,十念再十念,不断这样相续执持,这个功夫,就等于你临终来摄常时,以常时积临终的心力的功德,这个比较很受用,大家试一试,这是十念法。

最好你还有时间的话,端身正坐,再执持名号,这是念的方法,那么再一个,就是我们打坐的时候,有的人也会有些什么,就是上火,由于有时候,有的人他一边念还得带着观想,但是有时候太高举的时候,这个心老上向上扬,再有的人打坐不得其门的话,他打坐的时候会心火上炎,这时候有的时候身体就不调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观想自己坐在一座青莲花上,或者莲花上莲花开合,把心系在下面,这样慢慢就会好了,还有如果我们在上班途中,或者是地铁,公交上面,那么毕竟学佛在主流社会里,有的人还觉得你很怪,那么你有这个诚心念,你就用金刚念,金刚念就是嘴在动弹,可是没有声音,别人听不到,自己听自己心声一样的,它还是有声音的,听这个心声一样,这就叫做金刚念。再一个如果烦恼炽盛的时候,你可以顶针念,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又一句,把这个给化掉,压下去,或者在昏沉犯困的时候可以大声念,出去经行念,把一身气向上一扬,吼出来,也是全身心给念通了,像我们讲梵呗的时候可以开胸脏,这是具体的一些念佛,当然关于念佛,有的人还喜欢观字念,就是端身正坐,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一个字一个字从你眼前这样观过去,但是一笔都不能少,工工整整,一个一个观过去,这样也容易摄心。

总而言之,这是能想到这些,你怎么念的相应怎么来,二六时中,一天吃喝拉撒,当然厕所,不恭敬的地方不能出声念,你想怎么念怎么念,怎么相应怎么来,没有如法不如法,只要念起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行了,甚至我们在平常做事,或者做一些不太需要用心思的时候,你把心系在西方,系在西方极乐世界,西方三圣依正庄严上面,这也是一种念。总归我天天日日月月年年,我每天都是心趋向西方,决定这辈子要往生成就,那么就等于说一棵大树一天砍一斧子朝西,两天踹一脚朝西,倒的时候自然而然怎么样,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正到那个时候,这辈子修成就,也不枉遭遇到佛法,也庆幸修了净土法门,确确实实六方广长舌相,真实不虚,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的时候,我们的道业就成就了。

希望以这次来我们《华严讲堂》我们腾讯佛学频道,结这个殊胜的法缘,供养给此时,或者将要能够见闻的有缘同修们,以净土一门来跟大家结善缘,也希望能够与一切法界的众生,同生西方净土中。

阿弥陀佛。

现在我们再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好,阿弥陀佛。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