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2017/10/12        

(第十二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听闻学子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请诸位放掌,谛听。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是我们宣讲《金刚经》的第十二讲。在此之前,我们主要落到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也就是说,在有为相中把心安住在无为法上,因为无为的福德一定会胜过有为的福德之量,那我们今天就开始从“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来贯解进行下去,首先请大家谛听一段经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好,我们来看,首先在这个譬喻中引入到一个恒河,恒河可以说是每一位佛弟子的母亲河,几乎出现在每部经典的譬喻,或者是佛陀当时现场当作教材的一个运用中。我记得在讲《楞严经》的时候就讲过说,当时一个老国王回忆他母亲在他几岁的时候,带着他去恒河边礼拜,那么他已经六七十了,去恒河的时候恒河还是老样子,佛陀就引发他的智慧说,生灭中总有不生灭的本性在,就问他说你少年时候去,老年时候再去,虽然你人从少年到老年变化很大,但是你能观能见恒河的作用没有变过。后来大德讲这段经法的时候还讲到“白雾浪头观河见,犹是童年过后心”,好像是这样。所以说在经中,几乎每部经典都会提到恒河。恒河是因为他的源头在一个阿诺达池的地方。

因为咱们这个世界叫做南瞻部洲,南瞻部洲在北方有大雪山,阿诺达池就在这个雪山上,阿诺达就是没有热恼、清凉的意思,里边有八功德水,那么这个池子四面都有出口,每条口流出来一条大河来流贯四大部洲。从东口流出来的就叫做恒河。另外一个名字,可能大家读过《药师经》的话,会记得叫做殑伽河。恒河的沙是非常的细,所以佛经中总以恒河为比喻,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在这四条河中恒河是最大的,它的沙数是最多的,沙子的数量,因为沙子非常细、白,所以也是比喻佛法的周量是不可思议。

另外,当时印度所有这些修道者,所说的外道都信仰恒河。那我们现在去印度朝拜,恒河是一个必到之处,他们认为这个河非常的吉利,这也是佛陀在这里运用这样的一种方便,把这个法的说教依附在这样一个全民皆知的载体地段上,这是一个胜方便。再一个古德注释的时候也说到为什么用恒河呢?其他的河随着历史的流转,文明的没落,它的名字不断地改变,但是恒河这条河的名字,从来没有改变。而且在当时在印度,天竺,天竺不是有五天竺国吗。东西南北中,那么大部分的天竺国的人都在这条河边住,所以佛弟子可以说是都能够眼见为实。所以现在用恒河中所有沙数来作比喻。

当然恒河确实也是一条神奇的河,那我们现在几乎大部分的佛弟子都亲眼目睹,甚至坐船已经渡过恒河,去踩过金刚沙。它的各种信仰汇聚在一起,充满了宗教的张力,而且从科学上,现在验也说它的水的能量很特别。我想这就是唯心所现,业力招感。就像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对这个杭州的西湖,总是情有独钟呢。一方面它的风景,另一方面它的这种浓到极致的人文,历史上有名的事件人物,都围绕着在这一池的水中,所以这也是一种某种意义上的业感吧。那么从佛世尊加持的法的这个角度来讲,恒河从比喻上来讲是一条金刚河。你看上段时间有一个叫做冈仁波齐山,这样的金刚山,包括我们五台山也是金刚道场,这就是它的地位就有这样的一种功德魅力。

所以说这里说“如恒河中所有沙数。”那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多到什么地步。就是这个量非常大。首先就是说这一条恒河中所有沙的数量,有这么多沙的数量的恒河,又这么多沙的数量的恒河的沙,就问这个沙多不多?须菩提就说:“甚多。”为什么多?“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就光像这一条恒河沙这么多条恒河,已经多的数不清了,何况又这么多条恒河中的这么多沙。

所以你看,在《金刚经》里,包括在《华严经》讲到这种不可思议,什么计数这种的话,佛教里面确实是非常的宏大。这样来衬托就是要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功德有多大,所以说下面开始可以说第二次举是什么呢。举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于布施,而且满尔所。那为什么要连续地在前面讲过以后再讲呢?前面讲布施,但是布施得少。为什么呢。它只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所以说不如受持经的功德。此处的布施已经这么多了,诸恒沙世界的珍宝,那一定好像要比持经的功德大,但是还是比不上。再一个前面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重在用于布施众生,所以它这个福田来讲的是劣的,现在这个恒沙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珍宝来供养诸佛,那么它的福田是非常殊胜的。尽管如此,就是为了说明是应该比这个持经的功德要厉害了吧?还是不行。所以总而言之,就是布施的多了,福田胜,虽然殊胜可是它是有所得布施,不及持经的功德。

也就是说有为法的量就是有到极致,再怎么多再怎么大,可是它还是有得会有失,有量在就有这个量消亡的时候。那么这个无为法本性见性来讲,就不在这个范畴束缚之内。所以大家也可以现前观照,你看这里讲到的说这么多的布施得福多否,须菩提说甚多,可是世尊还是告诉他“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我们现前观照一下,我们现在的任何一件事情,皆有前因后果。我们在这一件事上摆弄它的影响力或者回报、运筹、投入多少等等,就一定会把心牵在那里拔不出来,你就在这个过程中见不到本性。如果你在因果法有量法中,你超拔出来,把心安住在本性这个理上,就是在这个理中,我们读过《地藏经》有段叫做“拔除根本业缘”,这是真福德。“拔除根本业缘。而遣悟宿世之事。”还记得《地藏经》里有这么一句,为什么?因为它的功德到了无为中了,无所得了。那么一但无所得就全部都能够得。所以才能够“遣悟宿世之事”,就是你的心完全在现前的这个业力因缘中,那你就当真就成了凡夫了,就成了有量,你拔出来以后,就能够“遣悟宿世之事”就说明无量了,你想知道多少就知道多少。这也是对我们这里经文的说明。

所以说般若法真的是不可取、不可说,虽然四句偈这么少,可是表示什么呢。是真法是究竟的无为境界,那么如果能够受持为人说,入的就是无为境,结的是解脱缘,就称之为其福甚多。福德多,为什么?因为这是根本福德,再多的事相上的福德都成了枝末,我们常讲到但得本不愁末,那一定是永远没法超越。而我们去行布施的时候,你就再怎么量大,你认真地当真地去执行,那就是有可取法、有可说法、可行法,所以福德少。

好,到这里我们就看到,把这个法又引到财和法的布施较量功德上。我们也要认知,这里我们再重复提升一下这个财施和法施。

首先说财布施,它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们现在也常在进行,当然也能进行到的也就是这个水平了。但是,所谓的财布施它不是说让这个形式,或者依着这个形式的目的能够停留在这个阶段,他是为了依着财布施而入这个法、得这个法。得什么法呢?得《金刚经》讲的无所住法,根本法见性法。所以佛说财布施是为了入这个法,为了显这个法。那么法布施,就能够直接让我们脱离颠倒,脱离颠倒的福报才能往道上汇,更加地清净广大,而且受法施的人也感恩心更广大。所以是生生世世,一发不可收拾,财布施的话,就是一时有施,一时有报,就是一个片段,了完就完了。

所以大家要知道法布施是根本,财布施还是为法布施服务的。我们打个比方吧,就像去买首饰,在北京不是有菜百吗。不管你去买戒指买项链买手镯耳环,不是为了去买这个戒指项链耳环,而是因为它是金的,是为了因为金性这么贵,大家才去买去收藏。如果这个戒指耳环是泥做的,那再怎么漂亮,大家肯定就不看重它,所以为什么这就叫较量,真正的福德显在哪里,显在黄金的这个金子的本性上。真正的显在这个无为,佛说的解脱根本,空性法中,要有这样的见地。

当然具体来讲,法施和财施真的有差别。为什么?因为法布施它能布施的人,必须是圣人或者是有智慧的人,但是能财布施的人就不一定,愚人也能够行这个布施。可是,受法施的人,接受法布施的人,他一定是也是智慧的人才能够领受。如果是愚痴的人或者畜生,他不能够接到这个法施。从中看出法布施殊胜,财布施陋劣。

另外来讲,讲到为什么说福德要更为殊胜呢。因为财布施只能让行布施的人得福报,受他布施的人得不到福报,有时候还要失福报,因为你拿了人家的,那你就损福了嘛,至少你欠了这一个。但是法布施呢,他就能让所施的人和受布施的人都能够得福。你看为什么经典里面讲到说乐听法和乐说法的两种人都能够增福最快。财布施只能够止我们的贪着,但是法布施能够断我们的烦恼。财布施只能有益于我们的色身肉身,法布施能有益于我们的法身。等等诸如此类的,确实这讲到的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那么我们这里,特别是我想跟大家提醒,这里有一句话“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然后七宝三千大千布施不如这个。为什么佛在这里要讲这么一句话啊?因为,说到较量福德是真实不虚的,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在布施的时候,只能够视野中有这个财的功德,但是摸不着法的功德这个边儿。就好像跃不过这个龙门一样,当然有这个跃的概念也不对。所以就是一个水到渠成,这样的。

可是佛在这里先说了“我今实言告汝”。实言这两个字呀,最难承担。我们把佛说的能够纯粹的当成就是实言、真实语、不妄语,只要全体承担,就成道了、就圆满了。当然这部经里面,佛讲的实言并不是说其他时候说的是虚言;或者说只有《金刚经》说的是实言,不是如此的。其他的只是方便言,有时候会讲方便。

实言难信,你看为什么在五时的说法中,光《般若经》的内容讲了二十二年,太难信了。前面执着世间法就不要说了,后面执着佛法,就为了说这个毕竟空,让大家放下、让大家甩开,特别是已经修法修到一定程度的人,更难甩开这个法的执着。那为什么小乘人听了般若、毕竟空,就跟刀子伤他的心一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人世间,有的人一看就是人天福报来的。让他说这个空法,舍他一切拥有这个福德,都是空的、无所谓的,他受不了,他不想听,只锁定财的布施功德。那么,还有一些修行者已经修到一定的清净,甚至已经不在人道了,在天道。修到这个什么大梵天,或者化乐天等等,这样的一种境地;甚至一些修的开始向出世间修。可是给他讲这个毕竟空,他受不了。因为他有点儿心地上的感受,有点儿小通,或者有点儿别人到不了的境界,让他往这个放,更难放;比凡夫贪著的钱财还要难放的多得多。所以佛才提倡“我今实言告汝”,就给须菩提都要这样来打保票,是真实语、实言。这就是让我们要承担,要敢这么认为,确定就是这样。

我们对于“实言”的理解也有几个层面:一般佛讲法呀,有一种应该可以说叫做方便方便言。什么是方便方便言呢?就是说,首先用语言表达已经是一种方便。因为真实法不是用语言,没有这个语言相。那用语言表达是一种方便,说的更是方便法。比如说人天善法,它不是究竟法,它让你不堕三途,先说人天果报。但是它并不是解脱法,所以这就叫方便方便言。

还有一种层面是叫什么“方便实言”,方便真实言,这个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虽然他说的是一个方便的一个局吧。但是他让你能够入这个真实境,能够入到真实的境界,能够起到入真实境的这个作用,这就叫做“方便真实言”。

还有一种叫做实言方便,真实言方便。这是什么呢。说的是实言,真实不虚、实言,但是起的是什么呢?方便的用。最落脚的是什么?就是实言实言。就是这里世尊给须菩提说的,我今实言告汝的实言。实言实言是什么呢?你只要依教奉行就可以。不要在上面认什么方便、什么真实,佛说的他就是究竟圆满的、是无漏无失的。虽然他说的方便,但是起的真实作用。说的真实,体现的善巧方便,全体都在其中。依着我们的根性、时节,恰似其分,不偏不倚就对了,你就依教奉行,当真的信受他所说的这句话,简单的就去相信,不要有一点点的修饰,它就是真的。此处的“我今实言告汝”就是“实言实言”。

《金刚经》就是这样直指本性,能见性,能成佛。不但自己了脱,还能让众生了脱。所以确实这个功德,真实广大、不可思议的。当然我们听了“我今实言告汝”,我们要懂得说,你看这里“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就是受持或者为他人说。怎么个受持法?不是让我们执着好像这么多美妙的文字,不是依着它。是让你听着文字,而放手文字,受持在文字所传达出的法境之中,这才叫受持。受持这个法境。为他人说,也不是讲得让把他给说住了,是开启他的心性,引发他也住到这个空性的、不执着、不著相的法境中。这才叫做受持为他人说。

所以大家想,其实我们,你看有时候为什么要去诵经,不让依文解意。上次也讲过的很殊胜。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不信这个法。我们总是把眼光锁定在数量上、量化上、功德大。你看,我们就是现在,很多同修其实也蛮精进的。包括《金刚经》或者其他的《佛说阿弥陀经》,或者什么诵的多少部多少遍。可是,一直只能停留在结缘的水平,他就难入到真实的受持法。为他人说,他也引发不出来这个真功德,就是这样的。所以就是体悟不到这个“实言”。他对这种“实言”是有所言,对。但是有些他认为不对,不能够承担。或者不是不对,而是他下意识地拒绝。他的心性,不想朝那里去受用。

所以这是这段经文,我们再往下看,尊重正教分第十二。这段经文。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经文。

这段经文开始,就开始赞叹。一个是赞叹,讲说这个经之所处,第二个是称扬受持这部经的功德之人。那表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表明《金刚经》呀,在处、就是在哪个地方这个处就贵,这个地方就尊贵。你看“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随说是经四句偈等,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这是在处就处贵,在人则人尊,怎么个尊贵呢。“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所以大家看到这里,你看“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这里佛讲法呀,讲得非常透彻的。我们首先看,这个“随说是经”,就是说这个《金刚经》的功德,大到什么地步,只要一句一偈,都充满整个现前时空法界。只要种下这么一个因缘,这个地方就是一个金刚道场。只要能听闻到这么一句金刚法语,那这就是你的金刚菩提之道已经就铺就了、圆满了,要表达的就是《金刚经》的功德,就是这么个意思,这是正教、佛的正教。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第一个关键词叫做“随说是经”。“随说”,“随说”是一个什么。就是一个没有局限的、最根本的一个界定。就是只要有说本经的这样一个举动,你就根本不需要什么场面、什么气势、什么仪轨,你只要依着此方真教体而说,就是嘴说一句,哪怕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达到这个标准。这就叫“随说是经”。

从人而言,不管你说这部经的人,是凡夫还是圣者,随人。随根器而言,不管你是上根、中根、下根,各种根器。随经文而言,不管说多、说少、广说、略说。随处所而言,不管是在静处呀、闹处呀、城市乡村、清净处、染污处等等,哪个处所不计较。随时间,昼说也行,夜说也行,长也行、短也行,随时间。随众,不管一个人听、还是多个人听。只要有机缘说,这就叫随说。所以大家一定要看,这部经典的功德,随说就是乃至四句偈等,就这么一下,“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大家看这就叫金刚。金刚的功德,只要一开口说本经,哪怕就是在一半句的一种因缘中,就是在当下这种时空中,就建立了一个金刚的缘起,就成就一个金刚道场。《金刚经》的这个法幢呀,就树在了当处。所以你看,这里讲到“当知此处”,就是应当知道应该决定性的明白信受,不要怀疑,也不可以轻视。此处就是,说经的这个地方,就要受到供养。而且不仅是人道的供养,一切世间天道、修罗道,整个护法八部都来供养。就比如说,我们去到祇园精舍。虽然我们在凡夫的这种无常惑业中,感觉到那已经是世尊讲法的遗迹了,现在去了都是一堆砖头。当然现在也有供养,佛弟子去了给贴金的,那个金纸贴上去还蛮庄严。可是只能去给贴点金了。有时候会去感受一下,当时世尊在那儿讲法那种殊胜,《金刚经》、《佛说阿弥陀经》都是从那个金刚地流出来。

可是大家要知道,就在那个地方,现在我们肉眼看不到多少天龙护法在那儿守护、供养,受金刚加持。就是冲着什么呢,就是冲着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以,有读过的《大品般若经》中就有这样的内容,说十方世界里面所有的舍利作为一份子,般若经的经卷作为一份子,佛就问这个天王说,这两份子中,你喜欢哪一份子。结果这个天主就说,宁愿要般若经卷。为什么,因为般若经能生一切佛法,是佛的根本舍利,是法身常住之相。

所以,我们最近也是天天在奢盼求舍利。梦参长老的舍利奢盼出来了,大家就松了一口气了。一诚长老现在也圆寂了,大家又想看看这老和尚的修行怎样了。可是大家知道靠舍利来讲,这不是佛的法身,不是常住法身。真正的《般若经》,才是佛的法身舍利。为什么这里讲到的“如佛塔庙”。就是说般若经卷所在之处,就像佛的塔、像舍利一样的。这是从理而言的,从世间来讲的话,从理讲的话,因为它的功德要过于塔。但是世间因为我们对于塔生恭敬心,所以借这个来做比喻。实际上像佛遗留下来的塔庙,也不能跟《金刚经》这个经卷比的。为什么我们以前也常有大德说过,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净心是什么意思,就是跟般若相应,净心就是空心。

所以你看,这就是《金刚经》所在之处,这个处所就贵,要受供养。这里,当然说皆应供养,那无非就是世相上的供养,我们说的香花灯涂果呀,等等这些,什么宝珠衣呀;再一个就是修法上的供养,那如果读过《普贤菩萨行愿品》的都知道。如说修行呀,利益众生呀,代众生受苦呀,等等这些,不离菩提心啊等等,都属于法供养,如佛塔庙一样的。

你看我们去到印度,佛成道的大金刚塔下,那么大家都各种各样的供养,有的拿着千里迢迢带来的供品,世相上的奇珍异果呀,上好的饮食呀,或者说奶呀、水呀。那么还有一些人,就在绕塔、在打坐、在礼拜,这就是法供养,都是供养。不仅我们人道,我们要知道,比如说在忉利天,忉利天主呀在他们那个世界里面有一个地方也常讲法,叫善法堂。忉利天善法堂常为天众说波若波罗蜜善法,但是有时候如果他不在的话,天人如果来了也要向讲法的空的座位作礼供养。所以我们现在这个世界金刚塔,菩提迦耶塔也是很珍贵的,因为塔非常高和险,佛生处的时候也有塔,成道的时候也有塔,转法轮的时候也有塔,涅槃的时候也有塔,各种各样的塔,这叫供养。

但是我们现在说实在的不要说尊重供养了,贱卖佛法的太多了。在佛讲法的时候也讲到说,说法者为名利说法,什么叫做名利说法,贱卖佛法?就是把佛法的法,成佛的法,换成钱,或者换成利,为了这个就是贱卖佛法。现在有时候我们说做生意,号称叫流通三宝,打着这个(名号),其实目标不是重在流通三宝,而是眼睛紧紧的锁在过水的利润上,甚至有的还提倡说为了让人信佛结缘给大家种善根,就种了这个因。你想把这个因缘就这么错的种下去,在他种这个因的时候,这个因果,这个目标就是错的、颠倒的,那么这样一发心,他跟佛法结这样颠倒缘,哪怕他再生生世世遇到佛法,他在这个颠倒中就再怎么也颠倒不过来了,正确不了了,这就是贱卖佛法就这样的一个果报,很可怜。

包括我们现在所谓的经忏佛事也是这样的。转读经,转读经回向功德主这是可以的,可是问题是不是把目光执着到钱上,而不是说在法的利益上来利益,钱是一个附带品,当然常住吃穿用度,可是你光为了钱,反而法成了一个做戏的,这样一个地步的话,那就贱卖佛法。你看为什么民国的时候沦为鬼神佛教,就是因为目光锁定钱,超度。不是说超度有问题,而是超度的过程中是为了钱,成了赚钱的超度,不是法布施的超度。

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说一败涂地,全部的贱卖这种地步,但是求善法的太多,求解脱法的太少。你看,我们现在来求法也是来求相好,求寿者,求福报,总是求这个求那个就是不求解脱,其实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贱卖佛法。但是没有办法,这就是这个时代人的根性,所以说真正的能够皆应供养的话,我们也很多时候只能发点心供养,财供养。真正法供养很难供养起来。

所以后面讲到能够随说几句都是这样,何况有人竟能受持读诵。这就是更加进一步来讲,更何况有人把整部的经用来受持读诵。那就说明“当知世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大家看到“成就第一希有之法”,这个是什么法呢,这个法就是佛的无上正等正觉。前面已经讲过了,讲到“希有。世尊。”的时候,是说人稀有,现在强调的是指法稀有,这个“第一希有”之法就是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还还记得在同一个讲《金刚经》的同一个地方佛在《弥陀经》里也讲过,说“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也是第一稀有,“能于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成就的这个希有,无上正等正觉。《心经》里面不是也讲到“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无等等咒。”就是说稀有,第一稀有。再没有能够过于它,“当知世人。成就第一希有之法”,这是讲的人尊。

下面又开始讲到“处”,所处的处贵,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大家知道这部经典是诸佛之母,他能生诸佛的三乘圣者和十地菩萨。为什么这里讲到的“即为有佛”,我们要知道般若所在之处,就包括我们现在也给大家讲,这就叫般若所在之处。只要我们起观,起一念无心,不著相。就只要这么一念金刚,只要这么一念《金刚经》,那么十方诸佛就常在其中,所以这里讲到“经典之处。即为有佛。”

为什么大家觉得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常在其中,我们还是容易把它理解成这是一种抽象的赞美,或者说十方诸佛常在其中,是常在佛国净土,多么殊胜,大菩萨围绕,海会清净。般若这个东西好像就空空,说是空也没空掉,不知道怎么可能十方诸佛常在其中。告诉大家,这是真的,只要能跟般若相应,当体就能见十方诸佛。因为这个事理永远是无碍的,而且不但能够见十方诸佛,更殊胜的是发现自己与十方诸佛也是无二无别的。所以供养般若就是成就般若,成就般若就是成就佛。般若与佛也是无二无别的,所以这里讲“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能够依着《金刚经》去读诵、领解、体悟无相之理,那么你的所行所在之处,常修的就是佛行,念念所在就是佛念,念念与佛相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当然就是“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了。

你看成佛多简单,多纯粹。为什么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得业尽情空,物我两忘的时候,念佛三昧现前了,就能见佛呢。就跟这个道理一模一样,为什么修般舟三昧念佛念到一定的地步,十方诸佛就能够现前呢。还是入到这个理境中,所以这就是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成就了这个法,那么就是这个经典所在之处,就是有佛,不但有佛,还有一句叫“若尊重弟子”。那就说明什么呢,经典所在之处,经在,三宝就在。为什么呢,经就是法宝,则为有佛就是佛。若尊重弟子是谁呢,就是僧宝,一切圣贤僧,若尊重弟子就是说为一切人所尊重的佛弟子,那大家就去发挥想想,这里包括的不但有舍利弗、目犍连、迦叶尊者等等这些,须菩提,还有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诸大菩萨摩诃萨,就是菩萨弟子,没有一位能够超出到般若之外,就是乘般若理,起无尽的行愿,不离般若。般若不离三宝,三宝不离般若,所以这里才有佛有僧,依法而有,三宝是一体的,这才叫做自性三宝。

大家知道就算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说水鸟树林一听,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下意识的就生呢。还是念的自性三宝,一样的道理。所以可以说经典所在之处,可以现见极乐情景,极乐世界所有的天人菩萨乃至所有的场所都有《金刚经》所在,这样的话才能够叫通,没有此界他方了,所以大家要好好的悟一悟,省一省。

我们在往下看就是“如法受持分”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你看这里讲到的“尔时。须菩提。”为什么此处又要开始来了一个“尔时”,就是指的在此处之前的一段经文,我们已经差不多学习听佛开示到了一个段落完毕了,就像另起一个开头一样,所以我们来听闻《金刚经》,大家也要入神,在听的时候我们就要入神,在理解,在解《金刚经》的时候就是在起行的时候,这样来听,否则你入不了这个法性。解时就在行时,不是前后能够差错开来的,所以这里虽然语气是“尔时”,有另起的感觉,但是这里是上文将本经的功德,你看处尊人贵极为稀有之时。那么要告诉一下这个经题,到底怎么称呼呢?又应当如何去奉持呢?

所以大家看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一部经典,也就是说听闻佛法,所有的佛说的稀有难遇珍贵的佛法,核心作用就是让我们解行并进。这就等于说这个法,这一套金刚法语已经这么行云流水的讲到此处,听闻者已经心入到这个般若空性。但是最后这是一套修学体系,非常珍贵,现场这个过程就非常的珍贵。要把它圆满地进行流通,得有一个经的题目。所以解行并进,就是首先要问“当何名此经”,怎么去冠名这个经题。其实这个经题的问题,目标就是要怎么去解这个经义。因为经题就是经义的根本体现,这部经讲什么,它的纲领一定就在题目中。

大家看我们以前讲过五重玄义,以后我们一直讲经,大家一定要去学会慢慢儿适应这种五重玄义的讲经方法。特别是我们在讲到《佛说阿弥陀经》的时候,全部用五重玄义。那《金刚经》开始我们只讲了经,就是释题,题解金刚,释名,这个经的名字。五重玄义里边首推就是释名,解释这个经的名题。那说明这个经的名题就是这部经内容的总括、涵盖。

大家想想五重玄义是经的纲目,而这个纲目的眼目就是解释这个纲的题,所以我们常说的顾名思义。为什么须菩提这里问这个经的名字呢,就是说要了解理解经的法义,就是要问这个经叫什么题,题就是总括这个经的法义,这叫做解。怎么行呢,就是这里讲到的“我等云何奉持”。就是行,依教奉行,“奉持”,“奉”是什么意思,奉旨,我们常说的奉旨而行,佛的法旨,依这个旨而起这个心行,就叫如法受持。

那我们了解一下,这里有一个细节。就是说一般的经典都是在最后才请问经典的名字,为什么在《金刚经》里面中间就开始请问“当何名此经”呢?那是因为《金刚经》的后半部分内容其实还是依着前半部分而展开的。这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算一个分水岭吧,后面的部分是前面的更加详细地领解,就是缘起于须菩提,对于佛,对于金刚般若义的再一次的祈问。

所以说,“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那么佛就告诉他说。这部经典的经名,“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你看讲到“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这又到了非常要紧的关口了,怎么以是名字而奉持呢?而且我们从观心的层面来讲,这个经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这个般若波罗蜜法,我们当体就要在这个因缘法境中来奉持。你说时迟那时快,我们这样嘚不嘚滔滔不绝地讲,大家不断的在听,讲听,就在这因缘中,当下就奉持,这才能够感觉一点什么叫做后面佛说的“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听这个法的时候,依这个名,依这个法,依这个境,依这个因缘,当下就受持,这才叫解行并进。

好,今天时间关系,先讲到这里,下一讲的时候我们再依着这个问经,佛答经名,这个奉持开始讲起。

请大家合掌,一起来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