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修们,请大家合掌,端身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
各位同修,今天是我们讲《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第三讲。在上一讲的时候,跟大家一起来领略了一下经题,里边像“金刚”的譬喻,“般若”的难以理解。在讲到“般若”的时候,我们特别给大家交代过说,为什么要这么多层次全方位的来领略呢,他既能够让我们立体的来感受一下“般若”形而上的境界,当然同时我们也给大家特别嘱托了说,害怕我们形成一种定见而越来越远。所以上一讲可以说对于“般若”的理解,是一种泛泛的诉说吧。今天我们从一个通常的步骤上来重新换一个角度来领解一下“般若”的内涵。
如果从修行的理路上来讲的话,通常有“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可能这三个概念大家已经有所耳闻。另外我们有时候也会把他称之为“眷属般若”或者说“方便般若”还有“境界般若”。从这六个方面,这是我们今天来闻思的重要的第一个版块,请大家注意。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就是常听到“实相般若”。为什么说佛法的这个“空性”难以契接,就是他既是很诱人,但是怎么也说不清楚。所以我们常给大家说到听法,如果说涉及到这种形而上、真理、本体的这样一种内容的时候,听不懂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的,但是你一定要听对。听不懂是正常的,因为本身像“实相般若”的话,这种境界、这样的一个状态我们通常叫他“佛知见”,有时候又叫“觉性”。可是这个状态,哪怕说的天花乱坠他都是多余的形容。哪怕你的想象超级丰富,其实也毫无意义。所以说他的这个“道”,他一定是离开文字和语言心念的这种本有的觉悟状态。
由此我们常讲的为什么说佛法难信,就难在这一点。因为“实相”不能够依照我们所习惯常态中的“虚相”来表达,可是往往我们的生活又全部都是由“虚相”形成的。一讲到这个“实相般若”、“真如实相”、“如如不动”,后面也会讲,这些总是会摸不着头脑。所以说“实相般若”,我们从理解上是如此理解,但是真正触摸的时候呢,很多时候是高度不够的,深度也不够。虽然他没有办法用语言和思维表达,可是一定可以到达。
这就是我们要引出第二个概念,其实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观照般若”。在佛的宣讲的智慧海中,我们依着佛说的智慧语,其实他就是一种人生观,就是调频我们原来的这种所谓的信仰,其实还没有出人生观的范畴。然后再去对照着改变自己的心念,从常态的思维方式中进行颠覆常态的思维,而回转向非常态的真实状态靠近,这就是心地上的“观照智慧”。如果说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一种认识能力,这就是所谓的“观照般若”。只有依着“观照般若”才能够到达“实相般若”的境界,这个套路就是在我们人的本位中,特别是凡夫的层面来讲,这是必由之路。
所以其实我们所有的修行范畴,如果说你是进入到一个修行的道路上的话,他一定是在“观照般若”这个相续中的。所以说八万四千法门不管他的表现形式怎样,他发生的真实效果一定是跟“观照般若”是同步的,这点大家要明确。但是修行这样难,为什么,难在哪里呢?就是我们对“观照般若”这个进行中,要么是你的状态不对,要么就是你没有一个相续力,心力不够强,这些来讲是我们需要调整的。
所以修行修行,大家有时候又觉得“观照般若”怎么观照呢。大家也不要把他设想为一种难以企及的状态,或者非得要说这样走的不对了,然后转回头来又寻找一个新的目标,不是这样子的。如果说进入到“观照般若”,首先第一个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常能够记得佛法,有这个记忆的能力。比如说我们在生活的常态中,刚才讲到“实相般若”,那我们对“虚相”执着的多了,那“实相”就侵占不了我们的心地上,他没有这个显现的能力,因为你全身心的都投入在这种“虚相”的妄想之中。所以第一个首要的条件就是常能够记得有佛法。因为我们有时候会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就是好像学了佛以后,比如说,明因果了,乃至知道有法门了,甚至知道说六根六尘所生的六识都是一种妄想。那我们在这样妄想中持续状态的时候,突然间回心一转,依照佛法的智慧,思维方式显现的时候,其实我们就从这个妄想中开始撼动他对于我们的牵引状态。所以这就是第一个我们能够记得佛法的功德,这是首当其冲的一点。
第二点,怎么去操作“观照般若”。就是你有一定的相续能力,这个非常重要。其实并不是我们没有“观照”,只要你学了佛了,只要你的心地上曾经有过一种灵光一闪的说“原来如此”,或者是“佛法讲的道理才是最正确的”,那么就说明你有过“观照”。但是你把他相续起来很难,特别是相续的这个能力,要盖过我们平常在妄想中投入的能力。这个力量能够反转的时候,那说明我们的功夫就可以了。
所以第二个问题就是你的相续能力够不够。这就是为什么让大家每天都要有概定的功课。我们的功课不是我们最后的目标,但是这个功课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相续能力,他的功德在这里。你看为什么说“心会退”,或者说有时候懈怠的不行,就是你的相续能力不够。这是我们来进行“观照般若”的第二个要值得注重的地方。
第三个是什么呢,就是状态要精准。在“观照般若”的时候你的状态一定要精准,这个是比较难为的。为什么说,因为有时候我们对于“法”或者“道”的体验,可以引发很多我们自以为是的“是这样”。但是往往很多时候可能跟“道”背道而驰。其实这上面也没那么难,比如说你的精准,就是你的这个“观照”状态,到底对还是不对。从信心上来讲,你看在经典中祖师们就讲到说“信般若”,也就是信佛说的“空性”的话,就不信一切法。这个一切法,包括我们通常很难摆脱的“世间法”和我们以为的“出世间法”,都在一切法的范畴内。所以你心地上,你只要有“一切法”的概念,那你这个时候就没有“般若”了。如果你对“一切法”都不信,不信“一切法”的时候,那么你的“般若”感就出来了。如果你信了“一切法”,那你就不信“般若”了,因为你在虚妄的法中,你把“凡所有相”只要一念起动,那么所有的“相”就起动了,就像后面经典里讲到的“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说不管是要意念佛法也罢,相续能力也罢,状态的精准是一个指标。
特别是大家在“观照”的时候,有一点要注意,因为我们讲到“空性”,“实相般若”他是一个“毕竟空”,有时候表达成为叫做中道。我们在“观照”的时候就是在心地上去思维,在思维修的时候,容易把“空”的境界也罢,“实相”的境界也罢,把他下意识的封闭成一个死的状态,或者是一定是没有很多的弯曲他是一个直线,未必如此。很多时候,如果你在法上有过更加用心的这种觉受的话,有时候会达到这一点。但是也许我这么一说,未必所有的人都能够相应。
比如说修中道,法的“毕竟空”。那你既不能偏执“有”,就是形容他出现的这个虚幻的概念;也不能偏执“没有”,也就是“空性”,以为真的有个“空”,这个是最难的地方。一般我们都会下意识以为屏弃到“有”就显现“空”。
那你看有时候把“空性”表达成第一义谛,又叫中道实相。比如说你要观照的时候,除了在物质性上面你的心没有动,那我们就错以为说只要心念有起动的时候呢,在精神上只要有精神出现,就已经是妄想,不是这样子的。精神是可以出现的,你的念头也是可以起动的。所谓的起心动念,在这个上面怎么觉知中道实相般若呢?就是说并不是完全死的没有心,可是你的这个心在起的时候,不要在心上面再加念。
大家一定要听明白,不要在起的心上面再加念。这个心是活的灵动的,可以进行起动的,但是你不能在上面再加念。一旦你再加概念,比如说我现在宏海法师正在讲法,其实这个宏海法师正在讲法,我捧着手机,大家正在听我听法,这其实都是我们心念的一个表达状态。可是你一旦多加了一层,宏海法师在讲法的这个“相”的时候,就出现了不在这个“实相”中的一个误区。
我不知道这样讲能不能相应,就是这么说明一下。要表达到就是我们“观照”的时候,你的状态要精准,能不能够到达。实在不能够到达,大家不要忘了念阿弥陀佛。“是人但念阿弥陀,便是无上深妙禅”,其实说的就是这样。在你怎么也取不得舍不得,心地上你就入不到这个真功夫中的时候,你只管念佛。你念佛的话,他已经通身扎进去之后,就在这样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就出现了“观照”的效果。从文字上理解这叫做是“观照般若”。
那么,什么叫做“文字般若”?这比较好理解,因为我们本有的智慧,被无名烦恼所覆的时候,就导致没有办法跟本有的智慧接轨。所以我们就说流浪生死呀,向外攀缘呀。你如果不借助方便,他永远都不可能显现。因为有障碍,那你怎么把这个障碍给剥开呢。就比如说我们经典的出现,就是用语言文字来牵引和引导。这样这个“般若”智慧才能够显现,这就叫“文字般若”。
所以我们接触到的一切的经典论著,包括现在哪怕是网络上,微信上所有的这些开示也罢,讲解也罢,乃至一个小小的这种我们现在叫心灵鸡汤,其实鸡汤也未必不是一种开启智慧的载体,就看你怎么用,只要能启发“观照”或者能悟入“实相”的助力,都叫做“方便般若”。这就是我们说到的“实相般若”“观照般若”和“文字般若”,这是从凡夫到圣者,解脱成佛之道的必然要走的这样一个套路。一个凡夫开始学的话都绕不过去,就是这样子的。
那么由这三种,我们再来看刚才讲到的,比如说“文字般若”其实就属于“方便般若”,他就是“方便”。那么“观照般若”是有助于我们到达“实相般若”的一个操作手法,也属于“方便般若”。文字观照般若都叫做“方便般若”。那么“实相般若”其实就叫做“境界般若”。实际上,不是说离开虚相真的别然有一个实相。就是一切的境界上都是实相境界,痛苦快乐他都是实相境界。但是你的心地有没有跟真理对接,就决定你所面对的境界,到底是虚相还是实相。如果换一种理解点是这样子的。
那么“眷属般若”的话,说起来,大家可能就比较了解的多了。“眷属般若”其实就是修行的过程和法门,像我们常说的戒定慧三学。再比如说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这些等等,这都属于“眷属般若”,是做了这样一个概念上的划分。其实大家要知道,我们一旦心念上开始用功,依着佛开示的法门去用功的时候,就是这一系列的不管什么“般若”或者怎么,他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就引带的正在进行中。
所以其实修行呢,也是减法,非常简单。大家不要因为学了这些文字概念的,反而觉得浑身上下就是沉重的很,越听又越理解不了,越理解不了又着急,那么这个时候其实跟文字表达内涵就开始有冲突了。这是我们对于“般若”,连着上一讲给大家再做的一个补充介绍,今天的第一个版块。
那么第二版块,就是要讲到“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到达彼岸的意思。因为他是一个倒装句,其实叫做“彼岸到”。那么如果用汉语来表达,就是“到达彼岸”。我们到庙里边常会见到一个牌匾,或者一个石碑上刻着“同登彼岸”,或者“回头是岸”等等,这一切都是对“波罗蜜”的一个形容。
那么到底什么叫做“彼岸”,何方才为此岸呢。通常表达上,你看对联里面有说“经声佛号唤醒苦海迷路人”,“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那么这个世间在哪里,“世间的名利客”,就是我们深陷在世间名利中的时候就在此岸,就在苦海的这头。那么如果你通过“般若”的一系列修学手法能够反转,回首到智慧海中的时候就是在彼岸。所以说从分别心来理解的话,好像此岸就在这边,彼岸就在那边。可是大家要知道真正的彼岸,是没有彼此的分别,才叫做彼岸。
你看在形容一尊佛,我们常讲到说佛在干啥呢,然后祖师们就开示说佛就以度众生为事业。他没有彼此分别的时候,就是既不住此岸也不住彼岸,既不执着“有”的世间幻相中,也不执着“空”的解脱中,也不住在彼此的这个中间河流里边,不止中流就是以度生为事。就像大家看到我们江或者河里边有一些渡船,你看渡船就是这样。所以说到彼岸度众生,这个度字说的真好。这个度就是我们去乘船去渡口的时候,船它每天就是来来往往接客送人,他没有其他的事。这个船在渡,让大家从这边到那边的时候,他既不住这一头儿,也不住在那一头儿,也不停在河或者江的中间,他就不停的来来回回这边接的人送到那边,这就叫到彼岸,无住。真正的彼岸,就是没有一个彼此的分别。
这个“波罗蜜”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在印度来讲,一般当时印度的语言中,凡是一件事情成就了,已经圆满了究竟了,叫做“波罗蜜”,其实也就我们现在说的“到家了”。这也是“波罗蜜”的意思,叫做“度无极”。无极是什么意思,就是再没有余地了,到了头了。你取著相,就叫此岸。那么你住在无相中,就叫彼岸。所以如来者,叫做“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彼岸此岸在智慧河中,就是以“精进”为船,就是一直度大家,叫做“度无极”。
当然讲到这个“度无极”呢,也要分几个方面来看。一个叫做“行度”。“行度”就是你得真修实干,真实地去投入到用“行”的山去填“愿”的海。你发了愿以后,你就一点一点的积功累德真修实干。什么时候把你的善法、六度修圆满了,就叫“行度”度圆满了。你看为什么菩萨破的烦恼中,有一个叫做“尘沙惑”。好像上次给大家讲过,尘沙惑破完了就意味着,你的善法就修圆满了。佛的报身,就是说他在所有的善法,能做的事情上,没一件他不能做的,没一件他舍不了身,没一件他入不了道的。就是任何一法,他都能够在这上面修成功,你难不住他了,这就叫“行度”。
那么从时间上来讲,叫“时度”。因为我们都知道成就一尊佛,三大阿僧祇劫因圆果满,这个时间段满了就叫“时度”。最后由于你的因圆果满,得了大佛果大菩提了,就叫做“果度”。所以你看度无极度无极,度得你一点儿都没有余地了,究竟圆满了。
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一下。一个是你的行门上,修行你得圆满。二是,三大阿僧祇劫,当然这个时间也是个假法。就是你修到的这个层面,就代表着一大阿僧祇劫。到了哪儿,二大阿僧祇劫。到了哪儿,三大阿僧祇劫。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在成佛的那一刹那,大的涅槃菩提全部圆满, 这就叫做“果度”。
所以你看这个“度”,怎么个“度”法呢,没有分别了。像《大智度论》里面讲到,你有个有,有个没有,这都叫此岸。你没有有,没有没有了,这才叫做“智慧”,才能见“般若”,这就叫彼岸到。
可能大家听理论又听了半天,这在说什么呢。就是我们常说学佛学佛,一直称之为说“我要发愿度众生”。怎么个“度”法呢,佛度众生的套路的黄金点在哪里,就是他的着力点真正在哪里,我们很多时候会错解。打个比方,以前也给大家讲过,就是我们在学习佛法寻求解脱的发心中,就好比说我们人在梦里边。人在梦里面的时候,做梦比如说做到噩梦。后面有冤亲债主强盗猛兽呀追着,这个时候前面有一条河,然后就有一个仁者或者大善知识告诉你,赶紧从河那边到了这边来,就像我们说到彼岸一样。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到彼岸”。是因为这边有苦有猛兽,那么赶紧跨过河到那边儿去。然后大家就真的以为必须离开这边,到那边,这叫做渡河。可是大家要知道,从这边到那边,只是梦里面的情景。真正意义上的是什么呢,是让你醒这个梦。
所以大家要知道,就跟我们在梦里面觉得有这么多的强盗猛兽追着,那一定要渡到那边去。正当着急的走着找船,要往过走的时候,突然间梦醒了,那梦里的情形,这边的猛兽强盗和那边彼岸的憧憬,乃至要找船,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梦中事儿。大家要知道,彼岸在哪里呢,不是为了梦里面渡到对岸去,不为渡这个河,只为度这个梦。这才是真正的“彼岸度”,到彼岸。所以大家想想,本来没有此岸彼岸,可是你一旦入到梦境中,此岸彼岸都是此岸。你醒了这个梦,此岸彼岸本来就在彼岸,没有此岸彼岸的分别,当下就在彼岸。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大家要理解一下,这叫做“波罗蜜”。
下面再讲一下经的概念。当然因为讲经讲的也不是一部了,我们在此之前讲了很多次什么叫做经。圣人说的叫做经,贤者祖师菩萨们说的叫做“论”。有时候又叫做贯、摄、常、法呀,等等好多经的概念,也讲的可能大家耳朵都生茧了。今天我们就不那么讲了。大家只要说这是一部不但说用“金刚”来比喻这部经,这部经本身也是“金刚”的功德。他能够出生诸佛,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这样的一部宝典,成佛的宝典,为佛所说,就称之为经。
那随着后面的文字,可能讲《金刚经》也跟讲其他的经不一样,就希望大家能够从“文”入“理”。也就是从刚才讲的“文字般若”能够入“实相境界”。所以经其实他有三个功德。一个叫做“以文为经”,就是把文字呀名词概念呀,这样的一个文字上的娓娓道来,你的倾听进行理解,这叫做文,“以文为经”。但是所有的这些文言,是为了入这个理。所以最后的旨归,是以理为经的。为什么《金刚经》不断地在开展批评,特别是在开展自我批评,这是佛法的伟大之处。就是说《金刚经》的概念,他真的要超越我们常规的好像说宗教、佛教、佛教的教理教义都是独属于佛教的,他是面向于所有一切万事万法宇宙的真理,这个才叫真正的真理,理为经。 要显这个道理是这部经典的功用。那么由于有这样出色的文字,超越的文字,才促使我们的心地上,能够超越这种常人所不到的这种沉默的顶点,这才叫“文理之经”,所以这里的经是这个意思。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还有境界真理上的。说白了就是说大家学习《金刚经》,最后要把你都给破,破,破。你的通常不要说世间法的这种烦恼颠倒了,包括你对佛法的认可,甚至你以为这种必由的信仰,你都得抛开。这是禅宗讲的“桶底脱落”了,这才把真正这个经的“理”给显出来。
所以大家在具体的理解上,我们把这部经首先大家要知道,在这里《金刚经》的经,是一种精神。我们要理解佛讲法吐露教义,他说的文字是为了让我们依着这个文字的表达,而悟真实的境界。所以他的宗旨不在文字上,要依文得义才是根本,也就是要领略这部经的精神。所以我们学这部经,第一个要了解要知道他的精神所在。
我在国庆节在五台山的时候,就遇到善知识。我就问说:“善知识大德,《金刚经》是什么意思?”人家说“《金刚经》什么意思,《金刚经》有意思吗?”他说《金刚经》没有意思,这就是经的精神。说来说去,没有意义。可是你能不说吗,不说你永远不懂。所以说这个经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经历的经。你得在生活中的一切境界上,去认证这个精神。所有的经历中,得出的这个真理这个精神,原来如此,他就是这样子的。你彻底堪验出来了,心解脱了、活泼了、开放了。那你这部经,到手了、入心了。要了解他的精神,必须去真实的经历。就在生活中,其实没有离开。我们会把他专业的理解,动不动就说什么“色受想行识”呀,“眼耳鼻舌身意”呀,其实就是生活,就是你活着,你现在活着当下的状态,就是一部最鲜活的《金刚经》。大家自己去悟。
那好,这个经题我们算是就讲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开始再介绍一下他的翻译者。因为经典的流传,除了当时释迦牟尼佛,特别是这部《金刚经》在我们最为熟知的祗树给孤独园祗桓精舍讲了以后,我们上一讲讲到自打佛说此经,他跟娑婆世界因缘太深厚。包括佛灭度以后,阿难开始结集经典,没有文字只靠背诵记忆。后来到第四次结集的时候,才形成文字,梵语的文字谁来做了成功的转化沟通,形成我们现在如此流畅的一部汉语的《金刚经》呢?多亏了鸠摩罗什法师。可以说鸠摩罗什法师,在大德的陈述中,把他尊为七佛的译经之师,这是真实不虚的。除了他在世时的这些神通妙用,在佛前发誓而求得真实不虚的感应,圆寂以后舌根没有烂,都是印证了我们现在学习这部宝典就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在祗桓精舍金口宣说的,没有错。
因为罗什法师的翻译,后来跟玄奘法师开创了新译和旧译的分水岭,两个时代。但是我们现在其实读经典,太能够领略感受罗什法师这种意译方式的风采出众。就是中国人读起来,就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的流畅契机,容易上口理解。因为相对来讲,玄奘法师属于新译的代表人物,他在翻译经典的时候,他是一定会严格的按照这种梵本的格式,他不依着不随顺汉文的方法。所以像大部头的六百卷般若等等这些,还有论典,读起来确实有时候会觉得硬,生硬,涩,不畅。
那么罗什法师其实他的功德在哪里呢?他为了让大家学习这个经验,他是消化了整个大乘佛法的核心涵义以后,然后由他对中国佛教经典建立起来独立的语句。所以从这点上来讲,大家要知道罗什法师的更重要之处,就是他不但只是译这部经典的译主,他同时也是表这部经典,表这个法和吃透了这个法,称性翻译这个法的法主。你看为什么他一生所翻译的最多的就是般若系,特别是后来形成三论宗的三部论典,也叫做中观宗,就是讲的般若这一系。所以从这点来讲,这是他有别于玄奘法师之处。虽然我们说玄奘法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是从民族精神上来讲。可是在佛法的贡献灵动,成功的转化沟通来讲,罗什法师是不可替代和独一无二的,这个大家要有认知。
那么这部《金刚经》,他是罗什法师在姚秦的时候,弘始三年,也就是晋安帝十一年的时候翻译的。其他的内容就不多讲了,因为对于罗什法师,我们在讲《弥陀经》等其他的经典中,也已经不止一次的广讲了。在讲《金刚经》的时候,大家有个稍微的了解就可以了,算是复习一遍。但是只要我们对于法师的地位和他翻译的功德,要生起决定的信心,这个是没有错也是必须的。这样的话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才能得这部经典和法的传承。
那么下面我们就开始迈入经文的部分。但是首先要给大家说一下,在我们讲《金刚经》的时候有两个主线,这是跟我们以前讲法不一样的。一个主线就是贯文,把文义贯解清楚了,增加了知识,有一些见闻,不断的增长你的佛学素养,这个没有问题,这是必须的能够做到的一个能力。其二,是要依文来悟义,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精神。随着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闻修这部《金刚经》的经历,来悟他的精神。就是往心往道上要会,要学会观心。为什么这么讲呢,就是来自于智者大师在讲《法华经》的时候,不管他讲到每一句,比如说我们下面讲一句“如是我闻”,那么不管讲到“如是我闻”也罢,“一时”也罢,“佛在舍卫国”也罢,就比如说《金刚经》来讲,就是每一句经文的文字,都要引发我们对于心地法门上的领悟,而不是一味的随着文字向外攀求。这是大家这次学《金刚经》的一个要训练和持续的能力。这是我们学《金刚经》的两条主线,大家不要忘了。
我们现在就开始从“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讲起。可能大家听起来非常的耳熟,因为这句话跟《弥陀经》里面几乎一样。特别是“如是我闻”,总是少不了一句“如是我闻”。这个就不用再多说他的来历了,我们今天不说佛涅槃时阿难启问等等。
我们来讲一下“如是我闻”。首先来看一下如是。为什么这里有如是的概念呢,说白了,就是指的这部《金刚经》是阿难听佛所说,由阿难所闻的法,就是这部法就是这部经。所以他讲到的如是,“如”就是这个真理从来就是这样子的。“是”就是就是这样子的,决定没有一点点的假,从来就是这样的一直就是这样。那么为什么按照这个如是呢,他是表达我们要生起“信”,还是回到信心上。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为能入”,你入不进来,你怎么度呢。那么“智为能度”就是你要生起佛法的智慧,要以信心为前提,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相信他,对于释迦牟尼佛我们相信,对于他说的法、真理我们相信,对于阿难当时结集的时候,他从佛那儿听来的,我们也确认。所以因为信,才能知道说这个事件,这个道理,如是没有错。如果你不信,那么这个事件,这个道理就不如是。那你就跟他绝缘了,绝缘的话,你就得不到受用,产生不了觉受。
当然就说佛法,就跟我们常讲到,对于学习佛法学道之人,你给别人讲的时候,上根器的人呀,一听了他马上就跟来电一样。相信大家也有这样的觉受,马上跟来电一样,从此就深信不疑,一发不可收拾。那么中根器的人呢,他一会儿信,一会儿不信。包括有时候来到这问法,或者有缘来这儿坐一会儿,也是一听佛法呢,你看他的眼神都是这样,一会儿好像听得在理,哎,这个眼神就比较凝聚起来了,突然间又眼神一散,为什么,想想说“哎呀,真的是这样吗,算了吧,就聊个天儿,今天认得个法师聊聊,就管他呢。”就没有感觉。所以大家要知道这就是不如是,没有这个如是的铁定信心,不信。那么特别是有一些下根器的人,一听到比如说讲般若,万法皆空,般若没有戏论,没有执着,没有所得,无所得毕竟空,真实可信。这样讲的话他受不了,他不能够信这个如是,入不了这个般若法。所以他说“哎呀,好好好,大师你说的对啊。”还给你鼓鼓掌,就像那个说“抚掌而不顾”就是走了,心里根本就不认这回事儿,他没有如是的功德。
所以大家也要生庆幸,我们好像每部经典开始总是读“如是我闻”。但是知道我们能够修到这一步,能够跟如是相应,那真的是跟经典里面讲到的不是一佛两佛所种的善根福德。所以说如是就是诀定的意思,就是这样子的。
如果说分开来讲,我们今天也要讲到一个是从教法上来讲是如是的。一个是从真理上来讲,是如是的,是真实不虚的。什么叫做教法如是?每一尊佛出世度化众生都是这样子的。他根据这个世界的情形,这个世界众生的习气,这个世界众生的沟通方法,情感表达的渠道,他来随顺着这个业力也罢情形也罢,他来把法嵌在其中,这就叫摄教。诸佛都是说,圣人摄教嘛,讲法的时候。三世诸佛不管哪尊佛,他在讲法的时候,要么在广说,要么在略说,要么就是中不溜的说,反正他总是说,广长舌来称性宣说这个法。现在阿难来传这个法,阿难所传的法跟当时释迦牟尼佛所宣的法,没有增没有减,在这里叫做教如是,就是就是这个样子的。我没有上面杜撰自己的主意,好像我们现在有时候也是为了劝信,让别人生信,在上面添油加醋,不管不知道说的有多么玄乎。其实很多时候,世间对于佛法的误解跟佛弟子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我们身不由己就以法谤法。为什么?因为我们用自己的凡夫知见,在经典上面给他随意的增减,不照着原样说。毕竟是凡夫知见,讲佛的经典不能够讲圆满,每句经典就有无量妙义,你能够表达到哪个层面呢。但是我们现在有一个方法就是依教奉行,或者说你就是照着佛说的这样,只述而不要作,就是不要在上面杜撰自己的主意去增减,这就叫做教如是。阿难就完完全全的照着佛当时的讲,他也这么讲,这就叫教如是。而且阿难当时在诵经典集结的时候,佛是怎么次第说的,佛先说的什么后说的什么,阿难也是依着那个次序,来先诵什么后诵什么,就连这个都是按照佛当时的原样,所以叫做教如是,摄教,次第如是,从教法上讲。
再一个我们也要知道因缘如是。你看为什么我们今天是金刚经的第三讲,在这样一个下雨的周一的晚上,好像咱们正法学堂已经就是按部就班雷打不动一样。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儿呢。我们每个人拿着手机在听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说“怎么我就这会儿就听这个法”,而且听着法就是这会儿在听《金刚经》这个法,也不是《弥陀经》,也不是《法华经》,也不是星期二,也不是星期天,就在星期一。为什么,因缘如是,早已经在因缘中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说三世诸佛说这个经,他也有因缘,要具备因缘才能说,才能有这个如是的功德。
比如说只有佛才能说经,其他人说的经都要佛来印证,才能叫做经,这是根本。因为佛他有一切智,最圆满的大圆镜智,最善巧的成所作智。就是就像我们常讲到阿弥陀佛,我佛真身不可量一样。他的智慧,在《无量寿经》里边说,无等等智,大乘广智,等等这些。就是讲佛的智,你就怎么去猜测都不为过。极尽你凡夫的思量,冰山一角都到不了。只有这样的智慧,才能够说经。而且大家要知道我们常说到佛讲的经,他不是回忆的说,或者说在那儿制造的说,他是说明的说。因为在他的智慧中,这一切都是照见。不仅仅像《心经》里面只是讲的“照见五蕴皆空”,还照见万法皆是如如不动的本来面目。所以他称性说的时候,就怎么说他都说不错。因为他是照着说,这就叫做根本智一切智。
我们现在在讲因缘如是,说佛具足了几种因缘才能说。第一个就是他有一切的智。二是他有大悲心,具大悲心然后才说。你看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当时本来就想涅槃,享受佛的境界内证境界,就不想讲法,全凭请佛住世请转法论,然后慈悲不舍的开始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为什么,就是大悲心。我们要知道他得一切智全凭大悲心。慈悲是什么,智慧是成佛的前提,慈悲是智慧的源头。如果你没有悲心,你的智慧根本出不来。为什么叫悲智双运,常给大家说的。
第三个因缘是什么,就是为了报正法之恩,然后说经。我们常说为报佛恩怎么怎么样,应该去弘法利生,应该去住持三宝。释迦牟尼佛他也在报恩呢,他为什么有这个因缘说法,他就是为报正法的恩、法身的恩,才讲这部《金刚经》。特别是《金刚经》就是让我们得法身,得实相,证实相。所以说为报正法的恩。如果没有这个本有的法,没有这个修行的法,佛也成不了佛。所以他为了报这个法的恩德,让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的机会,所以才说经。这是第三个因缘。
第四个因缘就比较具体了。因为什么呢?你得知道说经在什么时候说的,在哪个地方说的,你得知道能说的人就是佛,然后也知道当时所有的听法众等等。这些一切因缘具足了,才能叫做如是。就跟咱们今天讲《金刚经》一样的,如果我们这里边有一个人跟《金刚经》没有缘,那么他肯定就听不了。如果他在我们就讲不了,就这样子的。包括我们现在讲《金刚经》也是如此,已经摄在当时佛在祇桓精舍中在讲《金刚经》的时候,已经具足了我们今天在佛灭度两千多年后,在北京法源寺一个法师拿着手机,大家在各自的时空坐标中听。就是这个因缘,也是其中的因缘,也是如是,根本因缘,因缘如是必然要说。这就叫做教如是,从教法上来讲这么认知。
那么什么叫做真理如是,理如是呢?就这么一个理,就最最最最简单的就是这个真如实理,就是这个真如实相。就跟孙悟空孙猴子那个筋斗云,可是如来佛手掌心他没有动,就这么一个掌你出不去的,就这个理。所以,这叫做理如是。
“如是我闻”,大家想为什么我闻呢?就是表明阿难是亲耳从佛那儿听闻的,不是传闻是听闻,从佛那听的,从如来那儿听的,所以叫做我闻。当然这里讲到的我,他不是我执的意思,他是自在的意思。因为阿难他在生生世世的发愿中,跟释迦牟尼佛的因缘已经造就在那里了。他听了佛的法语宗旨,他永远能够受持不会忘记的。而且他在法的受持中,他已经证到无我了,当时阿难结集经典的时候已经证阿罗汉果了,所以他已经证到无我的境地。那我们一般都以为是证到无我了,就不能有我了。这就是我们学习《金刚经》的一个诀窍上,我们一般以为说,无我了就一定是无我了,没有我。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可是大家知道真正的无我境界是不能在两边而论的。在有我和无我中的时候,都没有离开我。我也行无我也行,都是一种方便。随便你说,怎么让大家明白,怎么来称呼,都没有妨碍,没有障碍,这才叫做无我,叫做自在的意思。所以这他说我,那也行呀,反正我们都有我执。但是我们要知道阿难讲这个我呢,他并不代表我执的我,他既能无我也能方便随缘的说我,就是这个意思。
我闻,闻是从哪里听闻呢?一个是说这个经典,单指这部《金刚经》,他是从佛的功德这儿来闻的。他既不从外道那闻的,也不是从佛的佛弟子里面讲的,他是从佛的一切智慧讲出来的,由阿难闻的。所以说从听闻的人,从那个能说的人来讲,最殊胜。二是,所闻的法最殊胜。这部《金刚经》是经中之经,他的义理非常的深邃清净,特别是清净的功德。你想我们外道或者世间法里边都是在说语言,没有实义的。就像我们现在所谓的哲学思辩呀,我们所谓研究考证呀等等。哪里能像《金刚经》这样讲究竟法,讲毕竟空义,这是跟所有世间学问和外道邪说的不共法就在这里,毕竟空。所以我们所闻的法最殊胜叫做“我闻”。
第三个,所显的理最殊胜。就是佛法这个正道是圆满的,没有颠倒的。依着这个圆满没有颠倒而说的,那么也是没有颠倒的法,叫做正法。如这个正法,大家正确的听闻就叫做正闻。如果你依着这个正闻不会错,将来就能得这个正理。依着这个正理,那么第四个就是你的行门最殊胜。为什么,因为你能够起正行不会起邪行。既然起了正行一定将来能够得这个正果。所以从修因到证果,都是从“我闻”的功德而来,叫做“如是我闻”。
下面,我们说了从两条线,从心地上会一下。首先我们从心地上会,大家要起疑情,就包括咱们今天听这个经,闻这个法。我们再说一遍,不是说离开这个教法,或者离开现前听法这个正在进行时,回头下来以后再说怎么修行,现前你就要依教奉行随文入观。比如说我们讲到说“如是我闻”,你用什么听闻到的呢。大家仔细想想,你是用你的神识听闻到的呢,还是用你的耳根听闻到的,还是神识加耳根合起来的一个合作作用,听到我在讲话呢。如果我们是用神识来听闻的话,那为什么这个神识只能用耳朵听,它为什么不能用眼睛听呢。如果是光用我们的耳根来听的话,可是如果大家想我们没有意识的时候,光这个耳朵,死人也有耳朵他为什么听不到呢。那既然神识也不能听,耳根单独也不能听,神识跟耳根加起来就能听吗。所以你看并不是只有《楞严经》才讲耳根圆通。其实但凡有“如是我闻”,每一部经典都是在说耳根圆通的法门。
我们今天说到“如是我闻”,他就因缘法中,他就是闻到了。你说他不闻的话我真真切切听到法了。你说真的有个闻到的话,你听到什么了呢。闻无所闻,不闻而闻。所以你看经典里讲到了“其说法者无说无是,其听法者无闻无得。如来说无所说,阿难闻无所闻。”不要被我跟念课文一样的又给转了,要悟一下。如此听说才叫做真正的“如是我闻”。
所以大家要知道真正这个如是我闻,他既是表的文字法,他还要表的我们心地法,自性法,我们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往消归自性上,往法性上去体悟。比如说“如”,如如不动,就是我们的这个每一个人这个佛心这个佛性,众生本具的跟佛现在本具的一切万法上面本具的,一切众生本具的真如体性,这叫“如”。那大家体悟,你看我们常讲缘起性空,什么法都在缘起性空中,从来没有动过。就海水不断的潮涨,不断的潮落,海水多少没动过。
“是”,你不要遮前顾后了,讲完了如如不动,就开始说什么叫如如不动,马上就动。这个“是”,就是当下就是。大家想现前的一切生活,我们除了现前还有什么生活吗,真的有个生活吗。就是现前呀,就是我们现前正在听法这个境界,这个正在发生的进行时。这就叫现前,就是这样的。这叫如是,往心地上会。
什么叫做“我”呢,不是我们这个色身之内方寸之间的这个“我”。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大我”。本有的觉性,这叫“我”。
“闻”不是让你随着语言文字向外驰求,要反闻闻自性要背尘合觉。我说什么意思大家听得跟着怎么理解,其实说白了从究竟义上讲就是一盲引众盲,相聚入火坑了,还在向外攀求,心向外求。所以大家就要追寻这个闻是从哪里,“闻”怎么闻到的呀,向内观。
所以大家看如果是从观心的角度来解释“如是我闻”,就是无上甚深的法门,也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也就是现前的境界,也就是不可说不可说法。所以跟大家讲《金刚经》我们一定要记得每个人本有的智慧,就是不从外得的。如果有善根的话,我这么歪打的大家都能够正着。每个人都是本具的。因缘到了,智慧满了,行门积攒够了,那么功德就具足了。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一起来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