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017/10/21        

(第二讲)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学子们,请大家合掌端身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

各位同学们,大家晚上吉祥,愿大家早得自在,早得解脱。今天是我们正法学堂开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第二次学习讲解。也希望在此呢,我们共同来发愿,依照着对于法意的听闻,能够让我们在学佛的路上,更加的心开意解,更加的精进不懈,更加的树立起向菩提道业进一步的正知正见和觉受来。所以请大家一起也共同发起这个愿力,来调动我们闻思的功德能够倍倍的增长。

因为我们这次讲的是《心经》虽然短,可他确实是佛法的核心。所以在开讲之前,利用上一讲的时间已经给大家做过这么一个前期的介绍,热一下身。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从这部经的经文的经题开始讲起。大家要晓得,虽然说这部经典是所有佛法的核心,但是这部经典的经题又是整个《心经》的核心,所以我们在理解经题的内容上,请大家一定务必要投入很大的心力,因为确实可能一代教法,从开始信受,到了解慢慢的修行,始终就围绕这个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如果我们大家有参加过佛门的这些法事活动的话,一定会有一个印象就是说,念完《心经》以后都会唱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要唱三遍,为什么在诵完《心经》以后有这样的唱诵呢?他是一个赞叹的意思。“摩诃”虽然在经题里面没有,首先我们今天开讲之前,也做一个赞叹。为什么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呢?“摩诃”就是大的意思,他有大、多和殊胜三个概念。这样的意义很多,但是总体来看,主要就集中在这三方面。

当然我们在解释这个“大”的时候呢,并不是我们说他很高大,容量很大。这个“多”也不是说他容量很大。“殊胜”也不是说今天得胜回营了,棋高一筹,就以为说得胜,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大”呢,我们大家也听过《楞严经》也叫《大佛顶》,还有《般若经》也叫《大品般若》。我们这里讲到这个“大”呢,他是超越了大小概念的,究竟彻底的,离开我们这些俗世大小相对概念的,这样决定的绝待性的、究竟无极性的这样一个大。

意思就是这个法呢他是非常的无法形容的,确实随着我们往后讲解,大家就知道实在是没法形容。那么“多”呢,并不是说容量有多少,而是他周遍的意思,无处不在这个般若智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时时刻刻都在体现,就看我们能不能够相应,所以叫做“多”。由于具足这样绝待的“大”,周遍的“多”,所以他是世出世间法里最为殊胜的,最为真实的。今天我们在这里也共同先做一个赞叹,来赞叹百千万劫难遭遇,能得闻这个般若法门,般若智慧,佛法的核心。

当然我们从讲经题的话,我们要分开几个部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首先我们要讲什么是般若,其次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波罗蜜多,然后再要契入到佛法讲的心是什么,最后稍微再了解一下,为什么佛说的所有的都叫经典。大概从这四个方面我们来进行讲解。首先第一个首当其冲我们就讲到“般若”了,大家都知道,我们在讲到修行成就的人,大和尚叫得道高僧,什么叫做“道”?就是指的他跟般若相应。

又说有的修行者一个道人禅者,他开悟了,明心见性了,悟什么呢?有什么好悟的呢?其实就是悟到这个“般若”了,我们也会说,有的老和尚说,这是有修有证的大德,那么有修的大德我们见得多了,那真正出家为了生死,办道的,都叫有修。那么有证的,什么叫做有修又有证呢?证什么呢?证的这个量,所谓证量证量,证得这个量就是“般若”。

所以首先我们大家都知道,包括我们往生也是全凭这个“般若”,才能够往生。哪怕我们生到极乐世界,乘愿再来去度化众生的时候,还是靠这个“般若”。大家要知道观世音菩萨在极乐世界,三十二应周尘刹,他可运用的就是般若空性。所以说“般若”的这个德、这个能、这个体、这个相、这个用,他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即不可思议又稀松平常。这所谓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道”。

那么我记得在讲《楞严经》的时候,圆瑛法师说他为了讲解这部经典呢,常常也要禅坐也要禅思。后来他说了一句话,有一次在禅思的时候,进入了一种定境了,然后就喷发出来前所未有的这种境界出现了,感觉到觉受上非常的自在,他说:“哎呀,看来佛门确实有奇特之事,真实不虚”。其实就是触摸到这个般若空性了。

所以大家想想,我们在有的世界里面,这么现实的世界里面,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来讲这个“般若”的空性法门,确实是难解难信的。我们常说,“有好路,空难解。”所以你看在《金刚经》里面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大家听到了,并不是说你就得到了或者证量了,说你对于“般若”空性的文字表达上,你能升起了首肯相应,他就说已于此“当知是人不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他说如果当来世后五百岁,也就是咱们这个时代,如有众生能够闻这部经典这个般若法门,能够信解受持者,是人为第一稀有。所以大家都知道说,为什么佛门中有奇特之事,我们一说学习佛法就是走入空门了,修学佛法就是四大皆空了,这个空为什么如此的诱人,这样有魅力。就是因为一旦你尝到这个味道,才知道他是真实不虚的,这就是般若。

那么当然我们要全方位的来理解般若,理解上比较容易,悟解上就比较难了。因为“悟”这个东西呢,他是离言绝相的,你不能用我们的表达思维沟通感情层面,来进行给他确定或者感受,这是达不到的。因为般若他不是梦中的事,是梦外的境界。但是我们如果不这么说,我们又没办法真实的触摸悟入到这个般若境界。所以下面我们还是依着寻常的道理,先跟大家建立起来这个概念和指向。

首先我们要知道“般若”他是印度的发音,因为有的人也把他误会的,刚刚初学佛法的人都会称之为般若(ban ruo),其实“般若”翻译过来也有一个名字叫做“班若”是班级的班,就是我们上班的班,有时也叫做“般罗若”,有时候也叫做“般赖若”,我们一般都是用梵语把他音译过来叫做“般若”,这是音译上来讲的。如果从意译上来讲,他有几种内涵,一个就是远离的意思。所以我们大家想想,你看为什么修出世解脱空法,第一要发出离心。“般若”其中有一个内涵就是远离,远离烦恼,远离执着,远离分别,所以第一个叫“远离”。第二个有个内涵他叫做“明”。就是明白的明,正确的意思,日月分明嘛,就是朗朗而照,一目了然。

我们现在都不明白,都在暗黑之中颠倒,看不清楚宇宙万法的真相,所以般若的第二个意思就叫做“明”。还有一个意思叫做“清净”,这是相对我们这个世界的这种贪嗔痴,对于外界的这种杂染,这种投入,这种脱不了干联,放不下看不破这个常态,所以我们是纷杂的、染浊的,而“般若”是清净的。当然最多的时候我们都把他翻译为“智慧”,当然有时候也把他单名叫做“智”,有时候也把他单名叫做“慧”。但是用“智”来称呼的相对比较少,用“慧”来称的比较多,最多最多的就是把他合起来叫做“智慧”。

为什么一般的经典里面,还把他保留了原样而没有去翻译呢?这也是有原因的,上一讲的时候,给大家介绍过了玄奘法师开创了“五不翻”。在五种的情况下,这个名词是不翻译的。哪五种情况呢?首先就是说这个法是秘密的就不能够翻译。我们现在好多时候就是把咒语都公开做一个翻译,我不晓得也有好多大德也在是这样的讲解,我不晓得这样是否真的适合。但是依照着长久以来的佛门惯例,因为咒语他就是一种非常有感应功力的秘密的灵验语,他重要的是让我们来用信心去持诵,所以在秘密的情况下,玄奘法师是说不翻译的。再一个如果咱们中国没有这个东西,那么就直接音译过来,也不必翻译了。像“优昙钵罗华”“芬陀利华”,在咱们中国没有这种植物,他就直接这样音译过来就可以了。

再一个呢,如果说古人一直没有翻译,那么我们在学术上,在研究上,受持上,就不要多此一举给添乱了。你只要效仿古人不翻译就行了,效古不翻。再一个就是意义比较多,那么你就不能翻了,你看刚才我们讲了般若有六种意思内涵,那你翻成任何一种,都有可能在我们的理解的全面度上,把其他的五种给落掉了,所以这也就不太如法了,所以说多意义也不能翻。最重要的一个是什么呢,就是尊重不翻,为了对法生起景仰,这种恭敬心,所以不把他翻。就比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如此的,特别是像“般若”,这样的一个语言他所形容的境界来讲。因为上一次也不是给大家讲了吗,在流传的过程中,真的是一波三折,甚至就是因为这个语感语境统一不了,大家都不能够正确的领悟这个“般若”的内涵。

所以说当时祖师爷们不翻译,他也是有多方面的考虑。你就比如说翻译成智慧来讲这是没错的,可是到底什么是智慧呢?我们现在有时候在人群里,觉得这个人很聪明,就把他当做说他太有智慧了,做什么事都能非常的周到、全面、有心眼。可大家要知道这不叫智慧,这叫做俗智慧、小聪明。那么我们有时候还有一些信誓旦旦的去见到这样一个有道行的人,结果他给他来点这个外术,掐一下算一下,或者是给你设个局,弄个蛊惑人心的一些小小的妖通也罢,这种邪知邪见的怪花招出来了,这些都属于妖言惑众,这都属于邪智慧,也不叫智慧。甚至包括我们连修到出了三界的罗汉这样的圣人,他也只不过智慧在三百里,五百里还没有到,他都叫偏空的智慧。而真正意义上“般若”所表达的智慧,我们一般叫做真智妙慧。真,就是说跟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一点都不差。

妙,就是这个东西简直就是用刚才说的,无法语言不可思议,才叫做妙。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说为什么不翻译呢,就是尽量让大家少有错误的误区,少有误解的可能性。所以就尽量原汁原味的保持他曾经的感觉。就为了这样,你看祖师爷包括玄奘法师,立了这么五条不翻译。像“般若”主要属于他意思太多,另外一个我们表示尊重,所以在这里并没有翻译。

但是,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把他以智慧来称谓居多。因为毕竟到了东土以后,我们对于智慧一直是形容说是一种出世最高的一种圣人境界,业已习以为常了,那么也无妨。可是,智慧是个什么状态?我们每天都生活的这样的浑浑噩噩地过。那么,也许大家也在学佛、在修行、不断的在做功课。但是有没有生起曾经哪怕一念,跟这个空性、无为、自在、不执着的这个状态,相应过一念,那都不一定的。因为确实这个境界太难了。他是太真实的难了,因为我们都是虚假的一个惯性。

所以,我们怎么样来得到般若,我们倒是先可以要说一下。最基本的常用方法,我们大家都修行过六度,在佛门里面菩萨要成佛一定要修行六度法门,才能得到真正的圆满。这种圆满的般若才能称之为与佛持平的般若。所以大家想,那么我们没有悟到这个空性,没有达到摆脱凡夫的这个尴尬,进入到圣人的这种自在,就是因为我们身上有好多凡夫的特征。

比如说舍不得,什么都舍不得;比如说什么都想乱来;比如说什么都忍不住;比如说什么都不想一心一意地做;还比如说什么都难以保持得住,等等。这些特性就注定了我们不能够生活在般若的超越中,而始终处于凡夫的烦恼状态。所以说,我们首先就要知道这是一个概论,我们说的六度万行,就是所有佛法的法门,紧紧的核心就是围绕着让我们达到般若、空性。

当然,我们在念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不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也就是智慧吗。可是你能够做的时候,而且做的时候也许我们也会做一些,比如说布施,我们常会布施,是佛门中人都会舍,都会供养。但是你一念起的时候,有没有跟这个空性相应呢?因为我们舍不得,所以设了一个布施,为什么?就让我们舍、弃,从凡夫的舍不得,经过舍和弃,就有可能达到般若的境界。比如说持戒来讲,因为我们心老向外攀缘,要造这些出格的事,那么持戒就等于说不让你出格就守着这个清清净净的当下状态,守好,这就会趋向般若。

那为什么说要忍辱呢,因为他下意识就是一种对抗心理。所以,他就设置的让你忍辱,不去对抗,那就说没有对待的分别法,这也是能够趋向般若。那为什么要精进呢,因为我们懈怠的时候,因为我累了,我不想,我不愿,精进的话你就是管他三七二十一,我一心一意去的干,这就是忘我,他也会趋向般若。包括去禅修、禅定,因为般若是清净的,是明了的,那么只有在禅修的境界中,我们的身心世界才容易保持这个清净,才容易忘我,才容易不对抗,那这也有助于趋向般若。

所以所有的这些法门,都是围绕着我们通往般若的路途。可是这个路途,你一定要伴随着般若。你看六度的最后一个叫做般若,前五度等于是资粮。就是我们在前五个行为的过程中,去感受般若波罗蜜的空性的无为自在。所以我们通往般若的修行法门中,比如以这个六度为根本吧,咱们就能够知道,如果说前五个常去干,有可能才能得到第六个般若的感觉。那么带着这个般若的空性,而去干前五度的这个行为,这样就好像有眼有腿一样才能往前走。

如果你光有眼,说般若是空的,那么你不去在行为中把他空掉,这样是干不出来的,坐待日没,不会有收获。如果你光会走,你没有眼,那也不行。那你修布施的时候,你就想着说我一定要得好的果报,一定要来生怎么怎么样,一定要后半辈子怎么怎么样,当下给我把什么愿满了,这所有的都在杂染法中,都在颠倒中,都没有远离,都是黑暗的,那也没有般若。

所以大家看,我们通向般若的方法就是这样的一个脉络。想方设法的以无所得,为他的当下状态。但是,在这个上面我们也要注意一下,因为如果你不去行前五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那么(这是在经典里面说的,不是我说的)甚至都终不能够信受般若波罗蜜。所以为什么在前面给大家讲这个六度呢,先把他奠基在这,就是我们在往后讲,比如讲这些空法的时候,讲无所得的时候,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还得去干出来的,真的不是讲出来的。这就叫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

那么这是我们常规的理解和修学般若的一个层面,如果我们再往上加一层怎么来理解呢?就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大家都觉得是现实的。所以,我们提倡的时候,说般若就是空性的,都是无所得的。但是凡夫的理解力是这样的,他跳不出,一听就认为误以为实的状态,他超越不了。所以,你讲空的时候,他又认为真的有个空。为什么般若又叫做毕竟空,又叫无所得空呢。就是你认为有是空的,但是你认为空是有的,还不行,你得认为空和有都是空的。

但是这个空的,还不是一个把他发挥到极致的一个什么也没有的空,他是什么都有的空。这个有点绕,大家仔细领悟。不要理解,领悟。什么都有,依然是空的。而且说,可能越有,人事越繁杂才体现出来越发他的不真实性。因为他变幻多端,那么就是如幻如画嘛。所以,无常就是空,空等于无常。有就是空,空就是有,越有越空,越空越有。他是这么一个当下的真实状态。所以你看,曾经理解不了般若,讲说不了般若,为什么?无言之教啊。以前的禅师们说到最后,实在都说没法说了、不要说了、干嘛要说,一说就错了。说出来这么多,都是让我们懂得,为了让我们知道不应该说。好好去修、去悟,就是这意思。你修了悟了以后,回过头来怎么说都行。所以说我们在进一步往深层理解般若的时候,千万不能偏掉。一偏掉了,就是凡夫的对立。而是要把他一定要饱满,要圆满。刚才讲了摩诃有“大”的意思,还有“多”的意思、“周遍”的意思。

所以,般若他一定是从两方面来组成。这个,大家一定要有个概念。一个叫般若道,就是智慧,还有一个叫方便道。两个道组成一个道才叫圆满的般若。般若道就是指的讲空,观照着观自在菩萨,后面讲到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能关照到这个空性。方便道是什么呢,虽然关照到空性了,怎么去关照呢,就在这红尘滚滚里边来观。你不是离开红尘滚滚到空空如也的地方,哎,关照到空了,那是“断灭空”,不是真正的空。只把“有”空了,把“空”还没空。所以说还有一个方便道,这个比喻特别好,大家记住有一个词叫“沤和”,就是三点水过来一个社区的区,“和”呢就是禾苗的禾过来一个口字,这两个字。“沤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的大海上那个泡沫。所以大家你看有意思,他把般若的真正意义分开了,般若是真实的智慧,方便是后得的方便的智慧。所以,在静的情况下属于般若,在动的情况下属于方便。在自度的时候称之为般若,在度众生的时候就叫方便。在红尘里边一点都不执着叫般若,在空性里边还不执着空性就叫方便,就是这么个意思。可能大家越听越觉得这是咋回事啊,说了半天怎么回事,这就叫空性。非常难信,非常难解,非常难证,可是他就是本来面目。

所以在《般若经》里面有讲到,怎么说呢?他说“余经犹如枝叶”,就是所有其他的经就像枝叶一样。又说什么呢,“般若犹如树根”,一切法都是从般若出生的。他说“余经悉忘失”,就是其他的经典你都忘掉了,“其罪小少”,这个罪过呢比较小比较少。如果忘失般若波罗蜜一句,“其罪大多”,又大又多。我们就知道说般若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平常在讲到说从我们学佛皈依,其实皈依的法,佛法僧三宝的核心是法,法来出生佛,法来引领僧。这个法就是般若,可以说三宝都是般若的代表。我们作为修道人也就是修的这个道,我们说心地上用功夫也就是这个功夫,都是对般若空性的追究和演说,最后得道。所有的佛法仅仅就是围绕着这个。可能大家(这里插一句啊),那法师您常讲的是净土法门,今天怎么了,又是心地上讲《心经》讲的什么都是空的。由于,(我们待会在观照般若里也会讲)就因为是空的我们才能够修净土,才能够建立净土,才能够往生净土。而且往生到极乐世界还是去修行般若,没有般若成不了佛,是这样一个意思。

那具体的般若我们怎么来修学呢,因为大家要听佛法,那日常生活中你怎么去用这个心呢?这里就是有文章了,他有从三个方面我们来启用。比如说经书呀,我们今天晚上来这听法呀,这属于怎么范畴怎么用;那么具体自己在生活中听了法以后,怎么在心上面开始运用佛法来重新看待这个世间,就是我们说的观照,这又是一层;最后观照证到般若的境界,从开始点点滴滴的感受,慢慢的如实的触摸,最后彻底打开全面见到,这又是一层。

这个在咱们的修学次第里边,一般有方便般若,有真实般若。方便般若故名思议他就是说一个前期的,一条道路性的叫做方便般若。那么真实般若呢,有时候我们把他叫做实相般若,就是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在方便般若里边,分为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这两个特别重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文字般若?就是说你学习佛法,开始你得结缘啊,他必须用一种形式,向你表达过来。必须有一种载体,让你进行认知。否则你跟般若这个缘法,从何而结起来,一切都是因缘法,你怎么去结上去呢。这个时候就有了文字般若这一说,这个文字呢,当然我们说最根本的就是佛说法,三藏十二部,所有的经书,一切的祖师的言教,乃至现在各种媒体上,这个碟片优盘里边等等这些讲解的法义,都属于文字般若。只要能够接引你入到空性的这条道上,入了佛门,只要让你能在空性上的道路上不断的增进,但凡能发挥到这样的功用的全属于文字般若。

如果再广义一点来讲的话,就是说,只要能够让你入佛法的这些,因为方便般若嘛都属于文字般若,不一定我们说一撇一捺写的字。一张佛像,一个寺庙,或者无意中的一次网上的查询,突然间看到有关佛法的内容等等一下子生了兴趣,这一切电脑也罢,各种材质的佛像也罢,各种地方某某寺庙、某某禅寺、某某讲寺等等也罢,这都属于文字般若,接引我们通向空性的解脱。这就叫文字般若,又叫方便般若。

那么问题是我们要了解了以后,依照文字般若,还要学会进行啊。大家在进行之中我们怎么用这个东西,这是我们学修法门里面,大家修行里面,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观照般若。这个非常重要。首先来讲,我们说观照,为什么叫做观呢?一般我们在生活中是没有观照的,而是随波逐流的,机械性的,麻木的,已经就是习以为常的这样的作为人的一种本能的生活,每天似乎一直在不断的进行着。这个时候可以说是一个轮回的最佳状态。

那么如果突然间有一天,由于我们前面讲的文字般若,让你开始反思,是不是还有一个真实的隐藏在这一切世界背后的一个常态的真实的,最能让人完全能够住在其中,而永远不会失掉的,安全感的这么一个状态,而可以避免到我们的生老病死。一旦发生起这一念就开始会想,开始反,开始反其道而行的时候这就叫做观了。一般我们是活着,而不是观照着,但是只要你一念反观反观就开始启动观照般若了。

比如说,咱们每天身为一种生物吧,那我们不是有精神和物质两种层面吗,我们每天都要利用我们的身心来造作的面对这个世界吗,然后再跟其他人的身心合作一起来造作成就这个世界。那么我们有时候会想一想说,比如说,我们的每一念头,这个念头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在观照般若说,佛门里面常会有一种技巧和方法,比如大家现在都在听法,知道我在讲法,大家在这个微信群里面来听,听到宏海法师的声音,你就有了理解。

我们就就着这个理解,大家尝试一下,你理解到了什么?这些理解的认知的,不断的说,原来是这个样子,就是我们不断的这些念头是从哪里生起来的呢。好像无中生有一样,你让他自己生起来,他自己生不起来。你说从哪个地方来的,他好像也就在当下,被你给无风起浪起来的。你说他是什么碰撞,什么结合,好像也不是。大家尝试一下,你只要这样不断的去追究这个念头从哪里来的,你追一会儿追一会儿,他居然会没掉了,没了,不会掌控你了,而是你把他给清除掉了。这就叫观照般若,这就是一个观照的过程。所以佛门里面我们的很多修行技巧,其实是很明朗的。你能够这样观,立马就能够见效。

再比如说,我们不是都说汉传佛法有多少宗派吗,那其中每一个宗派其实他在修学,因为万变不离其宗,任何宗派最后导归的都是般若、空性、成佛。那么每个宗派都有一套自己的业已形成的、成熟的观照般若,怎么去观照这个体系,一定是离不开生活的。比如说,像天台宗他还常讲到观“空假中”。因为他解释般若的时候,不说是空了,他认为空的表达还不够圆满。所以,他还要说空的同时,一切的空还有一个假相存在。既然有一个假相,就是现实世界其实假的,你把他空掉了,同时又不否认他的假相存在。这样的话,你就会不偏有,不偏空。他是这么个观法。当体就是中道了,他把中道称之为般若。

那我们大家就来想想,比如说我们坐在这里,大家观照一下,我们每个人你身边和你自身的现在的现实境界。我们当下坐在这里,我在讲,大家在听,包括有我,有我所在的环境,住在房子里面或者在车里面,就现前这个境界,佛法里面讲到说如幻如化。你说他如幻如化的话,他又是真实存在的。可是真实存在的这些东西又经不起推敲。包括我手拿着这个手机给大家讲解,手机是由多少零件才组成的呢。他不是真的有一个手机,是我们对于这个零件组成的机械进行了概念化,大家都共同首肯认可,把他运用起来,日常生活中完全离不开了,一个真的手机就出现了。实际上这个手机就是一堆塑料零件、金属零件和我们对他认知的一堆妄想。

所以,我们观到他是空的时候,并不是他就决定就是空的。因为他这个如梦幻的假相还在啊。手机一直捏在手里给大家讲的,我说的话也一直在说呀。说话说出来的也是假的,可是我们一直在说,大家在听。所以就“观”这个东西,同时是空的,但是他是临时组的假相的空。那么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一切世界万法都是这样子的。一种假相的存在,当体就是空的,因为是空的所以才是假相的存在,那么就不偏于“空”不偏于“有”,当下就是中道,这就是佛性。一切就是这样的,本来就是这样的,如如不动。大家跟着体悟,这个需要体悟,因为你一旦不跟着,这思想正念提不起来的时候,就觉得这是讲的什么呢,就绕进来了。

所以有时候,在中观里面也观这个“无所得”证观,一切都是无所得的,什么都是假的。在中观的观法里面有一个叫做“因成假”,就是修这个般若空法。因缘的因,成就的成,真假的假,什么叫做因成假呢?就是我们观照这一切的有为法,一切的万事万物,他都是因缘而生的。一切的万事万物真的都是因缘而生的。包括我们今天给大家不断地灌输这个佛法、这个教理。我们在讲《心经》,这个《心经》是从佛说的法里边的三藏十二部里边,其中挑出来的一个核心之经。那我们大家想想这不都是因为因缘而有的嘛。这一部《心经》我们离得开这个纸、离得开这个墨、离得开这封面、离得开这个内容吗。包括我们讲《心经》的这二百七十个字,你把他掰开了,揉碎了,他就是一撇一横一竖,等等这些,这是什么东西呢,这真的是字吗?

大家推想,如果全部把他们拆开了以后,我们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的“般”是个字吗?一撇又一撇,一横竖,二横等等这些,你给他拆开的时候般若的“般”在哪呢?般若的“若”在哪呢?都是一横一竖拼起来,我们即刻对他产生了概念、认同感。然后这样连续起来成一句话,连续起来成了一部经,所有的字写在纸上就成了经书了,这些经书再把他用封皮包起来,供在藏经楼里面,就成了三藏了。包括这个藏经楼也是由木头、砖头,砖头也是由土、粉尘,木头是树割下来又刷了漆,最后描了金,画了栋。你想一切万法,只要一推敲,发现真是因缘而有的,就这么想这就叫观照般若。

大家想,就包括我们人也是如此的。大家想我们从父母亲把我们生出来,只不过是父精母血结合的一块软肉,神识加进去,然后误以为是我的这样一个开始出生长大,有了名字,进行学习,参加了工作,找到伴侣再生儿育女,最后慢慢变老,然后死去。就一切的生活,一切的人生,都是因和缘不断的碰撞,不断的流淌。那么这其中,什么是真的呢,没有变过的,始终存在的呢,都是假的,这就叫做“因成假”。原来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一切都是因缘所生的。因缘起了就生,因缘灭了就散。那么我们再来观照一下,我们还在讲观照般若。

比如我们再相续讲一个什么呢,“相续假”。就是好像大家发现了没有,因为有时间的概念,所以我们一生,大家的生命不是在流淌吗,就是念念念念,相续不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生又一生,生生世世。可是这种流淌的感觉,他是真实存在的吗?如果是真实存在的话,我们每个人现在大家的年龄如果从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如果你真的是流淌的话,真的是从十岁流到二十岁的吗?如果是从十岁流到二十岁,二十岁到三十岁,三十岁再流淌到四十岁,那么你把三十岁掐出来的时候,二十岁流淌到的三十岁,那么在三十岁应该就没有二十岁了。

可是离开二十岁,三十岁从哪来呢,大家想想。我们每天早上,都觉得这是早晨,再过一会儿就觉得到中午了,再一会儿就到了午后了,再到了傍晚了,现在到了晚上了。就是我们不断的在外界的感知中,我们误以为是的这些真实的感受,到底是不是真的,一定要反观。这就叫般若。他不是相续的,很可能真实的状态是停止的,是平行的,这叫做“相续假”。

那么还有一个“假”,我们来看万事万物,好像都是逃不脱一个永恒的定律,就是一切都是相待而有的。长和短也是相对而有的,高和矮也是相对而有的,房子大和小也是相对而有的,车子高档低档也是相对而有的,住的远近也是相对而有的,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都是相对而有的。这就叫“相待假”。男的女的也是相对的,老的少的也是相对的,一切相状都是相对的。所以说既然观到这些都是假的把他破掉的时候呢,这个时候会怎么样?观照般若修圆满的话,就会显现真实的状态,就叫实相般若了。

你想想如果不是因缘所成的,那么他就是本具的。如果他不是前后相续的,他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那就是常住的。如果不是相待而有,那他就是绝待的。所以,整个这些假破掉了,就能见到般若的真性,这就叫实相般若。所以大家要了解到,一切的服务就是为了最后能证到实相般若,所有的法门行为都是为了钻木而取火。木绝不是火,可是只要你不停的钻木,火就会点燃,就会悟到这个,入到这个,证到这个,真如实相的般若境界。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成佛了就是这种状态。见到这种状态,住到这种状态,当下与这种状态合二为一。所以说我们的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属于方便般若。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的观照中,最后从初步的修,最后不断的深入,最高级的时候,最后发现原来观照般若很可能是什么呢?徒劳的。当然大家不要误以为是,劝大家不修了,不观了,不念佛了,就是说你反过来到了那以后,回过头来才发现,这个才是真实的,所有的那些过程都不是最终的境界。

比如说我们来观照般若的时候说观我的烦恼,每天我们的烦恼这么多,起心动念,那我一定要把这个烦恼控制住。那这个时候就是一种对立得很难受。那如果我们能够用这个观照般若,观照我们的每一个烦恼的念头,你盯着他盯着他,盯着盯着盯没了,就发现烦恼本来就没有,你去断烦恼,还是多此一举,你想用烦恼去断烦恼那简直是不可能。你只有发现烦恼是假的时候,就成了真的了。

这就叫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了。这就叫实相般若了。所以,大家要知道最后的感觉就是说,像《楞严经》里面讲到的,知见立知,你真的有一个知,有一个见,那么就是无明本,无明的根本,就没有般若了。“知见无见,斯则涅槃。”你的所有的知见,理解、概念全部把他摆平,这个时候就是般若实相,涅槃了,这就叫实相般若。这才叫第一义空,也叫佛性、真如、如来藏、一真法界,等等,不二法门,全体都是实相般若的译名。

所以,大家要晓得我们今天讲这个《般若般罗蜜多心经》,主要锁定了这个般若。我们现在当下最重要的步骤是要常行观照般若。依着我们长时间的听经闻法,从闻而进行思、修。思修的阶段就是观照。所以大家想,整个八万四千法门,其实都在观照般若的范畴中,那我们也知道说,平常一定要用功、要专修、要老实等等这些,都是辅佐观照般若能够健康如实一直的进行的。如果大家有这样的心得,在佛法上常用的话,你就尝试一下。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活,你早上一念醒来,当我们一念灵知灵觉,我醒来这一刹那,你能下意识的想想我怎么会在这?我是谁啊?当下我活着,我以谁的角色活着?怎么会在这生活?然后你马上要洗脸刷牙的时候,牙刷会挨着你的牙齿,你有感觉。

这个热冷水敷着你的面孔,毛巾擦干你的脸上的水痕等等这一切,你都会有感觉啊。如果你能同时想用心念来启动这个观照,说我的这种感觉,这些觉受,怎么会生起的。当你迈着步伐,不管是上厕所也罢或者去上班的路上,你就想想说,我的左脚右脚挨着地面,不断的走不断的走,左脚踏下去是左脚觉着在与地面接触,右脚踏下去是右脚,这个跟地面接触的感受,生起的这个接触感受,他是从哪生起的?甩开膀子在人群中,行色匆匆有时候会跟这个擦肩而过,有时间跟那个小小的碰撞一下,坐地铁。

那么整个这一系列的前后俯仰、顾盼、扭脖子、甩脸,一切你的色身的这个变化,你的活动,他一定会生起你心里的感受。你就反看这些感受到底是怎么存在,从哪里来的。步步为营的去观,很可能观着观着,你最后觉得,好像真的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一切都是感受,一切都是身体如实的变换和行动,我哪去了?

所以大家也知道,这里特别沟通一下,包括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当我们念阿弥陀佛全身心的系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你必然会念出来说我哪去了,没了。因为所有我们的心念系在整个极乐的法界,那么娑婆的染著他就即刻就会崩盘,就会突破。所以这就是由信愿所发挥出来的力量,再由念佛而执持出来的,不断钻木取火的这个状态,就能发生这样的功用。跟我们自力反观一模一样,而且还更容易操作。这也是一种观照般若。那当我们有时候,比如情绪起来了,这是人最难控制的。

首先我们要练就情绪起来的时候,你知道不知道自己的情绪起来了。你能观照得到吗,那么情绪起来了以后,烦恼越走越深,这是一定的,你能不能跟的上?这个跟的上是怎么说呢,就是烦归烦,你始终知道在烦,而不是烦着烦着,突然就真的烦了,忘了说我在烦了。如果你始终知道我在烦,那么他就不会烦的进一步把烦扩大,不会爆破,他始终在你的掌控之内,始终这样的力量练久了以后,就能够不是他牵引你,而是你掌控他。慢慢等到烦恼心念一起来,即刻就窥破了。这就是一辈子我们修学乃至出家僧人当了老和尚所做的功夫,就叫观照般若。

所以大家记住,我们所有的学修都是围绕着观照般若依着文字般若而展开的。实相般若确实是只能够依稀仿佛强名表达,一切表达其实都是错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大家也体验一下,当我们来学佛,你尝试着对外在的一切,我们所有习以为常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一切繁杂的人际关系,一切围绕的六亲眷属,你把整个所有这些我们的感受的这些相,你彻底的能够做实验一样,尝试的摆脱一回。说这一切都是假的,你不断的这样说服自己,然后启动这个心念,你会发现可能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酣畅淋漓。

当然这也是只能说是一种相似般若。在观照中所取得的稍微有一点小感觉的觉受,绝不是真实的禅定或者自在,大家不要搞错。可是问题是一旦你尝到了这种味道以后才能对治,确实有这个稀有难遇奇特之法。原来真的是空性才是真实的,才是长久的,才是值得去追求的。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在追求的路上,真正的我们讲到般若这种真实相状,我们讲不了。我们一说是佛性,大家赶紧就提炼佛性;我们一说是真如,大家就真的有个如;我们一说是空,大家又以为一切都是空的;我们一说是不二法门,大家就先去找二,不是去抛开去二,而是说哪两个二,等等这些。这就是我们凡夫,听空就是空,听有就是有。所以,迫不得已才最后说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般若,请大家用心去体悟吧。因为《心经》以前我们也讲过一次。那我们这次讲的时候,更多的能够引领大家做这样一些心理实验的感受,尝试着调动我们能够在法的欢喜中,才能够生起对法的巨大的渴望和强大的动力去修行。这个般若就是我们依照着信愿念佛,也可以在现生中能够得到的,而且并不是很难,只要大家精进。那真正证到实相般若的时候,那真的是,那种自在,那是不可用语言思维来表达的。我记得以前曾经也有一起讨论过,这佛法到底是什么法。

可能他真的是一个什么都不是的法。当我们把一切名啊、相啊、概念啊、分别啊,都甩开的时候,甚至大家再进一步做一个比较危险的,但是更高一层次的作意,就包括我们对于佛法僧三宝的概念,对于修行六度万行的概念,对于成佛的概念,对于度众生的概念,一切都抛开,甚至对于信仰的概念全部抛开的时候,可能才真正的信仰才体现出来,才可能真的信佛了、信法了、信僧了。所以以前我们有人说,用不是佛法的佛法,来证入不是佛法的佛法。这听起来好像一个文字游戏一样,但是大家细细的去品味一下。用不是佛法的佛法,就是说我们一切讲的这些语言文字,其实不是真正的佛法,是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证入到不是佛法的佛法,连佛法都要给取缔了以后的那个纯真之法才是真正的佛法。

好,今天的内容,一个小时多了就讲到这里。我们下一周再继续。下面请大家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