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净土或问

宏海法师  2018/03/20        

第十三讲

各位大觉世间学子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请诸位放掌。

诸位晚上吉祥。今天是《净土或问》的第十三讲。一路听过来,想必大家也看到了,特别是这几讲,已经行到法义的深处。在学习《净土或问》的时候,说实在的,我自己也跟大家一起在教学相长吧。我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叹为观止,没有想到《净土或问》对于净土法义的剖析和透彻能够到这么圆满,可以说是层出不穷的引用经文、论典、法语,来印证净土的甚深法义。所以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听《净土或问》这个课件,可以让我们就是说,当然最开始入不了净土,根器比较浅,或者认为净土比较浅,这两种人都入不了净土。我觉得《净土或问》最大的功德在于,让我们入了净土的人能够深入净土,这是毋庸置疑的。

特别是天如惟则法师,能够把现成的经典论著的法语注释,编排成型,现前来端给我们进行学修、领悟。这可以说是承前人之功德,启后人之方便,确实是越讲越感觉到这样的一种加持。我们也要明了,因为这几讲一直在讲净土的行法,特别是讲到观想,进而又讲到忆念,好像跟我们平常接触的不太一样。平常《佛说阿弥陀经》里面说你就执持名号,以前在讲净土三经的时候也说,“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说十六种观法只要念阿弥陀佛,就全部具足了。大家不要走远啊,其实虽然讲的这么深邃,落脚点还没有离开这里。但是它有一个什么功德呢,就是我们对于理上的透过和明白,依然要反馈到我们事上的学修来;事上学修的精进或者伴随着听法的精进,又反作用到我们对于理上的深信不疑。这样的话才算做两头并一头,一头都不失,两头皆得。如果你撇开一头,追捧了另一头,那你在净土的见解上可能会有一些偏颇。所以总归是见解圆满,少走弯路,这是大家一定要见到《净土或问》中的功德、好处,一定要见到。

我们在上一讲的时候已经讲到,净土的修法第二种叫做忆念,或者想阿弥陀佛的相好,或者持名。其中引到一段,就是《华严经》里面解脱长者陈述自己境界的经文,他说他想见无量寿佛应念即见,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他应念即见,而且能知道一切佛的国土庄严、神通威德。究其所有的功德来自于哪一点呢?我们也给大家讲过,一念净信,就能够入无碍法界。真正从无碍的“理”上来理解,佛也罢,或者我人凡夫也罢,整个宇宙万法,法界诸法,无有一法不在此中。就是不生不灭的,现前具足的,相应便能够圆融无碍的。

这个话说来好像是生搬硬套,可是我们用心去体悟到几分,你就能见到几处,圣妙不可思议。所以后面讲到“亦如己身,无来无去,无行住处。”不但是佛不来不去,大圆满觉嘛!包括我们凡夫来讲,其实一切法都没有离开当下的灵知灵觉一念心性。所以不管我们好像身体到这到那,好像每天都是这一会那一块,等等这些时空坐标表达上,其实没有一个本质上的来去。都是我们分别心中所起的幻相。所以后面是我们今天开始讲的新课。

“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如梦所见,从分别生。见一切佛,从自心起。”

这就开始做譬喻了,智者以譬喻而得领解。从这一点来讲,就是我们一定要对心性、现前一念、所谓的我心呀,千万不要再常规的落到自己的身体上也罢,意识上也罢。这是整个所有法的根本,包括我们自己,包括我们想到的、信到的、听佛说到的一切万法。当然诸佛菩萨也在其中,当然我们六道轮回的众生也在其中,“皆如梦故”。一切佛,也有佛,也有我,就像梦里面分别所生的影像一样的,一切佛还没有离开自心,自心的分别而起,故说见一切佛。大家从中就可以反观到一旦离开自心的分别,当体、全体本来就是佛。

后面又连续做了好几个譬喻,非常的到位。让我们对法的领解,多层次的来理解什么叫做心性,什么叫做唯心所现。

“又知自心如器中水,悟解诸法如水中影。”

这是第二个譬喻。就好比我们本有的这个心,万法宗旨的这个心性,就像容器里面盛的水一样的,水是不动的、清透的、一目了然的。而且水是整个周遍在这个容器中的,没有一处没有水,在这个容器的范围内。悟解,就领悟、领解到什么呢,一切诸法就像水中的影像一样,倒影在水里的影像,大家尝试的这样用心去体悟。我们现前诸法,水里的影像,那我们的心性就如水,水中的影像呀,不管你这个影像怎么起伏,怎么变动,水是不动的。可是水又依着影像,影像动就在水中动,水依然不动,又承载了一切影像的动。这是一个譬喻。

再我们看,“又知自心犹如幻术。”

“幻术”,如果我们要理解,有时候说是魔术也行,反正就是这样变幻出来的一种貌似好像是真实情状,其实是一个幻觉的这样的一个术。其实在古代来讲的幻术,要比现在高明的多。有些会幻术的人呀,他本来就有一些,可以理解为巫术吧,或者他有一些通,他真的可以把四大可能进行一个巧妙地呈现,让别人依着他的因缘,能见到一些平常见不到的影像吧,是有这个本事的。那个时候的人也有这个因缘,现前就能见。“心犹如幻术”,还是讲我们的自心,心性。

“知一切佛如幻所作。”

这个“如幻所作”的话,你要知道佛的缘起法还是在的,幻相不是完全没有。因为我们前面讲到觉得,这一切佛都是从自心起,自心又像是器中的水一样的,这个诸法就是水中的影,佛也是这样,那就完全是一个飘渺的,好像可有可无,是真是假?在这样的徘徊中。切莫做这样的妄想和邪见,因为如幻所作的佛,还是真实不虚的,就是这个“如幻”还是真实不虚的。这是第三重。

第四重,“又知自心诸佛菩萨,悉皆如响。”“响”就是回音的意思,回响在整个山谷。“譬如空谷,随声发响。悟解自心,随念见佛。”

空谷里边你一个声音发出去,它才有回音。我们心念中,只要一念念佛忆佛的心启动,随我们本来也没有我,也没有佛,但是一念这样随我的自心启动,遇见佛的现前,“随念见佛”。如果这几个譬喻跟前面讲到的道理,如梦、如器中水、如幻术、如响,这样的一连串理解过来,后面的总结就不那么涩了。怎么讲呢?

“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就是一切万法不出心外,包括我所忆念的现前的南无阿弥陀佛。大家不要害怕阿弥陀佛是我自心变幻的,这不就是等于失去了他的意义了吗?不要搞错!正因为是我们自心变现、自心包容、自心现前,这样的一种法,所以我们才依着自心,能够很容易的往生,往生才能成为可能,因为不出自心。

你看后面,这是天如惟则法师对于《华严经》中,解脱长者所说的这一段经文法义,又引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注释,叫做《贞元华严经疏》。这是华严宗的第三代祖师,澄观法师著述的,简称这里叫做《贞元疏》,他就是注释《华严经》,我们来看看祖师们是怎么正解的。

“无所从来下,正辨唯心。即心无心,便入真如。”

大家一定要听明白。“无所从来”就是前面讲到的说,“我能了知一切如来,国土庄严,神通等事。”后面讲到“无所从来,亦无所至。无有处所,亦无住处。亦如己身,无来无去,无行住处。”就是说从这一句话下面开始,是正从表达上正经的来表达,辨明万法唯心的道理。

万法唯心的道理跟“无所从来,亦无所住”有什么关系呢?互为注释的。因为万法唯心,一切法就在现前一念心中,你到哪去,从哪来呀?出不了现前一念,没有来没有去的。如果说我们能够从唯心所现的万法上,见到心的本来面目,大家参啊,就是一切现前境界的万法上,当体我们不要说见了,我们就信!这就是心性显现的本来面目,包括你我他,包括正在听法的这个事儿,包括我理解法的这个想,一切万法,就是心的本来状态。

当刚才大家随文入观,把这一念心入进来,万法中,“即心无心”。什么叫做即心无心?就是心就是万法了,你还哪再捏造一个真的后面驱动的一个平台,或者是总枢纽一样的心呢?没有一法不是心呀!你跟万法相应了,就没有心的执著了,没有心这个概念了,万法即是心就叫即心、无心了。无心就是没有你认知的烦恼、分别的概念了,当体全部万法即是当体之心,这样就入到真如理境中了,因为没有万法的幻相分别了,入到真如中了。入了真如境以后呢,你还要随时、随念的了解万法唯心所现,也就是既然入到唯心所现这个定境,要不间断的入,不间断的住,住到“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这个法境中。

“了彼相虚,唯心现故。既了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

大家思路要跟上,要听清楚。既然说一切万象都是虚幻的,都是唯当体的一念心所现的万法,万法即是心,心即是万法。那么,你就失去了心也罢,我也罢,佛也罢,所有的对待差别,当体“即心即佛”。大家想想,当体即心即佛的时候,我们只要一念所起,无非就是佛。因为一念所起就是心,心就是一念所起;佛即是一念所起,一念所起即是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这八个字你这会听对了,入进来了,就相应了。听不对了你就不要在那来回倒腾,来回想又要怎么理解,你离了八万四千(里)了。大家要相应,就是讲到佛即是心的时候,它是从理性的角度,从理论的存在上来认知的;说“心即是佛”的时候,就是从事相上,其实带有拟人的这个存在上来相续。如果我们真的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一如的时候,所以随其心所念之佛,皆是唯心所现之心。就是随即你一念起心念佛的时候,不用念,佛就是你唯心所现的心。那“故随所念,无非佛矣”。你哪能离得开佛呀?离不开心,就离不开佛,处处都是佛,念念皆是心,心佛一如。很重要!很重要!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是澄观法师《贞元疏》里面对它的初步讲解。后面进一步我们来看:

“下列四喻,通显唯心,喻无来往。别喻兼明不出入等。”

这个白话我们先通告一下,就是下面所列的四种譬喻,前面讲到的梦喻、水器中水喻、幻术喻、回响喻,这四种譬喻,都是为了显示唯心的事实,“通显唯心”。做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现前的我人,我们自己,跟诸佛在一念心中所现,是没有真正的一个往来的,上次跟大家讲过。另外,兼带着说明,不但没有往来,还有不进不出、不一不异这些道理,兼顾着这些道理。首先他要讲什么呢?

“四喻皆具四观。”

这四个譬喻,正好把我们所讲的四种观法给完全的囊括进来了。这四种观法,多了一个,叫做万法唯心之观,唯心所观,唯心所现的观。

“一正是唯心。”

就是“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如梦所见,从分别生。”就是万法都是唯心所现的。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正说明万法唯心。既然万法唯心,自心就像容器里面的水,诸法就像水里的影子一样,这个万法在水里面的影子,哪里真实有呢?所以说唯心故诸法空。

“二唯心故空。”

万法唯心,从水里的影子的比喻来讲,诸法是空性的,了不可得的。可是又比喻说,自心犹如幻术,知一切佛如幻所作。这个幻术可不是完全没有呀,所以唯心故,诸法缘起的假相还是存在的。这叫“假”。

“三唯心故假。”

第四种,就是诸佛菩萨,好像自心中启动的诸佛菩萨的认知,就像山谷里的响一样。

大家想想,山谷里的响声和山谷,能够分开吗?没有响,山谷回什么音呢?没有山谷,这个响怎么回过来呢?可是又不能合在一起,因为山谷就是山谷,音就是音,又不能分开。所以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这是什么呢?

就是第四种,“四唯心故中。融而无碍,即华严意。”

诸法当体就是第一义谛。不要在上面动脑袋了。一会说有,一会说空的,这都不在话下了。如果能这样次第的理解,总的合观,融通而没有障碍,这就是《华严经》的宗旨义趣。这是澄观法师对解脱长者表的这段法,所做的注释而讲解的净土原理。大家要把这个层次厘清,厘清以后,再看这些比喻就比较明朗了。

“梦喻不来不去。”

一梦梦到梦境里面,大家想想,为什么正因为有梦的比喻,我们跟诸佛,包括往生也罢,他来接引也罢,我去极乐也罢,实际上不来不去的。为什么?因为同在一梦里边,梦的心所现的梦的境,同在一心中,怎么来去呢?就像大家常做梦,我们现前都有的现象。自己观想一下,当你做梦的时候,梦来梦去,梦到过了千山万水,能离得开这一梦吗?都在这一梦里边。所以诸佛也不来到我这,我也不去到诸佛那,但是他就是往生了。 因为如梦里边的情景一样,往生了,但是又没离开这一梦。可是我要多加一句,如果说都是梦了,还往生什么呢?娑婆的梦,是从梦入梦,越梦越深;极乐的梦,是从梦醒梦,一觉便醒。这个要搞清楚,但是本质上还是不来不去的。

“影喻不出不入。”

水里的影像你说它有一个进到水里吗?有进到吗?没有。任何一法,虽然影在水中,但是没进到水里。可是它离开水了吗?从水里走出来,跟水没有关系了吗?它就影在水中呀!所以说“影喻不出不入”,我们跟诸法也是不出不入的,心跟万法也是不出不入的。魔术师的幻喻,非有非无,比喻万法既不是真实有,也不是彻底无。我记得以前常给大家讲怎么正确理解“有无”呢。有的时候,它是像镜花水月一样的有,不是没有,但也不是真的有。没有的时候呢,它不是说廓然什么都没有的“没”,是像云一样,你说它有吗,你胳膊划过去,什么感觉都没有。

这叫“幻喻非有非无”。最后一个,“响喻非合非散。”

响谷的这个譬喻,诸法非合非散,也就是非一非异的。刚才讲了声音和空谷,即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念念都是汇归到中道实相,中道实相这么比喻,这么讲解,这么繁杂,好像不知道有多么高妙,层层递进、不断的剥离,才能够找到中心的那一点。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你能理透这个道理,那么任何一法在你眼中当体就有中道的可能性,只要你修,只要你信,这才是重点。一切法都有中道的可能性,唯独南无阿弥陀佛,就没有吗?也有啊!一样的有。我们一切法中缘不到,只缘南无阿弥陀佛,当体就见中道佛性。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圆融三观最后要告诉我们的奥妙,就让你相信念阿弥陀佛就这么妙,就这么微。

所以为什么很多时候,大家喜欢要“解”要“解”,当然要解呀。可是你解不透,解不到深处,你回不过神来。只有解到这般田地了以后,再回过神来,就彻底犹如我什么都经历了,不好的平淡日子也过了,好日子我也去过了,最后回过来了都一样的,无非就是吃喝拉撒,你把吃喝拉撒抓住就行了。就是这么个状态。这是一个回合,讲到忆念着。

我们看第二回合,天如惟则法师引用的是《般舟三昧经》。 给大家说《般舟三昧经》,如果从考察的角度,我不喜欢用“考证”这个词,因为考证是像文物一样,或者历史一样,它确定是真实的还是假的。佛法里面都是真实的,没有假的。所以我们应该用“考察”。考察什么呢,当时经典刚刚翻译过来的时候,这些翻译经典的大德们,非常有择法的慧眼。翻译到东土最早的经典,一部是《安般守意经》,还有其中两部,紧随其后的《道行般若经》和《般舟三昧经》。

你看,一个讲空,一个讲净土。这两大法门,最为切要,最合净土根机。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些缘起法中,就藏着必然无疑的奥妙,和本来如此的这种说明。我们稍微善解一下佛菩萨祖师的大意呀,就明白了,没有那么多的事。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直白,就是这样的。所以《般舟三昧经》是佛教导众生修“佛立三昧”。

“般舟”是什么意思?就是长行、长立、不休息的意思。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大家喜欢行般舟,要量力而行。除非你是大根器,生死心切,信愿真切,这样的人意志力坚强,也许最多一天一夜差不多。大家知道,古德行般舟,有三个月的行,一百天的行。我们现在能够二十四小时,这就真是人中的芬陀利华了。想一想,不但烦恼在加重,寿命在减短,身体也在变差,还行般舟呢。你看宏海法师,走得多了,站得多了,腰就扭了。所以只能坐着念也就满足了,只要能念起来,躺着念,只要能想起来都行。般舟可以行,但是目标是为了三昧。不管坐着躺着,只要能入三昧,都算三昧,没关系。

所以这里说,“又如般舟经。教修佛立三昧。专念弥陀”。

大家要搞清楚,能够行般舟三昧的人,是什么样的根机?他就是为了专念弥陀。

“其略云”就是大概意思,“常念彼佛,譬如梦见金宝亲属,相与娱乐等。”

这个是天如惟则法师引用《般舟三昧经》的话,但是可能原文,确切的字句还不太打保票。所以他就说了一个大概的意思没有错,什么呢?若能常常忆念南无阿弥陀佛,忆念到什么状态呢?就好比我们做了一个好梦,梦见好多的金银财宝,去捞呀,去藏,或者梦见自己的六亲眷属,亲戚朋友呀,在一块玩。就是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忆念阿弥陀佛,这个境界呀,就好比我们梦见有很多金银财宝,就像极乐世界的七宝庄严。自己的亲戚眷属,就好像极乐世界的清净海众,和他们在一起说说笑笑,当真如此。就这个境界,这就叫“专念弥陀”。

持佛名号后面也会讲到,如果你稍略带观想,或者信愿表达的时候,我想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往哪念呢?就是念到西方极乐世界,或者说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我就跟阿弥陀佛就相应。他就看着我,我就念着他,或者三圣,或者清净海众。功夫好一点,再带点黄金为地,七宝为池,或者庄严的莲座等等。但是估计能念一尊“南无阿弥陀佛”,能紧紧咬住,你就不错了!管他三七二十一,能念一尊,也可以。只要在莲台上,托着莲台,手伸着老长来接引你,或者摩顶等等。你就这么跟他对接,沟通,就这么简单,就这个境界。

天如惟则禅师又引了一位大德的注释,说《般舟三昧经》的这个境界,永明延寿禅师,

“永明曰”,就是他讲过、注释过这一段话的大意。

“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

这个讲解就是要开始进一步的引申了。永明延寿禅师对于这段话的讲解,其实他是深入了。为什么说深入了呢?我们刚才直白的讲,只说这样的一个念佛境界就可以了,但是从理上要把他支撑起来。为什么就跟阿弥陀佛一块说说笑笑呀,这有什么妙处,或者他背后引伸深层次的理论支撑框架是怎样的呢?这个比喻呀,正好“梦”就说明是唯心,“金宝亲属”正说明所作。因为梦心所作的金宝亲属,这些亲属有是有的,当体了不可得。因为他是梦心所做的,是空的。“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因为一个梦心所梦。“又如幻非实”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呀,是一个幻相,既然如果是幻相与缘起相中,当体即是空的。在空性见中,心佛两忘,既无有我,也无有佛。我又要警告一下,大家不要听错了,又说没有佛了。无我时,才能叫无佛。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全体是佛,全体即佛,就是前面所讲到的那句话,“故随所念,无非佛矣。”要套起来理解。佛即是无我,无佛。真正无我、无佛的时候,才是佛。所以这里讲到“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

“而不无幻相。”这是另一个角度,从缘起法上,“则不坏心佛”。

不是说唯心所现的幻相没有,你不要说无我无佛,就一切都没有了。缘起的幻相,还不能坏,假名还是在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叫“空有无碍,即无去来,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

所以为什么佛法一讲到实相中道之处呢,就只能来回对着说,或者破着说,或者立着说,立一下、破一下,就说不到那个点上。为什么?那个点只能去悟去证。一证到那个点了,这些话你就明白无误了。因为依照凡夫的常情中,空就是空,有就是有,怎么叫无碍呀,无碍他又给你提出来一个真的有个无碍境界。如果我们真的入到无碍境界的时候,空也是空有无碍,有也是空有无碍,无碍也是空有无碍,明白吧。所以讲到这就不能讲了。“我法妙难思”,舍利弗在《法华经》面问佛,什么是佛法,佛说“止止”,不要问了,不思议不能说,说不了。好,一说出来,最后给众生留下了这么多的枪杆子。本来是为了放下,大家都拿起,拿起了又放不下,不知道拿起是为了放下。所以说“即无去来,不妨普见。”现前皆能普见诸佛菩萨,也能普见自心。“见即无见,常契中道”。这些话我们不要多讲了,大家细细体悟,体悟的久而久之就会有味道,法味就出来了。

“是以佛实不来,心亦不去。感应道交,唯心自见。”

到此,这是延寿禅师对于《般舟三昧经》里面讲述的,我们念佛的时候,就跟梦里边跟亲属玩一样,这样的念阿弥陀佛。大家想想永明延寿禅师把它解释的这么复杂,好像佛也没有来,我也没有去。又说如如不动,又说万法缘起,这个感应是怎么感应的?我告诉诸位,你就不用白费心思了,你只能信,你解不了。所以为什么我们常说,信比解的力量要大的多,要正确的多,要符合原样,甚至吻合原样的多呢。

我给大家讲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马上就能说明问题。你看现前我们有微信,微信现在无所不用其极,大家都能够发红包,都能够转账,是不是?大家想想,微信转账就是个不可思议的往生法。你看微信转账的时候,我的手机给他转账,我的手机没有去他的手机,他的手机没有来我的手机,不去不来,不进不出呀!可是我的手机里面为什么一按,他的手机里面一点,这个转账就成功了呢,这个给钱就实现了呢?谁能把这个事情给我说清楚,为什么说不可思议。可是你敢不信这个事情吗,谁敢不信说微信转微信,这个现前的财务就发生了,从这到那的关联变成事实了呢。微信转账法跟我们往生法一模一样,大家知道吧,我们就现前见微信转账,为什么相信呢,相信它就这样,你说也说不透,谁都解释不了为什么微信转账能够成功。

所以说,这就叫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信心,“是以佛实不来,心亦不去。感应道交,惟心自见。”在我们的视野中,就是这个手机到那个手机钱成功的到,从我到他,这个全程我们是一目了然,这就叫唯心自见。

好,这又是一段,那么我们再往下看,这又引了一部,引的全是净土的权威经典,大家看,引的是《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又如楞严大势至云,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至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至”这句后面还有话,我们都知道了,说什么香光庄严呀,最后说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你看,这里前面好像讲的是子忆母,母忆子,母子相忆。后面讲的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是两个境界。这是讲的经文。后面又跟进的是霅川法师对这段经文的讲解判释。

“霅川以理事判之曰。”

就是从开始的母子相忆,到后面的入无生忍,这个修行呀,它得从事相上和本质上,两方面来进行理解和领悟。

你看后面他讲到,“观其母子相忆之喻,则是同居事相而已。”

就是观察大势至菩萨,他原来念佛的时候,我们也理解成他刚开始起步念佛,就像我们现在。那是从事相上入手,真的说阿弥陀佛就是大慈悲父,就是大般若母,那我们就是流浪生死的孩子,母子相遇。现在从事相上来讲,大家更相应。

每次像东林祖庭大家去打佛七的时候呀,我有个徒弟叫融历,她特别会拍照片,会抓这些煽情的。呀,我每次看到那些菩萨们念佛的时候痛哭流涕,当下就恨不得即刻往生,非常有感染力。这就叫做母子相忆的譬喻吧,情真意切,归心似箭。

我记得那会我们去东林寺打佛七(真是惭愧,这好汉又提当年勇),有一个深圳的同修居士有意思,他每次念佛,我一看他那相就是比大安法师还苦。大安法师,如果大家见过他念佛,那个法相已经够苦了。一看见他,就真的是表的娑婆世界苦不堪言之法。这个深圳的同修呀,他就每次要这样苦,而且最后他说,法师我是不是有障碍了?我说你怎么了,他说每次念佛之前他一定要调一下心,哪怕他很欢喜很舒服的时候,他也要调得让他悲切起来。先调得很悲,想想自己很怎么怎么样,然后才能念佛,念的进入那个状态。有时候还要痛哭几下,必须掉泪才能达到心满意足。我那会也真的是修行没到人家那个境界,我说这个就随缘吧,生起来这种出离心固然也好,那你老要调得自己,那万一,我听过还有一种叫悲魔,你这个不至于。当时我也猜想,如果一个铁定要往生的人,他就是不管不顾,什么都动不了他这个要往生的心。他应该是对娑婆世界无情无义、忘恩负义,只求西方接引的这样的一个坚固心态。那么这个坚固心态的表达,就不一定非要喜或者非要悲。现在想想也是如此,但是那个时候呢,就是说法无定法,适合谁,适合什么情况,适合什么你修行到什么层面,它不能死执崖板的。

这里就讲到,观察大势至菩萨念佛的话,他说这种念佛呢,应该是凡圣同居土的事相而已,“则是同居事相而已”,就是从我们凡圣同居染土,往生到凡圣同居净土,也就是这种念法,能够连带出来这样功德和成效。后面讲到的“至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这就是什么呢,“观其自证无生法忍,则念佛心不可单约事相而解。”

就是观察其后面念念的,念到入到无生法忍的层面的话,就不可以光从事上来解释了,理上也要,要从理上来通了,要从本性,法性上来见了。为什么呢,因为无生法忍这个境界可不是一般境界。

后面讲了,要:“念存三观,佛具三身,心破三惑,无生忍位,乃可入焉。”

就是它是有衡量标准的,不是你归心似箭,情真意切的这种情况下,就能够一直持续,就能够不脱离这个或者不提升这个,是达不到无生忍境界的。所以你看这里,他就是要“念存三观”,就是我们上次讲到的一心三观空假中。念佛也是具三身,不但是念他的应化身、庄严报身,法身也要同步,因为法身周遍一切处,清净无染。“心破三惑”,也就是不仅仅能够破见思惑,尘沙惑,要动无明惑的刀子,到了这个地步,才能说证到无生法忍,这个无生法才有可能契入了。没到这个地步,无生法忍是契入不了的。

因为入无生法忍的境界,他这里表达的就是,以事相上母子相忆的念法是不能够具足的。所以他由此而推,也就是你心里一定要有中观的境界,中观,我、佛双忘。娑婆、极乐打成一片,一念相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这个佛,就见的是法身,法性身佛,不仅仅是丈六的金身,而且从心地上来讲,它要破无明惑,才能见中道佛性,才能跟无生法忍拉上关系。所以有这个证量,它是要在破无明、见法身的功夫上而论的,这才能叫做“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所以这里霅川法师,他就从理事来相判《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前后的法义。他是有升级的,从事到理,而且最后事理应该是圆融的。我们既然讲到这了,在尾巴上稍微说一下,下次再讲的时候,我们也开场要把这个细细地说一下。我们一直在讲事、理,又常说事理要圆融,曾经在讲到念佛也罢,一心不乱的时候,也说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些都在其他的法义中讲过了,我不知道大家理解的怎样。但是据我而言,这个还是非常难理解和契入的,就是这种法境。

为什么在佛的教法里面讲到“二谛圆融三昧印”,就是二谛圆融它有一个指标,是什么呢,就是俗谛、真谛来回穿插,相互表法,相互扫荡的时候,你是要随着法境能够出入自如,能够一体同观。我们为什么二谛(不能圆融),我们见俗谛的时候真谛就忘了,也就是后脚跟跟不上;我们求真谛的时候,俗谛就必须要远离,也就不能同步。这是凡夫的常规,所以一般我们是二谛圆融不了,所以才三种观法,先有空观再有假观,这是前奏。否则的话,一个初机人,一个凡夫心,你根本就观不进去。你看在经典里面一会讲事,一会讲理,有时候一句话里面就事理就不断的进出,不断的穿插,为什么叫善解佛义。所以我们在讲事讲理的时候,特别是听这几期的《净土或问》,大家一定始终要备战在这个状态。

我们回想一下,首先观想和忆念都是念佛的状态,但是它是“是心作佛”的状态,只要你有为的去观去念,就是“是心作佛”,可是他还没有到“是心是佛”的状态;虽然“是心作佛”没有到“是心是佛”的状态,可是“是心作佛”的时候,还不离当体就是“是心是佛”的状态。

所以天如惟则法师就此,忆念或者持名,就这个忆念,这一段我在讲忆念,引文也罢,从引经文再引论著,都是为了进行说明念佛行法的微细相和功德利益。所以这样的在其中讲解诠释中,我们从分别心这样的一种本能上或者说一种能力上吧,那我们就必须要从事和理而言,才比较能够好或者容易说明清楚,我们一直在讲事理。可是问题是什么呢,因为我们在讲事理的时候,我老是说时迟那时快,其实讲事的时候呢,一切都在理中的。就是你要在事上顿见理,事理一如的。我们从事相上,就是你当真的去行这个法,因为我们还在分别心中嘛,你就分别说有我要念佛要往生,那你就从事相上当真去分别心中去行这个法。慢慢地彼此这种隔阂分别,二元对待呢,就能够超越,就能够达到。这是一头,从事相上。

从理体上而言的话,也就是我人本具的自性上,就是我们不管在修,开始修也罢,最后修也罢,修到中间也罢。我们一念都不能离开自性本具的进行认可和穿透。所以你是于事于理,我们既要分得清楚又会同步进行,这是个高招,也是最必要的招,这才叫圆融的招。

我不知道我这么讲,这么表达,会不会给大家带来利益,还是说引发大家的烦恼和分别、错认。所以听法的时候,有的时候叫反记吗。希望大家不要反记。

今天的内容,我觉得条理是非常清楚,但是更为深邃,希望大家好好复习,认真体悟,伴随着你再念念佛,念的功课完了,感受一下你念佛的境界中,跟这个法的相应度。这样你心里更加有数,再念佛。而且不要忘了念佛的同时,信愿是同步的,要盖过你念佛的力量,这时候才能引发你念佛的真切和质量,才能够真正的入到这种微妙的观法中。

谁能够一直这么修,谁就是大解脱,将解脱人。你不要学宏海法师就这么讲讲完了,回头还是苦恼。今天是我出家十八年,这纪念日,非常惭愧,还是个口头解脱人。希望大家不要嫌弃口头解脱人,给口头解脱人一个机会,好好听法,认真修行,不枉我们结缘一场。

好,今天就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我们下次再见。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