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净土或问

宏海法师  2018/03/20        

第四讲

阿弥陀佛,请各位合掌,端身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我们《净土或问》的第四讲,上一讲的时候,讲到了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被提出疑问的禅者有一点误会。所以天如惟则法师就告诉他,真正永明延寿禅师并没有用净土的弘扬的这种热情,伤害到宗和教的存在,而且恰恰反过来有助于有功于宗教的弘扬。所以为了让大家能够深入的体悟到这一点,也依着印光法师的解析,把禅和净,有禅和有净做一个了解。

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讲到天如惟则法师下面回应的一些话,前面是说可惜永明延寿禅师只说了纲宗没有发明,也就是没有详细的深入的去展开,所以就“故未能尽遣禅者之疑也”。一般禅人的疑惑,一般都会有这个误会,所以就一并说明了。

后面开始,就是天如惟则法师对于净土的见解和讲说,我们来看。

“余忝学禅,未谙净土。然亦尝涉猎净土诸书,稍知其概。本是易行易入之方,亦是难说难信之法。”

你看这个总结的,就是禅师说虽然我是个禅师,也有愧于学禅,对于净土也没有深度的了解。但是我也涉及了一些净土的经典特别是论著,所以知道一些大概的情况。总结这两句,一个是“易行易入之方”,就是这个法门这个教法非常容易就能够进入,但是它是“难说难信之法”,说也难说,信更难信。

大家要知道这是天如惟则法师,他还曾经说涉猎了一些净土之书。现在大家学修净土法门,一定要去了解一下净土的经教,像根本的五经一论要常去翻一翻,读诵之外常要去翻一翻,思维一下。对照着自己的信心和愿力的这点质量这点功德,看看跟经典里面讲的是否投缘,有一些对于比如说阿弥陀佛过去因地的这种愿力、修行,释迦牟尼佛这样苦口婆心地劝诫,四十八愿中的种种净土功德,乃至《佛说阿弥陀经》里面讲到的“若一日”、“若七日”,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到说临终的时候那么重的罪,只要能够生忏悔心,有善知识给他开示都可以往生。“往生”这个概念我们要考虑清楚,它意味着什么?所以这就叫做“涉猎净土诸书”,大家也要学习。

除此之外的论典,像这样非常重要的《净土十要》、《印光法师文钞》、还有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乃至再想知识性的了解,比如说还有道绰大师的《安乐集》,甚至还有《乐邦文类》,里边把净土的乐邦,就是极“乐”、联“邦”,“文类”就是关于写净土这些书,里边都有一些罗列。你要想去找到学习就从这里去下手,当然越学越不是增加知见,而是越学越要归向求生西方,念阿弥陀佛,这才是对的。这才能叫做“稍知其概”,能够了解一下大致的里里外外。

为什么讲到是“易行易入之方,难说难信之法”呢,你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已经人人都会说了,所有的人都能够起修,会念就行。不择贵贱,不说有没有文化,甚至你不了解一代的教法,先念起来也行。只要你念一句佛号,一念就入到了弥陀的大愿海中了,一步就正宗的踏在这个成佛道上,这就叫“易行易入”。

可是最简单最圆顿的法,它可能显现得非常的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它一定是一个非常巧妙,及其幽微的,背后一套体系把它简化出来,呈现出在我们这个世间,流通的简单的样子。可是,不是通常的解释就能够说得通的。他要就机就缘来讲,问题是我们一般人缘不到这么深广的境界,所以就难讲呀,缘不到这个境界是非常无奈的,但是也是很现实的,为什么极乐世界我们只能凭信来先启动呢?缘不到。就像让一个,说不客气的话了,一个蛆虫,它的缘分就在粪坑里边儿。你让它向外缘到不在粪池子里在粪坑的墙壁上,它还可以缘到。或者好一点的让它爬出到粪坑外面,蹲的平面上来,也可以有能爬出来,或者爬出厕所的也有。但是你让它缘到整个我们这个星球的情况,这个法界的构成,你说一个蛆虫能缘吗?缘不到呀!所以对它来讲就叫深广。就像我们人也是这样的,你说让个猴子来缘人的法界来讲,它还挨着比较近。你让显微镜下的那些细菌缘人的世界,缘分来往这儿缘它缘不到呀,想都不敢想有这种世界。

所以就这一点来讲的话,缘不到这么深广的境界,所以就难讲。如果难讲必然就“难信”,要求的信根是专业的、精英的这种水准,不是泛泛的平常之辈。或者是我们修其他的修法,你可以怎么样呢,走着瞧瞧着走,自己有感觉。可是净土法门,这个往生法是瞧不见的,你只能走,一直走到终点才能瞧见了瞧全了,前期的话就得相信有终点。所以我们常说到易就易在这个难。因为对于佛说的你能够信受,能够念佛,就已经登堂入室了。很可能在其他的法门中怎么走,很难做到这种境界,在净土里边一下子四两拨千斤就把你拨到中间了,这叫“易”就易在“难”。

“难”就难在“易”,为什么呢?你说不相信像白菜价这样的东西,能够达到这样全面的营养,这样的待遇。所以一切法都是一模一样的,就比如我们一直认为世间的养生、健康、补身体,都不会相信是白菜的营养最好,白菜的营养确实是最好的,蔬菜里面。然后就去吃各种高档补品,实际上也许这些补品的作用正在提醒我们,要注意身体好好吃饭,白菜最好,就像我们法门一样都在提醒净土最高最妙最简单。是这样子的。

下面我们再看法师怎么讲呢,“所以释迦慈父现在世时,为诸弟子说弥陀经。预知末法众生,少能信向。故引六方诸佛出广长舌说诚实言,以起其信,以破其疑。”

这是讲到释迦佛“现在世时”,就是示现在我们国土的时候,在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就在祇洹精舍讲的《佛说阿弥陀经》。而且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大家都读了最长的一段篇幅,我记得那会背五堂功课的时候,还说这个好背,就是一个套路,什么东方有什么什么佛,南北上下有什么什么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当信”。你看在讲这个净土,就这么一句“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就动用了整个六方佛其实也是代表整个法界的十方三世诸佛,像华严世界的这种宏阔的境界里边,所有的佛都来赞叹释迦牟尼佛说的这个法门,信这部经典。在祇洹精舍当时讲的时候,就是在我们地球上那个地方,可是在同步的他方国土里边就会有这样的境界来同步赞叹。

大家想,不要说一部《佛说阿弥陀经》了,释迦牟尼佛一代的教法都现讲极乐世界的都有,“唯说弥陀本愿海”嘛。所以佛在当时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你看后面又说“及于经末,因诸佛所赞,乃复自言。”佛赞叹了之后,“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有时候我们也体悟领一下佛的情,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这真是像诉苦一样的,说你们要知道,我在这样浊恶的世界里边居然行这个事,就是我成佛了,成佛以后我又同样还是在浊恶的世界里面,更难的讲难信法。

为什么“行此难事”,大家想想我们现在的情况。从环境上来讲,就是这个样子,成就我们造恶业是根本的一个常态。从寿命上来讲,也就这样一辈子浪费的时间太多,修行你说要即生成就的,在这个时代的人来讲,哪里有这样的根器,来不及缓冲呀。哪怕说你能把这个病情稳得住也好,现在就我们这个贪、嗔、痴烦恼,这个病情稳都稳不住呀,拼命的劝念佛,要修法要修善法,都控制不住这个恶法在流淌奔驰。

大家想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这里讲到的“说此难信之法”啊,我跟大家讲真的是把死马当作活马医。没有办法了,末法时代众生就这样的,索性把最高妙的圆顿的简洁的法就全配套的给你想出来。然后你能够上道的还能上,也就是等于这个时代你自己去修,医不了自己了,都成死马的根器了,都是地狱的节奏。你现在当作活马医,也就是说只要死马能够配合,还能够医活,把死马能够医活,这就是净土法。只有这个法门能够医好,这就是净土的妙处。阿伽陀药呀,一句佛号。

所以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可能我今晚说的,大家觉得为什么把我们根性贬得这么低。你试试吧,其他的不说,你就回想今天一天你在干什么,你的起心动念外缘纠扯,你干了啥了?有没有今天有一念想说我得死,有几个人今天生过这一念?所以说“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这是“此皆苦口叮咛,劝人信向矣。”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佛说阿弥陀经》净土法门才担当了、标志了正法久住法轮常转的实际作用。你要获得解脱,成就佛道,这就是正法的标志。讲的这个难信法,在正法存在的时候,大菩萨大祖师爷都能够乘愿也罢,修成就也罢,都是非常多,很稀松平常的时候。讲往生净土,到了我们末法时期,对于这样的根性同样讲往生净土,可是就同一个法门,不管是正法在成就或者末法才修成就,虽然是在曾经的或者说在十善业世修,或者我们现在的五浊恶世修,只要你成功的往生了,修的效果都一样,你说这是不是正法久住嘛,效果是一样的。从这点来讲就叫做“苦口叮咛,劝人信向。”

我们再看下一段:

“且大悲世尊垂救末劫。凡金口所宣,一偈一句,而人非人等,莫不信受奉行。独于净土之说,则间有疑者。何哉。良由净土教门,至广至大。净土修法,至简至易。以其广大而简易,故闻者不能不疑焉。所谓广大者,一切机根,摄收都尽。上而至于等觉位中,一生补处菩萨,亦生净土。下而至于愚夫愚妇,与夫五逆十恶无知之徒,临终但能念佛悔过,归心净土者,悉获往生也。所谓简易者,初无艰难劳苦之行,又无迷误差别之缘。但持阿弥陀佛四字名号,由此得离娑婆,得生极乐,得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已也。其广大既如彼,其简易又如此。故虽智者,亦不能无疑焉。”

这一段比较长,首先我们分开来论。前面这段是劝诫什么呢,就是我们不可偏信。偏信佛法,这是很多同修们,现在可以说是更加明显的一个烦恼。这里就讲到释迦牟尼佛在末世出来救世度化,以广长舌金口所说的教法,哪怕一句一个偈子,所有的弟子都能够信受奉行,就是对于净土来讲怀疑的力量特别大,偏于净土有怀疑。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有碰到这样的人,这就叫偏信。

偏信彼法就会怀疑此法。不管就人而言就法而言,我们都要知道都是佛说的,我们为什么信说的这一部分,就不信说的这一部分?有的人相信佛说的《十善业道经》,他不相信说的《地藏经》里边的轮回因果。有的人相信有轮回有因果,他不觉得还存在解脱这么一回事,更不认为自己能够解脱。所以点点滴滴都是过去开始起缘的时候,不是入的全面的圆顿之门。

大家想想我们过去世跟佛法结缘了 ,如果是从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教法开始结的缘,那这个基础打得多么的有备无患。一个人讲的法,信这个不信那个,这就是对佛陀这种大圆满觉大悲心,对这个智慧没有做到全情的投入、皈依。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还要常念三皈依呢,皈依太重要,特别是皈依“法”,是成佛和僧人的生活主旋律,要皈依法为根本。但是我们有时候就偏信,不能皈依。

不要说佛了,且不说了,现在很多对于讲法的大德,我们去听法都不是说依止他的法,而是让他依止我的法。相应的好,这就讲得好;听不进去的或者觉得不如自己的意了,就觉得这么说不对。当然我们去听法也要善于抉择辨别,不是说盲目地随从。可是你真的要是碰到具正知见的大德讲法的话,就不可以偏信。只要他讲的是信愿行为根本,一切教法就是一个以信愿行为根本,这就对了。或者说结个缘摄受,培个福人天法,只要不让干坏事,这也就对了,就再不要怀疑这个法了。因为大家有时候还好提一些问题,这种情况对不对呀?听说那样的法师请指点一下,上面的合掌很多,多么地虔诚。可是当我说点实话,他又觉得不相应。因为其实好坏事,我们是个人就能分得清,你没有那么多的问题。你就是觉得不如自己的意了,才成了问题。所以因为人而有信与不信,因为法而有对与不对,这都属于偏信。

法是对的,择一门而入也是对的。所以这里就讲到了,为什么净土法门就偏有这么多疑惑呢?就是他的教门至广至大,至简至易。

就广而言,不挑人的。现在说实在的,你去朝个山差别相都出来了。前几天还跟同修们一起,刚好来普陀山了,认识碰见了那说一说,就满怀的朝山感慨。因为现在普陀山一过年后就到了旺季了,游客香火香客一多,就需要吃住。人一多了就成了卖方市场了,人家就可以把这个价提高点。本身世间人做生意的常情,谁到了这开个旅馆都会这样子的,但是就把这账就算到佛门上了。普陀山穷人就不能来拜佛了?这个太势利了。我也说了一句,我说穷人为什么穷呀,你想过没有。诶,这就好了。所以你看我们现在朝山还要择根器,有钱了能买得起门票进来,没有的话,路费什么这一路的花销真的还是比较可观的,所以这就叫拣择。就净土法门,修法了生死的这个功能来讲,都没有拣择的,都行。

就大而言,成就的高,待遇的高,所有的修行的容易在往生之后你就知道了。就简易来讲,就一句阿弥陀佛,会说话就能修,可以说不会说话也可以修,活着就能修,就这么个法。所以说下手易成功高,让人太难以置信了。所以这里就讲到,广大到从等觉菩萨到五逆十恶的凡夫,中间就再没有差一个根基,都在其中。那么简单的话,你看“初无艰难劳苦之行”。这就是说白了,我们去修法很多时候加行很重要,加行没有了你入道都入不了,上道都上不了。就是你不要说开悟后的真修了,就是你真正要顶事的去修,你都修不了顶事的法。所以这里讲到的没有“艰难劳苦之行”。

有一个坐禅法要叫《童蒙止观》,大家有的也可能在实践也修过这个法,这是智者大师那会儿为他在家的哥哥,看着他要死了,给他说的这个法让他修坐禅。修这个法,不要说真正的入到开始这个十乘观法等等这些。就外面具足的因缘,什么因缘?持戒清净,闲居静处,衣食无忧,远离城市的纷纷扰扰,就是这些因缘都具足了你才能去修。我们现在的人来讲的话,不要说多么的艰难劳苦的行了,就光这个都不具足。再一个还有迷悟差别之缘,你看很多时候我们好打坐或者好观照的人,他修着修着出境界了,自己搞不清楚。教法上自己又没有去了解,再去问,问的话说实在的,我不敢说别人,你像问我我也搞不清楚,我也没有圆满到是过来人的地步,我就不知道你这个禅法境界是怎么样。

当然总原则我们总说随它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样肯定还会大进。所以真正入了高境界的这种差别之缘,你如果点不开,是修的佛道还是入的魔道那一念间的事。所以这都是很危险,很难上道,就是表达的。但是阿弥陀佛四个字的名号就能够离娑婆生极乐得不退,直至成佛而后已。你想这样的好事当然要怀疑了。

后面天如惟则法师说了一句:“汝如此知,则知永明之赞,深有意焉,而非过也。”说你真正的能够了解到这个地步,对于净土的真情实感生起来了,你才能知道,原来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并不是像他们叫的伤害宗教的,而是把净土也罢,宗也罢教也罢,绑在一起来弘扬,是这样子的。这是第一个回合的问题,算是到这里。

上次给大家讲过《净土或问》二十几个问题,它是一环扣一环的。第二问接着就开始了,反正禅师说了这样,那么我又问了,“问曰,广大简易,既闻命矣。如禅宗悟达之士,既曰见性成佛,其肯复求净土之生乎”。

你看,说的这个虽好,我知道了,可是你求生西方是为了什么呀,不就是为个成道吗?那这个目标又是在娑婆世界就已经达成了,你还要去求生西方吗?没有必要了。他这里因为是禅人,你看他一出口就带着,一个是对于禅宗的这样的一个主人翁的一种自以为是吧。另外一个,其实可以说他还是不了解禅,说的这话你看,“禅宗悟达之士,既曰见性成佛”,就不要生净土了。

我们都听了这么多了,也知道了禅宗的修学手段,就是以明心见性为根本。当然我们还要知道明心见性本来是最低的水准,因为一直也是最低的水准,就是因为现在明心见性的这个最低水准我们都达不到了,所以就慢慢好像成了一个最终目标了,后面就提也不提了。所以很多人就误以为一旦见性了就成佛了,见性、成佛,上一次讲的不是一回事儿。是在一条道上,不是一个境界。所以大家要知道禅宗,不是明心见性以后就不修了,“明”心了以后还要“净”心。但是他呢,这里就提出了明心了以后还干嘛生净土?那我们看天如惟则法师来答曰:

“汝未之知耳,悟达之士,政愿求生。古人云:不生净土,何土可生。汝但未悟。使汝既悟,则汝净土之趋,万牛不能挽矣”。

你看这就是过来人说话,是掷地有声的,他就给定了个乾坤,你说的这个一听就不是个内行话,真正已经了悟、明心见性的人,如果真是这样的人,他正要求生净土,正须求生净土。大家想想为什么?因为明心见性的人才懂得净土的广大简易的捷径。你走捷径,何乐而不为嘛!所以“悟达之士,政愿求生”。他这里引了一句话:“古人云:不生净土,何土可生。”关于这一句话,大家不要光从表面来看,好像就是说那你不生极乐世界,那你还就不对,你还想去哪儿?当然这是其中的一个意思。

可是另外一个意思,大家要知道,学习佛教这也是教法的一个核心点。“不生净土,何土可生”。就是从全面的来看,从凡夫到圣者的修行过程中,我们知道他所见的国土是什么?代表着什么?就是代表着他修行境界的呈现,对不对?你如果修出跳出三界所见的国土就跟凡夫时候所见的不一样,你登地以后乃至你到了不退位了,八地以后你所见庄严土跟登地以前的也不一样。所以国土呀,依报随着正报转是什么意思?就是跟你的心性或者说空也罢,或者说净的程度有关。不知道我这么说,大家听出来一点这个意思了吗?说白了每一位修行人,只要你是修行,不管在修什么法门,你一定是在修着净土,要往净的这个地方走。只要是净了,那么你唯心所现,你的国土也会越来越净。所以说我们理解“不生净土,何土可生”,就说如果你不是在国土越来越净的这个过程中,这个道上的话,那可以说你就不在修行的路上,一句就把你的总原则给框死了。这就叫“不生净土,何土可生”,你还想到哪里?

所以说,其实每一位修行者,不管你修行什么,就是在修净土法门。因为无非就是一个心也要净,国土也要净,所以你随着自力的修行,心慢慢的净了,你的国土能不净吗?你还能往染土去吗?这么深入的剖析一下,其实净土也没有离开一代的其他修行法门,它是一体的,这就叫“不生净土,何土可生”的内涵。

不要说远了指从凡夫到圣人这样高的境界了,也不要说什么明心见性,大家想想就是我们在生活中,你调整个心情转个念头,其实都是这个净土的原理嘛。你想为什么一样的世界一样的事情,我们只要念头或者心情调整一下,就变成两种观感了。这样尚且如此,何况进入到真修的这种转世界的染净?所以说念念都在生净土而已。

这是现世的也有分明的例子,我们不善于观察,不善于把佛法用世间来论证。我们常常修行的人,喜欢到庙里边寺院道场清净伽蓝,觉得一进山门就不一样。那大家想想这里边你有没有修,有没有行呀?有呀,你发心想去到寺院里清净一下,那你往那儿走了,然后环境改变了,就从你一个比较心乱心烦的地方进入到一个心清净的地方,你对于外界的烦恼中的红尘事跟道场里面的这种加持力,它就不一样。你去了寺院里发心去拜佛,这不也是在生吗,往那儿往嘛。

所以大家想想这就叫“不生净土,你何土可生”,也就是说这么一条总原则总后台,我们现在网络不是讲后台吗,你绕不过去。既然这会儿就说开悟了就行了,不要往生西方,说明你不要说净土法门了,释迦牟尼佛的法你都没弄明白。

为什么我们的国土里边还有很苦的地方,甚至下到比如说煤窑里边,生命没有保障,到处一片漆黑,这也是唯心所现。我们都想从小房子换成大房子,又从大房子换成大别墅,大家想想这是不是在修净土嘛,也是在发愿往生,只不过是小范围的,那为什么我们对大净土大生就信不起来?所以这就把他说了,“不生净土,何土可生”,一看你就没有理解,一看你就是说的就是行外话。世间如此,出世间同样如此。地球上人类如此,整个法界也是如此。

所以这里后面才讲到,“汝但未悟”,就是你肯定没有悟,假如你开悟了,你还说不用生净土,是不可能的事。开悟了以后生净土,是一万条牛都把你挽回不回来。所以从这个论据上,如果你不修生净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你就是不在修行。当然我们也不要说,地藏王菩萨他不是去地狱度众生吗?他怎么不修净土呢?地藏王菩萨去的地狱,是我们眼中的地狱,在他眼中不是地狱,是极乐世界。就像佛前的提婆达多,佛的逆子。他现生堕了地狱,但是由于他还曾经有修行甚至有神通,到了地狱了,佛说苦不苦?他说不苦,我在这个地狱里边受的乐,就像比丘受禅天之乐,受四禅天的乐一样。

所以大家想想,但凡修行必是在修生净土,因为净土要呈现。不修净土,那你的修行就不知道修到哪道去了,所以说“不生净土,何土可生”。保准你没有悟,悟了的话你生净土没人能拦得住你。说明这就是什么呢,就像我们说的,你不想换个房子不想到个好地方,这是人之常情,不这样你就不正常。那么求生净土来讲是法之常情,是道人之常法,你不这样说明你也不正常。所以你提出问题,不对。

大家要思维,我们今天讲的主要的这句法语“不生净土,何土可生”。犹如就是说你不活到明天你还想上哪去呢,就这样的意思。“汝但未悟。悟了决定求生”,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就除非你是个死人,不活了。如果你是个活的人,保准你一定得活到明天,你不往明天活,你往那活去,就是这个意思。

并且我们也要说一说,说你是不是开悟的人。这里讲到了,“如禅宗悟达之士”,你是开悟了呢,还是自己错悟了,还两说呢。有的这些糊涂之人呀,他自以为开悟了,所以永明延寿禅师,曾在他的巨著《宗镜录》里边,曾列了十条做镜子。就是让修禅的人,自己照一照,你到底是开悟了呢,还是走入误区了。当时害怕有的人固执己见,不相信佛言了,起了障碍,所以就是有十问以定纲纪。

我们今天,也用一点时间,一起来学习一下,哪怕粗线条的了解一下,到底开悟的人,怎么样算开悟。

第一条是说“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否?”这是什么意思,我们白话了讲,就是如果你真的明心见性了,一直在明心见性。不是说观照这个法性,这个悟境,就像我们没开悟怎么找也找不着感觉,向外攀向内观,总是不对。他见到法性,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就像大白天看东西一样,一目了然分明清楚的,不会糊涂的。

第二条就是“还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就是说你自己跟这个道相应不相应。这也得看,一直心跟道相应的话,他就不会迷失,也不能间断。而且这个不是说你坐一会儿站起来就没了,或者你在佛法上相应一会儿,一入世间做其他事就没了,这是不对的。你看这里讲到的“开眼合眼”,我们大家会想起《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边讲到观佛观成就的时候,或者有一些得力的时候,就有一个标志就是开眼闭眼,阿弥陀佛就在那儿。这是一个要求,这就叫做不迷嘛!平常如果你跟道相应的时候,就感觉到觉性就在,如果你始终觉性在,并不怕我们说烦恼或者业障等等这些,你是了了分明的,就是这些“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他是在的。但是你跟道一直相应的,一旦你心迷了,你的觉不在了,那你就通身扎进去烦恼中了。这也是一个开悟,看你有没有达到。

第三点讲到说“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这是第三个,因为包括《净土十要》,还有永明延寿大师的这些著作,他们那个时代的,确实我们读起来要艰涩一点。所以我在讲的时候,尽量比较通畅的原文读一遍,大家差不多。如果是有点儿晦涩的,我就直接用白话把道理给大家说出来就可以了。这第三个标志就是,佛教的经典一看就懂,这个懂不是知识上的懂,是心相通了,心里话家里话,就是再妙的法他也知道本来就是这样,不会生怀疑了。你看一代时教,祖师言语,“谛了无疑”。就像太虚大师那会儿有一次悟境,他当时说的是记性不好,大家想想记性其实就是知识,但是他的理解力好,那我们想他老人家当时的理解力其实就是领悟力。所以他后来自己说那一次悟境以后,原来学习《楞严经》、《大乘起信论》,说里面的这些疑惑马上就冰释无痕,这就叫“谛了无疑”了。第三个标志。

第四个标志是什么呢,“差别问难”,能够“具足四辩”,就是辩才,能够决了他人的疑惑。就是除了佛经之外,包括各种世间的学问,都能会到法上来。实在我们要通俗的理解开悟的人这个本事,就是谁都问不住他;想跟他说,说不过他。而他所有说出来的这些话,除了问答对答如流,都能归入法性之外,他还有一个,能解我们没开悟人的一切疑惑。就是你疑惑在哪里,他就恰似其分的给你解开,就像解绳子捆起来的一个结一样。有这个人不会解的话,就越解越紧,但是有的人呢,他轻轻的给你一拨,他就知道劲在哪里使,一下子就让你通开了,这就是辩才,开悟的人呢,得有这个辩才。这是第四点。

再一个像第五六点,大概就是,比如说第六点,就是一切的顺逆境界现前的时候,你都能“识得破”。“识得破”是什么意思,我想这是最接地气的一条指标了,我们一旦不顺的时候就生气,生气就憋屈要发泄,愤愤不平,这个时候劲就出来了。我们遇到顺境的时候呢,又感觉称心得意了,美美的很,这个时候劲儿又出来了。这里讲到的识破,就是说一切境界他都不会攀缘,你好也罢坏也罢,我也不跟你计较,我也不跟你躲避。就是我也不惹你我也不怕你,不为所动,就置身于世外一样。顺逆是我们的妄想,舒服和痛苦是一种妄想,这个妄想在动的时候,就是它动它的,你不动你的。大家要听对,这个“你”,不是我们自己现在这个小我,就是整个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心念不动,妄想它动它的,心念不动。这个也很难说,有可能说或者听都会出错,因为这个只有我们得了那个境界的话,又不要说。说这现在方便语言说这是一个标志,就是看境界现前的时候,不为他“间隔”,“间隔”就是不被他扰乱,你能不能识破。

再一个这第七点的话,这后面的就比较专业了,像这个第七点是说“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我们所有的生活的境界和起心动念,你要知道所有都是因缘法生的。各种各样类型的法,精神的也罢物质的也罢,色法也罢行法也罢,行就是心念的流淌,你都把他要平等的当作一个法而已。就这些法,你把它拆开的话,一片儿都不留,你把它组合起来的话,它就是个因缘所生,你随时随地都知道。具体比如说我们起心动念你都能知道,很客观的知道,这个跟你无关,它只不过是你的一个烦恼心所或者善心所,或者什么无记等等这些。反正总而言之,就是没有一个我的作用,这种起受用。

而且像第八点就讲到的我们在处理一切事情,这就是在生活中。我们不是说应在生活中修行吗,多少人好说这句话,多少人都不说生活中怎么修呀,开悟了以后才能在生活中叫做修,你没开悟,那你就是在投入生活呀,哪里在修呢。所以这里就是你在“著衣吃饭”“行住坐卧”,“一一能够辩得真实否?”就是说处理一切事情时候,工作的时候,跟别人打交道,在做项目、汇报、开会等等这个时候,你并不是随着妄想走,而是什么呢,把所有的法都能销归于实相,“辩得真实”。

像第九点,跟大家说一下,就是还听说有没有佛呀,众生是不是众生呀,有时候赞叹呀毁谤呀,是呀非呀,你能不能够得一心不动。就是人家说这个佛法到底是真的假的,你就一点都不用怀疑了,因为你自悟了以后,就是自性三宝已经入心了。不会受外界的影响,他们讲世间法也罢,包括出世间法也罢,你都不会为所动了,世出世间法都是一个语言而已。

所以说这些呢,都属于我们今天要讲的“如禅宗悟达之士”,了悟通达的人,你要靠这个来勘验你真的有没有了悟通达,不能动了。再给大家讲一个,在佛教史上有一个法常禅师住在大梅山的。他去参马祖的时候,就问马祖说什么是佛,马祖就跟他说“即心是佛”。他一听呢,悟了以后就去大梅山住去了。马祖和尚为了试验他,又派人去给他说,说我们和尚最近学的佛法不一样了,说的是“非心非佛”了,不是“即心即佛”了。法常禅师就说,这个老头子随便的糊弄人,我管他什么“非心非佛”呢,我只管我“即心即佛”。马祖听到侍者给他一汇报以后说,“哎呀,梅子熟了”。

所以大家看,这就是已经具足了自性三宝了,所有的法都是为了方便让他入法性的。你说“即心即佛”,就是为了让他不要向外攀揽,消除这种二元的、对立的心上烦恼的源头,填平我们像染法呀净法呀、整个的一系列的我执、越来越增强作用的代沟、对抗。所以就是,“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功能是一样的,入的法境也是一样的。所以这就叫做,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他说什么是非,得一心不动。

所以大家看看我们以后,当然现在哪个人开悟了,谁敢说呀。不要说什么佛菩萨乘愿再来那么些,就光说开悟你看看,从这把他鉴别一下,开悟了得这样。好多时候,我们也跟大家结法缘,结法缘照着佛祖的说嘛,有时候我也非常惭愧,甚至开悟什么的就简直提都不好意思提,有的同修说法师你讲法怎么这样,你不能这样太谦虚过度。你就是什么什么说得非常高妙,可是自己知道,知根知底的呀,你看这一条儿一条儿对下来,一条都过不了关,没有嘛。那你再吹牛不是骗人嘛,所以真正的悟达之士呀,我们跟悟达之士不一样的就是人家开悟了,明心见性了,我们还在见烦恼,可是我们跟他一样的已经齐步的是什么,他悟后还是求生西方,我们已经就在求生西方。所以大家这个话要了解,那就一样了嘛,悟不悟又何必去计较呢,要具足这样的对净土法门的信心,万牛不能挽。

好,今天的第四讲,我们主要把第二问的问答和第一问后面的部分,给大家做了一个讲解,下一讲的时候就要开始第三问,其实第三问是跟第二问的一个后续。可以说是更为详细的一条一条逐条这样的一个回应。大家有心的话,先预习一下,我们下次再讲。

现在请大家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