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弥陀要解

宏海法师  2018/07/24        

(第二十一讲)

好,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大和尚慈悲,各位常住师父慈悲,各位今天有缘的居士同修,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是我们普济寺常住学习《弥陀要解》的第二十一课。讲至上一讲,通过今天的话,就开始进入流通分了,也可以说是接近尾声了。一旦讲到,我们大家都会诵《弥陀经》,在座的居士也知道,讲到东方亦有这么多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都赞叹护念的时候,就进入到说这部《弥陀经》让它印证流通,特别是转至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能够现前承担受用成就这个法门。

所以我们上一讲主要讲到了关于一心不乱,各种各样的一心不乱。有上上根器,人家能够念到一天就能尽形寿不乱,有下根器一点的,可能这辈子能够达到二十四小时持续不乱,这些都属于往生的正业。但是我们末法时期的行人,基本上是靠什么呢?信愿不乱往生的,信愿不乱。

所以为什么当时奉和尚命,给大家讲这部《弥陀要解》,就是为了信心。我们所有的法门,都是要通过心地上来作意,来深入,来成就这个法。净土法门一模一样。只要你断疑生信,信了再信,不断地作意,只要让自己的心再信到曾经的不到之处,那么今天的功夫又上了几层。所以,真的就跟那个打洞一样的,你如果说一直就是拿着这挖挖挖,挖到这儿,每天挖,每天挖,不断地就闻思,不断地闻思,信心自然而然,这个洞就越来越深,终有透的一天。如果说一直挖,挖到这儿,就停止在这儿了,反正好像有这么一个雏形,有这么一个洞了,似乎有个信愿了,但是如果不增进的话,有可能会荒废,或者就是转身了。

我们上一讲特别是讲到这里,蕅益大师平常也讲解净土,有人提出来一些问题的,这样的一种讨论。大家还记得第一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光要持名不要去作观了?因为不是《观无量寿经》里面说让十六种观法嘛,那么蕅益大师也说了,最后虽然十六种观法,称名也是在作观,作观落脚处就是为称名,它是一体的。

再一个从禅宗的角度来看,到处都在参念佛是谁,几乎所有的道场都有这个法,那么为什么这里说,不去参“念佛是谁”,而劝人不断地“由谁去念佛”,蕅益大师也把这个做了一个会通。实际上,不是两回事儿。

你包括我们正当参念佛是谁的时候呢,是谁嘛?谁能念佛呢?只有佛能念佛,凡夫念不了佛,所以念佛人的时候本来就是佛。念佛的是谁呢?就是佛,就是大圆满觉,不必再问谁,念着就是佛。所以大经里面讲到说,佛佛互念,就是这个法。

再一个就是说,你念佛念得佛现前了,难道不是着魔了吗?那说不是着魔了,这个也给大家打保任。说念佛人修的把佛念到现前境界的时候,说明你念的功夫到了,因果相应了,不是魔来了。而且在生死之际,临终之时,不是致魔的时候,他是真实境界,业力牵引,妄想纷飞,中阴身做不了主。

再一个就是特别最后一个讲到说,平常念到一七日,说反正临终十念就能往生,那我就索性等临终的十念,那我们特别讲了这个法,说这是一步险道,不敢这么想,属于邪知邪见。因为平常没有七日的功夫,感不来临终一念的同步的这个因果,讲到这里了。

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四十页,四十页的这个“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后面,倒数第十行“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就是说为什么这么遥远能够一念即到,有这个怀疑。“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告诉法师们,这个法非常深。

我们一直讲过来,再再地说,现前一念,现前一念。现前一念,好观照,但是说现前一念,不出我现前一念,你不知道不出到哪里。因为我们的心基本上都是向外攀求的。你看我,每个人都有我,我的一个姿态是什么样的?都看不见自己的后面,一直向前面。

什么眺望呀,什么设想呀什么,都不断地向外攀向外攀,正在这个妄想中。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怎么敢说十万亿土不出吾现前一念心性之外,就是因为一念心性非常广大,一切法界不出心性。但是我们现在呢,从开始讲辨体的时候就这么讲,还未必能够打开。

那我这里引入一个佛教比较深邃的一个名相,有助于大家理解。特别是在唯识佛法的讲解中,在座的居士同修可能听起来比较生涩,你跟着我,你的心跟着我的话走一走也可以。有一个叫做四分,一心四分。诸位法师有的可能(熟悉),叫做见分,相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

什么叫做见分呢?就是我们能看外边东西的这个功能,这就叫做见分。一分两分的分,分子的分。什么叫做相分呢?就是外在能给我所感观到的一切境界,就叫相分。这个一讲很简单,大家都能知道。但是这个自证分就很难知道,因为它需要你反观。比如说,我们想想,谁知道我在看东西,我在看东西的,正在进行的这个,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这个法,谁在感觉?怎么会有这样的一种觉受出现?证自证分就更难了。谁在感觉,有的人还能反观到,哦,我现前的一念心性。证自证分就是说这一念心性,你感知到的这一念心性,是由谁在作用?

所以打个比方,比如说我们开一个铺子,卖东西这个杂铺子。见分就跟卖东西的这个人一样,相分就跟来买东西的这个人一样,他们两个之间不是要碰撞合作嘛,那碰撞合作,见分跟相分这个账由谁来算呢?算盘子算,我们现在电脑计算机都可以,收银机也行,这就叫自证分,算盘子,就代表我们的心。

证自证分就代表谁呢?就是这个开这个店的掌柜的,老板。店员去卖,顾客来买,所有的这个结算什么的都在他的掌控之下,这就是我们的证自证分。当我们一念心性所起的时候,这四个角儿都在同台唱这一出戏,但是我们只能看见前台的,了知不了后台。

那我们要讲到这里要说什么呢?就是说十万亿佛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大家跟着走,十万亿佛土就是相分,一念就是见分,心就是自证分,就是那个算盘子,证自证分就是心后面的这一个字儿,叫做性,是整个法界的掌柜。

就这么四分,不离一心。这个法不能再讲了,你只要一念穿进来,确凿什么呢,十万亿佛土一念就生,就在这一念中。

所以你看后面就好理解了,说“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你都明白了,如果你一旦悟到掌柜的这个,这个步骤的话,整个这个店铺子、这个公司、这个大的这个集团,都是你们家的呀,都是你自己的呀。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何难即生呢?

就像“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你看,又出来一个,“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

在这样的一种法中的话,“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就是这样远的一个路程,极乐世界,此时此刻,人家阿弥陀佛在那儿说法,观音菩萨在听,所有的清净海众在随喜赞叹顶礼供养等等,诸如此类,还在这个一念心中,这个心跟我们此时此刻一念心是同步的,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也在这个一念中。“其人”,也就是我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还是这个法。

所以这里讲到的,“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海印三昧,这就常说的一句话,生则决定生。你相信,就我们临终的时候,或者念的一心不乱,入念佛三昧的时候,要么你主动地走,要么被动地接,反正肯定这个法有,这个事儿会出现。那么这就是海印三昧,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皆在一念心海中,哪儿都逃不出去。

所以说大圆镜智之灵文,什么叫大圆镜智呢?其实镜子能照的这个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见分,山水楼阁也就是说相分,这个镜子呢就是自证分,镜子就是自证分,这个镜子是由什么做的?是由铜做的,就是证自证分。我们的一念心,灵觉灵受的时候就是镜子的作用,可是镜子本质上,镜子是没有的,它是由铜组成的,我们的一念心的性,就如同这个铜,造的一面镜子。

所以,镜子就是铜,铜就是镜子。我们的心就是性,性就是心,所有的映照在其中的影像,都不出这一面铜镜,叫做大圆镜智。这一问就这么过去了。

再第六个叫做什么呢?二行差别疑。你看“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这是前面不是判到说,信愿叫做慧行,信愿,但人有信慧难,是智慧。那么持名为行行,当时判到说是像,一个跟眼睛一个跟脚一样儿,眼睛看,是信愿,脚走,这样就是有这个往前走的功能,那么既然是助行,怎么能称之为正行呢?助行就有点儿缘修的意思,正行就是你当体就相应在这个法中了。

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虽然我们一再地给大家讲说,信愿行叫做三资粮,可是我们设想一下,就是你的信心这会儿生起来的时候,你的愿望比较这会儿,心比较相应、切的时候,确实说这个往生的法这辈子一定要成就的时候,你说这时候念头里面能没有念佛的成分吗?你念佛念得得力,觉得阿弥陀佛将来现在其前这个法真实不虚,本来就是这样,那么你的信愿已经在其中了,他是一而三三而一的,所以这个永远是分不开的。他这里讲到的说助行呀正行呀等等,诸如此类,是不成立的。

所以你看蕅益大师说“盖无愿行不名真信”,你不发愿往生,没有念佛,你的信不是真信,说明没有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

特别讲到说为什么“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所以说凭什么在这个临终的时候善知识给你一开示,你这样拼命地伴命地念佛,念念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就凭信愿行这三个,这三股子绳子给绑在一起的力量,善根福德因缘。所以说“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卯足了劲儿的信愿,带出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才叫做大福善。后面讲到的说临终的时候,就跟那个童子挥剑一样,上面我们也讲过了说,为了她的小孩儿,能把车子都给推过,就是这股劲儿。

所以念佛的力量,需要信愿来支撑,信愿是由念佛的力量来体现的,它是不能够截然分开。这个问题就把所谓的什么行行助行慧行给它分开了,所以蕅益大师做了一个回应。后面再往下看,这几道题比较明了。

问,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称名,亦除罪否。”说既然讲到临终十念,念念消这么多的生死之罪,八十亿劫,那么,平常,但是大家要看到这个修饰词,至心称名。

至心的话就是说,像大经里面讲到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样的心,来念这句阿弥陀佛,不是晃晃悠悠,散散乎乎的,带念不带念的,或者嘴里边在运动,心上不走。这叫至心称名,亦除罪否?说这个能不能除罪,平常念,能不能一念除八十亿劫罪。

“答,如日出,群暗消。称洪名,万罪灭你看,这个祖师们问答的时候,有些法,是要正面就斩钉截铁。就这个问题说,一定消,就像太阳出来一样,马上黑暗就没有了,只要一念阿弥陀佛,罪就即刻灭。这是毫无疑问的,不容质疑的。断疑生信。

但是又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你看,说实在的,有时候这个问题呀,一个比一个麻烦。你说这散心能不能除罪呢?你说不能除罪吧,他念着念着,就怕往生不了了。你说能除罪吧,他就不再摄心念了,反正就晃晃悠悠的就等着,有这等好事,我就不用努力了。所以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自己的根性,各种各样的相应。

但是呢,经典里边明说了,散心,“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就是说,散心是除罪的。摄心念是八十亿劫,散心念是六十亿劫,一念灭六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是不含糊的。但不定往生,是不能保你往生。为什么呢,“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就看你的这个佛念和你的业力念,哪个能够占上风。可是问题是佛念,为什么我们这一世还达不到一心不乱呢?生生世世积累的力量不够。

问题是我们的业力,这个妄念,无量劫来积累,已经自然而然就形成一股三昧劲。所以你说这两个,跟他真妄相攻的时候,散心的力量不够。因为散心就代表着你完全没有摄住,一定会有业力的成分,妄想的成分。那就看他们俩个打架,谁占上风了。

所以这里才讲到的说,不定往生。不定往生,大家也不能理解错了,有两种。一个是,不定,肯定不往生,也许往生。另一个不定,一定会往生,也许往生不了。但是为了保险起见,那我们有肯定的,就不要修不肯定的。所以就摄心为好。不定往生。

“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这是《华严经》里边讲到的说,我们无量劫来造的罪,虚空,假如果这个罪业有体积的话,虚空都容不下了。

你说虚空容不下了,你积的罪太多了,那你这一念光明心就不能够揭竿而起了,拿不下这个江山。所以我们往生西方呀,真的就跟打江山一样。看能不能打得过这个净土江山。

所以说,你看,“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这就是不要你散心灭的那点罪了,说就算你能活一百年,一天雷打不动十万佛号,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念念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但是我们所消的罪,还跟手上的这点土,地上抓一把土,手上这么个百分比,没有消的罪,跟大地的土一样多。

你说我们一念无明启动以来,造了多少业。一卯扣一环,扣着扣着到现在已经扣到六道里面,六道里面又有六道。这个微细的这种业力已经,各种各样的这种现象了,不断地推陈出新,这都是业力。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所以说呢,最最保险的是什么呢,“唯念至一心不乱”,要向一心不乱努力。曾经有念佛念的得力的居士,为了,这是民国年间,别人干扰他,也在道场里面护持。护持呢,不想打岔,就把自己反锁在寮里边念。

念着念着,大殿有个响动,他的心念跟着动了一下,说这个,以为大殿有什么事,就这么一念跟着一走,就从寮房里出来了,就到了大殿。等回过神来的时候,色身就在大殿,本来是自己把他反锁在寮房里。你看这个心性有多灵。万法本来就是空,念佛,净念相继,有多厉害。

所以说,“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就像一个非常矫健强壮的一个壮年的这个男子一样,“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三军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和无明烦恼,三军。三军包围,也能够突围而出。

所以说,众生呀太难度了,十分刚强,逼的这祖师老人家也是,一会儿说出去一会儿就拉回来,一会儿拉回来,一会儿又说出去,生怕断了你的善根,灭了你的信心。

虽然说念念灭生死重罪,又说你还是尽量念到一心不乱,不到不乱不保险。可是这么一说呢,又害怕说,你觉得不乱不了了,就彻底不念了,又往回说了。

大家来看,“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就是哪怕你,虽然没到一心不乱,没有一天十万,但是你念一声也不白念。哪怕一念都不白念。为什么呢,“如金刚终不可坏”,讲到“佛世一老人求出家”。这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一个人来找佛陀出家,结果,下面的五百罗汉,都用罗汉的神通去观,八万劫就没见过他跟佛结过缘,种过善根,罗汉的神通可以把前生后世的远近,可以观到八万劫的长短。

过了八万劫,他就不知道了。所以说,你看,“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

就是这个人呀,你们八万劫,罗汉太短了,看不清楚,只有佛的佛眼圆明,才说了,这个人无量劫前,曾经是一个猎人,打猎的时候,碰到老虎了,老虎追着他,逼着他,吓坏了,往前跑,跑的跑的,爬上树,这个说,哎呀,终于老虎够不着他了嘛,松了口气,念了一声,南无佛。就这一个金刚种子种下去,说正好碰到释迦牟尼佛成道的这一世,因缘和合,度他出家了。罗汉们都觉得他根本没有出家的善根,连学佛的善根都没有,结果只有佛观到了,已经成熟了,最后还证了罗汉果了。所以说“岂不信哉”。

最后这一段,是祖师爷的,也是一个血泪心,掏心掏胆的话。你看“伏愿缁素智愚”,正好应咱们今天的景。什么叫缁呢,缁是什么,素是什么,就是在家和出家,白衣和僧众。智愚,智慧高的,根基不够的,都在念佛法门所摄。

你不要落下自己了,但凡有这个因缘。你看,“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这块儿就是,经典里面讲到的说若一日至七日,阿弥陀佛临终现在其前。就是这个法交代完了以后,你看,蕅益大师讲的也特别多。后面我们要看这个经典里面,释迦牟尼佛也是在这段话讲完了以后,把六方佛,代表法界诸佛出来给做印证。这是有深意的。为什么这段话最关键。

所以蕅益大师都讲到了,“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也就是说,你不要认为难的,反正大家修吧,人家厉害,出家人修吧,我不行。或者他厉害,他能诵经,看得懂经,我听不懂,什么也不知道。不要这么想,不要认为难而于己无关,就不管它了,与你有份的,这辈子真的能往生的。

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不要认为就念一句佛,谁不会,就懈怠了,不管他了。又去,目光投向另外的所谓的高妙之法,反而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为什么呢?就是不要因为好像说谁都会就藐视净土,反而你失去大利益。

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不要认为深邃,你就不敢去担当。大家要知道,这四句话,其实说透了一切修净土人,乃至一切修行门法门的行者,最容易犯的四种病,摄尽无遗了。无非就这四种形态,我们对于净土的态度,无非就这四种样子。

所以从这点来讲,后面讲到,“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没有这个则。这都已经说,把这话已经劝诫到极处了。希望大家能承担,到此为止。

下面我们再来看,后面一句经文。讲到,“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再一次劝愿,叮咛舍利佛,其实也就是,一切能够听闻到《弥陀经》的众生。

“我见是利”,这个话是最要命的了。诸位,不要轻轻的把它读过去了。什么叫做“利”,什么叫做“我见”?你要知道谁见呀,不是我们的肉眼凡胎见,也不是六道里面的天人,所谓的天人有点天眼见呀,连罗汉都见不着,菩萨都不能见全的事,只有佛在这里彻底见了,所以才叫佛眼圆明。

大家听过这个词叫“佛眼圆明”。“圆”是什么呢?圆满的,彻见的,就是不会落下一点点。“眀”就是明了的,遍知的。所以这里讲到的“我见是利”的“我见”就是,只有佛才能叫做真正的叫做见,能够看全嘛。那么只有真正的见,才能见到真正的利。这个我们也要透过来。你看不全,你就不知道真正的利在哪儿。

这是净土最要命的关口就在这里。所以上一讲跟这一讲特别重要。为什么呢,你看,“我见者,佛眼所见究尽明了也。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所以大家要知道,真正的才能见到,佛见的真见才能见到的真利,真正的功德利益。

这个功德利益啊,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见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那一刹那开始,就想让众生得道。一切的教法就围绕着这个事展开,一直说到今天,一直说到这部经,才算见了眉目了,把这个无上的功德利益,说了一句“我见是利”。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世间人也总是要贪便宜呀,为什么常有个词叫蝇头小利,蝇头小利就是得小利就失大便宜。

世间法如此,我告诉诸位,出世间法亦复如是,你要敢去承担这个利。什么利,就赚大了。就像我们买东西,你去打个折,我常说十块钱的东西,你打个九折就九块,打个八折就八块,好像觉得赚了,得了点利,这不叫利,十块钱你用九块八块七块五块四块买来都不算利,十块钱的东西用一分钱就到手了,这才叫利。三大阿僧祗劫积累出来的成果,他能一念就让你顿超,这个才能叫“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所以虽然前面,你看蕅益大师说了说,横出五浊,什么圆净四土,又说直至不退位,我相信法师们可能听到,特别是今天头一天坐这儿的,或者坐了几次的居士都不知道,这什么五浊,什么圆出,横超,搞不清楚,不要紧。我告诉大家,这个“是利”重在后面的这句话,你记住就行了。

什么呢?“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这接着我们上一讲,大家记住了,所谓的“我见是利”是针对哪一句呢?“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是这个利。就等于说,你其他的上面的听不懂不要紧,你一定要搞清楚,就是这个利益是什么利益呢,就是人在生死之际最关头得不利的时候,他来给你利。

就这一招才迫使十方诸佛只能赞叹阿弥陀佛,为什么说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呢。我们九品,你搞清楚搞不清楚都无所谓,反正都能得度,彼岸光明自在解脱,你也不知道有多么好,但是所有的功德都取决于,你能不能登到彼岸,最大的利就是阿弥陀佛给保任你能够登,我们现在凭自己力量能不能登都不算数。所以才这里成就了一句说“我见是利”,是约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的。

大家来看,“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为什么呢?大家要知道,我们这会儿,活着的时候,还觉得我要做主,我有个主意,我今天弄个想法,这都叫力,虽然是一种妄想,他也是力。平常他的力量大,这个人强势,那个嘛,软弱一点。但是不管怎么样,他都有一种主宰,自主力,我执。

一弄点什么事情,我得使劲跟他弄明白弄清楚,这些都算是力吧。活着的时候,能使得上这个劲儿,有劲儿。但是大家要知道,一旦四大分离的时候,你使不上这个劲儿,没有劲儿了。你自己练一练,病的时候,刚睡起来的时候,还没伸懒腰的时候,你都觉得跟活灵活现的时候休息好的时候都不一样。

所以说这个时候,为什么呢,因为第六意识做不了主了。人死的时候,第六意识要往开化了,散了。这个时候由谁呢,谁都由不了了,只有第八阿赖耶识里面习气在那儿乱发,我们说的群龙无首,群龙无首就自然天下大乱。永明延寿写过《宗镜录》里边就形容这个关头叫做乱心位。

什么叫“乱心位”呢,就是国家里面皇帝没有了,只有乱臣贼子,就是谁这会儿瞎弄一下,有可能他就把这个国家就搞走了。所以说这个时候就是行愿品里面讲到的说,到最后一刹那,诸根悉皆坏散,一切的威势什么外面的物质都没有了,只有善恶种子一时顿现。所以最难得力,没有办法,兜不住了。

就像大坝一样,决堤了嘛。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大家看,“无论顽修狂慧,懡㦬无功。”这是指的什么呢?有这一类人呀,他但有事修,这一类说实在的居士同修里面比较容易显现,就是战战兢兢地一天把自己逼得非常累,就是不知道多少功课,生怕完成不了,念佛怎么就一直念得没有把握,还是觉得。这就属于什么呢,顽修。理上不明,不通透,或者说你的信愿不透,念佛不得力。

那么还有一种说,狂慧是什么呢,这个有可能在出家人里面比较多,就是说但有狂解,没有实行。这说到这儿了,我也自我对照一下,我可能就是典型的这种。但有狂解,实行跟不上。那么这样的这属于说一种人,属于什么呢,顽修狂慧,这属于懡㦬无功,就是说你这说实在的都算不上什么修行人,没上道。

那倒先搁着,哪怕已经上了道的人,大家来看,“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这是指的什么呢,已经上道得利了的,不入流不上道的就不论了,已经相应了的,悟了的,功夫恰当,悟门深远就是已经功夫恰当,那么一定超过狂慧的这一类,有了悟门深远了,已经超过顽修的这一类了,已经不在前面讲的这一此列了。

可是还怎么样,“傥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问题是什么呢,你烦恼没有断,习气还在呀,这个习气里面最麻烦的就是淫欲心呀,由不得你的,牵着就走啊,黑白无常就是它变的呀。所以说为什么我们前面给大家讲到苏东坡,都是五祖戒的后身了,后来印祖评价他说,确定他没有证到预流位,就是初果。

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知道初果圣人,就是证罗汉果的初果圣人,任运就持戒,五戒是决不(犯),哪怕说投生示现成一个在家人,七番生死,也决不会,宁死也不会犯邪淫。这个他一定是清净的。他去比如说他这辈子当了农民,耕地呢,那虫子自己就离开四寸,也不会犯杀。

只有这样的,这叫做道戒,不是偷盗的盗,是道行,他的道行到了这儿了,自然而然就把这个戒清净带出来了,不像我们凡夫刻意去守持了。那么苏东坡等到他这辈子的时候,印祖就说了,他还去烟花柳巷去跟妓女去谈欢作乐去,那就确定他还没有证到初果。你看看,所以你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这已经是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就是即有悟境,又有实修,还是不行呀,脱不了干系,抖不利索。

那你想想前面讲到的说,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没有力呀!有的厉害的祖师爷,修行者,临终的时候已经修得非常好了,到了什么地步了,大家知道,六欲天童次第接引,他都不去。六欲天呀,四天王天,兜率天,夜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的,化成青衣童子拿着莲花来接引,让他去享天福,不去。

人家能做主,我们做不了,我们现在还六欲天童来了,见个好的画、山水就马上就走了,你能做得了主吗?见到庄严的佛像马上就叹为观止,做个梦有个瑞相就欢呼雀跃,人家那可是活生生的神仙都来了,不去。怀玉禅师,我说了要金台来接,你怎么来了个银台,都不去,就这么牛,这才叫做主,所以我们做不了主。

你看这里说什么,“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什么意思呢,此前讲过嘛,永明延寿禅师做的《四料简》,这句简是其中的一句,是针对哪一类的人说的呢?有禅没净土。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为什么?十人九蹉路,当然这个蹉后来有好多错解的就是认为蹉就是以为错了,有的还把它用作十人九错路,这个也错了。

蹉是什么呢,绕远的意思,就像我们蹉跎了岁月,什么伤透了情怀,绕远了,本来可以直接就到,你绕了那么多弯,所以叫十人九蹉路。不是会认错,那开悟的大祖师就不会认错,怎么会认错。但是九蹉路蹉在哪里呢?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蹉在哪里呀?我们做一个猜想,因为我本人当然也没有开悟,就做个猜想。

为什么听祖师们说,最难的修行在哪里呀,在开悟之后。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说,阿弥陀佛,说真正难的修行反而在悟之后。那我们想一想,比如说开悟了,只能任运了,一切法皆是佛法,不能有违了,不能刻意了。那问题是假如果你阿赖耶识里边过去的杀业种子现前了,你杀还是不杀呢?你不杀又障道,为什么,因为该你杀了你不去杀,你会障道,在妨道。问题是你一杀,你是个道人,你给世间人表了恶法,那怎么办呢?所以很多祖师爷开悟了他还往生不了净土,为什么?他随着他的这个习性,这样那样,哪儿都去了,有的祖师给自己授记,下辈子是庙跟前的牛。

所以前面我们要联想到为什么祖师爷说,你如果不劝人修净土,开悟了以后再不劝人修净土,就保你没有悟。因为什么,因为悟太显了呀,而且这个显露一旦开悟了以后,他只能由着它显了,生一点儿躲,就不对。那杀盗淫妄怎么办呢?来了。所以这个我也不知道啊,大家做个猜想,这一段话是我这么猜想的,没有教证。但是倒是说十人九蹉路的例子呢,倒是很多,十人九蹉路的例子。

你看,“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做主宰,佼幸颟顸。”就是说不要说一般的人,修得深的人,乃至入了圣的,就是初果是预流,入了圣位还有七番生死。要知道这七番生死在轮回的时候呢,有可能他还出了胎还不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还有这样的,可能修着修着半路才接上的,反正这七辈子生死还得了,所以说岂容你强做主宰,佼幸颟顸。

这里讲到了宋朝还有一个叫草堂青禅师,草堂青,草堂青禅师已经修到老和尚了呀,一辈子的道行,大家知道。有一个姓曾的一个老妇人,他们家是大户,就护持供养他。当然我们宁愿相信这老和尚也是给大家表法的,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千古的有名的公案,老和尚感恩说,唉呀,老僧将来与夫人作子,也不知这老和尚也不知道为什么说,将来我到你们家给你做儿子去,就这么说。

结果呢有一天,这个曾家的家里有妇人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到庙里看草堂青祖师爷的时候,坐化了,就在同一个时间段。坐化了以后,生的儿子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曾鲁公。你看,前世为僧,福慧双修,一辈子的修行,辛辛苦苦,换来,娘肚子里面出来以后,少年就登科,少年就登科哦,官至一品宰相。

为什么人家说,山中无衲子,朝里无宰相,都是修来的。可是官至一品宰相,但是,一世修行就换了一世的高官厚禄,下辈子怎么办呢,太可怕了。你说一辈子享完了,就完了嘛,下辈子怎么办。所以这里就是指的阴境若现前,身不由己,心不由己。

唐朝也有一个,惠林寺的一个沙门叫圆泽法师,圆泽法师也是一位已经有修有证的一个大德。他跟一个隐士叫做李源呀,两个人交情非常好,这个李源呀,他的父母亲被唐朝的安史之乱,安禄山的时候给迫害,所以他呢,也就看破世间了,又不能出家,那就住在庙里,当了个隐士。

两个人呀,大概就是也喜好这个,平常呀,对对禅机呀,吟诗作对呀,品个茶呀,到处去参,朝山拜海呀,就干这些事儿。两个人到一起呢,约的说要去朝峨眉山。峨眉天下秀,大家有四川的法师或者去过的,青城天下幽,真的是那一片那确实是好。一听,我们现在一说,去朝山朝山,其实就是玩去了,哪里朝呀,朝到庙里边砰砰砰磕三个头,所有拍的景片都是外面。那么这两个人约好了,一个要走水路,一个要走旱路,就是这个居士呢,他要走水路,为什么,他不想走陆地上,不想路过京城,因为他是家里面被害了,不想路过京城。那么这个法师,圆泽法师呢,他说咱们走旱路,不要走水路,他已经有点观到这个因缘了。那没办法,拗不过这个居士,好吧,两个人就走水路,沿着水路走走,走到有一个地方,水边一个女的,妇人在那儿洗衣服,在水边,挺着个大肚子,怀孕三年都没生出来。

圆泽法师一看,这就是他下辈子的妈,因缘和合到了,绕不过去呀,就跟刚才说杀还是不杀,投还是不投呢,死还是不死呢。开悟了呀,都能够看到,观到这个因缘了,只好死吧。再为了度这个居士,还说了,我说不走吧,你非得走,现在这个怀孕三年了,这个因缘和合了,我要投胎去了,说投胎完了以后,你去他们家找我,我以一笑为凭。就是我到时候笑一笑,你就知道确实是我转到他们家了。

果不其然,还又多了一句话是,十三年后,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就等于说授记了两世的因缘,这一世呢,投胎进去了,一看家里给报出来,果不其然,这个李源一看这个小孩给他,诶,张嘴一笑,就知道是他投进去了。

投完了以后呢,又夭折了,夭折了以后,十三年以后,如约而至,到了杭州天竺寺呀,那谁都知道,杭州不是有三天竺吗,天竺寺外,碰到一个手把着牛角的一个牧童,出来了,跟他相见,又转了,十三年又转世,又转到杭州了。

当时给他说了一个偈子叫什么,“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咱们两个那会儿一块儿天天吟诗作对,把那日子过得美好的,莫要论了,不再说了。

“惭愧情人远相访”,曾经一念的情见呀,勾着他就不断地轮回。“此身虽异性常存”,虽然生生世世隔了世,投了胎,转了世了,但是佛性不昧。说明还是成了道了,可是,成了道又怎么样呢,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如果把这个成道的功夫、平常修行的劲儿,用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上,保证上品上生,一了百了,所以这就叫“岂容强作主宰”。

那好,话锋一转,“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唯有啊,祖师爷们的用词,确实用心良苦,唯有,只有,就是最后一步路,只有这一步,特别是末法时期唯一的路,仗阿弥陀佛的力量,仗阿弥陀佛的慈悲大愿,定不唐捐。唐捐就是不会白费功夫的。“弥陀圣众,现前慰导。”

你看说的,弥陀圣众,现前慰导,还是那个临命终时,现在其前。“慰”,就是安慰,安慰你就不会乱了。“导”就是引导呀,那你就不会认错了。“故得无倒,自在往生。”所以说这一句经文的核心之处就在于,“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这儿,脱口说了这么一句“我见是利”的所以然。

一切什么四土、三不退,什么圆出五浊什么的,这只是然,所以然就在这个上面,就在这个上面,你这个法门再好,对不对,你这个法门说得再怎么出色,问题是整个法门的关键点,赚在哪个部位你要搞清楚,就在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在其前,就在这个部位,这才叫登彼岸。

那好,下面又开始问了,又关于这个又问了,“问: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为胜,何也。”你看说一千道一万地说,一念心性无自无他,还是要在自上他上做这个文章,不开窍嘛。你说说了多少心,说了多少性,他还是认为心性就是自。这个问题的错误之处在哪里呢,就认为心性就是自,“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

那么心性既然是自,他一定同时认为心性绝不是他,就有了我见人见,就不在佛相应的念中了。所以蕅益大师这里讲到的,这个法门的根本见地就是自他不二,平等一如,不管自力和他力,不要管了,唯有一个力,就是信愿持名之力。浅见的人就喜欢在自他上做文章,所以蕅益大师说,“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

你看,他即是自,自即是他。你说他即是自,自即是他,还哪儿来的自哪儿来的他嘛。你要说是他也行,你要说是自也行,你不要在自他上论,就看你的信力愿力,这个力出来了,你说自也行,说他也行。

你仰靠他力,已经把自力全部调出来了。你自力怎么调出来,就看你彻底有没有靠给阿弥陀佛,所以哪儿有自力他力,皆是力而已了。

“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一针见血给点出来他的病犯在哪里,就是在自他上做文章,自他见不忘,所以,蕅益大师为关于这个自他上面,他也开示过,在圆通章文句里边呀,他就讲过,说念佛呀,有念自佛,有念他佛,有自他皆念法,他分开这么讲,因为有的人侧重自,有的人好听他,有的人贪心比较重,他就一样都不想忘,那祖师只好应这三种根基。

实际说白了,念自佛就是我念弥陀,关注点在我;念他佛就是弥陀念我,关注点在弥陀;自他皆念就是说自也是弥陀,他也是弥陀,只管念,弥陀为自就念念弥陀,弥陀为他就念念弥陀,自他不二,只不过念的时候,他佛,所谓的他佛,来显自佛,自以为是的自佛。那么,自佛显现的时候呢,他佛也融了。他佛成就的时候呢,自佛也化了。没有自,没有他,唯有南无阿弥陀佛,就这样。所以说,却成颠倒我见。

“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倘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这段话比较深邃,什么意思,就是说,理上你悟不明白呀,你就老老实实依事行,依事相上行得到位了,理就明白了。你离开事相上的信愿念佛,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不去这么干,就是保准你没入道,所以这里才叫做“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就是后面的这个断恶、生善、第一义悉檀呀,你想入到这个法里边,全要在世界悉檀,就是我们现前生活中的事上来体现。

你只有相信这个事情,相信有极乐世界,特别心诚,每见阿弥陀佛,见了就礼拜,读诵弥陀经,这就叫世界,就生欢喜,生善悉檀。在这样的情况下呢,你一定会厌离娑婆,这就叫断恶。为欣求极乐,想着极乐世界,想去,就叫生善。那么一旦这个法门成了,就叫入第一义悉檀,所以这里才讲到的说:“后三益事不孤起,倘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就是这个意思。

“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说只有你从这个事相上执持名号,慢慢地悟到这个所谓的理持,从事持悟到所谓的理持名号。可是我们上一讲也讲了,不管你事持理持呀,都得持。所以说,持到一定的地步,弥陀圣众现在其前的这个法呢,就是当阿弥陀佛现其前的时候呀,我们现在光想说阿弥陀佛来了吗,其实从来没细想过,他来了会怎么样,反正我很少想他来了会怎么样,可是我们猜想一下他来了会怎么样。

像《无量寿经》里面,当时给阿难说,你好好把衣服整治一下,想不想见西方三圣,然后,阿难说想见,就顶礼。结果释迦牟尼佛就把西方的胜境现给他看,西方三圣,劫水弥满一样浩汗,整个光明遍照。大家想想,如果我们的肉眼凡胎能同步见这个吗?他不是肉眼凡胎的境界呀。所以一旦这个境界出现的时候,也许说明我们已经不在肉眼凡胎上了。

所以大家要想想,假如果佛来了会怎么样,我们会怎么样,你不晓得的。所以想想,如果我们信心不足,愿力不够的话,胜境现前了,你要发狂的,要神经的,你受不了。那么这里讲到的,你看,为什么,这里跟这个法有相关的,“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是同步的,阿弥陀佛来现前的时候,你的心性也就即刻彻见,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所有的法,你看都在一个线上,不会乱,只要你把它通透过去。

那么这里讲到的,“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说虽然你往生彼土,好像到了他那儿了,可是依然成就的是你自己的慧身,不是从他那儿真的多生出来一个东西,是你在那儿生的,本有的慧身。

法门深妙”,这是最后的总结,大家想法门深妙呀,这个“法”就是佛所说的这个净土法;“门”就是你能不能够入这个净土门;“深”就是根本不可测度;“妙”就是妙不可言。法门深妙。

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就是你只有信的份。你说什么叫“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容不得你思维,容不得你讲理,甚至容不得你不信受。你说为什么叫做破尽一切戏论,就是你不要乱说、乱道、瞎说、瞎想了,没用。为什么呢,你比如说,到底有没有净土,咱们设想一下,到底有没有净土?你敢说有呢,还是说没有呢。

你说有说没有,都是多余的,诸位同修,净土就在那儿。你说有没有都是多余的,根本没用。说有,它一直就有,还用你说。你说没有,它一直就有,根本你说了不算。这就叫“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你说能不能够往生?那你给我说说为什么不能往生,你能给我说明白吗?你说信这个法,相应这个法,入这个法,那你不信不相应,你有什么好的理由,你又说不上来呀。

因为我们的现前法,也是没有戏论的。有没有阿弥陀佛呢?怎么没有,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还说有没有。所以大家要知道,净土法门以什么为宗呢,以超情离见为宗,就叫净土宗。就叫净。什么叫净呢,干干净净的,一念都不要生了,就叫净。净土又叫净度,净极则光通。

后面讲到,“就是只有,“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大家要知道这四位什么人物,马鸣菩萨是西天的十二祖,我们西天东土历代祖师,必然要礼他的。《大乘起信论》是整个东土一部宗经论里边的最佼佼者,是他作的,他写的,叫马鸣菩萨。讲法讲得马都叫起来了,赞叹欢呼,所以叫马鸣菩萨,就这样的人。

什么叫龙树菩萨呢,号称八宗共祖,释迦牟尼佛以后的第一人。《华严经》是他从龙宫里面取出来的,就这么个角色。这是西天。什么叫做智者呢,叫东土释迦文,就是咱们中国的释迦牟尼佛。天台宗是他开创的,五时八教是他所提出来的,天台三大部是他讲的。现在还在天台山的智者塔院,肉身还没有坏。就这么个角。

什么叫做永明延寿禅师呢,大家要知道,我们现在说阿弥陀佛的圣诞,其实是他的生日,知道吧。为什么说是他的生日呢,因为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当居士的时候,就把所有的钱拿去放生,最后把国库里面的都放了。结果要押着他去斩头,放到西湖了,斩头押送过程中,他高兴得要命说,哎呀,我终于可以往生了。

结果皇帝听到他一点都不害怕,又说把他放了算了吧,出家为僧。后来圆寂了以后,地狱里面的阎王老子,每天把他的像挂在那里给他磕头,就是这么一个角。大家想想,这四位,这个法,这些人如此演绎,这么表法,为什么蕅益大师在这里才讲到的说,只有这一些人才能“彻底担荷得去”。这也是蕅益大师彻底的一个衷心相告啊,就是这样的婆心切切来陈白敬告,敬告什么呢,要承担这个法。

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大家来看,“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就你就去说吧,去理解吧,去讲,怎么讲得通,怎么讲得透吧。这里讲到的世智辩聪 ,所谓的通儒禅客,通儒禅客,就是好说时妄谈般若呀,论点公案呀,没有实际的去坐一坐,参一参的,跟老和尚被修理出来的这种真根性,他就坐在那儿光站着说话,这一类的就叫通儒禅客,还又懂点儿儒家的道理。那这一类人世智辩聪就是典型的就是精明,通儒禅客就是尖酸。世智辩聪就是烦恼,通儒禅客就是见解多。世智辩聪一定福薄,通儒禅客一定慧浅。福薄了一定业重,慧浅了一定障生。所以一系列就确定了他,尽思度量,愈推愈远

还不如什么呀,大家看,我们一定要发愿做这么一个人,“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还不如老老实实相信阿弥陀佛,我这辈子就要往生,我什么也不懂,我甚至连个《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我都看不完,我就看《弥陀经》,能念能背下来,这辈子就往生。

还不如这样的人,为什么呢?“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我打个比喻,就跟蚂蚁,蚂蚁喜欢吃什么呢?吃蜂蜜。那我们现在说到一个人的话,哎呀,你认识这么多的字,可以写一个盖世文章,才情出众,这好像是很有智慧啊。那人家怎么潜通你这个智呢,蚂蚁都不识字呀,你给它用蜂蜜写个字,它喜欢吃蜂蜜,它就循着这蜂蜜咬,在这个树皮上,比如说蜂蜜在树皮上写个字,它跟着这个蜂蜜咬到树皮,咬完了,这个字就成了。你说它识不识字呢,大字不识一个,连人是什么都不知道。

你说它有没有写成呢?你还没有写成,人家写成了。这就叫做“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虽然不识字,不会写字,但是最终人家先成的字,这就是为什么在咱们的视野里边,很多老菩萨一辈子行善、积德、不争、不斗,老老实实念到最后,子女也放下了,财产也放下了,老伴也放下了,就利利索索,还给家里通知了,一拍走了。

那你说,真正讲到“我见是利”这才叫得利了。所以说这一辈子要是到不了这儿,怎么办呀。这眼看着就一天比一天死期临近。

蕅益大师说了:“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分明以佛言佛音,印定此事。岂敢违抗,”这才讲到说,我见是利,印定,确实。岂敢违抗,岂敢不信。所以说可怜之人才不能够,“善顺入也哉。”讲到这里正宗分就结束了。

下面就是流通分里边,你看,“信愿持名一法,”我们前面也讲过了。“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这里特别讲到说:“诸经纶中,亦有横义,乃随断惑浅深,即于同居见上三土。是则约证名横,约断仍竖也。”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稍微贯解一下,否则有点儿难。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咱们这儿的经典中也讲这个道理,叫做横超。那么这个横超是怎么横超呢,就是你断烦恼的时候,你断了多少,断到一定的水平了,你就能从凡圣同居,从娑婆世界见方便有余,或者实报庄严,这叫做横超,也可以论。可是如果从断上面也叫做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没断到这儿,你可见不着。

断一分,见一分,见不着这一分,说明这一分就没有断,这叫做竖。衬托说极乐世界人家是什么呢,你在那儿,你的烦恼没有断,你就能见。就是你的烦恼没有断,罗汉的烦恼全部断,你们俩见的一模一样,这才叫横超,是这个水平。

所以说,“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为什么要说这段话,就是要引发出后面,为什么这么多的佛出广长舌,这么多的佛出广长舌。这法界如此大的一宗子事,何以故。在华藏世界海里边,他们都出动了。

你看看我们这段时间,就咱们普陀山普济寺传个三坛大戒,那我们洒净呀、庄严道场呀,礼忏的时候,你看发出去的视频,大家都欢喜赞叹。为什么,庄严呀,出动了呀,龙天欢喜嘛。名山道场,又成就僧宝,一羯磨的话,这就又魔宫就震动了呀。就这么点,三界内就这么点事,魔宫就震动。你想想,十方诸佛都出动来证成这个事情。他们为什么,唯佛境界,所以必须佛来说,唯佛佛才能流通。也就是这个法,是由他们来流传沟通,你只能入、信、往生。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舍利佛,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为什么第一尊佛,特别有意思,叫阿閦鞞佛呢?因为信净土的人,必须有一个功德,就叫不动,信愿不动。所以东方为诸法之首,阿閦鞞就是不动的意思。我们把这尊佛号给大家讲一下。

后面的话,因为佛号,每尊佛他有他的缘起。佛号怎么来的,像我们八十八佛忏悔文里面,也是这样子的。就是说有可能是你因地修的法门,有可能是你成佛了以后所得的这个瑞相。比如说,相好中的哪一相比较突出,或者你愿力中度众生的哪一愿,比较发挥得究竟等等,诸如此类,都是佛佛都是功德一样,都有无量功德,但是佛号就是从这个,你比如说须弥光佛,就是他发的光就像须弥山,自然而然发挥出来一样。

妙音佛,就是他的声音宣流,法音宣流,殊胜第一。所以这些,我们就是不再细讲了,佛号不再给大家细讲了。后面的这个《要解》里面也没怎么讲,主要是我们看一下。这一段流通分中,就可以看出来。

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从中可见,这部经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说,才叫《佛说阿弥陀经》,十方三世诸佛,异口同音宣说《阿弥陀经》,故说《佛说阿弥陀经》。而且开始说,一个舌头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印证极乐世界真实存在,净土法门确实不虚,确实有人在临命终时,与大众围绕现前、人前接引,就是这么回事。这里把它放在诸佛赞叹这一系列的连贯中。

我们今天还有一点点内容,就是要解一下,为什么后面,蕅益大师讲到的说“不可思议,略有五意因为这里不是讲到当信,这是一个叮咛,当信是称赞,随喜赞叹,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说为什么叫不可思议?

虽然这五个方面,其实我们在前面给大家讲的时候呢,也有所提及,也有所发挥。

第一个,“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我们这里讲到的,为什么这个横超法,不在断惑的这一条道上论有没有得道呢,因为不思议。横超三界不思议,就是说不分别,不在断烦恼,不在得菩提。因为一旦入这个不思议境,就烦恼即菩提,这就叫横超。这是第一不思议。

第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也就是说西方净土,哪怕是说凡圣同居,为什么说“非由渐证”呢?不思议的话,只要我们入不思议境界,当体即是常寂光土。所以称之为非由渐证。

“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大家想,为什么叫做不假禅观诸方便。如果你要禅,你说要禅你就得入定,对吧。你要入这个禅,就有入呀,有入就有出呀。你说要修观,你就得起呀,要起这个观呀,有起就有落呀。有入有出,有起有落,皆是思议法。所以说,一句佛号本身就是不可思议,叫“但持名号”。这是第三不可思议。

第四,“一七为期,不籍多劫多生多年月。”这个法非常妙。上次我在普门讲堂的时候也讲到,《中论》里面的观时品这一品,就讲到说,为什么说一日七日,最后联系到一心不乱上了。

大家要知道,执持名号这七天中,如果你能够相续的只有念念佛,没有自己的凡夫心念思议起来,那么,这里就是打保任能够入到一个什么呀,一心不乱。但是这个一心不乱,也不是我们现在思议出来的一心不乱。为什么?因为你入到一心不乱的时候,为什么叫一心了,因为已经没有七日一日的概念了,甚至一年七年也没有了,一辈子七辈子也没有了,一劫七劫也没有了,为什么?无量劫来就只有这一念,没有第二念,大家知道吗。只有这一心,没有第二心,所以本来就是一心不乱,你想要乱到第二心都没有。

由这个法上,所以说不籍多劫多生多年月,叫不可思议。只有一念,没有二念,你还怎么思议呢?

第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这个圆顿圆满的大法,你就只有去承担,一心护念。这一切都是弥陀的大愿,现成的法,不必你去多操多余的心,所以称之为不可思议。

好,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好,感恩诸位,阿弥陀佛。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