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
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妙法莲华经玄义》。大家看到这个课本,上次我们讲到这个开合,下面这一段是讲,一实谛跟十如之间的关系。
一实谛合十如者,一实谛怎么跟十如相合呢?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下面说了,一一法界皆具十界,我们不是说有十个法界吗?从佛法界一直到地狱法界。十法界每一个法界之中又有十界,十乘十就成百界。我们可以理解,就像我们打个比方,拿人法界来做个介绍。我们人中有佛,比如说我们释迦牟尼佛,是在人中成佛的,是吧?他是以人身成就佛道的,是人中之佛法界。他本身是人法界,但是他实际上是成佛了。
那人中有菩萨,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四大菩萨、五大菩萨、无量菩萨都来助佛宣扬。还有缘觉,像大迦叶尊者属于缘觉。其他阿罗汉就不用说了,声闻,声闻法界。至于其他普通的众生嘛,也就属于算是六道众生吧,人法界里面就有六道。人中有天,你要修十善,你就能升天。你要修五戒,你就继续还可以做人。但是你要是造十恶,下品十恶,这是畜生法界;中品十恶,什么法界啊?恶鬼法界;上品十恶,那就最恶的,地狱法界。
人也一样的,不要看他现在表面上暂时还是人,但是他现在所作所为,他的心理,他的状态,实际上已经决定了他,是跟哪个法界相合、相应,所以每一界都具有十界。跟人法界是一样的,其他法界也是如此。
当然有些人可能就有点费解,他说,师父,怎么,佛法界难道也会有十法界吗?佛已经成佛了,他不可能再去做凡夫众生,甚至也不可能退回到菩萨声闻法界去啊?但是大家记住,佛法界他虽然不会退转,但是他要去九法界里面度化众生啊!他还可以示现同九法界众生一样的这么一种身份,去度化众生。他并不是说一个人,我成佛啦,我永远就在佛法界里面待着,永远都是以佛的身份来示人——不是这样的。众生有什么样的因缘,需要佛以什么样的身份来度化,佛就变现什么样的身份来度化。
所以他十法界都可以去。他具有其他九法界之用,但是跟我们用不一样,他是什么呢?他是度化众生,他是为了度化众生去的。而我们呢,是造业。特别是在六道众生里面,你是造业,你是迷惑的,不自觉的。圣人法界,他是自觉的。其他声闻、缘觉、菩萨也不用说了,菩萨跟佛差不太多,只是没有圆满佛道而已。声闻、缘觉嘛,只要回小向大,最终也能成佛,也能度化众生。即使是三恶道的众生,他也可能得度啊!咱们不是地藏菩萨经常去地狱度化众生嘛!地狱里面的众生,有这么一种善根,他能直接从地狱里面出来,升天或者说解脱。他甚至比你解脱还快,也可能啊。但那种概率比较低,比我们人的概率低得太多了。比如说我们这里是百里挑一的话,他那里可能得百万里挑一,甚至亿里挑一都很难说,概率太低了。
下面说简却九界,但与佛法界同也,这什么意思呢?简却哪九界呢?把其他的九法界都排除掉,只与佛法界同。为什么只与佛法界同呢?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它这里说的是什么?一实谛。只有一谛,是吧?我们前面说有四谛,有三谛,有二谛,有一谛。实际上简单一点说,只有一谛。那么这个一谛就是什么呢?中谛。就是真如诸法实相,就是诸法实相。那么诸法实相,唯佛与佛方能究竟。诸法实相只有佛法界,只有佛他才能证得。所以为什么“但与佛法界同”,其他九法界就排除在外了。就说真正能够相应相合的只有佛法界,但是为什么说一法界具有其他的十法界呢?就是其他九法界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因缘,你自己修呗。你修到一定的程度,你与佛法界相应了,你就能与一实谛相合。
下面我们再看,简三种十二因缘,但与一种十二因缘灭同,前面是跟十如,十如就讲十界。再往下,四种十二因缘里面,与一种十二因缘灭同。与哪一种十二因缘灭同呢?四种十二因缘,我们前面讲过,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灭,而且是十二因缘灭,大家记住后面带个“灭”字。因为十二因缘有流转门,还有一个还灭门。这是讲的还灭门,知道吗?流转门是什么呢?是生死,是指众生。还灭门呢?是指解脱、涅槃。所以你这个一实谛它最高的成就,最高的涅槃,那就是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灭。
下面又跟四谛,来进行比较。简三种四谛,但与一实四谛同,四种四谛里面,哪四种四谛啊?我们再回顾一下。生灭四谛,不生灭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就是跟这个无作四谛,它是相同的。跟其他前面藏通别三种四谛呢?就不是完全相应了。一乘实谛只有是圆教,只有佛才能相应。
下面简七种二谛,但与五真谛有同不同,七种二谛,前面是藏教的二谛,还有通二谛,别入通,圆入通,别教二谛,圆入别二谛,还有一个圆教二谛。跟后面的别入通,圆入通,别二谛,圆入别,圆教二谛,它们之间的真谛相应。但是呢,它这里说稍微有个问题,“有同不同”。就是说有时候还不完全相同,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就是说,跟圆教的二谛是完全相同的,跟圆教入通二谛,基本上也可以说相同,没什么太大问题,跟圆教入别二谛,也可以相同,没什么问题。
但是别教二谛,别入通,跟这个一实谛之间是不是有距离呢?有差别,不完全一样。别教的二谛跟圆教的二谛相比,一个是究竟,一个不那么究竟。一个是究竟佛,一个不是究竟佛。别教的是分证佛,只能在圆教里面算分证,证得一部分。只有圆教的佛才究竟成佛,圆满的佛。
打个比方就说,十五的月亮,这是圆教。那别教呢?最多算是初七、初八,不得了了,十三、十四都算不上。因为它差得太远,就这个意思。
那么我们这里说也是,这个一真实谛,只有其中的五种真谛相同,但是又不完全相同,看里面具体的这个分类。与其中的圆二谛,圆入通,圆入别是通的,是同的。与别入通,别教二谛,这两种二谛,那就不同了,还稍微不完全相同。
好,下面,简五种三谛,但与五中谛同(云云),像这里面的话,也值得那个……它前面有同不同,实际上这里中谛也是有同不同,按我的理解也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五种三谛之中的中谛,实际上跟前面的七种二谛之中的后五二谛的真谛,它是对应的。因为三藏教跟通教都没有三谛,具有三谛的只有别教,圆教。通教的话还马马虎虎,还可以说得上一点的什么呢,可以别入通,圆入通。加上别教,加上圆入别,加上圆教,这五种三谛。那么我们再想想,这里面跟圆教的三谛之中的中谛,跟圆入别,跟圆入通的中谛,它是相同的。但是跟别教的三谛之中的中谛,跟别入通的三谛,实际上还不完全一样,大家明白吗?所以说,这里面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别教跟圆教比,它的中谛之间是有差距的。就跟说,别教的真谛跟圆教的真谛比,有差距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前面都已经讲过,涉及到这个内容了,我们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他为什么要讲这些东西啊?实际上天台宗他为什么要讲开合,又相互之间比较啊,有什么出入啊,有什么相同的,有什么不同的。实际上就是帮助我们去理解真正的佛法,我们在阅读很多不同的佛经的时候,实际上同一个概念,同一个用词,它有时候代表的意义不尽相同,大家明白吗?因为它说的是三藏教,它就代表是三藏教的这个范畴;如果它说的是通教的内容,它是通教的这个范畴;如果是别教,它只到别教为止;只有圆教才是圆满究竟,无所不包。这是佛教的最高的义理,最顶峰。
打个比方,这是真正的博士,最高学位。其他呢,别教相当于大学吧;通教呢,也就是高中吧;三藏教嘛,也就算是初中吧,义务教育。我们现在是九年义务教育,是吧,初三毕业,完事了,初中毕业,不算是文盲就可以了,相当于这个概念。那么你所学的这些知识,能跟上一级的这个层级去比较吗?比不了。初中跟高中没法比,高中跟大学也差得远,大学生跟博士也差得很远。
所以我们在研究不同佛经里面它是有这样子的,大家以后可以去看啊,因为天台宗有判教。大家看不同时期的,佛为了度化众生,他所说的一些经典,特别是有代表性的这些经典,他就能发现其中有这些道理。
下面,还有个无谛,言无谛不可说者,合十如,言无谛嘛,既然是无谛,就不可说。前面还有谛,还有个道理可以跟你讲。现在是无谛,就代表什么?不可言说。诸法寂灭,本来寂灭。
如名不异,即是空寂,言辞相寂灭,不可说示,即是十种皆如义也,就是它跟十如的这个“如”是相应的。“如”就代表不异,不改变,没有变异,也就是空寂的意思。
打个比方,什么东西才是永恒的呢?诸法性空。一切法皆没有自性,这是所有的法完全相同,永远不会改变的一个事实。这是唯一的一个真相,其他都没有真相。因为其他所有的外在的因缘都是可以改变的。你的生命有长短,你的相貌随着时间在流逝,会改变。你的财富随着时间会改变。只有这个空性,只有这个缘起性空这个性空,这个真谛之理,它不会改变。这就代表“如”。
“如”就是永远,我们说一如既往,是吧?如就是永远不变,也叫如如不动。佛教经常叫如如不动。我们佛的名字也叫什么呢?如来,是吧?本来就没有来,所以也就没有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就是如来。但是为什么还要加个来字呢?就是佛本身是已经涅槃的,已经证入佛道。他自己已经完全解脱圆满。但是为什么还要来啊?后面还加个来字?为了众生嘛!没办法。叫什么呢?所以又叫不来而来,乘如实道而来,所以叫如来。
虽然来了,实际上呢?没有来。来的是什么?不是佛的真身。佛的法身还需要来去吗?永远不会来去。来的是什么呢?应化身,只有佛的应化身才能来。我们能见到的佛像,基本上的佛都是应化身佛。释迦牟尼佛应现于世,所现的是八十岁这么一个时期,八相成道,度化众生。八十年一过,涅槃了。真正涅槃了、死了吗?不是死,是这个相没有了,但是他的法身,实际上一直存在,那是不生不灭的。就像天上的月亮,它永远都在天上挂着。能够映现在水中的月亮,这就是应化身。
所以说十种皆是如,所以为什么叫十如啊?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这十种法都是如,所以叫作十如。这十种法本来都是空寂的,都是寂灭的,所以叫作十如。别看它有种种相的分别,有性的分别,有体、力、作、因、缘的分别,但实际上本身来说,本体来说,都是空寂的。所以我们这样理解一下也好,别看我们每个人大家都有差别,实际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就这个意思。
所以佛教为什么说众生平等?你的身体跟别人的身体不一样,你的因缘果报跟人家因缘果报不一样,你长那个样,他长那个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的穷一点,有的富一点,有的聪明一点,有的不那么聪明一点,没有关系,只要经过努力最终都能成佛。这种差别都只是暂时的,这种差别都是比较细微的,跟你真正具有的这种佛性的力量来比,根本就不值一提。当然你得经过努力不断地修啊,你得成就你的佛,那才行啊!不成就的话,那这个差别就一直存在着。
所以下面说诸无明灭,乃至老死灭,其义甚深,甚深即无谛同也,这是讲的十二因缘了。从无明灭就有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就一直十二因缘的还灭门。从无明,这是根本,就是我们众生没有智慧,众生愚痴。所以首先要解决大脑的问题,就是心智的问题。
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心智开发了,有正确的心态,有正确的智慧,有正确的思想观念,那以后你的生命就会发生改变。否则的话,后面怎么老死灭、你这个生死轮回怎么灭?灭不了。这个灭就是代表这个无谛,无谛就是寂灭。所以这里也一直讲灭,这个灭了,烦恼息灭了,那么生死轮回最终也就没有了。生死轮回没有了,我们就回到本性空寂的、如如不动的这种状态了,所以与“无谛同也”。
下面说生生不可说,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说,即与无谛同也,前面是生生不可说,这里代表四种四谛了。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都不可说。当然最能与无谛相应的,应该是不生不生不可说。但是既然都说的是“不可说”,那就与这个“言辞相寂灭,不可说示”,它是相应的。所以说四教各有自己的无谛,大家明白这个什么意思吗?这个无谛是通四教的。但是真正这个无谛最相应的是哪一教呢?圆教,圆教才是完全相应。
下面说七种真谛皆不可说,最初真谛不可说者,如身子云:“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你看七种真谛也是不可说,这是说七种二谛了。把真谛说出来,为什么真谛不可说呢?因为俗谛可以说。真谛跟俗谛它是对应的。俗谛是说世间的因缘,种种事相之法;真谛是性空。那个是讲缘起,性空是不可说的。真谛叫第一义谛,也叫胜义谛,它是超越种种事相,超越种种言辞,甚至超越我们的思维,不能用文字,不能用语言,甚至不能用思维去想象的,那么一种超出这些范围之外的真理、真谛,这才叫……
所以说为什么叫不可说?首先就是举出第一个,三藏教的真谛,他这里举了一个例子,“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因为身子他本身就是声闻的代表,是声闻的第一代表了也是,佛弟子之中,声闻弟子之中他是排在第一的。他所证得的这个解脱,所证得这个圣道之中,既然也是不可说的,况后六耶?
三藏教的二谛之中的真谛都不可说,何况是通教以后,包括别教、圆教、入通、入别的其他的几种真谛,更是不可说。
所以说就是什么意思呢?佛教不是经常讲去悟吗?真正的佛法不是说出来的,是什么呢,是悟出来的。甚至光悟还都不行,知道吗?还得修。修还不行,还得证,知道吗?但是你能够悟就不错了。能够悟的话,已经从心智上已经开解了,就是说你不能用普通我们平时运用的第六意识,去思考问题了。
第六意识老是在那里思考,老是在那里瞎琢磨,知道吗?没有用。你只有把第六意识停止,停止它的活动,让真正的你的智慧去观照这个真谛,你才能照得见。
打个比方,你拿一个宝镜,它才能呈现出来,你普通一面镜子根本照不出来。就像我们老的这个材料弄不出来的,怎么修都不行。所以我们为什么所有的修行,最终都是灭除我们的第六意识的这个思维活动,不让它去起用,而让我们真正的内心的真心去起用。第六意识是妄心,你只有把妄心息灭了,真心才能启动。就是说比如把这心里面所有的这些浊水啊,这些泥沙啊,这些污染的东西全部给沉下去了,沉到底了,你的心水已经完全澄净了,这个时候才能映现出真正的月亮,否则永远映现不出来。
好,再往下,非生死,非涅槃,既非二边,亦无中道,你看这里就讲得更那个了。又不是生死,又不是涅槃,非生死,非俗谛,非涅槃,非真谛。它又与这个真谛去进行比较。它们这意思比较接近,或者某些地方是相同的。
但是这里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甚至比真谛还更高。为什么呢?你真谛的话还有个谛可以说,无谛就无法可说了。所以说既不是俗谛,也不是真谛,也不是这两边,甚至连中道都不是,说个中道都多了,亦无中道。
它并不是否定中道,就是它这种是不能用语言去表达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用非语言表达的方式,去阐述无谛这么一种道理,大家明白吗?有时候我们是用语言的方式去表达,因为你离开语言你没法去表达。但是你完全又执著在语言方面,不离开语言这个层面的话,你又会产生另外一层执著。你老觉得我是用语言可以把它完全表达清楚的,实际上不能完全表达清楚。接近,只能无限接近,但是永远到不了那一步。
即五种中谛与无谛同也,这是跟五种中谛进行比较,既然前面五种真谛是相同的话,跟五种中谛也是相同的。当然这里还跟前面一样的,还是一个道理,实际上五种真谛也好,五种中谛也好,它这个不可说,跟这个无谛之间,跟这个一真实谛之间,实际上真正最相应的就是圆教。
大家一定要明白记住,它只是有些地方差不多,咱们也就算可以了。比如说你小学毕业也算毕业,中学毕业也叫毕业,都叫毕业、毕业、毕业,毕业这个名词大家都同,但是你毕业的是什么?小学,他毕业的是中学,他毕业的是大学,这里面再去分别的话,就不完全相同了。我们这里讲的毕业,实际上最高,起码博士得毕业了。但是怕你们,这个大家都接受不了嘛,你们都算毕业,都可以了,算了,差不多意思啊,不容易。
一实名虚空,虚空无一,云何有实?即无谛同也。
就是一实谛跟无谛之间进行比较。真正的真实就叫作虚空,虚空实际上就是没有。所以它跟无谛是完全是相同的。“虚空无一”,连一个都没有,既然虚空,连空气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了。真的就像我们物理上所说的真空的一种现象,除了这个空间,任何的物质都不存在,它怎么还有实际的东西在里面呢?所以说它就真正跟无谛是相同的。
所以我们理解的这个真实,真实就是代表什么?虚空,代表空无所有。
但是这个空无所有它又很奥妙,并不是说空无所有好像就绝对的没有,不是这个意思。不是绝对没有,跟我们说的没有还不一样。就是我们说的空中还有妙有,有妙有,但这个妙有又不能说出来。为什么叫作妙有啊?不可思议叫作妙,然后呢又加个有,因为怕你落入空、落入无的这么一种偏执之中,所以后面加“有”这么一个词,知道吗?
实际上这个“有”跟平时这个“有”完全不一样,我们平时的“有”是看得见、摸得着,即使看不见,它也是存在的一个物质的现象,或者是存在我们心里之中的一个概念、一个虚拟的东西,它还是“有”。而这个“有”,一切都不存在。就是用我们的这么一种思维,用我们所具备的这种能力,是想象不到的另外的一种“有”,超出世间的一种“有”。
那它到底是有没有呢?真不好问这个问题啊!你一说“有”,不能用这个词。说“妙有”,就是个概念,明白吗?好的,这里不多讲了。然到时候“无谛”讲成“有谛”就麻烦了。本来是无谛,你怎么,到你这里就成了有了呢?它是从这个无上去讲,是从性空上去讲。
无谛自无所存,平等大慧无若干也。虽无若干,你看,所以这里边后来就把这个意思给我们就说了嘛,若干无量,你看,什么都没有,但是呢什么都不缺,就是这个意思。又若干,又无量。
舒之充满法界,不知从何而来;无量无若干,收之莫知所有,不知从何而去。不来不去,即是法佛(云云),这讲的什么?法身佛,法性身。
法性身是无形无相,但也不妨它变出无量的相来。所以我们有些东西,可能大家就很难明白,怎么还能空中,无中生有呢?世间是不可能无中生有的,三十六计里面不是有无中生有嘛,但那个无是假的无,并不是真正的无,是用障眼法,迷惑敌人。实际上无的背后代表的是什么?隐形的有,大家表面上看不到,突然出现了,无中生有。
但这里的无和有,这个无你真的是什么都看不见。就是我们是什么都看不见的,确实看不见。并不是说把它掩盖起来,你表面上看不到,然后把它这个布给掀掉了,突然一下全部钻出来了——这不是变魔术。不像那个大魔术师,突然一看,什么都没有,魔术师都是假的,早都准备好道具了,就障眼法,大家看不见而已。他真正能够把这个没有的东西变出来?那他就不叫魔术师了,他真正叫神仙得了,叫佛得了。变,你再变一个,他再变他不能大过我们这个空间嘛,是吧?他不给他准备好,你看他什么都变不出来。让魔术师随时到这里来听候命令,什么东西都不带,你变出个长城来试试看,变不出来。
但这个就不一样,我们的法性身就能做到。所以说“收之莫知所有”,把它收拢来,什么都看不见;把它舒展开来,放开来,哎呀,整个山河大地,整个虚空法界,全部都满了。所以说我们讲的,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种力量用我们现在物理学的“能量”都有时候很难去描述它,这个能量的话都显得太物质性了。能量我们觉得还是种量,还是有能。
在佛教这里,直接就说空性。你用能量,它还是个东西,它能够表达,它是一种量,它是一种能量,能量能转化物质。我们甚至这里可能有时候要不要转化都很难讲。但是佛教又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可以利用现代这些量子力学啊,前端的一些物理学啊,去解释这些现象,确实,有时候有形跟无形之间是完全可以转化的。
所以运用到这里是说明个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有时候说四谛,有时候说三谛,到最后成了无谛呢?四谛、三谛是不是有啊?有啊,一二三四啊。无谛呢,有没有?没有。但是无谛跟一二三谛之间有差别没有呢?真正的差别是没有的。什么收之则是无谛,舒之则什么呢,三谛,四谛,甚至十二因缘,十如是,无量的法门,全都可以舒开。可不就是这样嘛!明白吗?这实际上就是把这个东西用这种道理来说明,世界任何的现象和它的本质完全是圆融在一起的,你不要被表面这些差别的东西给迷惑了。
真正背后的真实的面目都是什么呢?没有差别的,平等的,甚至完全是相同的。这就是天台宗的一种什么,它算是一种境界了,知道吧?实际上一般的经典哪会说这些东西?不会讲。你那本经讲那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这个法门就是好,你念一遍灭多少亿劫生死重罪,你读几遍能够修多少福,灭多少罪,你再念几遍,阿耨多罗不退转,再念几遍即成佛道……它都是说自己好,但最终我们一看,哎呀,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法华经》把这些东西都融合在一起了。
下面复次七种二谛,赴缘开合,你看,它是赴众生不同的缘,所有才会有开有合。有时候需要讲的开一点,展开来说,有些人就喜欢听的详细,你给我讲明白,你不跟我说清楚了,我听不懂,不相应,不服气。有些人说,你别给我讲这么多,简单点就完事了,一二三,OK了就。有些人你天天跟他讲,他都听不厌,他都想听。
转转相入,一一又各有随情、随情智、随智等,你看,同样七种二谛,又有随情、随情智、随智等。就众生的因缘不一样。低等的东西,下根机众生就是随情二谛;中等的什么呢,随情智;上根的众生就随智。但是又有七种,这里面就有好多种了。
余五义,例亦应有,其他的也是一样的。什么四谛呀、三谛呀、一实谛呀、什么无谛呀、然后什么十二因缘啊,什么什么什么十如是啊,都是一样的。
今不具载。何者?“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佛以一音演说法”,这个说是一音,为什么要用一音啊?为了显示佛说法无碍呗。
实际上佛有时候在不同的地方是说不同的法,但是在同一个法会,他只用一种音去说法。但是众生入耳听到的法,因为各自因缘的不同,他听到的是不完全一样的。“随类各得解”,随你自己的根机,你不同的品类,得到不同的理解。当然这都说得比较简单了,实际上里面有很多的奥秘。
比如佛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但是可能中国人听到的就是中国话,外国人听到的就是外国话。日本人听到日本话,英国人听到英国话。哎呀,我们就觉得奇怪,不要同声翻译了,到你耳朵它自然就变成这种语言,就有这么先进。然后你能听懂多少,你就听多少。可能听不懂的估计很少,也会有。比如说法华会上也有退席的,华严里面也有如聋若哑的,华严会上,如聋若哑。看来如聋若哑就是听了这些,他本身无法理解的那种大乘佛法,他听了等于没听一样,傻乎乎的。
但是我觉得这个更多是为了示现给我们末法众生看的。因为佛我想他这种神通,他这种威德,不是我们所想象的。我想他就像是什么呢,你是拿个盆来接水,就给你一盆水。你是拿个桶来接水,就给你一大桶水。你拿个大缸子来接水,就给你一大缸子接水,就接满就够了。不可能你拿个小杯子来接水,我给你一桶水。有必要吗?是吧,把你给浇坏了。就像个小苗一样的,是吧?弄这么多水,不给你淹死了?恰到好处,我们佛教里面有句话叫什么?如理如量,是吧?理,是从佛法的义理方面去讲。量,是从这个数量,知道吗?要理解佛法的义理,跟这个义理要符合,要相应。同时呢,量,你得注意啊,并不是说好菜就不怕多,吃多了,也撑坏。
打个比方,你现在就有这么大的善根,你听多了,天天听,你听到一定时候,你精进过度啊,麻烦了,受不了,是吧。你这仓库太小,说句实话,宝贝太多了,盛不下,放不下啦,撑坏啦,这个胃都撑坏啦。你倒是觉得好,但是你吃不了这么多啊,所以得如量。
所以我们大家都得把握好节奏,有些人就是老去跟别人拼,知道吗?不合适。就不知道自己,比如说你都六十岁、七十岁了,你跟小伙子去拼,有必要吗?人家跳街舞,你也去跳街舞。跳了几天,弄得不好胳膊扭了,腿折了,关节不行了。当然你也想璀璨一把,也辉煌一把。辉煌一把之后面就是痛苦来了,歇了去吧!没必要啊,是吧?不在一时嘛,下辈子再来呗,是吧?谁没有年轻的时候?是吧?谁不会再年轻?是不是?
学佛不是说现在,有些人他就不讲这个实际问题,当然我这是个比喻啊。就是我们按照自己的这个节奏,按照自己的这个根器,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佛法。
即使同一个法门,里面有时候什么样一种进度,什么个节奏,什么一种量,你还得随时去调整。打个比方你就喜欢吃白菜,你也不能天天吃白菜啊,你不能一日三餐全吃白菜啊,是不是?那不傻吗?倒也不傻,你真正能够百吃不厌,那也真不容易,太难了!你得结合点其他的来,明白吗?这样的话你才能比较全面地去调整、协调、发展。
下面,“众生随类各得解”也是一样的。佛说什么辞无碍,是吧?说法无碍,他的语音也是无碍的,辩才也是无碍的,说的义理也是无碍的。有四种无碍嘛,四种无碍的辩才嘛。
那么众生也是一样的,众生我们就随着自己个人……所以这很难说,我们说有时候你善根不具备,这个智慧太低的话,遇上好的东西,要么你就是错过了。有些人好的东西不愿去听,他固步自封,闭门造车,他比较封闭,不开放。有些人倒是开放啊,什么都开放。好的也去听,不太好的也听。就像我们现在网络上,什么都有。但说实话你根本就没办法分别,哪些是真,哪些是伪。伪中又有真,真中又有伪。并不是所有的伪都是这样的:我就是骗子,我就是小偷,我明明白白告诉你。他可能百分之七、八十都说得不错,甚至百分之九十都是对的,但是关键的一些地方他是错的,你没法分辨。
何况你也没办法去要求,我们所有的法师或所有的说法者,都能达到百分之百准确吧?不然的话我们也别说了,算了,我都不敢来这里。谁敢百分之百没有漏洞?那你找佛去吧,你赶紧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吧,别找我。但是我能保证大概的、重要的、关键的地方不能出太大错。另外我也提示大家,千万不要以我的作为标准,我也从来没说我是完全正确,是吧?防止以讹传讹嘛。
自思之,自思之,要思考啊。所以经常得去想,去明白,去反省,这样的话你才能明白一点,知道哪些地方可能又出现一些小小的问题,需要去调整。不容易,学佛不容易。很多事先大家都得去想想,不是这里出点问题,那里可能就出岔子。思想出点问题,心态出点问题,身体出点问题。今天病了,明天伤了,后天家里又有什么烦恼,后天哪里又出事,是不是?后天你可能经济又出状况,哎呀,操心的事多了。然后你怎么学佛?你得克服这些东西啊,是不是?
下面,问:诸境理既融会,何意纷葩,更相拘入耶?它说境理,我们说的是境妙吧?这个境的理,它的真理既然是融会的,你为什么还讲这么复杂的东西、讲这么多呢?纷葩复杂,纷葩。我们说的纷葩就像百花齐放一样的,百花竟放,百花争艳。这个也讲,那个也讲。这里又是四谛,那个三谛。这里什么二谛,那里什么一谛。这里无谛,这里十二因缘。这里又什么什么十如是。干嘛讲这么多?你给我们讲简单点完事了嘛!没有办法,不讲不行,众生根器不一样,因缘不一样,是吧?
答:如来观知十界性相,有成熟者,未成熟者。大机未熟,不令起谤;小机若熟,不令失时,这什么意思呢?十法界众生的性相根机不一样,千差万别。有些是成熟了,有些没有成熟,有些成熟的是小根机的先熟,但是他的大机还没成熟啊。比如说你现在什么,可能有点财运,但你的财运比较小,估计发个小财,挣个几十万也可以,但是你要想挣个几千万,你暂时还没到。
“大机未熟,不令起谤”,就什么意思啊?大机没有熟,你跟他讲大乘法,他能相信吗?他能接受、他能理解吗?理解不了。理解不了怎么办?怀疑。一怀疑可能就会用语言去说啊:哎呦,这是佛说的吗?我怎么听不懂?跟我以前听的这个小乘法——当然肯定他不会说小乘法,跟我以前听的这个佛法怎么不一样啊?闻所未闻,太令人害怕了,肯定不是佛说的,是吧?没有见过,就是刘姥姥进这个大观园一样的,乡下人啥见过啊?没见过世面。还有这么好的地方?是我眼花了吗?看到幻象了吗?我是进入梦境了吧?他都怀疑。
我们普通的根机没有成熟,大的根机没有成熟,你一看就害怕了:还有这样好的法门?原来我怎么就没有遇到啊?我学了几十年,学了几辈子都没有碰到这样的法门。别说你害怕,舍利弗他们都害怕啊,经常佛在说到这个大乘法的时候,他们也在赞叹:哎呀,未曾有啊,从来没有听佛说这么好的法门啊,我们都不敢相信啊。佛最后来安慰:你们一定要相信,为什么以前没跟你们说?你没成熟,根机还没成熟呢。不行的话,再让什么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们代表来证明一下吧。人家就听过,你们没听过。人家听过,很自然就接受了;你们没听过,需要一个过程,也是能够理解的。但是你的根机差得太远,那就完全接受不了。就像我们一样的,再找其他的人来证明,他都不相信。
“小机若熟,不令失时”,小乘的根机这个时候他已经成熟了,你就要赶紧给他说小乘法。你不能说:不跟他讲,不着急,等他再熟一熟,等到他大乘的根机再熟点儿,我再跟他说。那不行,那就失时了。人家现在能开什么的花,结什么的果,赶紧让他先收点果实再说,知道吗?你不能让这个果实都烂了,都错过这个时机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得说。
那么好,大乘的不说,小乘的反而说。等到以后大乘的熟了,那么小乘就不用说,就说大乘的。
那就说,有什么样的根机的众生成熟了,佛就说什么样的法。而不能说,不着急,等到所有的众生大乘根机都熟了,我佛再出来,我就一个法会把所有众生都度了。直接度成佛,多好啊!佛也太懒了吧?有这么容易吗?我估计那个时候永远都等不到,等大家所有大乘根机都成熟了。没有慢慢的小乘根机的积累,这些善根的积累,不可能一下就到大乘的成熟的。你不要想一夜暴富,没这么容易的,大家都是慢慢地积累,知道吗?表面看人家一夜暴富,实际上人家背后付出多少啊,是吧?何况还有前辈子的因缘、善根,你是看不见的。
随其所宜,应单应复,你看,有时候是单,有时候是复,有时候说得简单,有时候说得复杂。
偏圆相入而成熟之,就是有偏又有圆,相互之间交叉在一起,偏中有圆,圆中有偏,没办法啊,什么方法都得用。你吃过的这个东西吃得太好,你又吃不下去了,吃点普通的。老吃也不行,你善根不够,知道吗?所以说顿根之中有渐,顿渐两种方法,顿中渐,渐中顿。你不要想当然顿就一顿永顿,永远是顿根。有时候这段时间,欻欻欻,走得快一点,进步快一点,但是可能到前边就会遇到阻碍、障碍了,然后得慢慢地走,慢慢小心翼翼地走。小心翼翼地走,把这段难走的路走过去了,前面又是一片平坦,又走得快。所以说没有真正永远的顿,也没有真正永远的渐,是在修行的路上永远都是反反复复,甚至有时候还会有倒退的,知道吗?前进三步,倒退两步,前进三步,倒退一步。没说我一往直前,我们专门有这歌,一往直前,向前、向前、向前,想得这么好,实际上这是鼓励,鼓励大家的话,没有的。
闻即得益,你只要听闻了就能得益。
华严虽具鉴十界,两界熟故,具鉴十界是什么呢?具鉴十法界,鉴十法界之间,就是拿个镜子一样的,照见十法界之机,知道吗。十法界的众生之机它都能照见,但是说它偏偏接引的是两种法界,哪两种法界啊?哪两种法界之机啊?跟大家说,问?菩萨法界,还有呢?佛法界。它对应的是菩萨法界和佛法界,它说的是菩萨法和佛法。而且菩萨法里面都是法身大士,都是高段位的菩萨就是,高阶位的菩萨,低位的都不说。
它是别圆二种而成熟之,是说的是别教和圆教,对应的是别教和圆教的这两种根机,为了成熟他们,也就是他们这两种根机已经成熟了,然后佛就给你讲《华严经》。如果没有别、圆两种根机,没有成熟的时候,佛能说《华严经》吗?没事天天说,下个月要跟大家说《华严经》啊,再下个月还是说啊,明年再说啊!
没办法!我们现在没办法。华严虽具鉴十界,但我们现在是两界熟——我们哪界都不熟。我们倒是十界都有啊,但是哪界都不熟。当然其他六凡法界,当然不需要熟了,咱们都看不上,声闻法界咱们都还看不上,缘觉法界的也不要,但是我们现在是佛法界、菩萨法界也没熟,不熟也学吧,管它熟不熟,先学着再说。有点不好意思说的,就是有点拔苗助长,来点催熟吧,能不能催熟搞不清楚,肯定催不熟,一催还催坏了,弄得不好。
但是学不白学,我们也不是指望立即就能成熟,立即就能成就,起码加快它成熟的一个进程,大家说是不是?这就对了。《法华经》里面叫“种、熟、脱”,我们现在是下种子,种子多了,时间长了,资粮更多了,就越来越成熟了,等到成熟的时候,以后离解脱就不远了。等到时候我们再过,到西方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再给我们讲讲这个《华严经》,估计那个时候大家就已经熟得差不多了。
你现在不听,以后到那边去,我估计你都够呛。有点儿吓唬大家了,这话也不是我说了算的。你现在种子下得太少,你那边当然我不能说你听不到,这不好说,这么讲的,能听得到,听不懂,听不太懂,听不那么懂。这里听得多了,到那边就听的,接受能力就更强了嘛,知道吗?
为什么我们生下来这些小孩儿,有些接受能力就是强,有些就是很聪明,有些接受就是慢。不仅仅是从现在这个生理去研究,他跟过去世他的熏习种子有关系。有些人他第一遍,他学一遍就会,有些人你教他十遍还不会。有些人记性特别好,基本上记个一遍两遍,欻,就不忘了。有些人记个几十遍,回头该忘还是忘。没有熏习,过去种子不种,你怪现在,基础太薄弱了,知道吗?
当然富二代、官二代也是有积累的,是不是?这都是前世还是种了善根,种了些福报的,他才有这个。有些人生来他就无依无靠的,是吧?家里就条件很普通,甚至贫困的。我们现在条件多好啊,要回到几十年前,没有解放的,有几个真正富裕的家庭啊?有多富裕?都够呛。所以这些,大家还是修得还算不错,是吧?
三藏,这是三藏教了,三藏亦鉴十界,它也鉴照十法界之机啊,但是它鉴的什么呢?二乘根性的人。二乘性相熟故,用生灭而成熟之;用生灭四谛来成熟它,来成就这两种根机,声闻、缘觉来度脱。
所以每一种法,实际上佛的用心都是为了让众生,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度。但是那个时候呢,只有这类的众生,或是这两类的众生,这几类的众生,他根机成熟了,那好,我就只能说这个。
打个比方,你今天病了,你是什么病啊?感冒,就给你开感冒的药;明天你又病了,发烧了,开发烧的药;后天嗓子又发炎了,消炎的药。你不能今天感冒,你开发烧的药。不能乱开药啊,不能乱吃药。佛法就是药,知道吗?
好,再往下啊,方等,你看方等时,方等亦鉴十界,四界熟故,哪四界熟呢?大家很清楚了,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所以用四种相入而成熟之,所以四种法同时用,交叉进行。
般若亦鉴十界,般若时,亦四界熟故,一样的,也是声闻、缘觉,菩萨,还有佛。
但是用三种相入而成熟之,这为什么用三种呢?前面是四种,这变成三种了。前面四种是四种四谛,这里三种呢?就有三种,是什么呢?通教、别教、圆教,没有三藏教了。因为它已经回小向大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声闻、缘觉了,只有菩萨以上了。它所以说般若是纯菩萨法,菩萨以上,当然也包括佛法。
就是这个时候的话,大家慢慢已经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开始的话是小乘,后来佛看方等的时候,你们大家不要执著于小乘,不要得小为足,赶紧要回小向大,大家要发大菩提心,以后要成佛,然后大家开始从小慢慢变成大。
但是虽然在从小入大的过程,但是小的心没有完全去除,是吧,就我们说的,小富即安的心还有一点点,自私的心还有。虽然我们说,也为大家做点贡献,但自己还得多剩点粮食,仓库里还得多保存点东西,还有点自己个人的欲望。
到般若的时候就没有了,纯粹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了,还自己存什么余粮啊,还自己做什么个人打算,没有了,为了众生,牺牲一切都没有,我一点都不要了,一点都不留,所以说它是纯菩萨法,这个境界就完全不一样,就跟过去有小乘的这个心,完全告别了,告别昨天,然后迎接明天。
到最后法华涅槃,法华亦鉴十界,一性相熟,一法界,只有佛法界。它就是为了让众生成佛,菩萨都不要当,当菩萨都没意思。虽然它也有四种车,什么羊车、鹿车、牛车、大白牛车,但真正他想给你的是什么?大白牛车,这是佛法界。牛车是菩萨法界,鹿车是缘觉法界,羊车是声闻法界。最后我们希望你们从羊车、鹿车、牛车里面下来,全部登上大白牛车,直至道场,及至成佛之所。你这个羊车、鹿车拉不到那个地方,拉到半路,它就拉不动了,成不了佛。
但一圆谛而成熟之,只有圆教的这个四谛来成熟,当然四谛也好,三谛也好,二谛也好,都可以了,都可以通的。
若无善巧方便,出没调熟,云何境智而得融妙耶?,就说如果没有佛的种种善巧的方便,出没调熟,或者出,或者没。出的话就说;没的话就暂时不说。或者说这个,或者说那个;或者有时候说这个,或者有时候说那个。相互之间交叉说,都会有,就是为了调熟众生。如果没有这种方便,怎么能够得到境智最终的这个妙呢?能得到妙境、或者是妙智呢?
譬如画师,尚能淡入五彩,作种种像。况佛法王,于法自在。就是工画师还来画种种相,就说比如我们心一样的,心就像工画师,能够运用种种色彩画种种相,何况佛是法王呢?就是众生都能造种种不同的法界,何况是佛呢,是吧?
我们是有时候,还真造不出来。虽然从我们的能力来说,大家都能造十法界,但我们现在基本上也就具备造六凡,六凡法界的这种能力。你画的这个画,全部都是六道轮回,你也看不到声闻、缘觉是什么境界,你画不出来。等你哪一天听闻佛法,明白这些之后,你才能慢慢去描绘。等你什么时候把这个描绘越来越像了,越来越真了,你就成就了,当然这是比喻了。
你现在都没见到,你怎么去画呢?你都没有听闻声闻法,你怎么修声闻道呢?你没有听缘觉法,怎么成就缘觉道呢?你没有听菩萨、佛法,怎么最终成就佛道?你没有听大乘法,只是听小乘法,你可不可能成佛呢?成不了。你都没有见过,你怎么能画出这个画来?你凭什么画?凭空去想象吗?不可能。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法,佛为什么要度化众生,要通过法来度呢?这个法就是改变我们自己内心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给你内心种下这些种子,用这个种子它慢慢就会发芽,最终能够生长,它能够成就你的善根。这个善根是佛法的善根,不同佛法对应最终不同佛法的成就。栽下这个种子,种瓜就得瓜,种豆就得豆,种菩萨种就得菩萨,种佛种最终就成佛。
所以说而不能种种间入调伏众生耶,就是佛度众生,从佛来说,真的是不难的一件事情。难的是什么呢?难在众生。就是佛早已经所有的药都已经准备好了,关键你们相不相信佛,你们愿不愿吃佛的法药啊,你们愿不愿意接受这个大医王的治疗啊,最麻烦的是在这个。大家,你愿意信,愿意修,最终你就能够成就。大家接受不了,怀疑,那佛拿你有办法没有?没有办法。
意思就说,从我们现在技术层面来说,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众生的这个意识形态,他的意识、思想、观念能不能达到这个程度呢?能不能跟你呼应呢?这是最难的,这个市场是很难把握的。我个人的科研开发早已经开发到极点了,没问题了,就给你用。但是你愿不愿意用,愿不愿意买这个产品,这就是个人的事情。所以难就难在这里啊,不是在佛,是在众生。
众生每个人又不一样,有些又比较容易,有些又比较难。就像我们教很多学生一样的,同一个学校里的学生,同一班的学生,里面还是参差不齐。要是不同的学校那是更不一样了,重点大学跟普通的这个大学那差别还是有。
但有些人不服气:哎呀,我们也不比他们差多少的。确实普通的里面可能也会有几个优秀一点的,但是从整体来说,它水平就是低,你不服气也不行。
就跟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哎呦,我们也不比什么正法时代、像法时代差多少,我们要相信自己,我们要有自信,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比他还多呢,他们过去能看到这么多大乘的经典吗?他们还能看到藏传的经典吗?他们还能看到南传的经典吗?我们现在想看什么都能看得到。
实际上这种比较没多大意义,你不能拿有限的那么一点点的小善根,跟别人的大善根去比。你的智慧,你的根机,你的善根,你的福德都不如他们。在某些地方小小的超越,那你现在还有空调呢,你现在还有汽车呢,拿这些福报有用吗?跟出世解脱不相干,甚至反而成为我们修行的一种障碍。不能说人家是障碍,是我们被障碍,知道吗?就你自己无能,所以被障碍了。
你得克服,你得去除这些东西,你不要贪图这些世间的享受、物欲的东西,你要克服的就越来越多了。反而原来人家可能比较简单,他没有这些障碍,障碍或者更少一些,他就一门心思去钻研。现在像我们来说,要忠诚的是很难的,企业文化都是跳槽,到处挖人,猎头,这都是,哪里能挣钱。当然有些人说:为了发挥我们更大的力量,为了成长,美其名曰……更多是喊一个口号,给他自己戴一个好的帽子,实际上后面钱是最主要的。
你成长,让你成长一辈子,就是不给你多少钱,看你受得了?我估计没几个人受得了。他成长性就不仅仅是能力、技能、什么事业的发展,他还带着收入,肯定都是相关的,没这些东西的话,估计一百个人里没有一个人愿意去。让你成长一辈子,就是不给你实惠的,看你受得了吗?如果你能这样,那说明你这个人还真是有点超越性,淡泊于世间这些物欲的东西。但是即使这样都很难,这还是身外之物,何况自己的身体,你能放得下吗?你的生命,你的生死,你能放得下吗?更放不下。
大家休息一下,休息一下,我们接下来还有点时间,阿弥陀佛!
好,大家看,问:上明六境等,此经听可无名,有其义不?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上面我们讲了六种境,一直在讲境妙,讲六种。十如是、十二因缘、四谛、三谛、二谛,还有无谛,实际上还有个一实谛了,一实谛,无谛,讲了这六种境界。但是此经,就是说《法华经》,我们好像没有看到这六种境界的名字啊?有它的意义吗?有它的义理存在吗?当然肯定有了啊。
下面就是回答,答:十如名义,已备于前,就是说里面讲的这个十如是,就是从《法华经》里面直接出来的。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已经里面有啊。
四种十二因缘者,那么四种十二因缘呢?虽然没有十二因缘的这个名字,但是里面所讲的这些道理,这些义理,实际上已经包含了这四种十二因缘。
下面就是在说明,化城品明生灭十二缘;譬喻品“但离虚妄”,是不生十二缘;方便品云“佛种从缘起”,是界外无量、无作两种十二缘。化城品说明的是生灭十二缘,生灭十二因缘,这是三藏教的生灭十二因缘;譬喻品“但离虚妄”,是不生灭十二因缘;而方便品里面说“佛种从缘起”,是界外的无量、无作两种十二因缘。所以说在不同的,《法华经》不同的品内里面,就说了这十二因缘的义理。
下面又是四四谛,四四谛者,譬喻品“诸苦所因,贪欲为本”,是生灭四谛。这里说了,一切苦的根本的原因是从哪里来呢?是从贪欲而起,贪欲是一切苦的根本,这是讲的生灭四谛,这是三藏教。
药草喻品“了达空法”,是无生四谛。前面还讲有苦,苦有因,是吧?苦是什么呢?苦是果。因是什么呢?贪欲。有因有果,有苦也有乐,还有解脱的法门,这是三藏教。到了通教这里呢?一切皆空,了达空法嘛,就是缘起性空,当体即空,所以它讲的是无生四谛。
又云“无上道”,及方便品“但说无上道”、“如来灭度”等,是界外无量、无作两种四谛也。又云“无上道”,及方便品“但说无上道”、“如来灭度”等,这是什么呢,界外的无量、无作两种四谛也。
十如差别,是世谛;“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即真谛也。这说的是什么呢?二谛。就是十如是里面本身就包括二谛的思想。十如是有十种差别,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这些都是不同的。但是最终“如”是什么呢?是等的,“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这就讲的真谛。
安乐行云:“亦不分别有为无为,实不实法”,就是安乐行品里面说,不分别有为法、无为法,实、还有不真实的法。有是俗谛,无是真谛,就说的有为就是俗谛,无为就是真谛。
后面还一个什么呢,“亦不分别”,是遮二边,显中道;遮哪两边呢?遮有,遮无,遮实,遮不实。只要你有两边的对立,全部都帮你遮。就说你要去除,去除这两边的对立。不要有这种对立的方式,或者对立的这么一种观念存在。两边都不是真正的中道,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那么什么是呢?没有说出来,不能说,知道吗?他就用遮的方式,所谓遮的方式呢,就是用否定的方式。就是说我这个道理,既不是这样说,也不是那样说,这两种说法都不是我要说的道理。那我要说的道理是什么呢?你自己去猜。我只说都不是,你只要把这个“都不是”明白了,你可能也就明白了我要说的是什么。
这叫什么?遮诠,佛教里面用遮诠。遮就是遮止的意思,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反正就是否定你,但是不给你个直接肯定的一个答案。然后有些人:哎呦,师父,我搞不懂你到底要说些什么,我这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那我怎么才是呢?大家去想想什么才是呢?当你把不是的都去除掉了,没毛病了,没有毛病,这个就是了,知道吗?没有病了,就说明你是健康的。并不是说另外还给你找个健康的概念,一个什么东西,没有。把你自己的问题解决掉了,你就正确了。
我们现在叫什么?叫纠错。你没法去判断你到底什么样才是一个正确的状态,但是你知道我现在是错误的,这样也错误、那样也错误,但这种错误会越来越小,我纠错能力越来越大,到了最终把那么一点点的错误越纠越小,到纠正所有的错误都没有的时候,你就找到正确的方式了。
但是你开始跟他讲什么是正确的方式他明白不了,也没法讲。实际上有没有这么一种状态呢?实际上说不出来,你一说出来可能那种就不正确了。很多东西就是这样的,不能用语言去描述的,但是你慢慢从这个实践之中去摸索出来的。如果开始就用语言、用什么东西概念,去给你限定,或者去给你定义一个正确的状态,反而会限制你自己最终纠错的这种能力,反而会给你带来一种障碍。所以每个人运用的方法、他适合的修学法门是不一样的。
那么佛法里面它去解释这个中道的时候它有这么一种方式,当然有些地方是用什么呢?照诠,诠是诠释的诠,一个言字旁一个全面的全。遮,是用否定的方式去说明中道的意思;照,是用直接的方式,直接了当的方式去表明什么是中道。所以佛教里面不是常用“非空非有”?这是表达一种中道的意思。但有时候又什么呢?“亦空亦有”,又是空又是有,这就是双亦中道,就是照诠,用照诠的方式去解释中道。
但实际上这两种方式都不能完全地表达什么是中道,因为你是亦的话,两个都是,好像两个都不是,或者各自都有一半——又是空又是有,又是有又是无,有时候还会让人迷惑。你说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是,你就会想到底什么才是呢?所以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很好地表达,为什么?大家还是有时候会产生疑问。但是没办法,也只能用这两种方法去表达。所以这个“诠”是用语言去诠释一种真理,但是用语言去诠释的,它总是有局限性,这就没办法了,这是我解决不了。这个技术问题是永远谁都解决不了的,只要你一落于文字,它就会有局限性。
但是文字是有局限性的,你的智慧、你的理解能力、你的领悟能力也许能突破文字对你的局限,那就看你自己个人了。所以禅宗为什么叫“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实际上是教外别传吗?不是,不离教。但是它的悟——禅宗讲究开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开悟的这种智慧已经超越了言教、文字、语言给它表达的这种信息,他悟到了更高、更深一层次的,言语之外的更高的一种智慧,所以它叫教外别传。
寿量云:“非如非异”,非异非俗,非如非真,三谛义也。这里的意思,有点那个……非如非异,非异又非俗,非如又非真,一个是如、一个是俗、一个是真。如的话代表什么呢?中谛;俗的话,代表是俗谛;真的话,代表真谛。但是这个中谛总是不好去表达,又是非如,又不是异,如的话就是一,是相同的,异是不同的。非异是非俗,非如则非真,那么意思说,最终表达就是说非俗亦非真,明白吗?把两句就合在一块了。非如非异,非异非俗,我们实际上用这样表达一下反而更好,非如非异,非俗非异。把这个非异都放在后面得了,最后即非如也非俗。非如的话就是非真,非俗的话这里还不完全一样,非如非真,三谛都不是了,非真非俗又非如。这里面道理有点不太好去理解,就不能用语言完全去表达出来。
方便品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是一实谛也。这第一义谛就是指的一实谛。真正的真谛只有一个,没有两个,没有三个。打个比方,说到真俗两谛的时候,实际上真正能代表佛法最高道理的是真谛。说到三谛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中谛。俗谛是为了说明真谛而设立的一个方便。说三谛的时候,真俗二谛是为了让我们去理解中谛而设立的一个方便。把这两个方便都去掉之后只剩下一实谛。
又云:“唯此一事实也”。就像我们说,佛就是为了让你成佛,不是让你成声闻缘觉,也不是让你成菩萨,最终是让你成佛,只有这个才是事实。但是前面你不可能一下就成佛了,所以佛有时候跟你说声闻缘觉法,有时候跟你说菩萨法,到了最后才说佛法。然后跟你说佛法的时候才告诉你,这才是我真正想跟你说的。
那前面的都是白说了吗?不白说。得有次第,你的根机得慢慢地调熟、得慢慢地培养你。不能说你一上来就给你个部长当吧?一上来就当总理?那你太厉害了!先到下面基层去锻炼吧,给你个科长干干就不错了,科长、处长慢慢当,局长、厅长再来,最后给你个部长。看你不错了,最后再给你个主席当当吧。
一样的嘛,世间都是这样子的,习总也不是一下就成了总书记呀,也从县长开始做起,县长之前还是知青呢。一样的,谁不得锻炼啊?有些人锻炼出来,有些人没锻炼出来。成佛也是一样的。
若言“说无分别法”,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是无谛义也。
说没有分别,说言辞相寂灭,不可以言宣,这是无谛。不可以以任何语言去说明这个真理,不可以用语言去分别,甚至不可以用思维去分别,因为这个东西不是分别出来的。
但是大家千万不要说,无谛那就什么都没有,就是说没谛,无谛就是没有道理,没有真理——不是这个意思啊,千万不要理会错了。
无,无分别、无语言、无思虑。
谛,离开语言、离开我们的思虑之外的最终的那个真理。因为它是超越我们种种文字语言之外的,不可言宣、不可思议、不可用我们的意识去思考的,那个真正的超越我们现在这个能力的一种真理。那个真理虽然我们说它可能是个慨念的东西,或是它不是个确切的物质性的东西,但它确实是存在的,这就是无谛义。
好了,到这里你看终于第一妙才讲完,十妙嘛!迹门十妙,第一妙境妙,现在才第二妙,智妙。刚刚开始啊,路很漫长啊,这成佛更漫长:哎呦,听《法华经》师父得讲几年啊,我们能听得完吗?能听那么长时间吗?这点时间算啥?跟你以后修学、成佛无量劫,那根本就不算啥,慢慢学,不着急啊,反正我都是慢慢讲,我现在也不着急了。
第二智妙者,至理玄微,非智莫显。最高的真理,最极致的真理非常玄妙,非常玄远,非常微妙,我们哪里看得清楚啊?太远了看不见,太精细了我们也看不清楚,没有智慧哪能看得见?就像我们看个什么细菌,你不借助这个显微镜你怎么看得见啊?你的肉眼能观得见吗?就像我们说我们没有开发智慧,光靠我们现在仅有的那么一点点小小的世间的智慧这个大脑在运行,行吗?转不动了,转不了这么快,在某些方面来说我们的大脑还不如电脑呢,人家现在的运算速度多快啊!计算能力多快?亿亿次,百万亿次都有了。那我们现在你能,有时你数学问题你还心算,还算不了。
智能知所,非境不融。境既融妙,智亦称之,智慧能够知道你所要照见的东西、所要观照的东西,智是能知,境是什么呢,所知。它是一对,知道吗?比如说你用镜子是照什么东西?照外在的这些物体、这些东西,镜子就相当于智慧。你有这个智慧,镜子已经把它擦干净了,它自然就能显现出它所对面的、对立的、照见的这些物体,就能映现在里头,就能看得清清楚楚的。你有智慧了,你能看清楚这个世界,明白吗?
当然你没有智慧,你也能看世界。我们现在是用肉眼看世界,是用意识去思考问题,思考这些境界。但是如果哪一天真正有智慧了,我们就不用这些低级的功能了,用更高级的功能,用智慧直接去观照,就不一样,那你的能力就升级了,就这个意思。我们现在不都是升级换代嘛,你把自己的生命也能升级换代,那才行。你光靠外在的物质去升级换代,你自己没有变化,没有用。那是人家变化,跟你不相干,你生命该完蛋完蛋。我们说生命科学以后发展,我们现在平均寿命八十岁,比如说,什么时候突然发现什么更好的东西,从我们的基因改造,有长寿基因,把什么癌症啊,什么病啊什么基因的缺陷给去掉了,那也许人活到一百几十岁,以后慢慢发展二百岁,也很难说。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理解的,就像我们原来的话,没有解放前,大家可能五十岁左右就差不多了,四十多岁啊,五十岁都不到。
你生命时间越长了,你生命的质量越高了,包括我们现在的科技文化,或者你自己修行的智慧越来越增长了,你对世界了知的范围、深度、广度是不是也就增加了?你就能发现过去很多东西,未知的领域就越来越拓展,这样的话对你自己以后生命的成长,它是有作用的。你好,刚活了二十岁,好不容易成年了,你病死了,想学,来不及啊,你都能懂得多少东西啊?你再是神童,也就学那么点东西。当然以前确实有很多聪明的,几岁就当宰相,十几岁就当大元帅、大将军的。原来大家活得都不长,说实话,好不容易出个人才,没几年也就走了。我们现在觉得很了不起,但是从某些地方说他有卓越的地方,可能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很容易想象的。现在三十多岁都算是毛头小伙子,未成年,不成熟,不能说未成年,就不成熟,你不活到四五十岁你还真懂不了多少东西,甚至活了一百、活了一辈子没活明白的人也多了去了。
因为我们发现我们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我们跟过去的标准已经不完全一样了。所以你的生命不再成长,你的寿命不增加,你生命的空间不拓展,你认识的能力不增加,你怎么去照这些境啊?想照的机会都没有,照也照不清楚,所以等到多大你也要去学习。
佛法也是一样。境,非境不融,没有这个境,它怎么能够融呢?境既然已经融妙了,那么智慧也能融妙。境本身就有它妙的地方知道吗?就打个比方,每件东西都有它的美,但是我们能不能发现它的美呢?你要具备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的能力,知道吗?你的智慧要跟境相称、相融才能发现。
当然说句实话,并不是所有的境都是美。一法皆是十法界,每件东西它可以说是美丽的,每件东西又可以发展出丑陋的。每件东西它又是妙的,每件东西它又是粗的。你可以说因人而异,但是呢,即便排除人的因素,排除我们主观的众生的因素,境的本身客观的这个物体,它也是存在这些差别的,它自己本身也有这种不同的可能性的。那么好,你能够对应的能力增强了,自然就把它美妙的一面能够发现出来,提取出来,就能利用它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你就能够去除掉,不去管它。
所以什么样的智对什么样的境,智慧越高的人,能力越强的人,它能活得更加的自在,更加的美妙。智慧越弱的人,他生活的这种质量,生活的状况,生命的这种境遇就越糟糕,他无力去提升他自己的这个世界,即使有个好的环境在他面前,可能也会被他破坏。打个比方,我们说比如素质不高的人,本来好端端的,我们建了一个非常好的房子,但是不管理好,不打扫,不维护,没几天里面弄得是乱七八糟,乌烟瘴气。但是有些人素质高,即便这边可能是一片荒山野岭,最终把它开拓出建设成一个非常庄严的一个道场。为什么?智慧不一样。
所以能够随着我们的心去转,心智越高的人,境会越美妙;心智越低的人,即使开始比较好的境界,也会被他转化成比较低下的境界,被他破坏了。
其犹影响矣,所以这里有个比喻,如影随形,如响应声。那么好,这个影跟响是指什么呢?形是智,影是什么呢?境。有什么的形,才会有什么的影子。身正不怕影子斜,你身不正那肯定影子就斜了。你形体越大,影子越大;形体越小,影子越小。你长什么样,镜子里面呈现出来的可能就相对比较端正,你长得丑,镜子里面一照还能把你变得好看了?就是随着心在转变,心是根据能力的,它是因,它能改变外在的境。
响也是,响必应声,有声音就会有响,所以这个声音,发出来这个声音、这个声源不一样,它最终这个响是不同的一种音响效果。它也是这样的,一个是因,一个是果,所以在这里面也是这样子的。
故次境说智,当然这里面佛法有时候是圆融的,没有绝对的。我们一般理解,智肯定说应是以我们的心为主,万法都是唯心所造,唯识所变。但是说实话,有时候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维的话,境界跟我们的心理,外在的东西,物质跟我们内在的心理、精神世界,实际上应该是平等的。按照佛法,实际上最终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对我们娑婆众生来说,我们心能动的能力更强一些,外在的境相对是被动的。但是有些世界众生就不一样,人人达到平等的话,心境是一样的,甚至有时候境界比你这个心的能量更强的都会有。
打个比方,我们现在大家都想,觉得好像自己的心都很大嘛,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改变。但是实际上我们自己个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其实力量是很弱的,更多的是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好了你可能就从小成长,以后会有更好的人生的道路,有很大的空间,会走得更好。你从小的环境就很恶劣,你说我根正苗红,我过去的善根积累很厚,我不会受任何恶劣的影响,我愈挫愈勇,我还是能够非常茁壮地成长,还是能够有很大的成就——这种人是很少的。所以我们现在反而在这种属于初级的、一般的我们善根比较微薄的这么一种状态的时候,受环境的影响反而更大。你自心能够决定自己,这种能力反而是小的。但是修到一定的程度,可能就不一样了,你心的能力越来越大,反而环境对你的影响会越来越小,因为你自己心能够自己做主了。你做不了主,外在的环境随时改变,外面的人随便就改变你,你有时候做了一辈子,自己努力了一辈子,但是一个坏人就把你带坏了,这可能。
智即为二,这个智妙分成两部分。第一个初总论诸智,第二是二对境论智,两个部分。
总智又分为六个部分,一数,二类,三相,四照,五判,六开。就把它分成这么一个结构层次。
首先我们看数。今天没太多时间,我们就简单看看数,就差不多了。
数者,从数字上去说到底有多少种智呢?这里分成二十种。
第一个一,世智;世间的智慧。
第二二,五停心、四念处智;从五停心开始,就开始在修学佛法的智慧了。从第二开始都属于出世的智慧,属于佛法的智慧,前面都是世间的智慧。二,五停心、四念处,这两个合在一块。
三,四善根智;四,四果智;五,支佛智;六,六度智;七,体法声闻智;八,体法支佛智;九,体法菩萨入真方便智;十,体法菩萨出假智;十一,别教十信智;十二,三十心智;十三,十地智;十四,三藏佛智;十五,通教佛智;十六,别教佛智;十七,圆教五品弟子智;十八,六根清净智;十九,初住至等觉智;二十,妙觉智。
这就按天台宗的这个思路,把世间法、佛法的智慧简单做个归纳,有二十种智慧。
下面是类,二,类者,把它分类,为什么要这样分类呢?分成二十种呢?
世智无道,邪计妄执,心行理外,不信不入,故为一。把所有世智都归为在一类,世智是没有道的,是没有解脱之道的;它是邪计,就是错误地去进行种种执著、分别、计较;心行理外,它跟这个道理是不相应的,它心所想的、所做的都跟道理是违背的,我们叫背道而驰。也不信佛法,也不入佛法,所以把它归为第一类。
第二我们看,五停心、四念处,已入初贤佛法气分,俱是外凡,故为一。五停心、四念处这是属于什么呢?外凡位,而且是三藏教的外凡位,是佛法里面最初级的这么一层,佛法里面最先修行的这两种智慧,把它归为一类。
所以大家怎么修行呀?这里就可以说得很清楚了,都在里头了,五停心、四念处。
五停心以前说过了:贪,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或者慈心观,多痴众生因缘观,多散众生数息观,多障众生念佛观。就说你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停心,停止五种不正确的烦恼心。比如说你贪心重的人,贪是一种烦恼,主要是贪欲,首先说我们贪自己的身体,或者贪漂亮的身体,不净观。这个身体真正漂亮吗?不漂亮。不仅仅是自己的身体,到后面还得观这个世界,这个东西真的好看吗?真的美吗?这个饭菜真的是美食吗?美味吗?都是不净的。
首先是观自己身体不净,后来又观察自己所贪恋的一切的美妙的环境都是不净,所以里面还有什么种种九想观呀,白骨观呀,种种都有。就像你看到白骨一样的,骷髅,大家看看,学医学的看里面都是什么东西充满,骨架,最后只剩下白骨了,还好看吗?还喜欢吗?讨厌都来不及,赶紧走了,是吧?还美呢,美啥美?是不是?就去除你的贪心,知道吗?就是我们看的都是皮包骨头,你看的那么薄薄的东西骨肉全包起来用皮肤:这个人形象挺好,长得挺漂亮,身材挺好,皮肤很白、很细腻,哎呀怎么好——看的都是表面,实际上都是一样的,看看里面,真正里面包裹的是什么东西?你看到的只是暂时的现象,年轻的时候好像还能蒙骗一时,岁数一大,不都一样吗?鸡皮鹤发,你还爱她的身体?不会了吧?更多的是因为你们有亲情、有感情,也就这点而已。身体还多可爱?我才不相信呢!
所以这里面都有这种对治的方法。
其他的也是,嗔心重的人,容易动怒、发脾气,没有耐心、急躁——慈心观,慈悲。众生都不容易呀,世上苦人多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啊。小孩有小孩的苦,成长有成长的烦恼;中年人有中年的苦,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老年有老年的苦,身体也衰老了,能力也不强了。甚至还有很多人,经常儿女不一定老是在身边去孝顺、去伺候,他很孤单、很寂寞。这都有自己的苦。多慈悲,多去体谅别人,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自己有能力,多去包容,多去理解,多去帮助,多发慈悲心,平等的心,你这个嗔心不就越来越少了吗?看到老人你还不愿意,你也有老的时候啊。看到小孩你觉得烦躁,天天还得伺候他,你小时候不是被你父母给慢慢培养出来的?一样的。
每个生命的成长的阶段,成长之中的烦恼,每一个不同种类众生所遇到的一切的困难,所让你产生的种种烦恼,实际上你曾经都干过,你都做过,甚至有时候做得比他还更多,都一回事。所以你不应该这样,心要放平,能理解,能包容啊,首先是。
后面痴也是一样的,愚痴没有智慧。学习佛法,了解种种的因缘。我们看问题都是看表面,看结果,看一个时间,没有真正去研究它背后的原因,所以我们很多东西没法去理解。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过去,能够看到未来,能够看到表面这个现象之外的更多的一些原因、本质的东西,我们很多东西就清楚了,就不会产生疑惑,就不会产生错误的判断,也不会误解。没有误解的话,你就不会产生一个错误的行为,这是必须的。
散乱也是一样的,散乱众生,数息。心太散,要学会专注做一件事情,专注把一件事情做好,甚至要做到极致。
念佛,去消种种业障。业障深重,多障啊,多念佛。念佛有功德,念佛能增福,念佛能增长智慧,念佛能忏悔业障,能消除业障,能成就一切功德,好好去念。这些东西都在里头,这是五停心最基础的。
还有四念处呢,四念处也跟大家都说过,身、受、心、法嘛。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是苦、空、无常、无我,大概是这样子的。
观身不净,不净,观受是苦,不净、苦、无常、无我。就世间的东西没有一件是可靠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可靠吗?不可靠,苦啊!观身不净,首先是不干净的,不清净的。观受,你所有的感受都是苦的。
有些人:我感觉很快乐,我有苦也有乐吧?佛教里面说什么?三苦,是不是?苦也是苦,苦苦。不苦不乐也是苦,是行苦。乐也是苦,是坏苦,它会变坏的。说坏苦的话,都是说得稍微安慰的话。就是我们所感觉到的乐,在圣人看来,它本身就是苦。你认为是乐,乐是假的,你被这个虚假的暂时的快乐,或者说不圆满的快乐给蒙蔽了,你受骗了,知道吗?
就像我们说,舔这个刀尖上的蜜一样的,你觉得:哎呀,很甜。接下来就把舌头给割破了,一点点小小的快乐,换来的是更大的痛苦。一时的享受,最终是可能会造更多的恶业,让你去沉沦堕落,这就是世间的所得,暂时的一种快乐。那这种快乐称得上是真正的快乐吗?不是的,它会有严重的后果。
所以说我们大家觉得,自己的感受也是一样,好吃的东西:哎呦,很香,好吃,再多吃一点。这个很甜,我喜欢;这个地方很好玩,我喜欢;这个小伙子很帅,我喜欢;这个工作能挣很多钱,我喜欢。他就被那些东西……就是这样子的。它就用种种欲望,这些你喜欢的东西啊,它形成这个境界来吸引你。说的不好听,它就是魔术,是魔鬼,知道吗?变化出这个境界来勾引你,一勾引你,立即上当了。就像我们现在这个苍蝇,一闻到香味就上去了,后来你下了药了,把它给毒了。
人也差不多是一样的,“先以欲勾牵”,当然不是“再令入佛智”,让人家最终消灭掉了。世间的东西在我们暂时看来,好像都是能够获得暂时的一种享受,实际上最终都是无尽的痛苦。
心也是的,心无常,法无我,无常无我,你的心永远都是在变的,永远都在流动,知道吗?前念后念,念念都在相续,永远都是不断的。就像瀑布,就像河流,它永远在流淌。人家河流有时候还有枯竭的时候,黄河有时候还断流了,你这永远不会断的。每一念都不同,前念想的是这个,下一念就是那个。即使有时候想的是同一类的东西,也不完全相同。比如你的贪心,十年前给你一百万你挺高兴的,到今天给你一千万你可能都不满足。十年前一个房子,可能在北京,普通一个地段可能也就一二百万,两三百万,零八年嘛,三百万左右吧。现在动不动上千万,你说你还会满足吗?同样的贪心,过去、现在、未来都已经在改变了。没有一件东西不变,这个不变就是个不确定的因素,实际上就已经在生灭了。前念生,后念未生。前念灭,后念生。后念再灭,后后念又生。老是在不停地转换,就是因为你的心是无常生灭,所以你的生命也在无常地生灭。你所对应的这个环境、依报的环境,也在不断地生灭、在改变,所以说叫观法无我。
这个法不仅仅是心,包括其他的外在的一切的法,物质的、心灵的、都在里头。所以这里面都是在讲,我们修行都是从这些地方观察,你观察,观明白了,就有智慧了。观是因,智就是果。你要用正确的观察世界的方法,用佛法去观察世界,最终里面就能提炼出真实的智慧。你把这个烦恼心给克服掉了,立即就能产生一种智慧。克服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就获得一种成就。我们叫吃一堑长一智,这不叫吃一堑了,那叫吃亏。克服一个问题就增长一种善根,增长一种智慧。克服另外一个问题,又增长另外一个善根,又增长另外一种智慧。
这是初贤位,属于外凡,所以把它归纳在一起。
后面还有四善根,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后面都会讲到,这就不说了。暖、顶、忍、世第一,内凡位,故为一。
后面,四果同见真,故为一。这个四果是什么?声闻四果了,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声闻四果,他都能见到这个真谛。已经开始证入圣道了,但这个圣道属于声闻道,声闻的果位。但是见到的这个声闻道不一样,初果是刚刚到见道位,刚刚见道,他是属于入圣流,已经从凡夫进入圣人的行列。但是刚刚进入圣人的行列,他见道的这个声闻道,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见道之后还得继续往前修,不断地再克服,破见烦恼之后还得破思烦恼,见思烦恼嘛。然后第二果斯陀含,第三果阿那含,一直到第四果阿罗汉,把所有的思惑全部都给破尽了,这个时候才成就声闻的极果,到声闻的最高的果位,就是声闻的道他已经完全究竟地证得了。但他是这种智慧,他看到的只是声闻这个智慧的一个圆满的境界而已,再往上他就不行了。
再往上还得修,还有支佛位,辟支佛,缘觉。支佛别相观,能侵习。他不但能见真,而且能够侵习气。就是不但能破见思烦恼,而且能够除掉见思的习气。这个习气是什么呢?就是你这个烦恼证实已经破掉了,但习气还存在。就像我们房子,几十年都没打扫了,里面都已经发霉发臭了,然后呢今天大家都来打扫,花了三天时间,终于把它打扫干净了。里面所有的污秽的东西都没有了,但是里面还有一种霉味,还有一种怪味呀,一时半会除不了,它暂时还会停留在里头,这就是习气。那还得过好长的时间,可能得几个月的功夫,甚至一年两年,这个味道才能慢慢散掉。等所有的味道都散没了,这个习气就没了。就是说现在你不会做坏事了,但是因为你过去做的坏事太多,所以还有些习气,叫作无意识状态,你就会做这些东西,不会有意去做坏事。故为一,这个支佛又是另外一种。
六度,这是三藏教的六度,三藏教的、声闻乘的人修的六度法门。缘理智弱,缘事智强,故为一。他缘真理的这种智慧比较弱,但是缘事的智慧比较强。这因为他们是三藏教的菩萨嘛,他叫事六度,事情的事。为什么叫作事六度呢?他因为缘事的智慧比较强,缘理的智慧相对弱。他只能修事六度,他修不到理的这种阶段。他对这个理,真理的这个认知还不够深入,所以比较浅。
通教方便声闻,体法智胜,故为一;到了通教就不一样了,它的智慧相对声闻来说,前面三藏教的声闻来说,它智慧就更加地殊胜,他是体法智。前面是什么智呢?叫析法智。就一个是拙,一个是巧;一个是胜,一个是劣。有些人修行是用笨方法,有些人聪明一点,就用巧方法。用笨方法,花的时间更长,修的程度还不够深。用巧的方法,说明他本身就比较聪明,根机好,他修学的时间就很快,而且进入的程度也比较深。就是你花五年的时间把这个小学课程读完,人家花三年就够,就这个意思,不一样。
这个析法是一件一件把它拆掉,拆掉之后什么都不见了,说这个是空的。
人家不用拆,因为你这个是用不同的东西组成的,就知道你是空的。缘起即是性空,不要等到这个缘散了之后,才说是空。缘聚的时候就知道是空,就说我们在正相聚的时候就知道,我们必然有要离去的这个时候,有聚就必有散。你好,等到真正散的时候才知道:哎哟,痛苦了,知道空了。这就是不同的智慧。
支佛又小胜,故为一。就是通教的支佛、辟支佛,比通教的声闻,他的智慧又更加的要胜一筹。
通教菩萨入真方便智,四门遍学,故为一。哪四门啊?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门皆能入真。不管从哪个门,他都能领会到这个真理。他能力比较强嘛,四门皆通。
通教出假菩萨智,正缘俗,故为一。前面是缘的真,这是缘俗。出假智慧,出假的菩萨,他要度化众生,不仅仅自己已经认识获得真理了,而且必须要去度化众生,用这个真理去教化众生。所以说叫“从空出假”,从真里面出假,用种种方便去度脱众生。为什么?没有假就没有真,知道吗?他这个假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能够接引众生重新又入到真谛里面来。前面是自己进去了,现在要学会给大家铺桥,修路,让大家也进去。
别教十信智,先知中道,胜前劣后,故为一。前面只知道真谛,不知道中谛,这个时候别教的话,已经知道中谛了,知道中道的智慧了。所以比前面的藏教、通教都更加的殊胜。但是比后面的圆教它又更加地低劣,就不如了。所以故为一。
别教三十心,俱是内凡,故为一。别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心,三十个位置都属于别教的内凡位。别教的十信智,毫无疑问就是别教的外凡位,这里没写,大家写一下就知道了。别教有外凡,别教也有内凡。十信是别教的外凡,别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心是别教的内凡位。
十地同是圣智,这是别教的圣位。已经从行位入圣位了,初地就已经入圣位了。故为一。这个时候别教的十地是真正的证果的位置,证到了别教的真正的智慧这个果。
三藏佛是师位名,为什么把这个佛又提出来?前面都是讲的菩萨位。当然别教的三十心、别教的十信都是菩萨位,三藏佛是佛果位。胜三乘弟子,故为一;当然这里胜三乘弟子,看是哪三乘弟子,藏教的佛,只胜藏教的三乘弟子。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只能胜出他本教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但是对于通教、别教的三乘弟子他能不能胜呢?不能胜,胜不了。就是他的佛,反而还不如通教的声闻、菩萨、佛。通教的声闻、菩萨的话,他们还有时候相当。关键是通教的佛他肯定是胜不了,甚至通教的菩萨他也胜不了,不一样。别教的就更不用说了,就差得更远。
就打个比方,你小学的老师,弄得不好你可能就是初中毕业、高中毕业,你连我们的大学的学生都比不上,你还想跟我们大学的老师比吗?比不了啊。明白吧?就这个意思。幼儿园的就更不用说了,当然现在幼儿园的都要求学历很高了。不一样啊,我们现在的情况不一样啊。
通教佛智,断惑照机胜,故为一。就是通教的佛又比三藏教的佛要更高,所断的惑,断的烦恼更多。照机,所能度的众生根机,所掌握的佛法的智慧也更加的广,更加的殊胜。
别教的佛智又胜,又胜于通教佛,故为一。好,把他们三种教的佛呢,又放在这一个系列。
下面是圆教了。
圆教五品弟子,同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故为一。没有破烦恼,甚至还没有伏烦恼,但是能够知道如来秘密之藏,能够知道如来真如法性之理,所以他是把它另外分为这一类,这属于圆教的外凡位,也叫圆教的五品弟子位。
六根清净智隣真,故为一。六根清净位的智慧已经跟真正的智慧相邻近了,很接近了,就是邻居样的,再过去再往上,就已经达到真正的智慧了,它是叫相似的智慧,所以叫六根相似位,有点相似,有点像了,但不完全是,也叫圆教的内凡位。
初住至等觉,同破无明,故为一。从圆教的初住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直到等觉,它都是同破无明。初住破一品无明,二住破二品无明,第十住破十品无明,第十行破二十品无明,十回向破三十品无明,十地破四十品无明,等觉破四十一品无明,它所以叫同破无明,故为一。
到最终妙觉佛智,破最后一品无明,也就是第四十二品无明,成就无上最尊,成就圆满的佛道,这是圆教。故为一。
如是等随其类分相似者,或离或合,判为二十(云云)。就他们大概是相类似的,同一类的,比较接近的,把它分成这二十种。
或离或合,是什么意思呢?有些地方是开,有些地方是合;有些地方说得简单,有些说得比较详细;有些地方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有些地方可能有些小小的差异。都包含这个意思在里头,就是说,我们说大同小异,大概是这个意思。我们大同小异百分之八九十都相同,就把他们划在一类差不多,差别很小了,没必要再把它分为另外一类了,所以就大概把它归结于二十种、二十类智慧。
所以大家要学啊,基本上所有的佛经,不同的宗派,所有的佛法的智慧都在这里。那以后就按图索骥,对号入座,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分门别类。但它肯定不会说贴个标签,说我是这一类的啊,不会。上面没有贴标签,你自己去贴吧。你会不会贴?贴不贴得对?那就是对佛法的一种理解、领悟,你才能决定:哦,这个大概是属于这一类的智慧,那个是属于那一类的智慧,所以你得去学习,不学你搞不清楚。你到底修的是啥?你修这个东西到底能够获得什么智慧?获得什么样的果位?得到什么样的一种成就?一无所知,反正先修了再说吧,搞不清楚。修到哪个是哪个,不管。有些人就是这样的,稀里糊涂嘛。所以这些地方都得学。
什么样的境界要了知,什么境界用什么的智慧去照,要了知。什么根机应该修什么样的法门,要明白。学佛不能盲从,不能迷信,不能稀里糊涂,所以这些东西都得学,所以为什么给大家讲?你说:师父,算了,我就不学这么多了,我就一句阿弥陀佛多简单,反正佛就把我接引完事了,是不是?都有这么简单,你说佛,释迦牟尼佛还费这么多时间,费这么大精力说四十九年法干嘛?就说一部《阿弥陀经》完事了呗?净土三经就够了呗?
所以大家不要这么说。在宗言宗,在教言教,你在净土,当然你说净土法门能够普被三根,所有都包了,但实际上有这么简单吗?哪位祖师不是学三藏十二部学得差不多都通了,最终才能去给大家把净土宗给讲圆满、讲透彻了?大家以前也学过《净土宗教程》,基本上有成就的这些大的祖师,净土宗的祖师基本上都是通宗通教的,这才是大成就。一般的人你能够当祖师吗?能够把这个净土宗讲明白了吗?讲圆满了吗?讲不明白!所以说明还是得学。
当然有时候祖师为了安慰大家,不要学这么多,学这个就够了。就是说看你的根器呀,也学不了那么多,算了吧。当然我现在得换一种方法,我相信大家都是有这个能力的,没有关系,先学再说,能学多少是多少,不一定得急于求成。
说句实话,当然我希望大家今生可能都得往生呢,都要决定往生,大家都很急迫。但说得不好听点,退一万步来说——不说退一万步,退得太多,退一步来说,即使你今生没有往生,你听闻了这么多大乘的佛法,甚深的佛理,你现在起步晚,往生的时间晚,说不定哪一生过了几百年,或者几万年,几百万年,你品位比人家高,人家还在莲花里面等着,还没出生,你后来先智先开了,花先开了。人家生的可能是凡圣同居土,弄得不好,你生的是方便有余土呢。开的花还不一样,都是花开见佛,但是净土不一样呀,你这个花是长在方便有余土里面,他这个花是长在凡圣同居土里面。他一开花见佛,闻的法是普通的法,因为你是凡夫,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出莲花还是凡夫,佛也没办法,你是小根嘛,小根先熟,先给你说小法。你是大根啊,你是方便有余土啊,你弄得不好还是实报庄严土啊,一出来,闻大乘佛法。
所以说孰快孰慢不能看一时,有时候不能着急。当然这个也不能误导大家:啊,那就不着急了,今生不往生也可以——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你今生要尽可能去学习更微妙、更甚深的大乘佛法。我的意思是这个啊,没其他的意思。那个是退一步来说,那可能是弄得不好你没发挥好,一般你都会正常的,没问题都能往生的。
所以大家好好去想想,这绝对不会说错的,因为佛法它是讲究规则的,它是有它的原理、因果。如是因,如是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小因小果,大因大果。大乘佛法,大乘佛果。小乘佛法,声闻缘觉果。就是这样的,一点都不会错。你想图便宜,你想图简单,最终你证得的这个果位,得到的这个果报就小。你花的功夫多,厚积薄发,最终大器晚成。人家虽然是早成了,但是小器。小器可不是早成嘛,容易成嘛。这里面它是有讲究的。当然你如果能够大器早成,很高兴。当然你得前世就已经修了很多世了,修了很多劫了。
好,今天课就到这里,下面有两个问题,简单给大家回答一下。
阿弥陀佛!师父吉祥!上一节师父开示,生灭、无生两种道灭,即是两种思议十二因缘,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乃逆观十二因缘,是出世间的因果。逆观十二因缘就是把烦恼降伏住,把烦恼给去除掉,那么生死的根源就断掉了,生死的果报也就没有了,也就没有生死的轮回流转了。
这说的都没有错。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就是把无明烦恼给降伏住了,把无明给去除了,这个生死的因没有了,自然就没生死的果,就出离轮回,这是学习佛法的一个原理。
《法华经·化城喻品》也讲到,“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就是法华化城喻品也说到这个道理,无明一直到老死,这十二因缘都是从生缘有,就是从无明有,无明生,则有行,行生则有识,识有则有名色,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一个有,就有下一个有,你生了,就会生它,它生了,就会生下一个。那么好,你没有了,它就没有,这就是佛法的“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一个条件的有无生灭,就决定了另外一个条件的有无生灭,前面一个条件是因,后面一个物是果,但是后面为什么又叫条件呢?因为它后面的这个果又为其他的物、其他的法可以做因。
打个比方,你是由你父母亲生的,然后你结婚娶妻又可以生子。你相对是你父母亲的果,你父母是你的因,或者是你的缘,但是你又为你后一代可以做因。你又是果,又能为因。相对前面来说,你是果;相对后面来说,你是因。所以不停地在循环,在流转,我们的生死也是这样子的,没有停止的时候。
恳请师父能详细开示,我们在日常修行中能抓住这一点突破,从而不断破除烦恼,出离轮回,最终获得解脱。
怎么才能抓住这一点?那就是现在嘛,我们经常讲当下,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我们最有能力,最能够契合实际的就是当下这一点,你可能还能抓住。
但实际上也不太容易抓住,因为你想抓住当下这一点的时候,实际上刚才这一点就已经过去了,快速地,刹那刹那,就在生灭之中。但是起码它这个时间点是离我们最近的,最容易把握的。所以我们得观注当下,你要提高自己的觉照能力,你能抓住,你能把它照清楚。就像照相机一样,要具备这个能力,快速抓拍。你照相的能力越来越强,你就能把当下这一念给照清楚,看明白。那看明白之后你才能分析,如果问题你都是模糊的,看不清楚的,你怎么分析呢?或者这个时间已经过去了,离我们很遥远了,你也看不明白。即使看明白,可能对我们当下的意义不大,因为这已经形成是过去时了,你现在出现的问题跟过去不完全是相同相应的。所以我们现在每个人根据我们现在所反应出来的这些具体情况,打个比方,你现在可能今生出现的最大的问题,最大的毛病在哪儿?有些人贪心重,有些人痴心重,有些人散心重。你千万不要说我什么都重,当然你可能什么都重。但是你要抓住你最要解决、最急需解决的一个最重的问题,先从这一点去突破。因为这一点可能会随时出现的,在这里,这个生命阶段反复出现,出现频率最高,出现次数最多,产生的问题也会最多,你要针对这个,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那么说有针对的,我们说前面说的五停心观就可以发挥作用,什么样的毛病,就用什么样的药去对治。怎么去对治呢?那就是多种方法了,说句实话。比如说,不净观里面也有很多讲究,不净里面实际上代表苦,不清净的、不喜欢的东西,你肯定是不愿意接受的。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你可能就会产生厌离,就会讨厌,不喜欢,不喜欢这个东西不就是苦嘛,不喜欢的东西,但是它又存在。所以说世间的苦,你要去观察,观察这个世间的苦,你就不会去执著这么多了?你觉得世间很多东西我们所想像的,一种快乐的东西,一种境界,一种喜欢的东西,全部都是假的。本来这个物体本身,这个境界,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么美妙。首先我们能够感觉这个物体的感知,也是错误的一种感觉,不是真实的心。主观和客观,都在产生错误的一种判断,或者错误的一种识别。
所以说我们从这里面慢慢要走出来,要清醒。那用什么东西去替代?用佛法。改变,你不要用原来的这种观察的方法去观察,你也不要去观察原来错误的一种境界。用正确的方法,用正确的境界去替换它。所以大家为什么要诵经啊,要念佛啊,要修福啊,要修慧啊,就用这些正法,用这些善法去改变我们所对应的境界,用这些正法去改变我们对应这些境界的时候,所抱有的一种心态,一种智慧,用这种智慧的东西去替代。替代之后,自然而然,慢慢地,这些东西、烦恼就会越来越少,厌恶的环境也慢慢就远离了,这是一个法门,用替代法。
另外的话,有些替代不了的话,有些人还是执著怎么办呢?那只能找到它不如意的地方,不美好的地方,苦、空、无常、无我、不净,去修。有些东西,你直接让他修佛法,他修不了,他不习惯,那你干脆就受点苦,多吃点苦,吃够你就回头了。但你吃苦不能白吃啊,吃苦的时候还得适当运用佛法,时时刻刻保持一定的清醒、觉知,不要到时候,你吃了苦反而适应了,不吃苦反而不适应了。当然用有些词不好用,打个比方,我们经常说粪坑里面的蛆,我就好这一口,有些人就这样,吃习惯了,你要换一口,换更好的东西,反而吃不下去。颠倒,这佛教里面叫做颠倒,知道吗?麻烦。
所以你要明白,你正在做的是什么,要清醒地认知你现在做的,我现在虽然离不开,但是并不是我自己本心想做的,也要慢慢认识到它的一种过患,它对我所产生的一种严重的后果,我慢慢地要越来越淡薄,从里面慢慢地剥离出来。过去可能是十分的喜欢,现在变成了九分,以后变成八分、七分,慢慢地远离。靠这种方法,只能这样去修,你想一下子突破,没有,不可能的。
所以说从这两方面,正负两方面去,一个是正法,增长善根;一个是从负面,就从本身这烦恼之中,去认识烦恼的过患,去远离。就像我们说,正面教育、反面教育一样的,都要,拿榜样来激励,作为你学习的一个标榜,一个模板,你就学得越来越好。你正气足了,这歪风邪气就越来越少。另外,用反面教材,你看,你现在只是小坏蛋,现在这个大坏蛋是这个后果,你想不想成为大坏蛋呢?不想,防微杜渐,慢慢就改变自己的这些烦恼、习气,让这些烦恼越来越淡薄,习气越来越少,就这样。
所以说人有时候是这样的,不见黄河心不死,我们人都很可怜,业障太重。不到逼不得已的时候,不愿意放下,不愿意舍弃,不愿意远离。所以,佛法里面有时候也让我们经常去修点苦行,就是这样,你要体会一下人生的苦,你要锻炼自己一种坚毅不拔的品格,你要去观察这个苦所带来的种种过患。这样的话,反而你从这里面会振作,会抖擞。
但有些人,这能力也不具备,修太多的苦,最终反而被这些苦所沉沦,陷没在里头了,受不了。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得了苦的,吃点小苦还行,吃点大苦就受不了。所以这里面他也在不断地在修行,在突破自己。开始是吃小苦,吃小苦你还能保持觉知,保持清醒。然后慢慢再吃更大的苦,也没关系,对你不会造成什么障碍和伤害,再增加量。
修正法也是,修善法也是,开始时修点小的善法,修大的善法你修不了,你也理解不透,吃不透,慢慢越修越大,越修越大,善根越来越增长。这两方面,你这个生命、空间都在不断地拓展。你生命拓展了,说明生命的能力、智慧已经在增长。所以说你苦也能吃得了,福也能享得了,这样的话,说明你这个人都能不动心,不变心,这个是修行功夫的增长。当然了,这对我们太难了,赶紧还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太漫长了,太艰苦了。
好,第二个问题,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好,四圣界外,涅槃十如,第二十四讲有云:无量无作两种道灭,即是四圣界外涅槃十如。
就是说用这个无量无作四谛之中的道灭二谛,跟十如是进行对应。
其中的道谛即涅槃性、相、力、作、因、缘,就是十如是的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等,也是般若和解脱,是般若德和解脱德。无量无作四谛之中的灭谛,即是涅槃的体、果、报,就是如是体、如是果、如是报等,亦成常住法身也,就是对应的是法身德。
这没什么问题,就是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内容,就是四谛之中跟十如是是怎么对应的,跟讲的这种三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是如何对应的。
请问其中的三德是不是相当于已经合三为一了,是吗?
说合三为一也可以,说一分为三也行,实际上本身说三德的话,就跟我们讲这个三谛讲四谛是一样的,本来是一个,把它分开来就成了三个。就跟我们说,佛有法身佛,有报身佛,有应身佛,佛有三身,佛有三德,但实际上佛不就是一个吗?真正的佛是什么?法身佛,这才是真佛,报身佛和应身佛,是从法身佛里面所显出来的果报和外在的一个相。
打个比方,这个法身佛是月亮的这个本体。报身佛呢,是月亮放出来的光明。应身佛呢,是应现在水中的月亮,这个影子。那么真正的本体什么?就是月亮本身,是月亮就会发光,是月亮就有可能会映现这些影子。但是映现影子也不是月亮自己本身说了算,还有下面这个水,千江有水千江月。没有水,众生没有缘,佛就不会现种种应化身,所以根本的佛只有一个,就是法身佛。
那么真正的德,那么般若德跟解脱德也是从法身德里面引申出来的,般若就相当于佛的报身,解脱就相当于佛的应化身。解脱是为了解脱众生,用种种法门去教化众生,度脱众生,真正的法身跟法身佛是相应的。
所以恭请师父开示一下三德、三宝及法、报、应义理的对应关系。
法、报、应已经讲得差不多了,法、报、化,化就是应化身。三宝,三德跟三宝是怎么对应的?法身德是对应的什么宝?法宝。千万注意,这个地方就有点小小的出入,不要说法身德对应的佛宝?不是,法宝。般若德对应的是佛宝,解脱德对应的是僧宝。僧是求解脱的,佛是有圆满的觉悟的,所以叫般若德,法身是代表法宝。
所以说我们有时候在理解,实际上佛、法、僧也是一体,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法是什么东西?法性,说法性当然就有法相了,任何世间的一切的法,我们佛教都叫众生,可以都叫做众生,众因缘生法。一切众生皆是平等,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僧是正在求解脱的众生,众生呢,当然可能就是还在迷惑之中的,没有修行,正在修行也没有得到证悟的众生。但实际上最终大家都可以证得平等的这个法性。证得这个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样的,佛性是从佛的位置讲,法是从普遍的法的这个角度去讲。比如说人,人有人性,畜生有畜生性。但是人性之中也有佛性,人性之中也有法性,就是我们不要把这个有情跟无情这两个东西分开来,明白吗?有些说法性这是指无情的,把它归类叫做无情。佛、众生是有情的,实际上“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最终大家的这个性是一样的,平等的,所以最终我们归到一起的话,是法。如果佛没有证得这个法身,没有明白通达这个法性,他成不了佛。如果众生不去理解这个法性,不去修这个法,最终也不可能成佛,所以最终围绕一切的核心是什么?是法。所以在三宝里面,实际上法反而是最重要的,以法为中心,以法为住。佛能成佛,是因为他已经通达了一切法,证得了法性。众生没有成佛,就是没有明白这个法性。明白了法性,一切法就通达了,一切法都平等了,没有问题了,不存在任何的问题。
所以说我们大家都好好去学习,学无止境啊。所以佛觉悟的什么?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所谓的真理是什么?最高的法,最究竟、最圆满的法,代表这个意思。不然佛他成佛没什么意思,他要觉悟的就是这些东西,他要了解法的真相,法的真谛。所以我们在世间、出世间这些东西实际上最终可以统一起来。我们人生在世间干嘛?人生在世间来说当然时间很短暂,也就是为了学习,为了了解这个世界,探索这个世界,了知未知的领域,成就自己没有成就的种种善根或者品德,这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些意义所在。你不能说老是在原地踏步,甚至这辈子还不如上辈子,就没什么意义了。不能负增长,还是要正增长。说到正增长,实际没有增长,因为你法性之中都有这些能力,就是把这些能力给恢复,把潜能给挖掘出来,如此而已。要相信自己,就像要相信一切众生一样。当然不该相信的时候千万也不能相信,不是说不要相信,我们内心都是相信的,只是没到相信的时候,知道吗?我们内心都想无条件地相信任何人,就像佛随时都想把这个法说给一切众生,但是没到时候你去说,那不是傻子吗?不能这样去做!不是我不愿做,是时候没有到,或者说你的能力不具备,得因缘和合,这才是最恰当的。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其他就不说了,最后请大家一起合掌,我们来念一个回向。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