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好,今天是我们《法华经》第五讲了吧,第五讲。上次我们讲到这个七番共解,第二章讲完了。七番共解第二个是什么呢,是释名。下面我们应该讲这个生起了吧,第三个是吧,生起啊,我们看看这个生起。我们说七番共解主要是配合这个五重玄义来讲的,实际上它本身这个主要的意思是,从七个方面来剖析这部经典的一些,算是个体例吧,也是从一个侧面来解释这个五重共解,五重各说的,就是五重玄义。
我们看第三生起者。能生为生。所生为起。他把这个生起呢,分开来说,什么叫做生,什么叫做起。实际上生起生起,好像我们大家认为应该意思差不多,但生在前面,起在后面,有生才有所起,能生为生,所生为起,所以生是在前面的,有能生的,才有被所生的。前后有次第,就是说,打个比方,我们说,这个经典也好,五重玄义也好,它是相互之间有一种什么呢?相互之中因缘起合承接的这么一种关系,先有这一个,然后再有那一个,另外一个。因为有这个生,所以才会有那个起,表明相互之间一种关系,生起的一种次第。说粗细不相违,有粗、有细、有权、有实,他这里引用一句话,首先实际上解释这个释名的。
我们看,肇云。肇云,就是《肇论》啊。我们都知道,在这个东晋的时候,僧肇法师,非常了不起的一位法师,以前也讲过,是鸠摩罗什的门下的几大弟子之一,四大弟子,可以说,四俊八哲嘛,僧肇是其中之一。写了部论叫《肇论》,当然这个《肇论》不是一部论,实际上把他所有的写的这个佛教的这些论点呢,集在一起,叫做《肇论》。很年轻就往生了,算是,讲过这个事情,大家还记得?是被砍头,给砍了,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反正估计是跟这个政治有关系,临终之前还吟了四句偈吧,大家可能还会有记得的。“四大原无主,五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就这个意思,四大五蕴本来就是空的,他本来就是研究这个般若性空学嘛,我们说的中观学派,属于三论宗。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实际上《肇论》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应该说哲学史上,不仅仅是宗教方面,佛教方面,都是有非常崇高的一个地位的。
《肇论》里面就曾经有说到,名无召物之功。物无应名之实,名无召物之功什么意思?你光念这个名字就能够把这个东西给招来吗?比如说,我说,唉,来一百万,我面前就会出现一百万的钱钞票吗?你喊个名字,这个东西,名字代表的这个物体它就会来吗?不可能的。你喊人,他会应一下,倒是。他如果在,他会应一下。你说容通,啊,哦,在。没在的话,谁来理你啊,是不是?所以说名无召物之功,名是个假名。你出生的时候,不是你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大家给你想,谁给你取个名字啊,想了半天,给你取了个名字,然后到派出所再登记一下,户籍所在处登记一下,以后你这终生可能就用这个名字了,就你一个代号呗,一个标签呗。代表你这个人,让你这个人跟其他的人,可以区别开来。人家没有见到你,光听到你的名字,就知道你是这个人,不是那个人,是张三不是李四。
物无应名之实,当然你既然名不能召物,物也没必要去应你,这个物难道它就会因为有这个名,它就会应你这个名吗?而且从物的本身来说,它也不是实在的,就像名是个假名,物也不是真实的。物也是什么呢?万法因缘生。既然是因缘生的东西,它本身也是什么呢?缘起则缘灭,它也是不由自主的,明白吗?它想怎么样怎么样?能自我主宰吗?主宰不了。不管是有生命的物,还是没有生命的物,都不能自我主宰。所以它也没办法真正去应这个名,它也不是真正实在的东西。
所以最终说无名无物。名物安在。就是名也不成立,实际上这个物最终也靠不住,哪里还有名,哪里又还有物呢。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世间的话,都是什么呢?属于缘起性空的一个世界,从外在标的这个名也好,它标名背后所对应的那个物也好,都靠不住。实际上我们人生不就是个过客嘛,实际上就是在演一场戏,做一场梦,大概可以相类似这么一种情况。这里说的就是标名,知道吗,名是假的,但是还得标名。七番共解第一个不就是标名吗,盖第一义中。无相意耳,这说的无名无物是从第一义谛里面说的这个道理,就没有名,也没有物,本身一切法都是无相的。这个道理,你要理解到这个意思,但是我们又从世谛为言,光说第一义谛不行啊,还得说世谛,就是世俗谛,世俗谛就是说缘起,说因果的。
无名无以显法。故初释名。故初释名,没有名字,又没办法去显这个法,就像佛法一样的,佛的这种法理,这种道理,你不通过文字语言,不通过名字,你没办法去显示、去说明。即使它是假的,也得拿来去用。意思是什么?佛依二谛说法,一个是第一义谛,一个是世俗谛,最终要让我们认知的是第一义谛,但是离开世俗谛,没办法去说第一义谛,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如果大家没有听到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个教法,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地什么,去修行,去证果,证得这个第一义谛。谁都没办法去修的,你必须要借这些名言假相,你才能去思维、去体会佛的这么一种道理,佛法的道理。按照佛法的道理去修行、去改变自己的生命,你才可能去超越现在的这么个生命阶段,否则没办法。
因为第一义谛本来就是不可言说的,它是无言无相的,无言无相你能懂吗?你说心心相印,你没办法跟佛相印啊,我们的心很染污啊,我们的心很陋劣啊,佛的意思我们不懂,别说佛的意思我们不懂,我们相互之间的意思也不懂,你不说话、不表达,不懂的,搞不清楚你在想什么,你有他心通吗难道?没有,必须要通过语言去交流。为什么人要创造语言呢?口说的这种语言,肢体语言,或者通过表情,通过其他东西,你总得有个表达的这么一种途径,一个信息的传递。你说坐在那里,我也不睁眼,也没有任何表情,然后也不说任何话,也不手上做、肢体做任何动作,你说我就知道你的意思,再相应的人,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人,也达不到那个程度。这还是从凡夫层面来说,那凡夫跟圣人之间,这个距离就更远了,不说你怎么明白呢,所以最终还得假这个名来说。
所以叫名名于法。法即是体。前面讲的释名,然后现在就讲体,这是第二,五重玄义第二重。名名于法,这个名名,第一个名是动词,第二个名应该算是名词,给这个法立一个名,取一个名字,前面是取,名是取名的意思,名就是名字的意思,第二个名,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那么这个法就是这个体,它的本体,这个物体它本身是什么东西,你通过这个名字就能去了解。
所以叫寻名识体。你找到它的名字,通过它的名字再去就可以寻到、了别它本体的东西。所以说这名字呢,虽然是假的,它还是有它的作用,世俗谛不能缺。就有些人说啊,我这心中有佛就可以了,我不一定非得去什么受戒,非得要皈依,非得要念佛,或者打坐怎么怎么着。你想想,你不通过这些方式,你怎么去修行呢,你的心跟佛就是一样的了,那你本来就是佛了,不是说理上是佛,你当下就已经是成佛了?怎么成佛的?都得经过这些个过程,从闻名到起修,到慢慢开悟,到最后证果,谁都不可能缺乏这个过程。
然后呢,体非宗不会。你看,你虽然知道自己都有实相之体,都有佛性,但是怎么最终才能证得自己本来具有的佛性?这佛性并不是说天然有,它就是现成可以用的,你要经过后天修行才能把它寻找回来,才能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所以说非宗不会。没有这个宗,你就会不了这个体,你就回不到原来这个体上去。这个宗是讲什么呢?就讲因果呗,你得修因,你才能证果,修成佛的因,最终才能得成佛之果。
会体自行已圆。从体起用。导利含识。你看,你通过这个宗,明宗,最终能够会得这个体了,自己已经成就了,自行已圆满,自觉,自己已经完全觉悟了、成佛了。证得这个体之后,证得本有这个体之后,有体就必然有用。没有任何一个体说,只有体没有用的,就是任何一个法,它都有它的作用,何况是我们自己的佛性呢,本体呢。所以从体它就会起用,起用什么?导利含识,能够利益,能够去引导众生,让众生最终呢,也能成就,也能会体,就把自己所证得的佛法,教给这些众生,这就是用。
利益既多。须分别教相也,这什么意思呢?我们要利益的众生是很多很多的,但是每一个众生呢情况又不一样。哎呀,太复杂了,人太复杂了,光人都很复杂,所谓其他的六道众生就更复杂了。咱们还只是在地球上生活的人呢,肯定在其他的世界,其他星球上,还有其他的人,类似我们人类的,属于人法界的,多了去了。他们可能还跟我们不一样,咱们这寿命八十岁左右,最多不过百年,也许人家恰好不是这个阶段,人家是人寿二百岁,三百岁,乃至八万四千岁都有可能啊,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然后每一个众生他的根机、他的善根是不一样的,那么你要去利益他,跟他所说的法是不是也就不一样啊。所以必须分别教相,对不同的众生说不同的法,要对应他自己的根机,你最终才能达到利益众生的目的。
所以虽然是讲这个五重玄义,基本上把所有的佛法,通过这五重的意思,基本就加以概括。先得有名,先从简单做起,先学佛法,懂得这些名字,懂得这些文字教,我们叫做文字般若。由文字般若,最终文字般若所指向的什么?让我们最终证得我们的实相般若。但是实相般若怎么证呢?你得起观行啊,叫观行般若,就实际上得实修,修行啊、实践啊,修行实践就相当于什么呢,宗。明白吗,明宗,你修行成就了,成佛,怎么办?你不光是自己成佛,你要度众生再成佛,要自觉之后觉他,自利之后还得利他,这就是利用,利用怎么用呢?你得分别教相。你知道这个教是属于什么教?那个法又是属于什么法?各自之间有什么区别?大、小、偏、圆,顿、渐、权、实,针对不同的众生是有八万四千法门的。如果你不懂得这八万四千法门,你有些众生就无法去利益他们,你无法利益他们,他怎么去最终成就佛道啊?你讲的,我听不懂,你说的,我不愿听,我看到你这个人都讨厌,你说话我就更讨厌,你说的法根本就不合我的兴趣,我就不愿意,是吧。
打个比方,我坐在这说,我正儿八经,咱们传统的说法基本上差不多都这样子。有些人,法师,你这样说法太保守了,太传统了,你能不能边说边唱?你看我是搞艺术的,我喜欢唱,你要唱出来,边唱,从这歌里面,通过表达这个佛法,我就更喜欢。有些人,你唱不行,还得最好表演,你会舞蹈吗?用佛教的舞蹈表达佛法更好,色声香味触法嘛。实际上所有的佛法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去展现的,但是一般来说,主要是什么呢,以音声为法事,这是最主要的。因为我们为什么?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圆通啊,通过文字、通过声音,他是最容易去理解佛法的,基本上绝大数人的根机都属于这一类。除非是属于另类,你不是咱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人,就是其他世界的。比如说香积佛国,人家吃点东西,哎呀,美味,美味不仅仅是享受美味啊,吃饭当下就是修行佛法,他能体悟佛法。味,香,闻香,你都不要念经了,闻闻香就行了。
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不念经也没关系,你到七宝池中,泡个澡就行了。触啊,触也是佛法,哎呀,真好,但西方极乐世界,大家知道也不仅仅光是去七宝池中去澡浴,色声香味触法都有,见佛、见菩萨、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一下就善根增长,智慧增长,一听到佛菩萨说法,你又智慧增长。香,闻到种种花香,种种世界的香味,你又增长善根。所以说你眼见耳闻,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这六尘境界,清净的这个境界,你都能增长自己的佛法的善根,都是在修行。就是你,不是二十四小时,那里可不是按二十四小时计算,反正你每时每刻之中,你都不离佛法。你睡觉,你说我想睡个觉,睡觉也在修行,卧禅,还在定中。你说,我能不能不修行啊?行,不修行也没关系,不修行也相当于修行,明白吗?你就是在那里什么都不干,你的功夫都在增长,就有这么好的地方,咱们娑婆世界哪里去找啊?我想修行,结果还进入不了状态。人家不想修行,反而比我所谓的修行,没人家进步快,这就不一样。所以我们看看,这个教相很奇特,各种各样的都可以表达。
下面我们看,神力品中,从这个神力品中又来说这个教的次第。约教次第。一切法本皆佛法,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一切法都是佛法,它的根本都是佛法,这是从理上去讲。不管是世间法也好,佛法本身是佛法,世间法根本上也是佛法,理上讲的通,但实际上不行啊。你说,我世间法,我就是佛法,那你肯定就是吹牛了,大妄语。你在这吃喝玩乐的,你说,我在修行,世法就是佛法嘛,你关键没有证得这个理啊,你没这个功夫。所以在你这里,世法就是世法,佛法就是佛法。但是在佛这里,当然一切法皆是佛法,那是佛的境界,你除非你也成佛了,你有资格说这句话。现在我们只是懂得这个道理,是佛把他自己所领悟的教给我们,但是你不能拿这些东西到处自己自我宣扬,跟你没任何关系。
大经云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这不说得很清楚嘛。一切世间法,在佛这里看来就是佛法。世俗谛,到佛这里就变成了第一义谛,没有任何的差别。我们就是恰好相反,众生颠倒。谓非佛法,认为世间法就是世间法,跟佛法毫不相干。我们不但说一切世谛不是第一义谛,我们反过来了,你这个根机特别差的人,佛跟你讲第一义谛,到你这里就变成世谛了,听不懂啊,如聋若哑,领会不了这个佛法的甚深义啊。所以白白给你这个宝贝,你不知道它是宝贝,你也不会用,就把它当做个很普通的一个东西,不值钱的东西,随便就挥霍掉了。
今明言示之。故言一切法也。欲说此法。先以神力骇动。先说此法,佛先用种种神通,让众生来产生惊骇、震动。哎呀,一看,哎呦,从来没看过这么奇妙的现象,大家都很惊讶,都很惊喜,是不是?故言一切自在神力。既见变通。醒悟渴仰,就众生就是这样子,没办法,你不跟他露两手,他不服你。你看佛都得使用这一招,每次讲法之前先放光,先现瑞,先来点神通。大家一看,哎呀,佛真了不起啊,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为他震动。你看,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都想修,醒悟渴仰,希望最终也能获得像佛一样的这种神力变化。然后再给你们说教,你们也想不想啊?想不想得到佛这样的神通啊、成就啊、功德啊、光明啊?那你得好好学佛的教法。然后佛就说,给你们讲,你们好好按这个修,以后你们也能像我成就这样的功德。
教诠实相。故言秘密之藏也,这个教法所诠释的就是背后的这个实相,真如实相,佛性,也就是第一义谛。把这个东西,实相就叫做秘密之藏。为什么叫做秘密呢?不可说的,不可释的,讲不清楚了,拿出来给你看,你也看不懂,为什么叫做秘密?就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说,这个东西不能拿给你们看,不能讲,不像我们所讲的这个密宗密教,不可说的,不可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就给你看,你也看不懂,太深奥了,一般众生是无法理解的。并不是佛小气,什么东西宝贝都不愿给你看,给你看你也看不明白。
禀教修行。即有因果,你按照佛陀的教法,秉受佛陀的教法去修行,尊崇佛陀的教法去修行,自然就会有因果。修行本身就是什么呢,也是种业,修行的业嘛,成佛之业嘛,是改变我们自己,解脱、改变我们轮回,这么一种业力,它就会有因果。你造这个业,它本身就是业因,最终它会什么?有果报,有业果。业有因,最终业因成熟的时候,就变成叫业果。你除非什么事情不做,你做了事情,当下就是因,做事情的本身的这种性质,它这种程度、大小又会决定以后未来这个果报的善恶、强弱、大小等等。
故言甚深之事也,这个甚深之事是成佛的因果。所以为什么叫做甚深?没有比它更深的了。我们前面说无上甚深微妙法嘛,《法华经》就是让大家成佛的,所以从一个角度来说,不是每个经典说句实话我们都叫“无上甚深微妙法”,《法华经》可以当得起,知道吗?真正的圆教法是无上甚深微妙法。最上等,第一的,没有超过它的了。
欲分别四义与余经同异。次明教相耳,这什么意思?分别四义是哪四义呢?就前边这个四义嘛,四重玄义。前面什么呢?释名,然后呢,辨体,明宗,论用。就是每部经,这部经跟其他的经之间是有相同的,又有不同的一些地方,所以最终第五个叫什么呢,教相,叫做判教相,分别它的教相。就是这部经的教相跟其他经的教相是不一样的,当然可能有些是相同的,有些是完全不同的。
序品约行次第。修行的次第,初从经卷。若善知识。有所闻见即闻名也。你看,初从经卷什么?有些人啊,不一定都能碰到善知识,他只是手上恰好有什么因缘得到某一部经典,他自己读经,自己去闻教,只是看这个经典,他就能懂得佛法的道理了,有些人可能手上就没经典啊,比如说他到这里来听讲、听法,从善知识。所谓一个是闻,一个是见,闻是用耳朵去闻,见是自己去读经,即闻名也,都相当于闻名——闻佛法之名。
闻故推理体显,你看,听闻之后就要去推理,就自己去修行,去推敲,去思维,去修行,最终才能显这个实相之体,才明白这个实相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吧?闻后要起思,思后要修,闻思修,到后面才会有证悟。
显体须行,你看,显体就要有具体的修行。行即因果宗也,因果就代表宗,宗者,趣也,从因趣果,知道吗?它就像一条道路,从第一步开始起,到最后一步目的地,就告诉你怎么修行的一个方法,或者修行的一个道路,你按照这条道路去走,最终就能成就成佛的果。当然成佛的果是最后这个顶点、终点才是成佛的果,前面的所有的过程都是修行的因,成佛的因,但是整个这个才代表什么,所有的宗,有因有果,才叫做宗。
你不是说,我一下就证得这个果,怎么可能呢?没有因,哪来的果?没有果,你这个因也成就不了。你没有佛果,你最终是到底要去哪里?你这个因是为了什么呢?有些人说我不为了什么,不为了什么才怪,天天不就是发菩提心吗?叫你回向,你要发愿,你要成佛,你要度众生,我不为了什么,我心中无所想,我虽然说了等于没说,才怪!当然希望你能达到这个境界,但你说实话没有成佛之前,你都不可能,你心中肯定只是相对来说不像以前一样的,这个功利心、目的心特别强,但多多少少都会有,不然叫你发愿干吗?你不用发愿,你直接修就行了,你也不用回向,他最终就成佛了。但是不行,没有这个过程的话,你说句实话,你修行都不能持续下去,不能坚定自己信心的,你没有这种力量作为支持,你是很难持续下去,一直往上走的。所以有些事情说起来太容易,做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行自排惑。亦利众生。是用也。你看,你既然修行了,按照这个宗去修行,修因证果,你自己就能排除种种烦恼,惑就是烦恼。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到最终无明惑全部都排尽了,除尽了,你就成佛了。自然而然这就是自利了,利益自己之后,你自己成佛之后,也就会利益众生。自己利益也算用之义,利益众生也是用之义,所以叫做力用嘛,你自己要有这个力,你才能有这个用,实际上把它分开来也可以说,你得有力气,你才能用得上啊。
打个比方,你得有能力,你得有能量,你能量值都是零了,你用啥用啊?啥都没有,你想用都用不上,你兜里都没钱,你说我搞布施,布施金钱,布施不了,布施金钱布施不了,你又没文化,没知识,你又不懂佛法。你来点法施也修不了,财施也修不了,无畏施,你又贪生怕死,你说你怎么去用啊?什么力都没有,无力了,跟死人差不多了。死人嘛,还可以捐献个器官,你这个还死不死的,还不愿意。死人任人摆布算了,管他愿不愿意,被动捐出去了。你这还,要么你布施吧?你反正也没什么用,要钱没钱,要什么没什么,捐献器官吧,不愿意,还不愿意。所以这个东西,就无所用,无力则无所用。所以我们大家自己学习修行是为了什么?不就是增长自己的力量嘛,增长自己的智慧、福德、种种修行的这么一种善根,你最终才可能去有用,你才会成为有用之才啊。你先得成才嘛,你都不是才,你有什么用啊?
分别同异。教相也,分别这个教的同相跟异相,这就是教相。就是不同的经典,它讲的教相有些地方是同的,有些地方是不同的。你就像《法华经》跟《阿含经》,基本这个教相啊,重叠性就几乎为零,明白吗?一个是大乘,一个小乘;一个三藏教,一个就到圆教去了,差别特别大。当然最终我们说它们都是属于佛法,只是一个是半字教,一个是满字教,一个圆满,一个不圆满而已。但是小乘也是小乘佛法嘛,大乘也叫大乘佛法嘛,都是属于整个佛法的体系之中,但是它们之间差别确实很大,这个是它们的义。但是其他的,比如说,后面的通教、别教,差别就相对比三藏教跟圆教之间的差别要小得多,更接近一些。
好,开示悟入,你看,又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亦约行次第,前面是约教次第,这是约行次第,有教然后有行,我们看看,法本无开闭。今呼为方便门开。此闻名也,你看,方便门开,等于是说佛要跟你们大家说法啦,把这个方便门跟大家打开了,大家可以从这个门里面进入到佛法的内部,可以去深入佛法,得到佛法的利益。法本无开闭是什么意思啊?法本没有说,也没有不说,但是有因缘他就说了,没有因缘就不说。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就是法的本体它不存在于开与闭,或者说与不说这个道理,一切都看众生的因缘。众生的因缘善根已经成就了,佛自然会应现于世,为大众说法;众生的因缘没有到,佛一个不会应现于世,另外也不会说法,这个佛法之缘跟大家就等于说关上了,这个门就关上了。所以能闻到这个名,大家听到这个名字啊,文字、语言啊,听到佛法,本身说明方便门就已经打开了,这个门一打开,好了,后面的全都来了。
然后呢,示真实相。体也,有方便门,就能够给大家显示这个真实之相。所以你说不闻法、不读经怎么行啊。有人说我就修行,修行很简单嘛,念念佛就行啦,拜拜佛就可以啦,吃吃斋就可以啦。哪这么容易。为什么要念佛?怎么念佛?何为参禅?禅是什么?为什么要拜?到底是为什么原因呢?怎么去修行呢?怎么修行才不会有偏差呢?你一切都不懂,你就学个外面一个假相动作,还拜,还比谁都拜的多。你拜一百,我二百,三百。你念一万,我二万,三万,当然功德也很大,你就说稀里糊涂修,确实也有功德。但是这个因是远因啊,你现前成就不了啊,你修行的效率太低啦,傻乎乎地在修啊。人家是明理之人,是明眼人在修,人家修行的这个效率远远大于你不知道多少倍啊。
你功用啊,这也是盲修瞎练,弄得不好还出问题,一旦出现问题,你无从去解决。因为你修到一定程度肯定会碰上问题的。你不能说:佛保佑我,我发愿啊,这一生都没有任何障碍。不生病,不着魔,谁也不要找我麻烦,佛全部给我保佑,要是佛不保佑的话,我都不答应,必须要保佑。就这么强迫,不仅就是强迫人,有时还强迫佛菩萨。不然就是说明你佛法不灵,就是佛欺骗我们。这个人什么,这种人的脑子是吧,这人的烦恼得多重啊。
因为你修到一定程度,善根一增长,它就会触发你过去的业力,明白吗?你一有钱啦,稍微有点钱啦,债主就讨上门来,找上门来,讨债啦。你没有钱,穷光蛋,谁都不理你,找你也是白找。最多拿命一条去。拿命也没什么用,钱也找不回来,看你有钱,立即追上门来了,你这个时候就面临考验了。面临考验的时候,你不懂佛法,你手足无措,你说我继续念佛,但是你念佛的这个功力不够啊。你傻乎乎的,你不懂得在念,你这念的效率很低,你这个力量是抵不过这个业力的。所以这个时候没有佛法作为你修行的一个支撑、一个依据,你这个质量就上不去。你的质量提不高的话,你不能上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你就没办法去抵御这些业力对你的侵袭。你到这个时候你就会什么呢,就无能为力啦。你要么就上不去,这还好,有些人直接歘一下就掉下来,就会面临考验啊。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句话可不是随随便便说的。当然这说的有点玄乎,道高一尺,魔高突然还来一丈,哪受得了,你道高一尺,魔高一尺二。量不要过得太狠,过得太高,一下受不了。真来个一丈,立即把你这个道给压垮了。你这个绳子只能承重100公斤,来个1000斤,你哪受得了啊,一下就断了,所以这个时候你得为自己积聚更大的力量。
你开始修,第一个从零开始,从一百开始修,修到二百,三百。但是你只有修二百三百的这种方法,这个笨方法只能修到这个程度,再往上,上不去了。一时半会儿肯定是上不去的,然后这个时候考验远远超过你修行的这种力量,你就很难去应付了。所以很多人出现这些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修来修去还修不成,老在这里待着呢。老是这个从头开始,甚至还得倒后,还得退步。所以必须要闻法,不闻法怎么行啊,我们都是说要补课,好好地补补课,我们都是缺营养的,补补营养吧。
那往下,我们看,自迷得悟。悟。因也。由因故悟果。你看,自迷,你既然修了这个宗,修了这个因果,就能什么呢,从迷而得悟。既然修行了,悟就是因,最终证实际上才是果,由因故悟果。因中也得有悟,当然到果上你这个悟就更大啦。就开始我们就是说,你不能说糊里糊涂地在修。你先得从这个名字上,从这个理论上要去了悟佛法,然后再通过修行去证悟佛法。一个是解悟,一个是证悟,你没有解悟,你哪来的证悟呢?解都不能理解,你最终还能证得这个东西,亲证这个东西,彻悟,不可能的,这就是宗。
悟故深入亦令他入。用也。你看,自己悟入之后,深悟之后,最终让别人也进入这个悟,也能够悟入,这就是用,这是从修行上说的这个用。
分别同异。教也。不同的修行的法门,不同的悟,不同的果,这都是讲的教相。你修到哪个程度了?你具体修行是用什么方法,修行证到什么样的一种位置,你这个位置是属什么阶段,你都得了知、清楚。不然你就错了因果,知道吗?你明明还没有修成呢,以为自己开悟了,哎呀,高兴的不得了,天天都向别人宣说,一下就什么,说大妄语了。很容易就着魔了,这种人,知道吗?
所以你不学佛法,怎么通过这个经典去认证你呢?它经典里面就会有些地方说得很清楚,你修到这种时候是什么一种情况。你的思想境界、你的悟入能达到哪个阶段。你不看,不懂,然后你自己修到一定程度,你也不知道,我到底修到哪里呢。然后误以为自己修到很高了,已经解脱了。太多的人了,像很多外道就是这样子的,修到非想非非想天,以为自己证悟了,已经出离三界了,错了。最终又掉下来,一掉就掉到三恶道里面去。他搞不清楚,他不懂佛法。今之五义。依序品扶行次第也。好,这是讲到这个生起次第,这是这个阶段。
四开合者。五章共释一经。五章是什么呢,五重玄义,都是为了共同来解释这一部经典的。种种分别。令易解故,为什么把它分成五章,就是分别从五个方面去分析、去解释这一部经典,让众生对整个经典容易去理解。
凡三种开合。你看,这怕光给你们讲五重玄义啊,你们些东西还是不明白,又进行开合。开,把它展开了;合,把它合拢。有些地方就什么呢,讲得详细一些,有些地方呢,就讲得简略一点。反正是应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给大家进行宣讲。
具体下面就有,谓五种十种譬喻。分这三种情况:一个是五种,一个是十种,一个是譬喻。
首先我们看这个五种。初释名通论事理。显体专论理。宗用但论事。教相分别事理。先从这个事理方面去讲,知道吗?第一重叫释名,释名是通论事理:又讲了事,又讲了理。但是到了第二重,五重玄义第二重显体是专门说理,它不说事。因为这个体就是理体,它跟事没任何关系。体是什么,是实相。实相就是我们本来自有的天然之理,它跟这个所有的事没有什么相干,所以叫专论理。宗用呢,就是但论事。宗,怎么修行。自己修行之后,这个用怎么去化他,教化众生都是说的修因证果。一个是自行因果,自己修行证果,一个是最后利益众生,让众生也修因证果。都是说的因果的事相。所以说这个宗用,第三重、第四重都属于事。
然后教相是分别事理,所有的教法、不同的教法,都从事和理上去进行分别,让大家真正地去了解清楚。你光通论,简单地说说,你弄不清楚,光一个名字,所以最终还得有教相。就得讨论啊,就得详细地给你们解释啊、分别清楚啊,大家才能一目了然。所以说为什么我们还得去看祖师的这些著作、论点,他们对于这个教相的理解,超出我们的能力很远。我们自己去辨别这个教相,你分辨不出来的,搞不清楚,祖师帮我们弄出来了,理顺了,你看,哎呦,就这么回事,太好了。现成的这个成果去享受,太舒服了。好,这是从事理方面说,分别对应这五重玄义。
大家就记住了啊,不出理事,就是五重玄义不出理和事这两个字之外。
第一重:释名是通论事理;
第二重:辩体是专论理;
第三重第四重,宗和用是什么呢?专说事;
最后教相是什么呢?分别事理。
你看,这就有开有合了。事理那就是开;光说理,专说事,那就是合;到最终分别事理,又把它开了。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吗?这就是佛说法的一种方便。有些时候就专门给你说理,有的时候就专门给你说事。有些人说事,光说事不说理我不满足,这佛法说得不圆满。不是这个意思,是你没有理解到那层意思,你真正理解到了,好办了,事中有理、理中就有事,最终就知道理事不二。那为什么佛是在那个时候只说理或者只说事呢?他是针对这么一种说法的因缘。并不是佛不说其他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说法的一种方便、一种因缘。
好,我们再看后面有教和行,来分别对应五重玄义。释名通说教行。显体非教非行。宗用但行。教相但教,很有意思,反正就是层层给我们剖析。前面是用事理来对应五重玄义,这里是用教和行再对应五重玄义。释名通说有教,有教有行。光有教,只是理论上的,还得有修行啊。显体非教非行,体是不属于教和行这个范畴之内的。它是理体,理体,教不可说,行也不可修,叫无修、无说、无证、无言、无相,那怎么属于教行之内的呢?都不属于。那么宗用呢?但行,就是依教而行。前面这个释名已经说了教,那我们宗和用呢就是依教而行,一个自己通过行自己能够成就,最终也能够用我的行去成就其他的众生。教相呢?但教,教相主要是分别这个教法的,它只属于教。所以又把这个五重玄义又进行很好的一个什么,把它归类,进行一个分析。后面又有因果来分别对应这个五重玄义。
我们再看,释名通说因果。显体非因非果。宗自因果。用教他因果。教相分别上法耳。这个释名第一章是通说因果,跟前面差不多是一样的。反正释名都是通说,不管是事理也好、教行也好、因果也好,统统都是通说。显体呢,就非因非果。你说这个实相是属于因呢?还是属于果呢?既不属于因,也不属于果。如果它属于因,那会有什么麻烦呢?属于果,又会有什么麻烦呢?有因,因就有开始,这开始就叫什么呢?生;有果,最终结果了,就有灭。有因有果有事相肯定就会有生有灭,对不对啊?好,有生灭的话,这还叫我们的实相吗?它是属于生灭之法。我们要证得的是非生非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实相之体。你来个生灭的东西,来个因果的东西,那不完了!它就有生灭相,那就不行了,所以说这个体是非因非果、非事非理。说事说理,实际上最终来说,前面这个第一重,如果说非事非理都可以,但是它本身是代表理体,这个理体呢实际上又是非事非理的,很难用理体,用理和事来说明的,中间是非教非行。
好,宗呢?是自行的因果。是自己修行,就是佛自己修行成就佛道,它属于自行因果。用,是佛成佛之后来教化众生的,叫众生去修因修果,所以叫做教他的因果,教导众生的因果,这是属于用。最后教相是分别上法,分别以上这四重。就说意思是什么:有些是因、有些是果、有些是因果同时都有、有些是属于非因非果,教相统统都要分别出来,要把上面这一切都得说清楚。
好,再往下,一个自行,一个化他。再看看释名通论自行化他。体非自非他。你看,反正一到体这里都是双非,基本上都是这样子的。宗是自行。用是化他。教相分别自他。通论化他、通论自行化他、教相分别自行化他。宗是什么,自行,用是化他,然后到了体这里就是非自行非化他。所以基本上它这个规律都差不多。
释名通论说默。体非说非默。宗默。用说。教相分别(云云)。这说得也很有意思,说还是不说。说是用语言说出来,默是沉默,默然就是不说,不言不语。那么释名是通论说默,又有说,又有不说,他都说到了。体呢?是非说非默。你是说也不是,你说不说也不行,反正你就是无法表达,你很难用一个字眼、用一种状态去描述他。所以说属于非说非默。
宗呢?默。就是佛自己修行,佛的境界不一样,他就不用说了,自己成就了。我成就佛果,自己成就我还需要说什么呢?再说都是多余的了。佛证得佛果,他自己已经证得,他不需要多言多语,但是要教化众生呢?又必须要说。所以下面用又要说,要化他就不得不说。所以说有些地方的经典就说,从无言说之中而说法,叫无说而说,有些时候说而无说。不经常就有嘛,我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一法,度了这么多众生,实际上无一众生可度。佛的境界是无众生可度、无法可说,但实际上为了度你们这些众生呢,又必须要说。
但最终又把这两个为什么要结合在一起呢?我是不得已,实际上我自己是不想说,也没必要说,也不是想不想,就是没有必要说。我都已经证得了,但是我要不说就没办法利益众生啊!所以从无言说之中,从自己的这个不言说的境界之中,为了方便利益众生,又要说法去利益众生。不然佛佛之间你还懒得去说这些东西,你说的东西我都懂,你说啥,没必要说了。就是为了你们不懂的、不开窍的,那得说,没办法了。也不是说没办法,实际上佛就喜欢干这事儿。这样我就带情绪化了,有什么喜欢不喜欢,随缘嘛,水清则月现。没办法,佛是发了这个愿,没办法,他不干也不行。我们也得发这个愿啊,自行化他,自度度他。要度一切众生。众生不度尽不成佛。不证菩提怎么怎么,地藏菩萨更不得了。
好,我们再看,下面还有十种。上面五种已经说过了。事理啊,教行啊,因果啊,什么自行化他,还有说默啊,都说过了。这是五种。这等于是一种合。五种对五种也没把它打开,就大概是这个意思,分别对应。下面十种就算是开了。我们看看是哪十种。实际上就是十种三法。这里讲十种三法可麻烦了,这十种三法没时间给大家多讲。好在后面我们还会有很多内容。后面会细讲。真要现在讲的话,没必要。因为大家还没看到相应的这个文字。你去讲这些东西,你也听不太懂。
十种者。释名总论三轨,就是天台宗喜欢把很多东西都归结一个三字。它以三这个数目来对应很多的一切法。十种三法,这里说的是十种三法。实际上一切法都可以分为三法。我们看,简单叫三轨。这个三轨实际上就跟三法差不多意思。
释名总论三轨。体宗用开对三轨。教相分别三轨,这什么意思呢?释名是总论三轨,这什么轨呢?叫什么呢,真性轨,观照轨,资成轨。大家听说过没有,可能有些听说过,看过也忘了。真性,真假的真,性格的性,自性的性。真性轨,相当于我们本身的佛性。观照轨,相当于什么呢,修行。资成轨,需要的种种因缘。就相当于是什么,一个正因佛性,一个是了因佛性,一个是缘因佛性。三轨分别对应三种佛性。真性轨相当于正因佛性;观照轨对应的是什么呢?了因佛性;还一个资成轨。观照,就是我们说观察的观,照见的照,照见五蕴皆空嘛,观照轨。资成轨,资是资本的资,成是成就的成。资成轨相对应的是缘因佛性。
为什么叫做轨呢?我们说轨持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就是说一切的法,它都有自己独特的一个特性。每一个法跟其他的法之间它是有自己特别的地方。这个特性是跟其他地方、跟其他法是不同的。你只有知道这个性,这个特性,就知道它对应的是哪个法。明白什么意思吗?了解了它的性,特性,你就知道这个特性背后所对应的是哪个法。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什么叫任持呢?它能够永远地保持自己的这个性,自性,这个特性的东西它不会改变。轨生物解是什么呢?你按照它这个轨道,按照它这个的特性,沿着它这个轨道去了解它的特性之后,你就知道它对应的是什么物。物解嘛,你就知道这是什么东西,那是什么东西。
打个比方我们一看,大家有这个经验,这是金子,这是银子。它长什么样,见过。现在给你看,哦,就发现它是金子,它是银子。小孩什么都不懂,长大了他就开始慢慢懂了。没见过,见过就知道了。这个水是湿的,那个地是什么呢?是坚的。火是热的,风是什么,流动的,是种气体。你经过这些它的特性的东西,了解。哦,起风了,你看外面东西在动,空气在流动,起风了。比如说,夏天一看,开空调了,有凉气了吗?有冷气了吗?你根据这些东西就知道,原来开空调了。就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它每个事情都有它自己的特性,独特的地方,有它自己独特的一面。通过这个东西就能反过去朔本追源。了解它对应的是哪个法。打个比方,你经常看这个人写字,对他的字已经了熟于胸,知道他写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字体,什么一种风格。后来,你只看到这个字,还没见到这个人。说,哎,这是某某写的,一猜一个准。不是猜,你就能辨识了。所以这个法、这个轨就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大家也得上轨道嘛。你不懂佛法,不懂得佛法的特性,不懂得佛法的基本原理,你怎么按照这个轨道去修行呢?你叫做不上路,修行不上路,瞎跑,到处乱窜,盲修瞎练。这里已经给你铺上轨了,这个轨就是佛给你讲的法。你就按照佛的法,如法去修行啊。你偏偏不去,我不想看,不懂,我自己心里想就可以,我想怎么修就怎么修。我想听就听,我不想听就不听。没有任何的规律,没有任何的规则,你最终肯定就得出问题。你最终修来修去,就不是这个道路最终指向的成佛的这个目的地了,可能修到其他地方去了。你出轨了!当然我不是说世间的那个出轨,佛法也出轨啊。你不按照这个轨道,你不懂得,你都不知道这个轨道。
也就是说,为什么佛法会有清规呀,戒律呀,就是来降伏我们自己的这些不良习惯、不良的行为。不然就不老老实实去修。你说佛容易吗?我也不想让你们这么难受,你们觉得难受。但是不难受的话以后你就更难受。现在所谓的难受是为了以后好受,让你以后成就。你所谓的难受不难受,你自己根本搞不清楚。你以为是难受,好像对自己是束缚,实际上是为了你好。但是你不懂啊,我是过来人,我告诉你。就像以前现在家长教小孩,我是过来人,你现在不懂,你太年轻了,这条路不能走呀。但小孩就不听,他就走了。最终后悔了,走错了呗。肯定也是受了种种伤害,然后回过头来,终于懂了。他不自己走,他还不知道。但是教了一遍,下次又忘了。
体宗用开对三轨。分别对应这三轨。那么体对应的是什么轨呢?真性轨;宗对应的是什么轨呢?观照轨;用对应的是什么呢?资成轨。体宗用分别对应这三轨。所以你看这佛法到了天台宗这里简直就太圆融了,知道吗?头头是道,触境皆通,一切都是通途。没有任何障碍。
最后,教相分别三轨。它是把三轨都进行细微的、仔细的分别。也不是专讲哪一个轨,三个轨都讲到了。好,三轨是对所有三法的一个总称。跟这个十种三法还不相干。轨,又有说叫三法。轨道,任持自性嘛。轨者,轨持也。它是所有三法的一个总称。然后第一个三法是三道。释名总论三道。体宗用开对三道。教相分别三道。乃至第十。你看这就不说了,乃至第十。第十,最后一个是什么,三德。释名总论三德。体宗用开对三德。教相分别三德(云云)。你看,省略了,就是这个意思,不说了,等等等,等等等,不说了。就是实际上十个三法里面只说了两个,一个是三道,一个是三德。三道是十法里面第一个三法,三德是十法里面最后一个三法,中间还有八个都没说,实际上也不着急,以后肯定会说的,说多了太麻烦。
三道,哪三道呢?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难道就这三道吗?不是吧。哪三道呢?有没有人大声说出来,哪三道?谁知道?不知道,一道都不知道,不要说三道了。惑、业、苦三道,大家就记住了。我说第一遍希望大家都能记住,等到我以后说二遍三遍再记住,说明这个根器太差了。惑业苦,惑,迷惑的惑,迷惑就是烦恼;业,业力的业,造业嘛,行为嘛,你迷惑、不知道、无知,你就会造业,造了种种业就会什么呢,苦,受种种苦果,苦报,惑业苦三道。那么苦道对应的是什么呢,对应的前面这个我们说的正因佛性也好,如果是按照三轨的话,属于真性轨,苦道;然后业道对应的是什么呢,业道对应的是观照轨,业道对应的是资成轨;然后后面还有个惑,烦恼道对应的是观照轨。记住啊。
三道,本来我们众生就属于这个三道,由惑造业,由业受苦,受了苦之后,还是惑,还是迷惑,还是无知,又会重新再造业,又会重新再受苦,就是你的老毛病总是犯,你永远都解不开这个疙瘩,你就永远都在这个三道之中轮回,明白吗?并不是你受了苦之后,你突然就明白了。你不闻佛法,你永远不会明白。所以在苦的时候,你还是什么呢?还是惑,还是迷惑的,只是把它分成三个而已。你在受苦的时候呢,并不是我就改过自新,我不造业了,我要修行,我只做好事,不做坏人了,你还是这个恶性不改,还会造业。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说是说三个轮转,实际上三中就是一,三就是一,一中就有三,同样你造业的时候,就决定你肯定会受苦果。
你为什么会造业呢?就是因为你迷惑无知,你迷惑无知肯定就会造业,因为你迷惑无知,你后面没什么好果子吃,肯定结果不会好到哪里去。无知之人、愚蠢的人,他最终还会获得怎么好的质量的生命出来呢,他的命运就只能在六道之中轮转,六道之中轮转并不是说他就随便就能出来,没有闻到佛法之前,他没有解惑之前,他永远出不了这个六道轮回。
所以最重要的是惑要解,怎么解惑啊?听闻佛法。要么自己去读经、读教,要么听善知识给我们开导,解了一些迷惑之后,你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解了惑,从思想观念解决自己的一些问题了。原来是这么认识生命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出问题,三观很不好啊,改造三观呗,变得更好一些,思想观念有了提升,你的行为才能提升,你的行为提升了,以后你的结果才能越来越好。
所以一切都是从思想开始改变的,那么思想怎么去改变呢?你得听闻佛法啊,你得明理啊,你得去思维、思考啊,你得求上进,你什么都不懂,你怎么修行啊?你往那儿傻呼呼一坐,我打坐,怎么修?搞不清楚,就坐,不要想,它自然就来了。我什么不想,他静下来,他一切智慧就出来了。有这么简单吗?一句话就完事儿了,修行如果都这么简单的话,你这个人太了不起了,你真有智慧,你真有善根,往这一坐,什么都不想,就成了。修行就是一句话的事儿,你以为你是佛啊,不可能的,没那么简单。
好,再看往下,三德,再把三德说一下啊,三德是哪三种德?这讲过了。先从法身德说起啊,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分别对应这个三轨,真性轨,观照轨,资成轨。法身德对应真性轨,般若德对应观照轨,解脱德对应的是资成轨,都按照这个顺序来,三德对应三轨。
所以我们看,实际上三道是属于生死凡夫。三德是什么,是成就佛果才具备的,但居然他们之间也能完全地对应起来,就说我们即使是在生死凡夫之中,你是迷惑的,你是颠倒的,你是受种种苦的,造种种业的,你当下也具备成就三德的这个基础,明白吗?你只有经过自己修行、改变,你的生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一个变化。惑道,比如说第一个惑道,不是惑道,我们不说惑业苦。从苦道开始说起了,苦道就变成法身德,业道就变成解脱德,惑道就变成什么呢般若德。惑,解除了迷惑,用什么解除迷惑?般若,用智慧去解决。怎么去解决你的业力行为呢?解脱德,原来是解脱,你造成种种苦业是束缚自己的,把自己绑在这个苦海之中,六道之中,你出不去的,不得自由,想快乐不快乐,想远离生死,却要生生灭灭,一次一次来世间受生受死,现在要修解脱,修种种法门,去解决这些生死之业。最终生死之业解决了,然后烦恼解除了,你就成就法身德,成就法身圆满了,圆满菩提了。虽然是一个最低的,一个是最高的,但之间完全是可以联系起来的。
当然中间还有八个,我想想还有哪八个,那都得背一背的,有时候还背不下来。第一个是三道嘛,道、识、性、般若、菩提、大乘、身,还有是涅槃、三宝、德,大概是这几个,十个出来了。三道,三识,心识的识,认识的识,性,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佛有三身嘛,三种涅槃,三宝,佛法僧三宝,最后是三德,十种,十种三法都可以一一地对应,具体怎么对应的,我们没时间说了,这展开来咱们现在也没这么多文字,大家听了也记不下来,没必要讲,后面会讲到啊,有得是时间嘛。大概都是这个套路,大概都是这个套路啊。
好,再往后还有譬喻,知道吗?这譬喻我们看怎么譬喻的,譬喻者。譬如总名人身。开身则有识。命。暖。譬如总名,人身,用这个人身来作譬,身体,那么这个身体打开之后呢,它有识、有命、有暖,分成这三种。什么叫做识?心识。我们佛教不是万法唯识嘛,一切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种都有说法。我们离不开这个识,我们所有的生灭的流动、生命的这种延续,都是因为这个识的存在,心识的存在。一心分为八识,八识就是一心,它是支持我们生命体的一个本源。
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物质构成,统统都是依这个识而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它是我们生命不同阶段的一个链接体,知道吗?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一直到成佛。成佛之后,也只是转识成智了。转识成智的这个智,跟识之间的本体,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一个是染污,一个是清净而已。所以这个识很重要。有识你才会有命,你才会有生命,你没有这个识的话,你的生命靠什么东西来延续呢?靠什么东西来做一个支撑呢?所以说这个识是一个根本,它是核心,生命的核心的一个条件。然后其他的所有的条件都是围绕这个心识而展开的,而构成的。
就像我们这个人,我们说,你的心是最重要的,或者说你的大脑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部位相对是次要的。没有这个东西,你的生命就无法依存,无法延续,知道吗?你从一生到另外一生,都得靠这个心识来支撑。你生命可以灭,命可以没有了,性命可以断了,但是新的生命它又会产生。为什么它会产生呢?因为你还有识在,你这个生命本源,它没破,它没有断,它永远也不会断。这个识里面又有很多的种子,知道吗?这个种子结的果,这个果已经收完这个果报了,你这个生命就结束了,这个阶段暂时就告一个段落。告一个段落,它又有新的种子,又成熟了。下一期生命到哪去了呢?又看到这个识种,还有这个新的生命又产生了。依识而产生,依识而成就新的生命。
有生命当然就会有暖,暖是一种气,温暖,暖气。当然我们说后面是分别,分别是什么呢?分别教相。就把这个身体呢,当做释名。把这个总名人身,开身则有识命暖,识命暖,就相当体宗用,这就后面说了啊,分别诸身,贵贱贤愚,种种差降。每个人的身体都是有贵、有贱、有贤、有愚,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人,是吧?每个人的身体都不一样。有些人长得好看一点,有些人长得稍微难看一点。有些生下来就是富贵之家,有些人生下来就是贫穷,贫苦孩子。有些人很聪明、很贤良,有些人就很愚蠢,甚至非常恶劣,是吧。种种差别,差就是差别,降,升降,就有高低。
这个人身譬名,就相当五重玄义,第一个就是释名。识以譬体譬喻这个体,命以譬宗,暖以譬用,分别譬教相(云云)。所以说,佛法讲得多好。人的身体,把它不同的进行一个分析,然后又分别对应五重玄义。为什么要这么讲呢,为什么呢?对吧。不厌其烦地,无非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们现在给大家讲的五重玄义,是多么的重要。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是多么的了不起。就这个五重玄义,或开或合,能够容受,能够包容一切佛法,能够含摄一切世间法。你的人体的生命分析,用五重玄义也可以。然后前面的什么什么因果、什么体用、教行、事理,都不离五重玄义。然后后面还有一个开,更不得了,十种三法。所有的三法,从凡夫到圣人,到最终成就佛,都可以用十种三法来进行概括。而十种三法又能对应五重玄义。大家明白什么意思了吧。释名是通论,教相是分别。然后中间体宗用。分别对应三种三法,三法之中的其中的一法。就这么简单啊。
进行一个小结了啊。大家听明白没有?就这么容易。所以说,你要是不了解五重玄义,不但是佛法搞不懂,世间法你也不明白。当然,佛法搞不懂的,世间法也不会明白到哪去,明白吗?真正要了解世间法,必须要搞清楚佛法。如果你仅仅是在世间法去了解世间法,你世间法永远搞不明白。如果你能搞明白了,世间法当下就是佛法。就是因为你搞不明白,所以你为什么还在生死轮回,就这么简单。你只有用更高的一个角度,去观察俯瞰这个世间法,你才能全面看清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世间真面目,只缘身在生死中。你在生死之中,你怎么能够看破生死嘛。你只有超越生死的这种智慧,才能看明白这个生死的真相。你天天都在生死里面混,你自己都是稀里糊涂的,我突然一下悟了,才奇怪呢。不是靠听闻佛法,不是佛教导你,你能悟吗?你有那本事啊?是不是啊。你以为你是辟支佛啊,独觉呀,是吧。独觉也没有完全开悟啊。他开悟到这个时候,最终还得靠佛啊。不然他上不去了,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永远要找比自己强的人,比自己有智慧的人,作为自己的老师,你才有可能往上提升。世间没有这么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无师自通,是吧。我们说的无师智,一切智,什么自然智,怎么突然成就,那都是个假名。当然你成就了,当然就不需要师父了。成就了,我已经成佛了,那干嘛还需要师父,叫无师智嘛。自然智,本来天然就有的这个佛性嘛,自然智嘛,是吧。但是怎么才能证得那些东西呢?你还得靠三宝啊,靠老师,靠善知识啊。
所以就讲这些东西。所以大家要好好知道了。为什么你要好好去寻求真正的佛法,寻求善知识,寻找好的因缘。实际上就是为自己以后,生命的提升、生命质量的提高,开辟更好的一个因缘,开辟更好的一个空间,才有这个机会呀,是吧。现在开始要种种子,为以后做准备。现在都不努力,以后就没希望。可不能得过且过了啊,努力吧。
时间快差不多了,不休息了,也没法休息了。听懂了吧?没听懂。没听懂很正常啊。听懂一些就不错,能够完全听懂啊,真了不起啊。所以说我们,去了解这个生命,世间的生命、生死法也能用这个五重玄义,也能用天台的圆教进行分析,知道吗?实际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在这个因果方面,是完全颠倒的。一个是世间因果,一个是出世间因果,就在这个地方。从这个体上,没什么关系,体大家永远都是一样的,你不成佛,你这个佛性永远不会失;你成了佛,佛性也就这么多,还是这个。他只是证得,证得就能起用而已。名字,你叫众生,他叫佛,你虽然不好听,也是个名,他也是假名,差不多意思,知道吗?只是名号代表这个义理,代表这个程度、境界就不一样了。那些东西都是假的,关键是什么呢,宗用。你得知道因果,宗用相,知道吗?这几个是差别太大了。宗,你是在造生死因果,佛是告诉你要出世因果;用,佛是为了利益众生,是吧,我们是为了什么,利益自己。为了利益自己呢,害别人也没有关系啊。可以的。一般不都是这么做嘛,糊涂嘛,不知道。以为这样害别人反而能利益自己,错了。暂时好像是利益自己,实际上最终得到自害呀,害自己更大是吧。最后就是教相,你得听佛法,你得分别教相,你得懂这个教相,你才知道自己适合修哪个法门,你在什么位置应该修哪个法门。你一切都不懂,怎么去修啊?所以这些方面都是我们经过学习,经过修行,经过努力,才一步一步往上提升的。至于这个名字假名没有什么关系,这个体嘛,原来就有,现在也不会失去,未来也不会多得一点点。在佛不增,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就那么回事。
第五料简者。料简实际上就是问答。下边我们看第一个问。若为莲故华。华果必俱。将不堕因中有果耶。答。因中有果。旧医邪法。已为初教所破。尚非粗权实义。况是妙因妙果。新医真乳法耶。这可不好懂是吧。别问他答的是什么意思,你就光看他问,就搞不清楚他到底问的是啥。为莲故华。华果必俱。为莲故华,什么叫做为莲故华呢?什么意思?开这个华是为了结这个果,知道吗?要结这个果之前先得开华,没有开华哪有结果?华代表什么呢?因,莲代表果。我为了证得成佛的果,就告诉你们必须要修成佛之因。你要证得成佛之果要必须修成佛之因。我的目的是直接指向佛果的,但是我的目的是为了莲,为了这个佛果,但是要有相对的这个因、有这个华才行啊。所以这个华是为这个莲准备的,知道什么意思吗?就是为实而开权。就是我现在说这些方便法门,不是让你们仅仅证得个什么阿罗汉啊、声闻、菩萨就完事了,我最后的目的是为了让你们成佛。就像我们现在来学习来闻法,最终都是为了要成佛。你的目的要搞清楚,你现在虽然是在这个阶段,但我一切的目标都是指向最后的成佛。我不图其他的想法,我一切修行的功德,都是为了成就菩提,回向菩提。你不是回向:我以后要发财,我成为百亿富翁、千亿富翁,我世界第一富,我下辈子我做天人,我成为世间最漂亮的女人,我要成为世间的转轮圣王。不是为了这些果,而是为了成佛之果。千万不要随便发愿,不要随便回向,回向就是为了菩提。
有些人说,哎呀我都想,我又想成佛,我又想发财,我还想做做天王,试试看也挺好玩的,去天上再混混。完了,最终佛做不成了。只做天王,没机会了,知道吗?你的心杂,乱了。杂乱的东西最终是成就不了佛道的。本来你完全就指向这个佛道,你很快就成佛了,结果你这个好。人家成佛都无量阿僧祇劫了,你还在这里混呢。华果必俱是什么意思?因中有果。华就代表因,莲就代表果。那意思是什么?为莲故华。最终是不是这个因中就有果呢?你这个华是为果所准备的,是不是这个因最终就代表这个果呢?所以说将不堕因中有果。但是因中有果是属于什么呢?属于外道。我们称因赅果海,果彻因缘。有时候说你光修因的时候就代表成佛,什么你一念佛,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阿弥陀,皆已成佛道。你就说这不就是因中有果嘛,你看还没成佛呢,散乱心到寺院之中刚一念佛,这个人就已经成佛道了。不是代表这个意思,这只是从理上去说的,知道吗?你虽然做了很细微的一个功德,但是最终决定能够成佛。但并不是说你现在当下就已经成佛了。就是因跟果之间,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等很长的时间,最终才能成就的。
当然说因中是不是有果呢?因中有果肯定错了。因中有果那还果干嘛?有因就够了。这是属于外道的一种邪见,这是为佛教所破的。下面就回答,因中有果旧医邪法。这个旧医,就是指外道。邪法,邪见,不正确的。已为初教所破。三藏教就是佛教里面最低层次的三藏教,就已经破斥它了。那怎么能算是佛法。现在我说的是圆教啊,你怎么还说我是因中有果?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
尚非粗权实义,粗权,三藏教是属于粗嘛,它属于权教嘛,所以叫粗权实义。何况是妙因妙果。新医真乳法耶。何况现在我说的是法华的圆教呢,它怎么可能是属于因中有果呢?这说的什么意思呢?外道是真正的执著因中有果,而佛教通过这个莲花的譬喻,比如说为莲故华。为果故因,为权开实。开权显实的时候,就废权归实,然后权实不二。好像这个因果之间它是有一定的关系,因果相互之间,因中有果也好,果中有因也好,但实际上它都是用这种譬喻来说明,我们修因必须直接针对这个佛果。就是你发心任何一念一举一动都要为成佛做准备。你都是要明白自己的佛性,你知道你自己在做什么。这样的话你最终才能真正的成就,能够很快地去明白这个道理,证得这个道理。但并不是让你当下执著因中就有果。但是外道就不一样因中就有果,不需要修,不要修什么果,因中就有了,有些时候是果中有因的也有,有些时候无因无果。哪有什么因果?我做的这个事情跟我最终得到的结果没有任何联系。他有这样子的。有些是邪因邪果,他就不讲理了,知道吗?佛教讲的这些东西是一种方便,他并不是说代表就是因中有果。大家千万不要这么以为。
说权实不二,是从不二法说起的。难道佛仅仅说不二法吗?佛还说分别法,佛依二谛说法,大家清楚了。一个是世俗谛,一个是第一义谛,或者叫胜义谛。胜义谛是不二法,是平等的,没有分别的。因和果叫因果不二,也不能叫因中有果,也不能叫果中不因,它就是因果不二。如果是世俗谛的话,因就是因,果就是果,因和果是有差别的。你就专挑一个说,这能代表整个佛法吗?不行的。明白吗?永远都不离开。这是佛教的什么,我们说叫齐头并进,鸟之双翼,一个翅膀就飞不起来了。你说:“行了,我已经修成了,佛本来就是不二法,世法就是佛法。”傻子,脑子有问题,这一听就是著魔了。失心疯呗,脑子精神病呗,很多人就这样子的。
好再往下,问。华以喻权。权是小乘之法。则不应破于草庵。草庵既破。何得以华喻权。草庵代表就是权法,代表就是小乘之法。你既然破了小乘,没有权哪里有实呢?比如你说有华才有这个果,没有华怎么会有果呢?把这个草庵破了,那这个果怎么办呢?它就是这个意思。答。小乘是化他之权。是故须破。今明自行之权。故以华喻耳。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权,分为两个权,一个是自行之权,一个是化他之权。化他的权法可以破,这是草庵;自行的权法就不需破。自行权实是佛之自行,化他是为了教化众生。化他的权实,不但权要破,实也要破。这里面说实都得破,告诉你化他的都是属于方便,化他的实法,实法应该是根本的,怎么它是不属于权也要破呀。只要是化他的都通通得破。自行的权就不需要破,自行的实就更不要破了。因为自行的权就是实,自行的实就是权。而化他的权实之间是不存在这种关系的,明白什么意思吗?就是佛的境界跟我们众生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什么时候你也证到佛所证到的这个境界的话,你的权跟你的实就跟佛的权实是完全一致的。在你没有成佛之前,佛化他,在度化你的时候,你的权实都不是真正的一种实,你的实不是真正的实,明白这层意思吧?就是你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成就,简单就是这么讲,所以必须破。
所以我们这里说的为权故实、为权开实、开权显实都是从佛的权实去讲的,不是从化他的权实去讲的,是从自行权实去讲的。今明自行之权故以华喻也,现在这个权是自行之权不是化他之权,所以这又什么意思呢?就是不需要破了。你的草庵可以破,我的草庵不需要破。你的草庵,你是实实在在住在里头的,你不想离开。这个化城、这个草庵你住得挺舒服的,所以佛需要破。佛这个草庵,这个化城,是佛为了方便度化你示现的,它不是真实的。他也不执著要住草庵,他就说你必须住,我也住在里头很舒服,他从来不这么想,既然没有这个执著的话,他为什么还需要破呢?明白我的意思吗?还不明白啊。你病是真正的病,你病了要吃药,把这病给治了。佛病不是真正的病,你看佛示现病了,哎呦疼,佛你赶紧吃药吧。傻,假的,他不是真病。你看维摩诘居士他病的时候,这么多菩萨都去看他,谁给他带药去了,是不是。不但不带药,人家还得给你治病,还得给你们说法,先治治你们的病吧。我是借这个病,让你们来看我,我恰好借这个机会给你们说法。你说,哎呀,维摩诘居士太不幸了,你生病了。我给你带药来了,你赶紧吃了,吃了就好。人家是装病,知道吗,不是真正病。既然没有病,他干嘛要吃药呢。我们病是真正的病,所以必须要破,赶紧用药去破,去治。明白意思吗?
然后有些人说,我不仅仅是为了修这个小乘,我不住草庵,我要住宝所,我要最终成就。但是你这个成就如果没有达到佛的成就之前,你最终还是差一些。不然你就不需要化他了,你不需要佛来度你了,明白什么意思吗?你的实法跟佛的实法完全就是平等的了,你就是佛了,这个时候。但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你所谓的实法肯定是不究竟的,所以你的实法也得打个折扣。
打个比方,你有病了,吃药把病给治了,把这个权给破了。药本身代表实法,你吃了药,你还有副作用。吃了药,什么事都没有,我就健康,绝对健康,百分之百健康。肯定得要,什么时候把这药都给去了,你才是真正成佛了。药都不要用了,而这个药的副作用全部都已经没有了,就这个意思。你还需要药,或者药效还没除掉,还有问题。简单就这么说吧,再说就说不清楚了。
问。文内从火宅至医子。凡七譬。悉不明莲华。何以取此为题。就是说我们这部经文里面有七个譬喻,有火宅喻一直到最后的医子喻,总共有七种譬喻,都不说莲华。七种譬喻都不用莲华来做为譬喻,但是你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把这个经名取叫作莲华经呢?《妙法莲华经》呢?妙法是法,莲华是喻,它是法喻命题。是不是?那你干嘛不取其他的喻,你干嘛用莲华来命题呢?答。七譬是别。莲华是总,这个是总喻,其他都是别喻,所以最终举总来设别。我就举莲华这个总的譬喻,来作为它的名字,来把其他东西都包含在这个总名里面,就可以了。
故冠篇首也,如果把莲华,那就七个譬喻了,下面接着问。问。一切法皆佛法。这里七种譬喻,大家可能有知道的。哪七种?想一想,挺挠头的,我的记性不太好。火宅喻、化城喻、药草喻、医子喻、衣珠喻、顶珠喻、穷子喻。七个譬喻,等于《法华经》里面讲了七个小故事或者七个譬喻,就是为了给我们说明权实的道理,《法华经》这个道理。因为直接跟你讲佛法,你听不懂,用譬喻来说,让你比较显而易见,能够借助其他的东西来了解佛所要说的一个道理。它是七个譬喻。
一切法皆佛法,何意简权取实为体。既然说一切法都是佛法,那么权法也是佛法,实法也是佛法,为什么你要简去权法,只是取这个实法作为体呢?难道权法就不能作为我们这个经的经体了吗?只有实法才能作为体吗?一切都是佛法嘛,平等的,权实顿渐,大小偏圆,都应该是平等呀。干嘛偏偏就取这个实呢?把其他的都去掉了。
下面就回答,答。若开权显实。诸法皆体。若废权显实,如前所用。如果开权显实,那么权就是实,那么一切法都是实。权法也变成实法了,诸法都是体。这没有错,但若废权显实,把这个权法废掉,只突出这个实法的话,如前所用。就是我们说的,只有这个实相,这个实法才能作体,其他的权法就不能作体了。明白这个意思啊。实际上,他是从两个角度去给我们分析,这个权实之间的一种关系。权实它有不二的关系,也有二的关系,就是有同有异。从它不二的关系来讲,权法也能为体,但必须得开权显实,你才能知道权就是实。没有开权显实之前众生不知道,以为权就是权,实就是实,甚至他都不知道有个实法。即使有个实法,他知道实法和权法之间是有距离的。打个比方,有些菩萨他又听闻声闻法,又听菩萨法,又听佛法。他知道佛法是最高的,菩萨法次之,然后声闻法又更低,他们之间是有差别,是有等级的。最后在法华会上通过佛给他们一开示,开权显实之后,不管是声闻法也好,菩萨法也好,通通最终都归向于佛法,权法当下就变成实法了,权法就不存在了。既使有权法,权法当体也就是实法,所以说权就是实。这个时候呢,诸法都能作为本经的经体,没有错。那是经过佛开权显实了,你才悟得了,才懂得了。如果是废权显实,最终还开权显实之后,这个权就没了,权就变成实了。只存一个实,所以最终就说啊,这个实才是体,这个没错。并不是说权不是体,只是权已经变成实了。打个比方,就是我们现在经过大家治病之后,吃药之后,全都变成健康人了。原来有病人,有健康人,分为两个不同的团体,现在全都是健康人了,没有病人了。我们《法华经》就是让大家都成佛,都变成真正最健康的人,明白这个意思吗?知道了啊,就这个意思啊,废权显实。没有了,前边的权全部都合于实了,会合到这个实法里面去了。
下面,问。何故双运因果为宗。答。由因至果,果为因所办。若从能办,以因为宗,若从所办,以果为宗。二义本是相成。不得单取。又迹本二文。俱说因果故。他这个一问实际上有这个意思,就是何故双运因果为宗,为什么不用单因为宗,或者只是说果为宗呢,干嘛又要说因又说果呢?只用因为宗,或者只用果为宗难道不成吗?下面就回答,由因才能得到结果,没有因就没有结果。果为因所办,就是果因为因而能够成就,能够成办。如果果离开因的话,果是没办法成就的。果从哪里来,是从因中而来。若从能办,以因为宗。能办的是因,所办的是果。若从所办,那也以果为宗也可以,就是什么意思呢?你以因为宗,以果为宗,当然也说得过去。从能办的角度可以立因为宗,从所办的角度是可以立果为宗。但实际上这样呢都不全面。
二义本是相成,不得单取。两个东西是不能相互之间离开的。因为有因才有果,因为有果才有因。没有因就没有果,没有果这个因也就不成就了。是吧,因肯定就会有果,知道吗。如果这个因最终没有结果的话,这就不叫因了。所以说又迹本二文。俱说因果故。就是说整个《法华经》分成两部分,一个是迹一个是本。前面说的都是迹,后面说的,后半部说的是本。说过吧,前两次课跟大家说过,前面多少品是说迹的?后面多少品是说本呢?前十四品是说的迹,或者佛的化迹。最后才说的是佛的本地,后十四品说的是本。不管是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都不离开因果两个字。所以为什么要立因果为宗呢。这才是真正全面啊。两个东西是不能离开的。
问。论宗简化他因果。明用俱取。自他权实。这里面问的是什么意思呢?一个是明宗,一个是论用嘛。他说论宗明用都一样,反正改个字,都无所谓。在论宗的时候,只取什么自行的因果,而把化他的因果给去掉了,不属于这个宗。说的自行因果,才是真正的《法华经》的宗,不包括化他因果。因为因果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自行因果,佛的自行因果;一个是化他因果,是教化众生的。但是呢,说到后面第四重意思的时候,论这个力用,明这个用的时候,俱取,又有自行因果,又有化他因果,他不把这个化他因果排除在外。又有自行,又有化他,这是什么意思呢?自他权实。宗论自行。故须简他。用是益他,是故双取。他说的是两个不同的道理。宗呢,是说的佛的自行,或说的我们大家的、众生的自行也可以。所以说须要简他,不用化他因果,只用自行因果就够了。用呢,是为了利益众生、利益他人的,所以需要双取。又要有自行,又得有化他。
我们说的用里面,一个是利益众生,这个利益众生应该包括两个,包括利益自己啊,自己也是众生之一呀。然后除了自己之外,其他的所有的也还都是众生。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吧。有些人,哎呀,我都回向给众生了,我怎么就忘了自己了,会不会就没这个功德了啊。多想了是不是?舍不得,怕自己吃亏,知道嘛。修行也怕自己吃亏,哎呀,我应该回向我自己呀,回向我容通自己,早日成就佛道,然后我再回向法界所有的众生,愿他们也成佛道。然后我告诉你,不要回向你自己了,你就回向所有众生,愿大家早成佛道就行了。哎哟,师父我忘了自己,大家都成佛了,以后我成不了佛怎么办,我不回向自己,麻烦了是不是。实际上不知道这个众生就包括你自己了,你难道不是众生吗?你现在已经成佛了吗?所以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让你为什么不念自己呢?要忘我。要去掉这些私心杂念,反而更能够增长你的功德。你偏偏就忘不下、放不下,实际上难道你还会因为这个失去,会减少你的功德吗?会减少你最后的这个果报吗?不但不减反而增大。把自己忘记的人,才能得到最终圆满的成就。佛就讲无我嘛。
整个《金刚经》讲的什么,破我、灭罪、成就如来。你得先破我,知道吗?你不破我怎么灭罪呀,心中老有我相,这个罪就灭不了。老在造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自己自私自利,有自我观念的人永远突不破的。这个人你想学佛学不成的,知道吗?大家都明白什么意思了吗?这句话很有深义的。别光看着我笑。师父我们学佛太难了,我业力太重了,我什么时候才修成功呀,你看我听课我又听不懂,让我改变自己毛病我又改不了,别人对我还不尊重,我到哪里都不受待见,哎呀真难受。我,到处都是我,知道吗?你什么时候不说我了,这就是应该的。你这样的人,你的业力、你的修行,你只能享受你这样的待遇,知道吗?你还埋怨啥?欢喜,自在,自然再自然不过了。是吧,你也别嫌差,差你也得吃,也得承受。关键你自己重新去改变你自己,知道吗?不要去报怨,不要去埋怨,不要去心里不平衡。你不要重新再产生新的什么烦恼和业力。过去就过去了,现在承受就完事了。改变现在,一点点一点点,还没修行,还没修几天呢,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满意,怎么可以呀。师父也给不了这么多,是吧,师父自己还有一堆烦恼呢。所以说赶紧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找阿弥陀佛吧,别找我了,师父受不了了,快爆炸啦,崩溃啦。
好,我们再往下啊,看到这里了。答。宗论自行。故须简他。用是益他。是故双取。又问。用是化他。亦不须自行权实。这就回答,欲以自利利他故。你看虽然化他,也包括自利呀。有些人说只有化他,那就用化他权实就可以了,就不需要自行权实了呗。他不知道化他之中也包括自利,知道吗?你在利他的时候就包括自利。并宗亦应然,这是什么意思呢?并宗,不仅仅是这个用是这样的,宗难道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欲自行化他因果。是故应取他也,下面回答:化他因果。不能致佛菩提。是故不取,就是说宗跟用是不一样的,用又有自行因果。又有化他因果。
如果你要问,宗也可以用化他因果,不仅仅是自行因果,那这句话就不对了。他说,化他因果不能成就佛果菩提,不能最终究竟佛道,所以为什么说宗只能选什么呢?自行因果。因为只有自行的权实,自行的这个因果,才能成就什么呢?佛果菩提,化他是成就不了的。只要是化他,都是属于方便。
权,化他的权,是方便之中的方便。化他的实,也是方便之中的实,也不是真正的实,明白吗?就是你教化众生肯定都是从言语上、从文字上、从方便法上去启教的,他不可能究竟成就,不能成佛菩提,所以不取。是故不取,并用他权实,不取化他的权实。
下面并,又是一问了,接着这又问的。并用他权实,亦不能令他至极。亦不应取。就是在用的里面,你不是包括化他权实了吗?既然化他权实,你说的不能让他成为佛,成就佛果的菩提,那是不是也不应该取呢?只要自行权实就够了呢?你干嘛还用化他权实呢?答:他宜须此利。是故取也。就是说,所有的众生、一般的众生需要化他的权实,最终才能达到什么呢?自行权实。化他权实没这个方便的话,众生怎么去成佛呢?明白这个意思吗?而且说句实话,用里面,化他里面,肯定是以化他权实,作为最重要的部分。自行权实,那是最后了,最后要成就佛菩提的时候才用自行权实。前面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全部都是化他的,到最后一招才是自行权实。所以是故取也。
问:宗用俱明智断。云何分别。宗和用,明宗呀,论用啊,都同时说明这个智和断,一个是智德,一个是断德。怎么去分别呢?答:这个宗和用还是不一样的。自行以智德为宗。断德为用。若化他。自行智断俱为宗。化他智断俱为用,就把它分解了。自行的话,自行的权实,是以智德为宗,断德为用。智德是根本,知道吗?断德是作用,是功用。实际上就说明什么呢?智什么呢?是智慧,所证得的智德。断德什么呢?是断除烦恼。你证得的这个般若,证得的这个实相,最终他是做什么用呢?是为了断除烦恼的。让众生出离烦恼,出离生死。但是如果你自己本身都没有这个般若智慧,或者你自己没有成就佛果菩提,你怎么会有这个用呢?所以有宗才有用。没有宗的话,下面这个用就谈不上。你先得自己成就,你才能去成就别人。你自己都没有成佛,你最终也就没办法让众生去什么呢?成佛。化他就不一样了,自行的智断俱为宗,化他智断俱为用。 化他就低一层了。本来说前面自行的话,智德为宗,断德为用。这好,自行的智断都叫做宗,在化他方面,在用的方面。而化他的智断统统都是用。他们之间的这个分别,这个之间的内容的划分、范围就不一样了。反正到了你这里呀,只要是自行的都是宗,到了化他的智断全部都是用,你再高,那也是用。
问:何故五章不四不六,这句话就问得很有意思,实际上很有意思是毫无道理,知道吗?为什么你要立五章,立五重玄义?为什么不来个四重玄义,六重玄义呢?他下面回答也就很有意思,不是直接的回答,很巧妙的回答。设作四六。亦复生疑。堕无穷问。非也,什么意思呢?如果我又设了个四重玄义你就会问,为什么不是五?为什么不是六呢?为什么不是三?为什么不是五呢?恰好就是四重玄义呢?我现在立了五重玄义你为什么不是四又不是六呢?反正我只要立一个数字,你就可以这么问,没什么意思,堕无穷问。这个疑问是无穷的,没有任何意义的。
上次看大家提了几个问题,我看时间也到了,算了不说了,还有一点点讲完,把这段讲完,下次好找地方,不然的话不知道讲到哪里来了。这一提的问题我一看就觉得很有问题,就跟这样的,非也。有些问题提的是有点道理,这还是他们做了整理的了,我一看整理了也就不说他们了,什么问题给我整理上来了。有些东西不是不能答,在这个场合不适合提这种问题,或者在这种场合我们没必要去给你做这种答。所以说提问也不是这么容易的。那叫什么好不容易,我们心里都惴惴不安的,不敢随便提问,好不容易提了问题,师父啊法师还这么说我,你看看我下回又怎么提问呀?千万心不要这么怯懦,师父说一次,所谓批评一次你就不敢了,这就不是好学生了。你要学会改变,不是不让你提问,你可以再提问,欢迎你再提问,但希望你提的问题更加有意义有意思一些。
好,下面说,问。经经各有异意,那得五义共释众经耶,就是说每部经每部经都有不同的意思,他说的是不同的内容,为什么你都要立这个五重玄义,共同来释所有的经典呢?就天台宗是立的五重玄义来解释一切经典,都是按照五重玄义这么一个格局去进行开解的。你就用这种方法开解,那么他们的意思又不一样,五重玄义你这种方法合适吗?会不会有问题呢?就是这个会怀疑。答:若经经别释,但得别不得同。今共论五义。得同不失别。如果经经别释,每个经典解释的方法都不一样,没一个体例,没一个标准,那只得别,不得同。那我现在立一个五重玄义,每个经典都可以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剖析,进行解释。立下这么一个规范的话,既然得到同,也不会失去别。因为具体讲这个五重的话,每一重是不一样的。名字都叫五重玄义,但是释名,每个经名是不一样的吧?辨体,每个经体也不完全一样的吧?后面,明宗论用都是这样的,都会有别。但是这五种方式大家都是共同的。每部经都不离五重玄义,名体宗用相。所以说,用这五重玄义来解释众经,应该相对是,起码到目前为止,中国佛教讲经也好,解经也好,我觉得应该是最高的一种成就,也是最高的一种规范。当然我是学天台的,肯定站在这个角度说。但即使我不是天台的,说句相对客观的话,也绝对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我自己私人觉得,比华严宗那个十玄还是要好,知道吧。天台宗就是强一点,不能放弃。你看现在,就是我们像这些讲寺讲寺的,基本上大多跟天台宗有关系,华严宗后面已经不行了,华严宗早已经断得差不多了,说明什么呢?深受我们大家的欢迎的,它还是有市场的。还是得到我们佛教界大家共同的共识,不仅仅是共识,还得拥护啊,它这个法脉才不绝啊,知道吗。华严事实能说明一切,知道嘛。不是大家去争辩,争辩没任何意思。事实你有生命力,你能长期地存在,而且有它存在的价值,就能说明一切。
好了,还有一点点时间。这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有问题,哎呀。当然我非常感谢大家,敢于提问。
(佛教看世界有四种无常、无我、无自性、唯识。请慈悲解释后两种。)
这好这解释,首先跟我们讲的《法华经》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另外你讲佛教看世界有四种,我不知道你这四种从哪里来的啊。也许只是一经之言,一家之言,你这一解释,无自信怎么讲?唯识怎么讲?这一讲一堂课过去了,我怎么提你这个问呢?虽然这个问答,问题一个要有针对性,首先是我们讲课的内容,另外那个指向一定要具体,你就从一个点上去说。你不要一个范围,师父你跟我讲讲我刚学佛,到底佛法讲的什么内容,全部给我说一遍,阿弥陀佛!这一辈子我都讲不完了。你提这样的问题,提个大问题,怎么给你讲,没法讲,知道吗?所以这个问题,对不起不能回答。不是我对你不满意,确确实实就是我们学一个东西,或者提问是有方式、有技巧的啊!
(阿弥陀佛!顶礼法师,末学请问蕅益大师说《阿弥陀经》是具足华严的奥藏,《法华经》的密髓,伏请法师慈悲开示。)
这句话的话稍微还靠点谱!起码跟我修的这个净土宗有点关系,还稍微愿意回答一下,但不一定答得多好啊。蕅益大师说《阿弥陀经》是具足华严和法华的奥藏,或者是密藏、密意。就是说把《阿弥陀经》提到跟圆教的经典《法华经》跟《华严经》是同一个位置。如果是真正按照天台的判教,咱们平心而论,它不属于圆教,它也不属于法华时,它属于方等。它更多应该属于什么教呢?叫方等教,也就是我们说的通教,明白吗?这是天台宗对净土宗、对《阿弥陀经》它客观的一个评价。站在本宗的角度客观的去评价,我不用说,他们就不同意啊。肯定净土宗就不同意啊,是吧?蕅益大师就不同意啊。蕅益大师也是学天台的,但是他因学了天台,重新再去解读《阿弥陀经》,他的境界就不一样了,明白吗。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仅仅是学一部经典,只是学《阿弥陀经》,你研究一辈子你也研究不出它怎么会有法华、华严的奥藏。你没这悟性,你不是阿弥陀佛,你怎么说得出来?那么一切法都有奥藏,华严、法华奥藏你搞得清楚吗?但从本经它所说的内容说,如果你没有经过佛法的熏修,没有经过法华、华严这些属于无上经典、佛乘经典、一佛乘经典的这些学习研究之后,你是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去解读、去理解透这部《阿弥陀经》的。
换句话就是说,他是站在华严和天台的高度,重新再去解读《阿弥陀经》。而不是就一部,就《阿弥陀经》来读《阿弥陀经》的,所以说可以说具足。但大家知道为什么会具足呢?蕅益大师不跟我们说出来,你知道?你会同意?谁都不同意。在蕅益大师之前,从来都没一个人敢说这种话,智者大师都不说,也不说,为什么呢?蕅益大师一个是他学了天台,另外一个人家是归心净土,知道吗?他是净土宗的祖师,人家是发心要宣扬净土宗,当然他就要把这两个结合在一起。所以,离开华严、天台,没有这个佛教的甚深的这个理论的高度,你要去理解净土宗,理解《阿弥陀经》,你能理解透吗?理解不透吧。所以就是告诉大家什么意思呢?你光会念一句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没把佛法最高的这么一个教理的东西给学到、给领会到的话,你修其他的法门,你这个层次、境界是上不去的,就这个意思嘛。方便慈悲,我就已经慈悲开示了。
你只有站在最高处去看一切,你才能把这些东西都能提到相同的高度,明白什么意思嘛?明白。如果你就站在低处,你想腾飞,你想超越,阿弥陀佛,靠阿弥陀佛去吧。到西方极乐世界,等你开悟吧。花开见佛悟无生忍,终于就明白了。否则是不可能的,那是以后的事了,明白吗?
这个问题好多啊,好长。
(顶礼法师最近跟着听师父讲授《妙法莲华经》,开始系统学习《法华玄义》之后,赞叹法华之玄妙,同时也深感末学根性之愚笨,更加觉得弥陀大愿之慈悲。恳请师父开示,教演天台,行修净土,如何在生活中落实?)
教演天台,行修净土,是吧?
(弟子希望随着《法华经》的虔诚深入学习之中,更加努力提升,行修净土信愿行之力。)
想法都很好,愿望都非常美妙,志向也很高远,但是做起来太难了。要我回答,我都修得不怎么样,是吧。教演天台,教演天台就是你对佛陀的教理来说,你要站到最高处,还是一个道理,高瞻远瞩,是不是?你这样的话,才能真正明白佛说一代时教的,我们说最高的指示。以前说,毛泽东的指示是最高的指示。这就是佛陀最高的指示,这就是佛法最高的指示。你没有最高的指示,其他的指示都算不了数的,我告诉你。那怎么行修净土?就是用天台宗的教观,来帮助我们重新去理解净土宗,当你的理解程度能够往前推进的时候,你修行就具备更大的一个什么呢?动能。你修行的这个能量、效率完全不同于往日了。但怎么在实际中落实,是不是?你还是老老实实的,先自己好好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这个戒定慧,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一个话题,知道吗?即使你说,教已经懂得了,但是在修的方面,你还要什么?脚踏实地。站是站在最高处的,但是实际上修行的话,要从最低处修起,但实际上修在最低处,但是眼睛还得看到最高处,明白什么意思吗?就是你的思想是贯通的,并不是我的眼睛高手低,不是这个意思,我还得踏踏实实地在下边修。但是我对于佛的最高的这么个教理的理解,我完全已经贯通了。所以我即使在修的时候,我知道应该怎么修,碰到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我是在哪个位置在修。所以你修的时候,跟糊里糊涂的修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修中确实是有技巧的。
打个比方,我们今天学了这个什么三谛啊,三观、三法啊,你就好好去用。其他先不用,三观你只要先用一观就够了,空观,知道吗?你别来什么假观、中观的,你用不了。你也不是菩萨,菩萨才能修假观,你也还没成佛,更用不了中观。你就把空观给我修修,知道吗?能够看破,能够放下,放下自我,放下虚妄的这个身心的世界。放下虚妄的外在的一些财、色、名、食、睡,把这些看破一些,知道吗?生活将就就行,差不多就行,别太计较了,学会随缘,知道吗?你这些东西都放不下,你还修行,我没有更好的办法告诉你。
要不你就说,你出家,你也出不了家。你要出家,师父收不收,还不一定收,太多出家人,社会也不好弄了,是吧。关键你也不想出家,没那个根器。你说在家学,在家学实际上也不容易。没这个环境,在家我做专业的修行的居士,我什么事都不做了,我一个人居住,跟父母分开住,老婆离婚,分居算了,事实婚姻就是名义上的。妻子、丈夫也不要了都离开,儿女你们自己过自己的,我可不管你们的事了,你们都长大了,没有长大也不管你们了,我就专门做个居士了,我修行。你们不要障碍我,你们要成就我,以后我成佛了第一个就得度你们啊,你要知道我的好处啊,然后把所有的事情都推了,这样修行修不了。然后说,行,那我得跟家里人打成一片啊,跟大家搞好关系啊,得和谐啊。你一和谐又和谐过度了,天天腻在一起,恩恩爱爱。要不是恩爱,就相互之间对立,吵架、打架。饭做的不合口味,家里面这个装修还得我要这样装,你要那样装。买房子,这个房子好,那个房子不行,怎么不早买,现在房子都这么贵了。干嘛?怎么修啊?就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去修,有好方法去修,你又修不了。你没这个善根,叫你出家你是放不下,叫你做个专门清净的居士,你也没这个福报,说句实话。开始做突飞猛进,发心很猛,到后面修着修着修出毛病来了,是吧。天天就是跟社会完全脱节了,脱节你又受不了。若即若离,你都不成。离得太远,你这个人不正常,是吧?离得太近,挨得太近你又受他们的影响。所以你说你自己不发心、不努力,怎么办啊,是不是?刻苦吧,发奋吧,发愿去吧。
那起码学了天台宗,学了这个教,起码对你来说思想上会有很大的突破,思想观念。但是说也不是一下就能突破的,这个东西天天都得思维,都得去想,知道吗?不是说,我一下听,明白了,师父给我们把道理讲清楚了。一遍两遍哪够啊,师父给你讲,跟你自己想的不一样啊。你回过头来过几天再看看,再重新思维一下,又不一样了。即使思维了对你产生的作用,我们说的化学作用也好,什么作用也好,不完整、不全面啊、不深入啊,它力量还是很弱的,你用又用不上,是吧。所以说从闻思修,不断反反复复地,一次失败再来,两次失败再来,无数次的成功失败再来,都是这样子的。你最终可能才能修出那么一点点的定力来,否则的话不可能的。好,确实是个问题,就这样简单回答了,不简单了,都十一点半了。
(阿弥陀佛,顶礼师父,上次课讲到,不能全部吃法药,世间好多事情也要随顺,不然自己受不了,容易破见及破戒,破见和邪见怎么区别?请师父慈悲开示。)
这个问题问的倒是有点意思,不能全部吃法药,就是你没这个功夫,你吃药吃多了会吃出问题来的,知道吗?都是补药,全部吃,但是你不对症啊,太贪心了,知道吗?相互之间药性是相冲突的。这个药是治你病的,那个药是治你死的,最后病没有治好,把自己治死了,都有可能。我这个要去学,那个要去学,实际上我不希望大家说天天都去学习,天天还要学不一样的东西。你没那个本事,你就算有这个本事,你都没有这个时间,没这个精力。打个比方,我们现在居士林这边开课,有很多法师讲,一周的话可能六堂、七堂,开不同的课,我就想听法,我这个人就爱听法,我哪堂都不缺,我什么都得听。时间长了肯定听不下去了,坚持不了,就算你能坚持,还不如不坚持有时候,一坚持麻烦了知道吗?哎呦,这个师父这么讲,那个法师那么讲,这个经典这么说,那个经典那么说,脑子混乱了。你没办法去把这些不同的药性之间的相冲突的对立面给消除掉,你没法融会贯通,出问题了,知道吗?你还不如专心专意地听一门,一门深入。或者是最多听两门,那就算你了不起了。不要这个听几句,不想听了,那个你听几句又不想听了,听几堂课都听不全,结果什么都装了一点点,什么都学,学得太杂,又不精,又没长性,最终一无所成。不但一无所成,反而最终害了自己,知道吗?
所以大家的话,千万学佛不能贪心。以前师父教徒弟,就你跟着我学就行了,你认了我这个师父,你先跟着我学,学个十年八年再说,还没学两年呢,刚一剃度,受完戒跑了,跟其他师父学去了,为什么?听说那个师父很有名,不是人家讲经讲得好,可能是人家大和尚,徒子徒孙特别多,以后资源特别多。拜吧,就去拜,拜了一阵一看不行,还是觉得有不满意,又跑另外一个地方,最终一无所成。踏踏实实学,老老实实学,人啊首先要学会忠诚,知道吗?你这个人笨一点都没事,先得忠诚。如果忠诚都没达到的话,你这个人再聪明,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除非是师父觉得你是个根器,你觉得你这个徒弟根器特别好,你不要象其他徒弟一样的,经过这么一个常规的学习,十年八年,你两年三年就可以去了,到其他地方去了,没问题。经过师父的这个考试测验,及格了可以去了,没有及格,你自己自作主张,基本上都不行的。跟世间的叛逆的不一样,世间的叛逆的人太多了。你偏偏这么说,我就偏偏不这么做,当然最终也有成功的,这跟世间成功完全是两回事。佛法之中你不尊重师父,不尊重三宝,你永远不可能成功的。
有些说这个师父不怎么样啊,讲佛法也不会讲,修行还不行,戒律持得又不严,一无是处。真的一无是处吗?我看你才是一无是处,那就是你的命,是吧?如果你真是这样的材料,说句实话,你有这个福报,你就不会再拜这个师父。你拜这个师父就跟这个师父之间就有缘份。你就说我这个徒弟我特别高,我还瞧不起师父,就是为了当时要出家,没办法了找你,投在了你的门下,剃了度赶紧走,那这样对自己不负责任啊,那这个人根器能上到哪去呢?奇了怪了,是不是,不可能的事。
破见和邪见是什么关系?破见跟邪见不一样。邪是一邪到底,开始就是邪。破见呢,开始具备一定的正见,但是正见呢,不具足、不坚定,后来被其他的事情破坏了,然后把正见就改成邪见了。正见动摇了,站不住脚了,破除了原来的正见,反而归到邪见里面。就像很多人学佛,本来就学得不好,说句实话也没有什么正见,后来听说某种功法好,学去了。后来听说基督教好,一到病来了死了不行了,快死了赶紧基督教去了。你学其他教,行。实际上我们佛教还是比较开放的,我们不排斥其他异教,不太排斥起码是。他反过来还诽谤佛教,这些人真是忘本,是吧?你即使从这里出去的,你也不要说这里多么多么糟糕嘛,是不是。你反过来毁灭佛教、破坏佛教、贬低佛教,这种人我看他学基督教也学不好,学什么教都学不了。这种人良心大大地坏了,已经坏透了,还学什么,什么都学不了。做人都存在问题,严重缺陷的人,到了学佛这里来你一下就改变了吗?不可能的事情,是吧。
破见、破戒,当然破戒还有的救。有些人虽然破戒,那是因为自己各方面因为修行功力不够,到了一定时候,但是他见解没有失,他会悔改,他会忏悔,这种人还能救。破了见了的话,这个人基本上这辈子就完了。破见比破戒的危害性更大,破戒只是暂时的堕落,要受破戒的这个果报,破见的话是长劫的沉沦,一时半会你这个思想观念很难再走入正道,知道吗?他里面这个危害性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在佛教里面讲,宁愿破戒,千万不能破见。本来信佛的,以后不信了,诽谤佛法。这种人不能说永世不得超生吧,反正是进了邪魔这一道了,外道这一流了,知道吗?如果是虽然破了戒,戒行有些亏缺,或者杀了生了或者怎么着,但是他经过忏悔,经过修行,他自己对于佛法还是极其的信仰,坚定的,只是自己修行不够,我以后慢慢提高,这个人绝对是没问题的,是可以的。他还是有正确的见解,还是有一颗非常好的心的。这个心都已经变质了,没办法,怎么都不回来了。
师父你能不能慈悲广大,这些精神病院你们去度度他们?度不了。脑子都出了问题了,怎么度啊。这些脑子没出问题的都度不了啊,我们相对比较正常的都度不了,你说我去度,除非师父是佛啊,佛去了都度不了。佛要度的了,这世界人早度光了。有缘份,他得有这个善根,不是说你高明或者是你不高明的问题,先排开这个不说,他自己没这个善根,基本的基础都不具备,说实话都听不进、听不懂,或者反过来去理解,怎么去说,说不了,是吧。先把他的报先受完再说吧。以后等他善根慢慢恢复了,然后再给他施以法药,这个时候才能治得了,这个人一时半会就这么回事,所以大家还是很幸运的,我们大家还是相对是属于比较健康的人,是吧。所以咱们好好修吧。
今天呢,我们就说到这里,最后请大家请合掌,我们来做一个回向。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