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宏海法师  2018/11/27        

(第四讲)

好,各位同修,我们一起来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阿弥陀佛,请放掌。

好,各位同修,下午我们继续学习《佛说观无量寿经》。那么大家也不要忘了,我们的初衷是说希望以此结这个净土法缘。其实讲法,来听闻佛法是一个策发、激荡,归根结底希望我们还是能把佛给念起来。可是有时候呢,不要说诸位在俗了,你看我一天也所谓的弘法吧,一天也不知道忙些什么,很少有这个属于自己的时候。那我们现在的状态基本上就是要大家慢慢地步入一个,学会了随时随地,这修行也等不得,也不是说将来等我再有了时间,把这些事情处理完,或者过几年,乃至说今天、这个月在某一个时间段。念念的能够提起来。最佳的状态就是说,做一些不是很重要的需要花特别投入心思的事的时候,都可以把佛号给拽起来,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它就会形成一股力量的。慢慢学,学着学着自己再感悟,就会了,而且就能提起来。好,那么今天是我们《佛说观无量寿经》的第四讲。在此之前我们的这个,特别是讲到这个序分,已经把这个剧情发展到,上次讲到这个最主要的几位人物,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和韦提希,这三个人作为父母和儿子,一个宫廷里边的主要领导者之间的前因后果,前生后世的这个情缘。

那么这里又横插了一个提婆达多,也给大家介绍一下提婆达多的这个来路。今天我们继续讲这个,又一位人物出场了,就是国太夫人。大家看到这可能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也是比较用的中国话,我们在这里讲到的一般频婆娑罗可能称她叫做夫人,那么这个国太夫人是相对于阿阇世王而称之为太夫人。这个国太夫人韦提希就是净土法门的祈请者和当机者。大家看,这个韦提希如果翻译成汉语的话就叫做思惟,待会儿在请法的时候她就会对佛说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所以十六观里边也是需要思惟修,跟这个名字缘起也很有意思,那就是说明她能够正确思惟,很有智慧,比如说她经历了这件事情以后就彻底放下了,归向佛给她讲的净土法门。那么这个韦提希夫人见到她的夫君,大王被囚禁了以后,由于她对大王的恭敬,就想了一个法子,每天澡浴清净以后,先在自己身上涂一层这个酥蜜,就大概跟我们说的蜂蜜那一类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个干炒的这个米和麦的磨成的这个粉,炒熟了的粉,大家看到这里讲到的以酥蜜和麨,这个麨就是那个米和麦炒熟了磨成粉。

粘在这个蜜上,就这么穿着衣服给穿进去了,人见了也不怪,不知道。这是主食,还有饮料,就是在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大家看到璎珞了,这个在印度的古代也可能有一些饰品,现在我们看到的佛菩萨像,特别是菩萨像,你看观音菩萨,在《普门品》里边,无尽意菩萨就把自己的璎珞拿下来要供养佛和观音菩萨。她把这个璎珞中间给镂空,在另一头用那个蜡给封上,用这个蜡把另一头给封上以后,这边灌进去这个饮料葡萄浆,就偷偷地给这个大王食用。由此这个频婆娑罗王,你看,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这就开始念佛法门开始了,大家看到了吗?与耆阇崛山,遥礼世尊,念佛呀。我们一路要跟进他的这个缘起,这部经典的缘起特别有意思。这样恭敬地来求法,你看,意业清净,这是合掌恭敬求法;向灵山遥礼世尊,是身业清净;后面说而作是言,是口业清净。

我想他可能在当皇帝的时候,每天锦衣玉食的,未必还有这样的恭敬心,一到逆境中被逼急了才发现说,这个时候才要想见三宝了,想起耆阇崛山了。你看,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大家看这里讲到的授王八戒,我们知道八戒是哪八戒吗?有知道的吧?等一下我们再讲,首先我们看一下这个目犍连是何许人物。目犍连是佛的十大弟子,翻译成汉语叫做采菽氏,就是草字头下来一个叔叔的叔,因为他们家的祖先,上古先人的时候在修道的时候,就是采这个菽豆,是一种植物的豆类,天天就以这个为食。没有出家的时候他是这个国王的亲戚,出家了以后成为僧人,又是法侣,就是跟这个频婆娑罗王也是有亲戚关系的,所以肯定也是常随着佛来宫里面来应供。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称为同修道友也是理所当然,于俗为亲,于僧为友,故这里说到是,是吾亲友,说到这个目犍连。另外这里为什么叫做亲友呢?这个友是善友,相对于前面这个阿阇世王被提婆达多这个恶友给教唆的话,这个目犍连就成了他的增上道业的善知识,所以这里应该称之为善友,亲友。你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那我们来稍微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八戒又称八关戒斋。在戒律里面,在如来的戒法里面有很多种,你看我们最基本的这三皈,开始五戒,乃至八戒,最后出家人有沙弥十戒,比丘的具足戒等等,还有这个僧俗共受的菩萨戒。所有的戒里边,整个统而言之有的叫顿立戒,有的叫渐次戒。像这个在家而言,五戒、这里讲到的八戒、菩萨戒,这是在家人可以受的。那么出家人受的就是比丘、比丘尼和沙弥、沙弥尼戒。那么这个顿立戒和渐次戒呢,只有菩萨戒和这里讲的八戒叫做顿立戒,不受五戒也可以受八戒、菩萨戒。其他的都属于渐次戒,一定要从三皈五戒开始,乃至十戒,一直往上受,再包括出家的沙弥、比丘戒。就是如果没有受前,就不能受后。只有这个八戒和菩萨戒可以直接受,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受。特别是为什么这里只请八戒而不受其他的呢?其他的戒时间比较久,就是宽,害怕中间能够失掉了正念。

所以这里但受八戒,就是在家人受的这个八种戒法,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时,受完了以后舍,下次再受。作法就要舍了,一日一夜所得的功德胜过人天乃至这个一切的福德。因为什么呢?八戒是这个出世间的根本戒,出世间的正因嘛。只要你这个,你比如说我们戒律里边,三皈五戒只要你如法奉行的话,绝对不会堕到三途,有保障生到这个人道天道。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我们佛法的根本目标是以了生脱死为根本,解脱的门径。所以这里八关戒斋就是佛当时施设的,为大家种这个出世正因而施设的一个方便戒法。大家知道什么叫正因呀?因果相续上摆的位置是一致的,如是因,如是果,线条是直的,这就叫正因。我们一般的话,你比如说我们说,怎么讲呢,说解渴吧,大家口渴了,那么你去喝个牛奶、喝个果汁、喝个饮料都可以解渴,对吧。

但是真正唯有解渴的最根本的是什么?对,是水,解渴的正因就是喝水。所以这里这个八关戒斋就是称之为出世的正因。当时佛陀慈悲,为了这个忙乱于世间红尘里面的事太多的在家人施设这么一个方便戒法,一天一夜让他种这个出世的因。那么具体的内容我们稍微花一点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最基本的还是跟五戒一样,你看不杀生,不偷盗,不淫,这里就不是邪淫,跟五戒有差别,因为他过的是出世的生活,基本上就是等于在家人过出家人的生活,所以这里就是不非梵行hèng,叫非梵行xíng有时候。再一个不妄语,不饮酒。第六条叫不着香花蔓,不香油涂身,就是印度当时可能就是挂一些用花穿起来的那个花环嘛,乃至身上要涂这个香料,等等这些。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说白了就是说整个我们现在的化妆品、首饰这些自以为打扮得很美的这些,都是让我们在这个尘世里面留恋的,作这个轮回因的这些大概都不要去用。

如果说大概的粗犷的讲,乃至不要去过这个所谓的娱乐等等这些,出去玩儿,娱乐生活不要去了。第七个不坐高广大床,这也是让你对治我们的对这个世界的贪恋。有时候我们也会觉得,那是怎么才算高,怎么才算广呢?依照后来的律宗的祖师给判别,如果你坐上去脚能吊起来,就是正常你的腿的长度,坐在这个床上了,脚没有落地,给吊在空中了,这就称为高了。那么什么叫做广呢?一张床,在你这边睡的时候翻个身,这边再一翻过来,可以容得下这样的一个翻身就可以了,再有多余的地就称之为广了。这是就床座而言,也是对治贪欲的,就是让你安贫守道。这七条称之为戒,最后一条称之为斋,就是八关戒斋,叫做过午不食,也有时候这个戒条上写的是不非时食。有时候我们有一种错觉,以为一说到斋就是指的吃素了,这里跟吃素完全不一样的,并非是吃素就是吃斋。

这里讲到的戒斋就是非时食,过了中午,以前的这个在守戒的道场里面他是有讲究的,一旦这个太阳照的有一个标杆,过了日当午的时候就不可以吃了,一般我们通常就叫做过午不食。大概如此,这戒条上还有一些微细的开遮持犯,就不细讲了。反正总归这些就是重在,大家发现了吗,这个八戒的内容最主要的,戒和斋两个点在哪里呢?戒什么?斋是干什么呀?吃饭,食。非梵行是干什么?淫。食色性也,就是我们欲界的根本两大烦恼,所以沦落到欲界。所以这个八关戒斋主要就是了我们的轮回路。轮回的根本是什么呢?一个根本因,一个增上缘嘛。根本因就是淫欲心。增上缘,饱暖会怎么样呀?思淫欲。所以饮食节制,淫欲是生死的亲因,饱暖是生死的助缘,恰好巧妙地就把这两大节制作为出世间的根本之体。所以这里你看,为什么王在这里愿兴慈悲,授我八戒?开始有点儿看破了。

自己的亲生儿子把自己的王位给夺取了,把自己囚禁起来了,这个时候他才想起出世间了。所以说确实是逆境好修行。那么这个八戒一般我们在六斋日受的时候居多,特别是受完戒了,如果能在道场里边的更好,在家里面也要守着,最好能够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布施的功德,念持戒的功德,等等这些,这是这里讲到的八戒的一个大概的内容。那么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你看满他的愿了。这个缘起好,以感应为体。为什么这里,目犍连是弟子中神通第一的人物啊,首先他看出,他有一个他心通,因为他知道王这样祈祷嘛,他就满他的愿。第二个,他有神足通,日日如鹰隼飞,就是不是走路来的,飞过来的。你像人如果让我们现在的话,你看到一个人会飞得吓坏了;那个时候的人的福报够,习以为常的事,看这些瑞相,特别是佛陀的常随弟子,大家都有所共许了。那么这有一个什么潜台词,内涵就是什么呢?大家认为修学佛法出神通妙用是很自然的事,根本不稀奇。

天天给授八戒,那么还下面有什么呢?这个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大家看到了没有?这就是一个以韦提希给他送的上好的这个饮食滋了他的色身;一个目犍连和富楼那又给他授戒,又给他说法,用这个法来内滋他的法身,物质精神两种粮食不断地滋养,三七二十一天不但没有死,而且还一天比一天快乐,气色好,你看,得闻法故,颜色和悦。这就是我们说的用食滋身,用法滋心,给他做了很多的方便开示。我们大家设想,你想想嘛,一个国王突然沦为阶下囚了,那肯定一下子接受不了呀。我们每个人在世间有时候逆境来了,突然间想不开,那是没着没落,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一下子什么把他安在这里?就是有佛法,最主要的就是佛法给他安心了。你看,如此一来的话,你说这事情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本来连国都被儿子给夺走了王位,受挫这是太不正常了,可是呢,这个挫折让他学佛修行,乃至还生了出世之心,上道了。逆境,感谢挫折。每一位同修想必都有各自的心路历程。有时候太顺了对于学佛来讲不是一个好的境界。很可能菩萨施设,都给你所呈现的逆境都看你的心量有多大。这是我们讲到的这一段。下面我们再看一段经文。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大家你看,这个人在世间呀,这个问法都非常的世故,人之常情,为什么呢?你想想他自己也知道,他爸都被囚禁了三七二十一天了,那基本上饿的差不多肯定都死了吧,大臣也不让接近,谁也不让去看。他不这么问,他不直接,也不给他吃也不给他喝的,他不直接问说这老国王死了没有,他问说现在还在吧?这个话听起来好像就说很关心的样子,为什么?这就是现在他成为国君了,讲话(不能)太难听了,虽然恨不得他马上就快死。

他还问说现在还活着吧?你看这人的谄曲虚伪之心,阿阇世王,父王今者犹存在耶?还活着吧?还挺好的吧?这守门人更滑头,大家来看,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这是其一,我没有办法,为什么?你只说了大臣们不能够觐见,你没有说他的夫人,这也是你的亲妈,一个女众来了我没办法阻拦。确实在其他的经典,好像在《涅槃经》里边吧,也讲到说这个韦提希要见的时候,侍从试图阻拦的话她给呵斥住了。那么这是第一条,这怪不得我。第二条什么呀?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他们可不是我放进去的,他们是怎么样呀?自己飞进去的,这怪不得我。你看这两条话一下子把自己的这个身子就腾的利利索索,你看多符合我们人世间呀。我们现在不是说弄个事,赶紧把你的身子先要防得住,你可最后别让把你套牢了。这就是人之常情。但是这个守门的这个人,你看他说这两条都怪不得我。

结果这个阿阇世王按照原来他的计划把老国王给饿死在深宫之内,没有达到,适得其反,更健康了。这个情况下呢,不由自主地就嗔火烧起来了,所谓的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大家看: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大家看看,一开口就连母亲,亲生母亲都骂上了,是贼,与贼为伴,这是第一个逆,哪有骂自己的妈的?第二个逆,开始讲了,沙门恶人,你看看吧,这平时也跟着提婆达多也学佛,也算三宝弟子吧,这会儿没有对他的事,没有满他的愿,就骂上了,沙门恶人。确实世间也有如此之人,平常也学佛,一不丁对,最后彻底反目为仇,就开始诽谤三宝,也有呀。你看这就是人世间的事。这里就开始阿阇世犯这个逆罪了。骂父母为贼,这是口业逆,骂沙门是恶人是口业逆。

下面,即执利剑,欲害其母,这是什么?执剑杀母,这是身业逆,身业呀,发动了,发到身业上了。身口由心而发,一定是意业里边生起恶心了,是意业逆。那么在前方便的时候,就是说开始起心动念想这么干了,这是叫做恶;一旦后面的正行,付诸行动就叫做逆了。大家要知道这个逆罪就是这么犯下来的,控制不住了,一下子无限地生起,突然间就转成逆罪了,发挥成行为。那么不但在这个时候执剑杀母,谩骂沙门,而且呢,你看这里体现到的是什么呢?他说神通智慧成就,他把它说成是幻惑咒术。大家想想,那那会儿不是提婆达多给他显神通显的他才信了佛嘛,这会儿就成了幻惑咒术了。所以这里就开始怎么样呢?诽谤佛法僧,诽谤正法。

所有的逆罪就在那一念之中,大家看到成就得多快。我们修个善法这么艰辛,这么的跋涉,你看修个恶法,所以真是南阎浮提众生须臾即退,若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这就是恶缘起发了嘛,念念增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越想越气,在另外的经典里面有记载,就是当时的情形是什么呢?一下子怒了,就一手提着剑,一手把他妈的这个头发一揪,揪过来拿刀就要砍,在《涅槃经》里面记载。你想想一个韦提希,这会儿你说一个妇道人家被这个逆儿嗔毒炽盛,多苦呀,亲生的儿子呀!

在座的诸位女众如果你们有儿子,你想想,揪着头,拿着剑,生命顿在须臾,曲身低头,就儿之手,汗泪遍流,精神闷绝。真是苦啊!大家有见过杀父杀母的吗?有没有见过?应该没见过,在我们现在这也算,虽然末法了,还没到这地步。但是听过没有?你看已经有了耳闻了,虽然没有眼见,已经有了耳闻了,大逆恶缘人间极少呀。我自己听过有打母亲的,我记得我没出家那会儿,在家里面有远方的一些亲戚在农村的呀,儿子娶了媳妇就忘了,那么老妈妈可能有时候会唠叨一些,过日子觉得不俭省或者怎么,就一下子就生气了,就拿扁担就夫妻两个就把妈给打了一顿。这些大家要知道,这些非常惨痛,可是这些果报是特别容易遭现报的。后来果不其然,有一次我,这是出家以后的事,有一次回去的时候,她媳妇很年轻呀,四十岁大概还不到,中风中的就半拉身子就动不了,这是遭的现报。

你说敢打自己的亲娘。那打都没有打,何况去杀呢?大家有杀过自己的父母吗?诸位有吗?大家可能说没有,又说纵然(有)我也不记得了,我过去世不知道,今生反正没有。我想这个也不一定,或许都可能干过,也许就在今生此世。大家看,这杀母一段我们可以觉得说很苦,殊不知如果我们今生此世但犯杀业,就很可能杀过去父母,而且罪加一等什么呢?未来诸佛。首先你想,如果你犯过杀业,为饱口福杀畜牲,那么必然是跟你有缘,六道轮回中没缘见不着,那么生生世世大家打交道的这种你想想。我们上一次讲到这个在和住,觉得这个在是临时的,住在根本法界。那大家想想我们在六道里也不是在吗?在一下呀,在一生一世嘛。还记得我们讲在和住的这个法义吧?我们人来这一生一世也是在呀。六道轮回中,当我们有时候去清明时节忆念一下父母亲属,很孝心地去祭扫一下,祭拜一下,扫一扫墓的时候,或者给他修了个大坟,立了个大碑,谁能够想到或许他已经在哪一道了?或许已经这辈子又成了一道;已经被我们杀过几回,吃了几次也保不定的。

这个轮回之中你觉得不可能,万一有此情形呢?而且确实如此的,因为恩重了仇也深呀。你想就阿阇世王他们一家三口轮轮回回,这个国王他们的传承中有五代就由为这个缘起,五代传承都是儿子杀父亲。你说儿子把父亲杀了,他继承了王位,万一父亲回过头来又给他做儿子呢,带着这一念的不舍和怨恨,不知道啊。所以说,在轮回中善恶交替,不可思议。大家多深思,多熟虑,那么自然而然就会戒杀。有时候我们放生,其实戒杀在放生之前,戒杀才是真放生。这就是说杀母。那么我们再往下看,这个序分里面都是演绎的情节,再往下看呢,出现了转机了,大家看: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大家想想。那么,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大家看到了吗?这个时候由于阿阇世王这件事做得太过了,引发两位大臣开始逼宫了。这算是逼宫吧?大家可能看过京剧,里边也有逼宫的情节。看来这个因缘有顺有逆,大概是这韦提希和国王或者今生、或者过去世对这两个大臣有恩,那么这个时候因果就现前了。这两位大臣本来是辅佐治国的,立朝纲纪的,希望能够把这个治理好嘛,那么一定要正能量,结果他看见这个国王他亲自行此逆行,就直言进谏了,犯上了。这个月光这个名字,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是比喻他的聪明多智,好比月亮一样很有智慧。那么第二位这个耆婆呢?这个耆婆是汉译为固活,就是能活,特别能活。为什么有这么个意思呢?他在过去世的时候是精于医道,作医生的,作医生的老去救他人的命,所以感了他这辈子降生的时候,就手里面一边拿着个药囊,一边拿着针筒,带着这两样东西出生的。

而且他是这个庵罗女生的儿子,也就是阿阇世王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就是等于说这个阿阇世王是太子,是正出的,这个耆婆是庶出的,等于说旁出的,是这么一个关系,就等于说亲兄弟了。这两位大臣比较重要,所以他就跟唐朝的魏征一样给他进谏了。但是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说臣子们听说这个毗陀论经,大家听过古代有一种论典叫做韦陀典,印度古时候有一种《四韦陀典》,相当于我们这个东土的什么呢?就等于说中国的《史记》、《资治通鉴》等等,这一类的书籍。那么古人说话他一定要广引经论,有根有据的,你看中国古代说引经据典,如果言不关典,君子所愧,就是你讲话没有根据,这是作为一个君子来说值得惭愧的。他们在这个记载到,这些书里面有记载说,旷劫以来有一些,劫初以来有这个恶国王,为贪图国位把他的亲爸给杀了的,听到很多,这里看到有一万八千呢!

这也是真不少,比中国的还多呢。有一万八千,但是这些书里面从来没有记载过能够亲自杀母的事例。言外之意就是你这样太过分了,看不下去了。你看,看来印度古代亦是如此,中国的古代更注重孝道,其实我们中国的古代就是一种孝思想。《地藏经》里面也是一样教。在帝王以什么来治理天下?他就是以这个孝道做榜样的。有时候我们去看这个京戏,听戏的时候不是情节上面说写一个什么匾呢,忠义孝廉,对吧,这就说明说你这个,一方面考察你的政绩,二一方面就是你对父母亲的态度,看你能不能作个好官。古代的礼节有五种的话,这个祭奠,就是祭祖的这个礼节是摆在第一位的;而且这个国君,就是皇帝呀,他什么的礼节都可以不方便了派人去顶替,唯有这个祭奠礼不能够,一定要他亲自主持。

而且在祭奠的时候,祭奠祖先还要像闭关一样先斋戒三天,把一切事情放下,放在一边,这三天里面有人照顾着他送饭,他在那儿什么也不干,就是想什么呢?想他的祖宗。你看也跟咱们说的,就跟修念佛三昧一样,在那儿什么也不想,三天内想被祭奠的这个人。如果想起来这个,这也是一种感应呀,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也是一种感应,这就是一个,这样的一个恭敬心,你心恭敬到极致,就会产生作用的。所以说他就对阿阇世王说,你今天干的这个事情污刹利种。刹利种这是印度的四种种姓,古代印度非常严格地分四种种姓,就是他们的出身呀。到现在还极其讲究。最高的一层叫婆罗门,地藏菩萨过去有一世不是婆罗门女嘛,婆罗门就是主持宗教仪式的,这是最高层。其次就是皇族贵族,这里就叫刹帝利,就是这些层面。

再次一等的叫做吠舍,就是商人,做生意的。最次的叫做首陀罗,也就是这里讲到的旃陀罗,如果谁跟旃陀罗说句话,有可能就把他的舌头给割掉了,嫌脏。你看那种种族根深蒂固。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你这样大逆不道,污刹利种,你这样的话就等于你和旃陀罗差不多了,我们不与你为伍,我等不宜复住于此。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位大臣就怎么呢?就想退了,为什么?因为他们臣不忍闻。明明是他们亲眼见到,为什么这里讲到说不忍闻呢?宫廷政变将来一定会流传出去的。那么自从有国以来,这个国度里边虽有刑罚,都不去加女人,对女人是网开一面的,你现在亲自把老妈给杀了,害怕出去使人闻,那么说我们辅佐国的大臣也有不是贤臣,所以才辅佐出来一个恶王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说臣不忍闻,不忍被别人闻。在这种情况下,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大家看到了吗?真的很生动,为什么还要手按着剑?因为说一般我们生气以后扭头就走呀,甩个膀子就走,还以手按剑,却退就是退着走,就害怕这阿阇世忠言逆耳,他不但害母之心起了,万一嗔心不除,连他们两个也给杀了怎么办?所以你看这个很有意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阿阇世就惊恐惶怖,告这个耆婆言,说汝不为我耶?你看他不说月光,为什么?月光离的远,这个是他的异母同胞的亲兄弟,他就就着他说,你说,首先他(向)亲兄弟求救说,你都不为我了吗,我这国家你也不保了?为什么,皇帝最怕的就是众叛亲离,下面的人走掉了,那你国王还能当吗?古人有说到了嘛,家有衰祸,非亲不救。你看中国人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那么这里讲到他说汝为我弟,意思说你不为我,就是月光跟你还不一样,月光他是外人,连你都不为我了,那怎么行呢?这不扭头说了一句。这个时候呢,这个耆婆就说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就是你不要这样,实际上回答的就是说,你想让我继续为相,条件就是你不能杀母,这还是你自己的母,不是我的母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事态的发展又有所转机了,这个法表的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看,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但是他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还是把她给关起来了。那么这里的第一个法我们看,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就是以忏悔心,这里生了悔心了。这也是修行的第一步,要有惭愧忏悔心。跟大家介绍一下忏悔吧,因为我们都讲忏悔,都知道佛门说这个往昔所造诸恶业。什么叫忏,什么叫悔呢?

忏是印度话,叫做忏摩,摩登时代的摩,翻译成汉语叫做请恕,请忍。请恕就是宽恕的恕,请你宽恕我犯的罪,这叫做忏。那么在这个层面就是想把我犯的罪说出来的层面,这是忏。悔就是中国的话,忏是印度的话,悔是中国的话,在这个《百法明门论》里边有一个词叫做恶作,恶就是凶恶的恶,十恶业的恶;作就是这个造作的作。恶作是什么呢?厌恶自己所作。有时候我们在百法里面,大家学《百法明门论》里有这个东西,有这个名词。很多人那会儿我也听错过,以为说恶作就是说造了好多恶业,不是这样的。对自己所作生起厌恶心,厌恶自己先前的过失,叫做恶作,这是悔。那么合起来讲的话,身业就是忏谢,意业就是悔责,内心生起了,然后去顶礼膜拜。

向着善法,善法我们一般叫做白法,向善叫做忏;舍恶,舍黑,黑法,黑业又叫做恶业,舍恶叫做悔,这个忏是求来,将来我改的好好的,那么悔是改往,过去的我决定不干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忏悔,忏悔,就是忏和悔是同时的,有的时候我们犯了一个过失就是只忏不悔,老觉得自己不对,不对,再怎么不对他不改,下次依然如故。这就不是真忏悔,那么这里你看阿阇世不杀了,这就说明生了忏悔心了。真正在佛门里面一般忏悔也分三种,有一种叫做取相忏,就是去磕头。以惭愧心去磕头,磕的不断的忏忏忏,忏的能见佛菩萨的好相,就是供的佛像,一定会现瑞相,或者做梦,或者见殊胜的瑞相,这个时候说明忏悔清净了,这叫做取相忏。

还有一种在作法忏可能大家不太了解,就是在僧团里面,你比如说僧团的初一,十五,乃至七月十五叫佛欢喜日,就是僧自恣日嘛。这个时候大家在安居的时候,我有什么过失要当着所有的大众陈露出来。大家想想这个是非常,我们如果从世间的话,又民主又破我执,又修六和敬。因为想想一个清净的僧团,如果有人稍微起一个毁犯一个过失等等,他会当着所有人的面说出来,大家都随喜赞叹他,他也不会觉得丢人,而且是一种勇气。而且大家在这个期间谁来了都一样,公平的靠大家来大众来裁决。这就叫羯摩法,羯摩在这个汉语就是作法的意思。所以这里就叫作法忏。再一个叫无生忏,无生忏就是修这个第一义谛,观罪性无生,你看我们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等等这些都属于忏悔,大概说一个插曲。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成就行逆恶因缘,而且生了忏悔,但是他还不是一下子全好了,还有余毒在,所以就让母亲不自由,锁在深宫了,这是这一段。大家我们再一起往下来看,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这个时候轮到韦提希了,那么她这里被囚禁起来的时候,唯有念念怀忧嘛。你看,她就不行了,没有人给她送饭,也听闻不到佛法,自然身心憔悴,这个愁忧指的是心,心里。这个憔悴指的是身体,身心俱不自在,这个时候才也想起什么了,念佛来了。

你看,妙不妙,都是被逼到绝境上,想起了念佛了,才怎么样啊,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啊。大家想一想这里很忧愁啊,首先是这个国王被禁了,没有人送饭了,他要死了;第二一个自己被囚禁了,就没有办法再见这个如来的弟子听法,也是死路一条。遥向耆阇崛山,从这段开始,又在修这个感应道交的净土法门。那么我们来看,说完以后就是控制不住地涕泪悲怜了,那么这里讲到这个王没有被囚禁的时候,这个韦提希还可以说他跟国王亲自去见佛,或者佛让弟子来受王请。现在她跟王都被困了没有办法,这是讲到说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

就是以前的话,只要他去请,一定至少佛会派弟子来应供,现在他没有办法了。再一个,王被囚禁以来,每次都来蒙这个世尊遣阿难来慰问她,但是现在她自己也被囚禁起来了,希望佛的威德深重,结果她又是女众啊,心里想说可能不敢烦劳佛亲自来,只要派弟子就可以了,所以这里还是说恒遣阿难来慰问我。现在我这么忧愁,世尊的威德深重,那么虽然我见不到您,愿遣目犍连和阿难来与我相见,祈请。

那么说完以后大家看: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大家看看,多华彩的乐章啊,多这个殊胜的感应!这都是现前之事,曾经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就在灵鹫山和摩羯陀国的王宫里面,她心诚啊,你看刚刚这个时候刚把这个话说完,就是一边哭一边这个顶礼世尊,你看未举头顷,就是头磕下去,还没有举起来佛就知道了。

那么在这里佛知道了以后,还马上就遣这个大目犍连和阿难就从空而来,佛自己是从耆阇崛山没,从王宫出的,这叫做如意通,知道这个韦提希心之所念,是他心通,这里没那里出叫做如意通。所以大家发现了没有,一般的经典,一开始都是平铺直叙,要么是有个人出了什么事,对吧?要不是出来一个人起立,右绕佛然后顶礼佛足而启问,等等这些,然后佛就开始尔时佛告怎么怎么样。唯有这一部,他的经典的序分就非常超然的,你看不是从空中来的,就是运用神变。派这个目犍连、阿难是显神足通,他自己是用的如意通。

这就说明说这个法门,这部经典的缘起就是很超然。但是我们这里要注意到一个差别相,什么差别相呢?就是父王受禁的时候佛没有亲自来,为什么韦提希受禁了佛就亲自来了啊?那么为什么呢?一个阿阇世王跟这个提婆达多谋害(想)杀了这个老国王,这是一场宫廷政变。如果佛亲自去的话,就跟这个老国王去打交道的话害怕这个阿阇世说,你这个佛跟他父王之间有相通,导致他再怒发冲冠的话,就会开始灭佛、灭法、灭僧了。

所以这是一个方便,反而而且有可能把这个老国王更早地给杀了,你看佛就有这个,所以他不去。但是这个夫人她不参与政,来也无妨,这是第一点。再一点弘法利生还要依照着国王来,法依国主啊,你不依国王弘不了法。那么这个时候说实在的频婆娑罗王万一他的死是定业呢,确实是定业的。后来这个阿阇世王改悔了以后,去打算把他放掉,结果走到那个囚禁他那儿的时候,他一听他儿子的声音脚步过来了,又气又吓就给气死,连气带吓就给弄死了,自己就弄死了,这也是定业啊,因为他前辈子把人家给逼死了。所以你看佛观到这个了,那么频婆娑罗如果死了定业的话,一定是阿阇世王继位嘛。

那如果他生气了不让佛法流传了,你依不了这个国主法事就弘传不了,所以都有这个方便善巧以大局为重啊。那么最最主要的,这还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啊,最主要的还有看不到的是什么呢,他们这个两个人,两次请法的层次不一样,为什么,频婆娑罗王只要授记闻法就可以了,但是后面我们就知道了,韦提希提出的要什么呢,要往生无忧恼处。是由这个线索给牵出来的,那么这个净土法门必须是佛亲自去给开示,其他人没有这个水平,净土之教化,非佛开不了,传不了。你看每一步,步步为营都有表法,都有密义。那我们看一下就说这么热闹就这么读过去了。所以佛到这个,大家都知道了绝不是一个小事因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看这个下面又是一个华彩的乐章,你看: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大家看了这个镜头觉得说,跟阿弥陀佛临终接引好像是步调一致的呀,也就这么个情形,左右观音菩萨大势至,所有的清净海众,你看普雨天华,持用供养。这里指的释梵护世诸天,这个释,释就是指的帝释天,也就是释提桓因,我们说的玉皇大帝;这个梵呢,梵就指的是色界的天主大梵天、梵众天、梵辅天的天主,他是色界天的最高一层主人,色界天主,叫做梵。那么护世,护世我们都知道是谁?谁知道护世?唱四大天王的时候都会说护世四王嘛,护世就指的四天王天的四大天王,这是指的护世;诸天就是指的色界和欲界的诸天天人,所有的这些都在虚空中跟着来了。

为什么?他们知道马上要开宣大法了,你看他们多精啊。一看到这个相,一看到这个缘起,一看到这个世尊亲赴王宫对韦提希,就知道要开宣大法了,赶紧来听。所以说这一段来讲就体现出个人生死个人了,无肯代受啊。虽然亲为夫妇,可是这个时候你自己负债含冤,没有办法替代解决这个问题,各念各的佛。频婆娑罗在他那儿念,遥礼世尊。这个韦提希在这儿她自己念佛,没办法。你看一世恩爱,所以这也你看佛亲自现前,她是也是功德非常大的,在经典里面讲到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做什么唯除诸佛菩萨罗汉,堪令出离

就是只有佛菩萨罗汉来救度的时候,这个业能够给拔出来。《楞伽经》里讲到也有:若有实造五逆罪者,唯除觉了自心,遇善知识,方证解脱。觉了自心呀,这频婆娑罗和韦提希觉了了,就在这个逆境中慢慢地开始反思了呀。《楞严经》里边也讲到杀彼命者,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就是说你杀彼,你犯了杀业,杀了人家的命了,除了自己修奢摩他,就是入了大禅定了,或者佛出世来救你,就这两种,其他的没有办法,你看佛来救了,这就是这段的经文。

那么在这上面我们来打个小段,总的来看一下这一段的情节,引发因缘到事态的发展,乃至遥礼世尊,佛现前放光现瑞,我们要总结几个信息作为我们学修的领悟和理解。虽然讲了这么一段,大家看到这个情节的发展跟讲故事一样,但是能从中其中我们要知道几个:第一个要有观苦的智慧,诸佛都是以人的八苦为师而成就的。我们学修佛法,大家一定要领悟到这个世间之苦,真的是根本上是苦的,就是苦的。没有苦你生不起出离心,大家来看这么一场宫廷政变,老王和新王的前生后世,这个提婆达多跟佛的这个恩怨情仇都在这其中,就把分段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全给镶嵌进去了。大家发现了没有,你看,折指太子是阿阇世王,对吧?生下来就从一百尺的高楼给咚地给掉下来,没掉死。

生的时候就遭此磨难,折了一个指头这叫生苦。而这个老王被新王给囚禁,你想为什么囚禁啊?要是频婆娑罗王年轻的时候,阿阇世还一点点的时候他有这个本事吗?为什么?老了呀。这一旦老了就没用了。慢慢的年老体迈,那大臣们也势利得很,他看见你都大势已去了,他不帮你说话,你看把他关进去没人理他,所以为什么,这就叫老苦啊。生苦、老苦,在这个七重冷宫中囚禁了,没有吃、没有喝。韦提希又被囚禁起来忧愁憔悴,这是病呀,色身会生病呀,那么山中阿阇世的前世本在山中还不该死呢,就把他给逼死了。那么这个老国王夫妇今生今世,随时都被儿子有可能被弄死,这就叫死。

你看生老病死就镶嵌在这个故事中了,爱别离,夫妻两人各被囚禁不能相见啊,各自苦恼各自的,爱别离。过去的冤家前世的仇人投入到宫中来跟他作父子,这不是怨憎会嘛?提婆达多生生世世跟佛在一起,这不是怨憎会吗?而且调达为什么要教唆这个阿阇世王,调达恶友教唆阿阇世王杀他的父王为什么,他想当佛,当不了啊,想替代佛他做不到,求不得啊,作新佛作不成嘛。你看所有的分段八苦总归一句话,娑婆之苦不在频婆娑罗,不在韦提希,不在阿阇世不在提婆达多,而在于什么?无尽的轮回中一生一世就这样没完没了,这就叫苦。你能够观到这个智慧,那么我们就说这叫做观苦智慧。

观苦的智慧,首先我们特别是学习净土法门,一定要认识到这个世界的苦,业力、轮回就构成了全部的内容,不但这辈子苦,生生世世苦。刚才都讲了嘛,这个阿阇世王跟他的父亲母亲,一生一世连续五代他们家的宫廷里边全是儿子把爹给杀了。最后这个国家的国民看不下去了,说你们国君宫廷里边天天除了儿子杀老子还有什么本事啊?最后民众起义来把他们家给全杀了,你看这就是苦。只有苦生起来的时候才能生出世之心。为什么,频婆娑罗王平常他不听佛法吗?他多虔诚的居士啊,平常不把佛迎到宫里面来应供吗?平常不说,佛给我多加持我,多么福报,我这辈子好好学佛修行,谁不会说这些话。

为什么直到被他儿子关起来的时候,才想起受八关戒斋,种出世正因呢?就是你的出离心,想了生死不在这种苦的绝境下,你就生不起来。你看这个斋戒给设的多妙啊,就给他受八戒,为什么不受五戒或者菩萨戒呢?这个时候才生起了出世的,种这个为在家人种出世的种子,这里面有密义,就是净土教法以意识到苦,发出离心为根本,这是第一点;再一个第二点就是要逆境才能精进,大家看到了吗?一切的功德都要以精进而成就的。你看刚才我们都讲到了频婆娑罗王当时是,是佛有名的护法呢,既然应供,他为什么不精进呢?肯定平常修行都是半吊子。

贫穷布施难,富贵修道难。你富有四海,国王当的这么顺畅,谁会想着好好用功啊?你自己这会儿设想如果你是国王,天天这么多人侍奉着,你想想用不起来呀,唯有他的亲生儿子要杀他的时候,境界现前了,无可奈何了才每天去闻法受戒,精进用功,说日日如是,大家发现这句话没有?日日如是啊,这就说明这样才叫做精进。对于这个韦提希而言也是一样的,你看一个女人这多大的不幸啊,遭了这么大的变故啊。

说句平常的话,肯定也是跟着她的国王,哪能谈得上出离修行用功啊!这个时候已经到了这个绝境,才开始也是觉得说想起佛来了。而且呢,深刻体会着生死可畏,世间无常!到了这个地步了,那么就说明她在此前未必有佛法的真实受用。诸位也是来听法,听闻佛法的,你要明白什么叫做真实受用,深度受用。我们现在很多的时候是泛泛地受用,很可能在这个气场里边受用,一会儿就不受用了。或者那股劲来的时候能够受用,一旦烦恼现前就不受用了。就始终拧不过来转不了这个,没有这个功德,没有这个定力。

所以你看这种境界现前,这种经里边的深义好像跟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你不要当做这是他们家老古时候的,人人皆如此啊。而且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个不到绝处不想解脱不想往生,还不是说自己经历了或者看见了,一定要亲临到自己身上才行。你看这韦提希就在老国王被禁的时候,她还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啊,可怜她的国王每天去,以身上涂了(酥蜜)去给他喂,然后佛来给他讲法,她在旁边看这国王能养活就行了,她还考虑不到自己。只有自己被囚禁了,到这种地步的时候才想起什么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她自己被囚禁了才想起来,夫君囚禁在那儿她还没想起来。

你看这个人多么的刚强难化啊,那古人讲的,这才叫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现在我们都到了黄河都不死心,其实不到黄河不死心呢,我记得印光法师有过开示,很有意思。其实原话是不到黄泉不死心,黄泉路上,就是为了难听后来才改成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其实就是说不到黄泉不死心,就是说这死相现了,到了黄泉了,到了这奈何桥上你的心才死了。就在这种情况下,她才能想起来说,悲泣雨泪,遥向佛礼。为佛作礼了。所以说大家要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上,我们来听经闻法,包括你自己以后自己去读诵经典,或者说看一切的书,这个我也打个岔吧,就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从什么处去着眼、着手、着心。

你像我们学习这样的经典,就是一个起伏跌荡,但是至少它是文义上的一个,就是一个像一个话剧剧本一样。可是你一定要从这着眼才能得真实受用,为什么,就是看到这些苦它是真实不虚,也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谁都不在局外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激荡着我们的出离之心,要跟自己的心行发生关联啊,不是在这儿端坐在这儿,身为局外之人一样。这是我们现在很容易局外之人得不到真实受用。而且我有时候自己也讲经说法,包括我这么多年在佛学院也泡着,其实很多时候我不愿意谈玄说妙说这些义理,我觉得佛法的核心就是要你要有真正的信仰,全身心的信仰,二一个就是要你有出离,第三个你老老实实地去体验这个法门,这是核心啊!你绕开这个脉络,你说我们现在学佛,你是去考证啊?还是去研究啊?还是去学术啊?

那有很多时候你就把三藏十二部掀翻了,你今天在这儿引用一段,明天在那儿引用一段,这个考证一下,推比一下,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一下,你说说来说去,羊皮上刮风,自己在那儿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你说有什么用。所以我们学习经教啊,我觉得我自己讲经也是就是从信念入手,这才能我觉得,我自己的个人意见能得真实受用。你把这里边的这经典去做科判,去做这个怎么样,当然需要这样子,可是我们学的时候始终咬在那个层面,很多时候我们会咬在那个层面的。去借一些名词啊,法相啊,当然从佛学素养来讲应该了解一下,但是你不要去抠那些东西,真的没用。你只有在这个信仰建立了,修证上去探讨这个时候呢才能够从出离感应上去沟通。

你看,这韦提希都在这样的时候才生起出离心,要不然平时她,可以说明她没有真实受用,这个时候才真正地受用了,为什么,一头磕下去,起来佛就来了呀。你的心没有那种诚敬的,虔诚的感,那佛也不会如此应啊。那释迦牟尼佛现在常在灵山法界,我们也可以想,为什么来不了?就是这个感应度不够,不明朗啊,不清晰啊。这个福德业力现前不了啊。那人家智者大师在读经的时候就还见到灵山法会,还没有散。所以这里你看这里讲到的这一段呢,都是从她的真正的这种出离心调出来了,我们曾经也有过好的感觉,也有过这个殊胜的这种意念,对吧。可是就是很难保持嘛。所以就想方设法要去长养,要逼迫着自己。

这是第二点,就是说逆境好精进,第三点就是讲到这个净土教门的涉及广大,你看很巧妙地镶嵌,出场者我们发现了没有,就是当机者啊,对吧。序分里边的出场者,就是这个法门的当机者,什么叫当机者?就是该修这个法门了,这个法门跟他有缘,他应该听进去,应该好好去如说修行啊,这就叫做当机者。那么我们发现了没有,说这个经讲这个法的当机者大家发现了吗,这里边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全成了什么呢?配角了。大家发现了吗?顶多在佛在要来的时候他们提前或者佛来不了了派他。都成了配角,他们都是阿罗汉是圣者啊。

为什么都成了配角了呢?配合佛来度化的,而频婆娑罗王、韦提希,这是烦恼子啊,就是烦恼具足的凡夫啊。是净土法门的正机,看到了没有?就是说明净土法门就对生死之内的凡夫所说的,这里边还有一个机就是阿阇世王啊,五逆重罪造下了,他开始讲这个法门。所以你看净土法门的涉及有多广啊,在后面讲到了五逆重罪的法做下了临终悔都可以往生,这不是阿阇世就是,这他也在这里也是一个当机者啊。这部经典正对讲的这部宝典的根性就是对凡夫的。频婆娑罗王是凡夫,阿阇世王是凡夫,这个韦提希全是凡夫啊。

特别是你看这凡夫也就罢了,这五逆十恶的这个阿阇世王后来他通过佛陀的教化也生起悔心了,而且到文殊菩萨面前还去忏悔了。他当时就是说,看到他这个修成就了以后,看到他要堕地狱了嘛,很惭愧就去文殊菩萨去忏悔,结果忏悔后来这一世舍报了以后,当下就生到地狱,生进去就出来。因为他的忏悔心,生进去就出来了,这说明净土法门这种广大,连这样的人都不离不弃,不会舍弃啊,这都有密义,要表法的,这是第三点说明净土广大,涉及广大。再一个净土的法门我们要掌握它的修法诀窍在什么?重在什么啊?三业,身口意感应。就是用心去感,让佛用心去应,你看昨天我还在这里跟一个北大的教授聊天,他说的一个话我就特别相应,他说我们只相信推理不相信直觉,直觉是什么?就是感应。

直觉就是感应啊,就是天生的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我们念,佛就来,相互能作用,这是一个法尔具此功德,法尔具此神威啊。就是法界的所有的运动状态就是这么个套路,就是这么一套路,你在这个套路里边这是最真实的套路,你在上面左摇右摆,上加下添,就给他干扰了。我们所有的认知,所有的推比,所有的研究都是干扰,那才叫真正的干扰,干扰我们的纯真感应。所以其实有时候我们学习佛法,因为经典论著的这个惯用的佛学术语听多了,他就觉得是不是有点僵化,或者这种玄妙化、神秘化。

你换一种说法还是这个道理,你看感应嘛,直觉嘛,所以这个念佛忆佛法门一开始就有实践,已经成功了,就在这部经典中,为什么?频婆娑罗王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即感通应至了,这是他身口意感的嘛。

佛就,包括这个目犍连就知道了,就来了嘛,特别是韦提希这里,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这个时候尔时世尊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你看,佛在灵鹫山就知道她这个起心动念,那么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就完全知道我们现在的信愿之心,这个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摆顺理清啊,这个感应是当下的,不是将来的。

当下就现行,怎么现行呢?你看世尊马上就从灵鹫山没,从王宫出。你们发现了没有,每部经典都是我们去那儿去听,对吧?去法会现场去闻,这个你看见了没有,是佛自己来的,这就表了什么法要?临终将来接引的就是只有净土一门,其他经里面没有这么好事,为什么他主动前来的?为什么韦提希被囚禁了呀,那身为一个罪恶生死凡夫来讲,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是现在被三界的烦恼,贪嗔痴所囚禁了呀,是不是这样呀?

所以在这些法义上,我们现前就看,你看被囚禁在此处,日日每天我们都是赴死之人啊,日日赴死嘛,自己的能力没办法见佛,这个时候佛就从灵山没,从王宫出,来接引,你看接引的这个场景还是如此,所以我想就确实,我们学习经文要在这些关口上面去入,因为对于这个信仰来讲太重要了。特别是对净土法门这个信,高难度、高密度、纯粹性的这种要求,真的要信得你就是确实跟个傻子一样的,这样的去纯正地去信。

可是越到傻的时候,他的直觉越强烈,那祖师们说的: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你去研修经教,经教里面不这么讲呀,只有这部经典里面这样的缘起。所以说从本经的缘起我们就要这样来学习,这样来思维,这也叫做正思维,这个正领纳。你看第一个囚禁父的因缘,第二个囚禁母的因缘,恰恰是正因为这两个因缘,才使佛来讲这部经典,那我们反观一下,就此而言的话,这频婆娑罗王、韦提希,特别是阿阇世可以说是这部经典的什么呢?请问者啊,他不干这事,这佛还不能说这法,大家发现了没有,所以说因他佛才讲的这部经典。

刚才讲到阿阇世当时在文殊菩萨忏悔,就得了一个柔顺忍,命终的时候他本来要入这个宾吒罗地狱了,入了就出来了,马上就生到他方佛土去了,还证到无生法忍,这就是阿阇世干的,人家将来弥勒菩萨出世的时候,他还要来我们这个世界辅佐弘化叫不动菩萨,阿阇世。

在弥勒菩萨的教法里叫不动菩萨,将来作佛叫做净界如来,清净的净,世界的界。你看那说明这三个人,都是大权显现的。大权示现的,明白吧,就是演了这么一场宫廷政变的戏。主伴互为,唯资大法,该演主角演主角,该演配角演配角,该演正面演正面,该演反面演反面,为什么?就是为了演戏给大家看一看。当然我们不要以为说他们演戏我们也跟着戏,你要当观众啊,不是让你当角色的,观众就要当这个戏当真了看,太苦了。

你看嘛,如果不是这个老国王的话,谁去,没有老国王对谁去犯逆罪,这只有犯上杀父,才能称之为逆罪,就没有作逆之人了。如果这个韦提希不给老国王去送饭,去送葡萄浆,她也不会被囚禁呀,特别是这个阿阇世王他不做这个逆罪,就不会感到佛来说这个经的缘由,那从这点说,他不行逆,如果他不行这个逆罪,那么韦提希一定会对儿子无边的贪爱,她怎么往生啊?大家想到了吗?也不可能去求见佛僧,欣求净土呀。那这么一想的话,你说这一家三口共同起问,这部宝典才是最深的密义。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这是在《维摩诘经》里面讲的。

所以大家看,重重无尽的因缘果报中,善恶相交,隐显旁正,因果或胜或陋,不可思议的,咱们能说到哪一步呢,咱们就只能就着这个凡夫眼,看到老夫妇摊上这一档子事了,它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你说它是好事,哪有杀亲爹亲妈的呀;你说它是坏事,他不杀这个法就没办法说。所以大家看看,为什么在菩萨里边的话,真正修行起来,一地都不知道二地怎么举手下足,根本就不知道猜不准。境界不同。所以你看,这就说明说,更感谢提婆达多善知识呀,就是他点的这个火你发现没有,他在那儿煽风点火,点火索是他给点起来的。所以我们要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在《法华经》里说感恩提婆达多善知识。

那么这么一桩好事,这么一个超级法门,因他而起,为他而说。所以想想恶行引善法,真正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相之相,具足恒河沙功德之相,到底是善相还是恶相呢?不知道。那么我们就着凡夫而论,用这个恶事来修这个善法,这就是这部经典的缘起。

当然下面开始,这个韦提希见到佛世尊,这就更开始没完没了了,还有点抱怨,你看他这里讲到的,为什么我生了这个不孝的儿子,这就算我教子无方了,你佛你教化三界,人天师表,你还有这么一个弟子!具体这个情节我们下次再讲,今天就到这里,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感恩诸位,让我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