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观经四帖疏

宏海法师  2019/06/02        

(第五讲)

好,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同修,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是我们学习《观经四帖疏》的第五讲。在今天讲之前,我要说一下,今天的内容非常重要。从缘起上来讲,能够缘到今天晚上这一课的因缘中,也是需要福报善根的。你先不说能不能听得懂,能不能吃得进,就光这个缘法上来讲,确实也不一般。因为我们今天第五讲,要讲到这个论典,以开场的姿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核心的佛法到底讲什么。虽然我们在讲净土,要断疑生信,要念佛求生西方,坚正不却。

但是大家要知道,净土法它也是佛法,你不论以什么形态,你在信愿行上哪个比较突出,它是离不开根本法的。一切的佛法也就这一点点,我们常说的佛知见。所以每每讲经,你看,像天台宗的五重玄义里面常讲到,要显体,要标这个体。这个体就是说,到底一代教法,释迦牟尼佛出世,他讲了个什么东西。你说来说去,这么多的经,他核心在哪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到第五页的这个,“第一先标序题者”,这一点内容,也有一点显体的作用。

我们还是循着论文,不要走样儿,大家来看:“窃以真如广大,五乘不测其边。法性深高,十圣莫穷其际。”这一句,大家来看,“窃以”是个什么意思?“窃以”是一个发起词,在古文中,一般都有点像我们常现在说的个人意见,说我个人意见这样认为的。

但是这部论典,它是由圣僧在梦里指点的,它叫楷定疏。所以好像不能说,作为说,我们说私人意见这样来表达。那在座的,特别是诸位法师就知道说,这个佛法是无言、不动、不可思议、不可说法。我们这里就把这个“窃以”,可以理解为说,从凡夫的角度,用语言文字来认识圣境,很难相应,也就是它是不丁对的,不能吻合的。

只是我们这么讲,是从道理上来先起这个信解而已,所以叫“窃以”。“窃以”什么呢,“真如广大,五乘不测其边。”就这么一句话,直通根本的佛法。我要说一下了,我们在此之前,特别是常听法的人,你看我们讲《心经》的时候,讲到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楞严经》的时候,讲过说,如来密因,妙真如性;讲到《观无量寿经》的时候,也说过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作心是;讲《弥陀要解》的时候也讲过说,现前一念心性。

所有的这些,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真如实相。佛法就这一点狮子乳。十方三世诸佛就这一条心。包括在座的居士同修们,你们在念三皈依的时候,信誓旦旦地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是用的这个东西。大家在受持五戒的时候说,尽形寿不杀生,能持否,还是用的这个东西。

所以一说到说“真如广大”,哎呀,我们就觉得说,大家不要以为说,常听说,讲到真如实相这个词,但是你要真正地相应,我们所说的相应,大家不要说,弄懂了,理路上搞清楚了,相应这个字是最难的。之所以我们用相应来表达,也是如此。就这么个“真如广大”四个字,你要常闻勤思,如法奉行,你才能出点儿这个道理上的相应的感觉。

所以,我们常因为佛法太高了,众生很广,我们凡夫心根本就拢不住,拢不住呀。你一说真如,你就搞不清楚什么是个真如。那么为什么这样相应不上呢?就是问题就出在不认识我们心的真相,认不出来了。

所以现在,我们今天干什么呢?就只能用文字来勾绘,来描绘它这个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讲经说法,大家闻思修的“闻”的所有价值和意义所在。

大家来看,这里讲到说“真如广大”,这是就远而言。“五乘不测其边”,什么是“五乘”呢?大家了解佛法知识的都知道,就是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乘,这样讲到的,就是说不管你是人天乘来讲,是一般的凡夫,三界内轮回的众生,声闻缘觉算是跳出三界外了,但是还没有成佛的这一段路程,菩萨已经越来越近了,但是他的修行更加的,可以说是更加的艰辛跋涉。

就整个在这样的修行路上,成佛道上,这些人都不能够全盘地掌握佛法的这个真如实相。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见中道佛性。这个道理,特别是在座的居士同修可能听听说,这个真如实相这个字里边,经典里面常听,你要见它是很难的。

有好多菩萨了,还见不着,只有登地以后,才能一品一品地,就是说一点儿一点儿的光露出来了,就像门缝儿一样,一开,一开,一开,给你越来越(显),你才能感受,看得清楚,尝得到。

所以这里说“五乘不测其边”,你就是见不着这个法境,摸不着。当然另外一点,为什么说“五乘不测其边”呢?因为佛法里边就是讲五乘教法,都是用文字来表述的。

当然大家也知道,我们还有教外别传之法。所以这里讲的“五乘不测其边”,也就是说我们从文字思维上去死抠,那么你永远相应不到这个根本境界。就是这个道理,作如是解。

到底什么是真如?我只能说,真如肯定不是假如。我们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假如的世界。就是弄假成真了,真的就反而成了假的了。所以大家,下面供养大家一段,在《大乘起信论》里边,我们要跟着,心要跟着走,这会儿如果你一念脱开了,就跟进不上了。

《大乘起信论》里边说到说“心性不生不灭”,但是我们所有的感受的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分别。就是我们的这些所谓的感觉,如果离开这个心念,就没有一切境界之相。大家听,什么叫境界之相?就是现前的这些境界。我们坐的板凳,前面摆的桌子,看得见的电灯,那儿摆的这个时间钟,窗户,窗帘,所有的这一切境界。

但是大家要知道,这都是我们的心念起伏分别中,影现出来的幻相。如果没有这个心念,就没有境界之相。不是没有境界之法啊,大家要搞清楚。有的时候,我们一听到这个,没有一切相,就以为把它抹黑了,彻底弄没了,才叫说没有境界之相。它有这个境界法,但是你在这个境界上,不会有刚才我说的这一系列婆婆妈妈的认识。

所以他说“从本以来,离言说相”,我们现在正在讲,“离言说相”,就是你一说就心念就动。“离名字相”,你一给它有一个概念的定性,那么你即刻就中招,就把这个假的当做真的了。“离心缘相”,心就是我们心念的心,缘分的缘,“离心缘相”就是说只要你一起缘法,就会启动分别的机制,在你意识心中就会启动分别。

所以他说:“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大家想想,这里讲到的说“无有变易”,我们明明看见这个万法是刹那刹那地生灭的呀。“不可破坏”,那不是说生老病死吗?所以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和本性的勾兑中,把这个法,把你的心,给推到这个角落,悬崖边,然后你自己去悟这个无言之境,就是所谓的真如。

“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就跟不断地流的水一样。你说这个水没有变易吗?它刹那刹那在奔涌而出。你说这个水你能够把它破坏吗,真的破坏吗?你拿刀子砍,抽刀断水水更流,它一直就这样流,一直就在这样不动地流。所以说因为我们现在,真实的现前的这个情状,就是因为妄念太多了,所以我们能反观到的太少。

其实就是我们潜在下意识中的这些妄念非常多,但是我们根本就反观不到,所以就没有办法缘到这个,触到这个,触摸到这个活生生的新鲜的滚烫的这个,所谓的真如实相,因为包装太多了。包括我们现在希望大家认识,搞清楚,还是一种特别不易觉察的包装,特别不易觉察。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就广大而言,我们的思维的局限性太小了,“不测其边”。大家想想,如果你把心念提升到说,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真如的本体的一分子,它就跟这个心性是不二的。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间中,遍一切空间处,遍一切的心,就是说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所有的这些,它都是周遍的,所以说“五乘不测其边”,就跟我们自己想把自己看见一样,看不见嘛。所以说这是第一句。

大家来看第二句,叫“法性深高,十圣莫穷其际。”“法性”就是真如的又一个名字,又一个异名。“法性”来讲,这里讲到说“深高”。一听“深高”,我们怎么讲呢,就会觉得马上要把它风尘仆仆地,遥远地,千里迢迢地要把它散布扩展开来,不知道有多么广大。实际上它就是一直没有动过的一个状态,一直没有动过。

所以这里讲到说“十圣莫穷其际”。“十圣”就是指的这些登地菩萨。比如说,登地菩萨来讲,从初地到十地,这样地来讲说是只能够分证,不能够满证。就登地菩萨了,开始只是一点儿一点儿地见,一分一分地见,不能给他一下子全盘端出来让他见,他没有这个,所以叫“莫穷其际”。这两个描绘都是从广大,从远景上来讲的。

那么如果就近而言,下面一句开始就近而来描绘了,大家来看:“真如之体量,量性不出蠢蠢之心。法性无边,边体则元来不动。”你看他先尽量地往外,往扩充地讲,这里开始又往内收。

我们很难就是说能够把它打通的一个对立面,就是说特别宏观的境界和极端微观的这样一种认知,其实它们是一样的。现在我们不一样呀。你想,整个普陀山跟白华庵就不一样,觉得有大有小。整个白华庵跟这个斋堂又有大有小。斋堂整个这个场景,跟我们一个小针,或者手、脖子上戴个念珠,又觉得有大有小。

所以他不能够把这个无碍起来,有障碍。如果你无碍起来的话,那么大,其大无外,小呢,也没有一个小的边际,所以说体量不出蠢蠢之心。什么叫“蠢蠢”呢?就是说,你的起心动念,就这一念,一个小念头,“蠢蠢”就是蠕动,蠕动起来的意思。因为我们的妄想,就此时此刻,编排了这么一堆,跟这个真如,本来也是相互交彻的,所以这里讲到说不动。

非常形而上,很难听得懂,但是只能这样表达,就看大家的相应了。因为我们一听到广大高深,就开始描绘,不知道要远到天边。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广大高深的同时,它还有一个相对的同步内容就是近在咫尺,就在眼前,甚至咫尺眼前都把它隔离开来,本身就是。这才叫做“不出蠢蠢之心”。大也是它,小也是它,来也是它,去也是它,生也是它,灭也是它,就只有它。但是你真的认为有个它,又出了它,又溜出来了。就这么一个法。随分,自己相应。

“法性无边,边体则元来不动。”你看这个就讲到,我们讲到的,每天看到龙湾的水,龙湾的这个海,有时候去到那边放生。潮涨潮落,中午去了,有时候在涨,有时候在落,潮涨的时候放的时候觉得这个,可是不管潮涨潮落,这个大海的水就是不动的,就是这么一个不动法。

我们现在,在讲到说,好像讲到“真如法性”它是一种悟境,就像佛的觉性一样,觉行圆满,觉体。可是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心滑落回来,就是我们现在虽然是凡夫,每天迷得要命,也没有离开这个觉体,用的就是这个觉体,当体还是这个觉体。你就不断地这么想,这么信。你这个法体,在我们迷的时候,它没有染嘛,所以它是不动的。

你有染有净,难道是从净的时候怎么到染的呢?它没有动呀。如果说,再跳出来讲一下,是因为我们自己有客尘烦恼,把它弄成这样的,它自己没有动。就像我们刚才讲到的海水,海水它怎么起浪呢?因为有风过来了呀。这个真如法性,它就跟海水一样,因为我们的烦恼心起了风了,那么它就变成波了。

但是这个水的波和风刮的劲儿,它是一个东西,不相舍离的。海水在起波起浪的时候,是跟着风走的,风走的形状,就是海水起浪的形状,所以水的相和风的相状是一个相。但是,水是不会动的。风停掉了,水就不会动。众生我们的这个无明的心,只要你一动了,那就滑落到了有为烦恼世界。

只要你不动,没有念,动的这个心念灭了,那么,相续的就是你的智慧现前。但是不管你在动和不动,或者在起心动念和智慧现前的时候,它就是这样,就这么个东西。所有的法门,所有的行门,最后的落脚点,你就要回到这儿。出发点也是这儿,究竟处也是这儿。可是一般听了,难以信受,难以理解,甚至难以对接。

你说我们每天活得这么真实灵动,有模有样,他非得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哎呀,光这个动和不动,你就很难把它打通。所以,为什么古人讲到说,利根的人听到讲道讲法的时候,他厉害一点,就是善根好一点的人,他听了说,这个说的,没有听过,是这么回事,我得试试,然后慢慢慢慢就入道了。一般的人听了吧,糊涂,听懂一句半句,再下一句,又弄不清楚了,然后就半信半疑。

最下,不上道的人呢,一听说,哎呀,你讲的这么高深,大师,好好好,鼓掌,然后拜拜,完全就不搭嘎了。所以,信真,你信佛法呢,就要逆俗,就跟世间的这些俗情不一样。

你看这里“边体则元来不动”,就光这个不动,我们就觉得现在接受不了。在佛教有一篇非常有名的论典,叫《肇论》。《肇论》里面有一篇小篇叫《物不迁论》,我相信有的法师他有可能看过。

《物不迁论》里面就讲到这么一个事,僧肇法师著的,他说“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就是大家都看见,人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寒来暑往,不断的季节在变换,他说“有物流动,人之常情。”明明寒来暑往,春夏秋冬,这个流淌起来,这就叫时光,这个就叫岁月,人人都认为这是对的。

结果他说什么呢,“余则谓之不然。”我认为不是这样。怎么不是这样?他说“法无去来,无动转者。”他说,你不要看到来来回回,在转,在变,实际上,从来都没有动过。我们一般的凡夫的思维的话,一听说没有动,赶紧就说,你给我停下来,你给我停下来。人家大师怎么说呢?他说“寻夫不动之作”,就是你想见到这个不动的本来状态,不是“释动以求静”,就是要把正在动的一切给我停止下来,万籁寂静了,这才叫做静。

他说什么呢?他说在吵吵闹闹,热闹无比的当下,本来就是虽动而常静的,从来没有动过。最后他总结了一句什么呢,“动静未始异”就是动和静从来不是两个东西,就是一个东西。“而惑者不同”,能听得懂吧?迷惑的惑,就是我们凡夫,惑者不同,你心里有执着,有挂碍,有分别,所以导致了这个幻相的出现,你以为不断地在动,就这么一点。

所以大家看了,为什么说法性跟真如,法性高深,这个高深,就是说已经高深到没有一个高下的对立面,唯在于我们的心是净的,还是染的。取证,你想弄明白它,易如反掌,易如反掌,但是就不会操作。

所以这里,这一段话,前两句,是从广大的上面,来形容真如实相;后两句,是从微观和本来面目上来描绘这个真如实相。这两句就这么过了。

大家再往下看。“无尘法界,凡圣齐圆。两垢如如,则普该于含识。”这些话非常专业。

你说什么叫“无尘法界”呢?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家看一下,反正桌子上有了灰尘了,就把它扫一扫。相应的推比到我们的心地上来讲,就是说你有念头,你有想法,你有思维,这些都叫做六尘,都叫尘。真正的所谓的无尘法界,又叫一心法界,它是清净无染的,刚才讲到的,不动的,没有边际的,高深的,有时候叫不二法门,有时候叫一真法界。

为什么说“凡圣齐圆”呢?你看刚才也给大家讲了,反正圣人,他成了佛也是这个,我们虽然在凡夫,他用的也是这个。你想在这上面,把自己的见地建立起来,你只有一个,现在我们人的功能来讲,只有一个法子,我可以告诉大家。你只能信一切法皆是佛法,无前无后,无高无下。

一切法皆是佛法,你就相信所有的这一切法,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佛法。他当时讲佛法的时候,是就着这些,把它提炼这样,作了一个提倡,然后还回来,要告诉大家都是。另外的一点,你只能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凡无圣,这个时候就属于“无尘法界,凡圣齐圆”了。

这个法就是说,简单到已经再简单得不能简单了,就是连一点力气都不要用,但是我们就不敢,就不敢认,不敢接,接不住。所以就有挪移呀,对不对呀,行不行呀,我是不是这料呀,我们对这个法理解得错了吧,真的有这么简单明了吗?一犹疑,就已经白云万里,十万八千了。

所以这个“两垢如如,则普该于含识”,还是说的这个道理。当然他这个比较专业。什么叫做“两垢如如”呢?“如如”就是指的真如的意思,刚才我们讲到。但是真如有两种,从道理上来讲有两种。一种是什么呢?叫做“出缠真如”,就是成佛了。刚才我们讲到的,已经见到真如广大了,彻底入了这个真如实相了,这就叫做“出缠真如”,所有身上的烦恼,绑定你的束缚的全部解开了。

那么如果我们是一个凡夫,你的佛性虽然在,但是你还没有成佛,你的心性是佛,你的行为还是众生,那么这个时候就叫“在缠真如”,还在缠缚中,没有摆脱出来。这两个如,就叫“两垢如如”。为什么呢?因为“在缠真如”叫有垢真如,“出缠真如”叫无垢真如。

有垢真如,就是虽然自性清净,但是你的烦恼把你的自性清净心给覆盖了。这个无垢真如,就是佛果已经清净了,彻底不为烦恼所覆盖了。那么打个比方,前者就像我们现在虽然是一朵莲花,但是你还在泥中,还生长在泥中,莲花并没有被染污,可是你现在还在泥中生长,叫“在缠真如”。那么“出缠真如”就犹如天上的满月,彻底朗照在这个虚空,有目共睹,可以辉映在任何角落,这就叫“出缠真如”。

这里讲到的“两垢如如,则普该于含识”是什么意思?含识就是凡夫嘛。诸位居士跟着师父们在念功课的时候,不是讲到说,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含识就是凡夫,你有情识。这里为什么讲到说“普该于含识”呢?

就是说,依照我们通常讲,不是说超凡入圣嘛,从凡修到圣,断了凡夫的心,得了圣者的智嘛,它是有前因到后果的,这是我们通常的想法。

但是今天,我们从佛法的根本上而言的话,凡圣是一体的,因果也是同步的,相即不相离的。所以他这里就是在法性上来论,就是既不说因在前,也不说果在后。也不说凡夫是先,后来才修成佛在后。他只说什么呢?轮回就是解脱,没有轮回,没有解脱,当下就是。生死就是涅槃,生死是假的,涅槃也是假的,除去这两种假的,当下就是。

众生即是佛,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本来就是佛,没有多此一举,既没有凡夫,也没有佛,就在这个层面来讲叫“普该”,叫“普该”。就是说,都能够在上面体现出来,你不要说什么前面是凡,后面是圣,当体,在缠出缠,不管在缠出缠,这个真如,它就能够在当体的这个非众生非佛的这个法界上,能够把它体现出来,所以叫做“普该于含识”。这个意思。

后面大家来看,又讲到说“恒沙功德,寂用湛然。”“恒沙功德”是什么意思?大家每天都在讲,哎呀,你功德无量,功德无量,实际上“恒沙功德”就是指的功德无量。但是我们一听功德无量这个话,马上就浮想联翩,哎呀,一定是,不知道今天,他大老板,发大心,盖了很大一座寺院,投资不知道多少亿。

然后,今天发了多少心,印了多少经书,花了多少钱,放了多少生命,我今天念了多少佛号,磕了多少头,持了多少咒等等,就以为所有的功德就这点儿。我告诉大家,我们凡夫心能想得到的这点儿功德呀,就跟这个恒沙功德,就连一丢丢中的一丢丢都不够,就太不值一提了。

什么叫做恒沙功德之相?我们一说功德,总是觉得说,当然,我们讲到说,比如说一个人修成就了,那么他的所有的善愿都能成就。他有这个善愿,他就善用这个心性之愿,这个如来藏功德,来度化一切众生的妙用,就是说任何一个众生到了他跟前都不在话下,三下五除二都能搞定。搞不定了,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一辈子不行,生生世世,尽未来际跟着你度。

这就叫“恒沙功德”,这就一个圣者度化众生而言。如果从我们的,就刚才讲到真如法性,我们的心地而言,这个“恒沙功德”的涵盖量太大了。我说一个吓死人的,就是不但包括善法,还包括恶法,也叫“恒沙功德”。那你敢信吗?而且他起用这个,具足这个“恒沙功德”作用,他还不是刻意做作的,是任运自如的,自然而然的。

那我们想想,一说到这个功德,你要把它扩充到什么程度,不仅仅说这个真如佛性,比如说极乐世界,就是它这个真如法成就。我们往生,也是全凭这个真如实相。但是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关注得多的都是净土,都是善法,特别是佛弟子都是要功德,都是要成就。

那我要告诉大家,无间地狱,一日一夜万死万生,也属于这个恒沙功德之中的一个功德。我们一说起地狱就觉得害怕,觉得奇妙,就觉得不那么奇妙,觉得害怕多,奇妙少。一想到极乐世界,就以为说妙不可言,无比殊胜,将来要向往不尽。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极乐世界,无间地狱全部都属于是什么,这里的恒沙功德中的一分子。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来这个真如实相,叫做“寂用湛然”。寂,是什么呢?就是无始以来,就是这个真如从来没有变过。用,就是说你想怎样就怎样。这叫“寂用湛然”。

你比如说现在你看我们造这个世界,我此前也讲过,因为讲的越来越深奥了,没有一个比喻,大家难以契入进来。假如果我口渴了,比如喝一口水吧。什么叫做“寂用湛然”,我现在喝这口水的时候,在咱们人道里面,它体现就是个水元素,水分子,有解渴的作用,这就是它的用处。

但是在经典里面讲到,一样的水,就是这个水,在饿鬼的世界里面,它就是脓血,可不像咱们这样,清凉,透亮,能解渴,就是脓血。饿鬼的世界里面拿起水,根本就入不了咽喉,知道吧,不能受用,他的心就发挥成这样。如果在天人界的话,它就是琉璃,不像我们这儿还这么沉重,一桶水还得提起来,早上我们职工、师父们行堂的时候,一桶汤还得提半天,沉呀,那里面也有水元素,那个时候就发挥成那个功德,那个用处。

你做成饮料嘛,就叫做可口可乐。如果发挥到天人界,它就叫琉璃,是软体的。但是我告诉大家,如果这个水元素,恒河沙功德,它发挥到极乐世界,就是七宝池里面的八功德水,就更加的殊胜,更加的作用广大,为什么?它不但能够向下流,还能够向上流,叫做微澜回流,这经典里面有这句话。

如果在我们凡夫心,再比如说,生老病死,这种有漏的色身不堪中,那我们吃喝拉撒,拉出来的也还有尿,拉出来的也还有屎,粪坑里面,它也有水,它发挥成了屎尿了。还有一个屎尿地狱。所以大家看,同样的一个水,如如不动一个水的元素而已,它在各个法界,就能发挥成这么的变化多端,这就叫做“寂用湛然”。

“寂”,就是这个水,它就是个水元素。“用”,就是它想怎样发挥就怎样发挥。“湛然”是什么呢?你不要奇怪,不要以为多么的了不起,多么的伟大,从来,无始以来,一直尽未来际,就这个样子。这能听明白吗?这就叫“恒沙功德,寂用湛然”。用专业词儿讲,就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是这么个意思。

哎呀,这个确实比较难理解,难为大家了。法师们的话,可能这个不在话下,特别是居士同修,你们平常,哎呦,念惯佛了,做做功德呀,今天去拜拜忏呀,或者说捻捻念珠的,一听这个,绝对跟不上来。那没有关系,我们刚才讲的是什么呢?是核心力,是纯金,叫本具的佛法。

下面话锋一转,开始讲什么呢,那我们讲缘起的佛法。怎么学佛,怎么入道,为什么要有烦恼,何以故我们要修行?这一句开始,大家看:“但以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听不懂是对的,知道吧,是正常的。因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垢障,有烦恼,有障碍,把我们包裹得太多,太重,太久了。

虽然我们前面讲到了真如实相它一直就是这样,从来不变,甚至不变到什么程度了,有佛出世,没佛出世,佛说和不说,它都不变。但是问题是,现在我们想要成佛呀。你要说这个佛法,你必须什么呀,有因有缘,因缘具足才能成办呀,对不对。

所以问题是,现在如果我们光知道说,这个真如一直在那儿,问题是它被堵上了,你看不见,怎么办呢?“净体无由显照”,一个是不能显现,我们受用不了,一个是不能普照,我们没办法操作。这叫“无由显照”。你看观音菩萨怎么都行,别人对他怎么都行,他度化众生怎么都行,这就是人家已经显照出来了,所以叫做普门大士。“无由显照”。

然后什么呀,“故使大悲隐然施化,惊入火宅之门,洒甘露润于群萌,辉智炬则朗重昏于永夜。”你看,虽然真如一直在,但是我们这儿看不见,搞不清楚,一片漆黑。这个时候呢,缘起的佛法出现了。伟大的人物,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两千五百六十三年,现在的佛历,在那里开始示现成佛,降生到我们这个世间。

所以大家也要知道,这个就是佛法的重要性。我们有时候说,这个实修,实修,我自己可能有点护短吧,自己实修不好,因为讲的比较多。但是,如果你连讲都不听,你怎么实修?什么是实,什么是不实,你搞不清楚。就好比说,我们都知道说,这个木头,好,这个桌子,我们出去,木头劈成了柴,木头里面都有什么呀,都有火性,这个人人都知道。但是人人都知道有火性,你没有一个点火的机制,你不借一个打火机,把它点着了,这个火能烧得起来吗?这个木头的火性永远体现不出来,没有火能够自己烧起来,烧木头呀,知道吧。

众生也是这样,虽然我们说,本自的这个无差别佛性具足的,这个真如是在的,“两垢如如,普该于含识”,在的。问题是没有佛菩萨、善知识以为缘起,你不可能天生就能够断烦恼,能够成佛呀,谁有这个本事。你天生就能够断烦恼,你就不会轮回来了呀,本来就是佛了呀。

所以,才这里讲到的,就像镜子被蒙蔽了灰尘一样,这个比喻什么?套在我们当下来讲,就是我们现前的这点小心思是怎么启动的,这个很要紧。我们都知道说,哎呀,无始劫来。大家想过没有,我们无始劫来的无明是怎么启动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冤枉的被动成这样?作为一个凡夫,而且还念念不相舍离的,在继续推动自己作为凡夫的身份。

你看这里讲到的说,“但以垢障覆深”,这个垢障是怎么出现的?我们明明白白闪闪亮亮的一面镜子上面的灰尘,第一个颗粒的灰尘,怎么出现的?当然,本来这里的内容不应该这么细,因为这个事情太重要了,我们再讲一下。就是我们的烦恼,我们凡夫怎么滑落到凡夫的,既然本来是佛,怎么就成了凡夫。

我告诉大家,问题就出在什么呀,出幺蛾子,生事儿。在《楞严经》里面讲到一个叫做什么呀,“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大家认真听一遍,思惟一遍。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还有一句话叫做什么呀,“知见立知”,就是无明的根本,“知见无见”,就已经涅槃了。

所以首先大家要了解,虽然我们每每在形容无量劫来,累劫以来的这种形容,大家一定要相信,十世古今,首先不离当下一念。我们在透过这个心地法门的时候呢,一定要把它浓缩到现前来,你不要往前瞻,不要往后顾,你听这个法的时候,你要挪到现前来,就是我们一念无明怎么出现的,所有的现前再怎么细化的烦恼,都是这一念无明的细化,你先把这一念搞清楚,第一念是怎么出现的。

那我告诉大家,就这么出现的,你看我们现在,只要我想给大家讲的这一念心生起来的时候,无明就出现了。只要大家想把今天晚上的法听明白的时候,你不要管其他的,就说当下,无明就显现了,所以叫“自心取自心”。是什么意思,就是本来是非常新鲜、滚烫、无染、无别的一个真如实性,或者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或者说叫做妙真如性,或者叫本来面目,就是本来就是这样的,一点痕迹都没有。

那么第一个叉,就像我们现在开车一样,第一个在车上面,本来油漆刷得光光亮亮,就这么好,光彩照人,可是一旦出现了第一个划痕的时侯,你开始就生事,就找茬,为什么,你的眼里出现了划痕,这个划痕怎么出现的,打个比方,我们的心怎么启动了无明,就是你想搞明白。

包括我们此时此刻,抛开所有轮回中的过往烦恼不说,就此时此刻,你想把佛法搞明白,就入到无明了。你相信当体本来这就是,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此时此刻就是,所有的妄想只要咵地一落停,就是涅槃。就这么简单,就这么明了。所以为什么叫“自心取自心”呢,就本来明明历历的,祖国山河一片红,你非得这会儿出来说,来了一个叛国者,启动了大家的目光,噌地就锁定他了。我不晓得这样的比喻,大家能不能懂。

打个比方,就比如说我们说和一团面吧,在厨房里面都有过,大家蒸馒头,南方叫面包,你活的一团面,它就是这团面。突然间你想把这团面揪出来个馒头,或者你就把它定位成个馒头的时候,就滑落到无明。你塑造一个形状出来的时候,这个无明就出现了,为什么,因为他想搞明白,第一念就是因于你想搞明白。

所以在经典里面,专业地讲有两句话,叫“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说,比如说第一个,就是我们本来清清净净的,怎么出现了这个裂痕,开始的第一念是什么?就叫无明业相,你的心动了。心动了是什么概念,就叫知见立知。本来就是一切历历在目,你突然间就说,哎呀,给我看一眼这个,好,这个时候你就只能看见这个,其他的已经不能够历历在目了。我这么讲大家能听得懂吗?

就比如说我看诸位,满屋子都是人,本来一目了然,一屋子人尽收眼底,你不要说,也不要动,就看就行,所以以前用功夫说:老僧只管看。但是呢,有的人,比如说我看大家,哎呦,这个居士我认得,他是上一次来过住过一回,噌一下子,我的目光锁定你的时候,这个烦恼一启动,整个这个局就乱掉了,知道吧。

然后我就说你是谁谁谁,然后相对于你又说他是谁谁谁,两边的是在家人,中间的是出家师父。所有的这一系列烦恼就演变成貌似就无始劫来,累生累劫就这么出现的。累生累劫再怎么劳苦功高,可是它还离不开当下一念,所以说知见立知。只要你有一个起心动念,就是凡夫。就是这样子。所以第一个无明业相怎么启动的呢,就是想觉,想弄明白。本来是明白的,你非得又想弄明白,这个明白就是不明白的第一念。这就叫做无明业相。

一旦无明业相启动了以后,下一个环节会出现一个什么状况,诶!既然无明业相启动了,想弄明白,会出现一个对立度,对不对。想弄明白的时候,比如说这只手和这只手,都是我身体的一分子。但是当这只手,突然间想冒高,想出格的时候,就说我要弄明白的时候,它就开始有一个主动性,对吧。一相对主动性,必然有被动的局面。主动跟被动一结合,就说明我一定要见,搞明白;他一定要为我所见,被我弄明白,就开始二元对立的世界,就叫做转相。翻转到凡夫世界里,一转就有了能所对立,这就叫“无明不觉生三细”的第二个念,叫转相。

随着转相的不断地割裂,一条一条、一条一条这样的伸展,就像我们树一样,本来是一个根,开了两个叉,结果这两个叉子上面,不断地枝叶花果,不断地茂密茂密,开始就没完没了就出现什么,芸芸众生相就出现了。《楞严经》里面形容是这么形容的,他说“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什么叫“异”呢?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各种世界的情景就出现了,这就叫不一样,就叫“异”。相对于山河大地,“异彼所异,因异立同”,我们又觉得说,眼前这么多的场景,但是好像,诶,手一挥,这个虚空这是没有变,这是相同的。

有同有异,就有了世界,有了虚空。有了世界和虚空的时候,我好像既不是像世界一样有异,为什么,大家发现了吗,我们共同,你看我讲法,你们凭什么你们能听明白呢?好像我们的觉性是一个觉。如果不是一个觉,我讲,你们大家怎么能听明白。我各处讲法,都会做这个实验,但是这个实验,一说出来,大家都从来没想过说,怎么弄不明白。

大家也思惟思惟,为什么我的讲话,你能听明白。这个纽带出在哪里?为什么我讲话,大家直播,各自在手机上都能听明白,这个纽带,在哪里存在?告诉大家,还没有出我们刚才讲到的觉性、真如性。就全凭这个东西。但是被我们误解了错认了以后,诶!既然有山河大地,又有虚空无边,那么怎么突然出现了,我在这个山河大地中是个什么角色啊?开始认知了。

为什么,因为我,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就叫做异。但是好像大家的觉知又是一个功能,就叫做同。既不是同也不是异,就说明也不是世界也不是虚空,突然间噌地一冒,我,当下就在。这个“我”摄取不舍,不断的错觉流淌中,就成了一种生生世世的轮回不息,这就是所谓的烦恼、无明、轮回、生死。

这个讲的这一系列,叫做“无明不觉生三细”,就这三个步骤,就是这里讲到的“垢障”。垢开始出现了,障碍了我们本来的觉性。大家现场你实验一下,我们常说佛的觉性,觉性,觉性,你想想我们现在也有知觉呀,那佛的觉性叫大圆满觉,难道我们现在的知觉就不圆满吗?我们这个觉就不叫觉吗?我们这个觉的质量,跟佛的觉的质量就不一样吗?一模一样,同步圆满,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就用到这个错觉上了呢?佛就成了正觉了呢?一个体,两个用,就开始这个步骤,滑落到错觉了。

你自己观察,自己启动的这一念心性,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向外攀缘,每一个心向外求,都是一个呼之欲出的状态,都是一个呼之欲出。你只要把这个止住了,无明烦恼就落了。当然这个止住,也不要你刻意地去使劲,一旦起使劲的时候呢,随着它还没有止住,又多了一层波浪。那怎么止呢?不止而止,不断而断。就是这样。所以说,这里说“无明不觉生三细”。

那么慢慢地再滑落到“境界为缘长六粗”,是怎么开始的呢?随着这样的一种世界出现,然后我们就觉得自己很聪明。为什么,这个聪明感是怎么出现的呢,产生了分别了呀,分别了以后就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这是人之常情,对吧。

然后这个心念再不断地相续,对自己喜欢的我一定要弄到手,对自己不喜欢的我不断地去排斥,又多了一层。在这种情况下,喜好一定了,我就喜欢这个,我就要这个,长久以来,就养成习惯了,越来越根深蒂固,又多了一层。越来越根深蒂固以后,为我所用的,在我的价值观体内的,我给它进行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断地用各种定义来细化,又多了一层。

然后由于你的审美观念不同,所以你的行为,肯定也跟别人不一样。那么你一辈子只对自己负责,你的取舍,你的生活经历,你的一切这种遭遇,你对生活中的所有的这些行为的付出,等等这一系列,又多了一层。最后由于这个不断地有不断地有,把你系在这儿,你就永远没办法回头,一直向前,不断地不知道奔向哪里,这就叫做“境界为缘长六粗”。

又多了这六个步骤:第一个叫智相,第二个叫相续,第三个叫执取,第四个叫计名字,第五个叫起业,第六个叫业系苦相。从道理上这么次第地给大家讲,但是你把它一理解,你就说我为什么活成这个样子,就这么活成这个样子。这就叫做垢障越来越覆深,盖住了。

在这样如此的情况下,才开始什么呢,大家看,后面就比较好理解了。“故使大悲隐然施化”,大悲是谁呢,就是指的佛陀。这里具体就是指的释迦牟尼佛。本来想涅槃,当时呢不说法了,因为他看到众生太难度。后来呢,终归有人劝请,那么慈悲不舍,开始度化众生。

度化众生是什么意思呢,本来人家成佛了呀,要到他自己的净土去享受这个佛的境界、这个佛果的这种法乐。但是因为慈悲,一慈悲怎么样呢,“惊入火宅之门”。这个比喻出自《法华经》,《法华经》里面有一个比喻叫做火宅喻,就是他讲到说,我们这三界内呀,就像一个火宅一样。这个宅子里面呀,老宅子嘛,着了火了,那么木头也有点腐朽,火烧起来了,眼看着摇摇欲坠要塌下来了,这里面的这些他的这些小孩,儿子,有小的,有中不溜的,有长大一点的,还在里面玩得没完没了,浑然不知这个危险。

这个时候呢这个爹,就比喻是我们的大慈悲父,释迦牟尼佛呢,就叫“惊入火宅之门”,赶紧要把这些儿子给救出来。大家能体悟到我们三界如火宅吗?我们现在这里是欲界呀,估计很难。你看我现在就说话说得口干舌燥,大家知道这是怎么搞的吗?就是因为这是火宅呀!这不是说作了一个譬喻,它实情实景就是这样的。

你说我们为什么这火,就是每天都觉得说火烧火燎的,就是因为有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追着来。其实得到了同样还是苦。如果有一点愿力的,或者有一点福报的,你去求,求来求来的,原来特别渴望,非要怎样,那到了那个点儿上又怎样呢?你试试,每个人都有如愿以偿的时候,到了那个点儿,就包括我们修行也是这样,等你成佛的时候又怎样呢?得到的同样还是了无止期,心向外贪。

像《无量寿经》里面的“有无同然,忧思适等”。经典里面讲得特别到位,就是说,有了的,还想有。没有的,一直想有。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这种趁人不备的这种火烤的这个火宅之中。大家来看,就现在我们正在季节变换,你看现在那微信圈里边,可能有的也在拍、也在晒。

到处去什么踏春呀,拍个花呀草呀的,不知道多么美。到了夏天了,我们古来也在说,什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什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好像美景美得不得了。到了秋天又说秋高气爽。到了冬天还到东北去看什么冰雕雪村。就想着找乐子。你不知道春夏秋冬貌似风光无限,实际上叫老病相催呀。过这么一圈,你就老这么一轮,正在烧呀。你还以为四季美景?正在烧呀。

所以包括我们,当我们如愿以偿之际就是又要失去之时啊。所以这里火宅内就是大家都是烧烤,知道吧。我们天天出去吃烧烤,实际上自己都是放在烧烤上的一个可怜的那一分子。这就叫火宅,是真实不虚的。

那么诸佛菩萨呢,就如同火里的莲花,如同火里莲花。四川有一位高尼,叫隆莲法师,大家可能都知道。她就写过一首词,就借用刚才的诗。她说,怎么说来着?并非清闲便是仙。我们现在一般觉得说修行,那要清凉下来,一定要无所事事。她说,并非清闲便是仙,未必,对,她说“未必清闲便是仙,金仙原是火中莲。”

金仙就是佛的又一个名字,就是佛原是火中莲。为什么?“骄阳当午池塘静,映日荷花别样鲜。”就这些事纷纷扰扰,正在催促你撕裂你的时候,骄阳当午呀,晒得你,烤呀,那么池塘静,你的身心不动,自然清凉。“映日荷花别样鲜”,真正在火宅里面修出来了,那么才成就。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惊入火宅之门,洒甘露润于群萌。”洒甘露就是指的,“甘”就是甜嘛,相对们这儿的苦呀。“露”就是滋润的,相对我们这儿正在烤焦的呀。“辉智”,就是智相对于迷。这个“炬”,火把呢,相对于光明,对我们这儿的黑暗来讲的。《法华经》里面就讲到说,“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经典里面好多这样的话,这是一种引用。

后面讲到说“三檀等被,四摄齐收”,这八个字说的是什么呢,是诸佛菩萨,度化我们众生的一种手法,说俗一点就是套路。他只能用这些手法,为什么?因为我们这儿,你看这里嘛,“辉智炬则朗重昏于永夜”,就是我们这儿都是黑暗的呀。大家一听到说长夜黑暗,好像还这是一种比喻。

太阳一照,灯一开,明明我们有两个眼珠子,什么都能看得见,怎么叫做黑暗呢?我告诉大家,我们现在人都是睁眼瞎,你看到的都是眼前的这个局限性的幻境,六道轮回你都看不见,十法界你更看不见,现前一念真如法性你更看不见。唯心所现,唯心所现这个净佛国土,你什么都看不见,所以这是黑暗的。正因为处在黑暗中,那么,他举光明来度化,他要用方便法,来怎么摄取众生,怎么跟你对接,怎么让你相应,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什么呀,要有技巧,这八个字就是指的技巧。

“三檀等被”是什么意思?“檀”,诸位居士有知道什么叫檀的吗?“檀”是什么呀,就是舍呀,就是布施呀。“三檀等被”是什么意思,就是财施,布施财物,财也有内财外财,我们现在基本上能舍点儿钱都不错了,真正的身体叫内财也能舍。释迦牟尼佛当时成佛的时候连身体都能舍出去,所以才把这个布施的这个法给修圆满了。

第二个叫做法施,就是给他分享佛法,诸供养中法供养最。第三个就是无畏施,观世音菩萨不是又叫施无畏者,救苦救难,救他于危难之际,这就叫无畏施。那怎么这儿就用了一个“三檀等被”呢?就是我们现在有时候布施呀,你做了财施你就做不到法施,你有时候布施法你舍不得财,所以不能够等施,等被。佛菩萨他能够等被,你看为什么菩萨修六度万行呢,大家要知道,六度法门其实就是这三种布施。因为什么呢,六度里边的第一个布施,就是这里指的财施,财施。六波罗蜜哦。

那么还有一个精进,禅定,还有般若,这就属于法施,布施法呀,精进也是一种法呀,禅定也是法呀,般若波罗蜜更是法呀。持戒、忍辱,就叫无畏施。这个可能大家听起来还觉得,怎么持戒这反而是比这个般若波罗蜜还厉害,成了无畏施了。

大家要知道持戒有两种,于自于他都是给施无畏的,为什么?五戒就叫做五大施,你比如说你自己持不杀生戒,一切众生在你这里就不会生起被杀的恐怖心,这就叫无畏施。能听懂吧?那么我们自己持戒,持五戒持得没有毁犯,那在因果上我觉得问心无愧,你心里不会生起那种恐怖或者将来遭果报的心,这也叫无畏施。

所以说,持戒,还有忍辱,忍辱就是你有这个法,般若波罗蜜,那一切都是无生法忍,如如不动,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也叫无畏施。所以大家你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六波罗蜜,六度万行正好就是三种布施。所以菩萨们修六度万行,全盘上的时候,就叫做“三檀等被”,是这么来的。

所以大家要知道,如果你不等,等布施,不平等去施啊,你就会有亏,有漏。你比如说我自己做一个法师,做一个法师,比如说我要行这个三种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的时候。那如果比如说我一讲法,你去布施这个法施的时候,如果你没有精进,这个我自己最有发言权了,说实在的,我不吹牛的,如果你的心没有这个精进,你给别人说法的时候你会疲倦呀,知道吧。

说来说去就这样,不断地还要继续说,今儿在这儿说,明儿在那儿说,过几天就到了初一了,隔一段又到十五了,就不断地说不断地说。这个你会生疲厌心,就不能说法,所以就需要精进。但是你精进好了,如果你没有禅定,这个我就惭愧了,确实如此,你会贪名闻利养啊,知道吗。

那天我就没,这个心念一动就我慢心又生起来,为什么?说哎呀,算计了一下,我在五台山黛螺顶我也讲过法,哎呦,回来这儿普陀山普济寺也讲过法,诶呦,就觉得很牛,从我一个讲法的法师来讲,这还确实有点儿牛了。突然间那天接到杭州灵隐寺的邀请函说,邀请法师去灵隐寺去作为这个法布施,哎呀,我更加的这个毛孔舒服起来了。

为什么,灵隐寺是我这辈子点头一炷香就是在灵隐寺点起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缘,前生后世吧。生我慢了。所以这个时候什么,你贪了这个名闻,包括利养,没有禅定,动了呀。被这个法,被这个境给动了呀。那么,这样的话,你更不要说你去接受,还有纠缠的,还有无谓的来,这些违缘,还有诽谤的等等这些,那么你就是以染心说法,没有禅定了。

那如果说你没有智慧,那你说的是相似法,是颠倒法,知道吧,你不是说的佛法,这就会更有很大的过患了,生生世世破人家的见,祸害别人。所以说你不离开这三种你才能叫平等的,叫做法施。就光法施,里边你也要等施,不能够偏施呀,你缺了一样,你就有漏。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现在大家也要平等施,你比如说,我又要讲到这个放生了。你比如放生吧,放生这一法里边,我已经说过无数次了,说具足了三种布施:财施,你要出钱买;法施,你要授三皈;无畏施,你今天就救了命了,省得被蒸了煮了。

但是有些人呢,我告诉大家,有些人他就这样,他钱给你噌地拿来了,说,法师,我放生,我这那我自己也说好嘛,那就今天我也放,一起啊,可以。他只发了这个我掏点儿钱的这个心,他没有参与这个,那他没有法施,他当时没有去把这个活物救下来,帮着去装袋子呀,或者说怎么样,把它抬着,再亲口,放着一边儿念佛,没有参与这个过程,那他只能算点儿财施。

当然我也不是说,其实能出钱的已经很好,这年月这年头,最难舍的就是财,最害怕的就是命。所以布施,去放生,就是将最难舍之财去救最害怕之命,这是功德第一等的。可是,我们有时候真的不能等施。你比如说有的人他吝啬财迷,知道吧。他喜欢跟着去放生,哎呦,放生的时候,他这样合掌,战战兢兢跟着师父念皈依佛皈依法,说这个最重要了,法布施最重要,他不出钱。明明你有钱你为什么不出点儿呢?那你就不能等施嘛,你这里就打着法施说这个最重要的帽子,你没有去进行财施。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才叫做什么呀,叫做等被,叫等施,做不到的。还有一些,今天说开了也容我吐吐槽吧。还有一些,你比如说见到我放生了,他也在微信上,有时候,我一人认得,那要是我弟子了嘛我就呵斥他,说他,为什么呢?你让师父给你放生,你得感恩,你得辛苦了师父了,这确实我今天去替你做功德呀,我吃完了我还得一步一步走到那菜市场,买回来,又弄到海边儿还得放,腰酸背痛的,现在也上了年岁了。

但是这也无妨,随喜你的功德无量。他有的是这样的知道吧,他发一个微信,有的也认不得,比如说二十块,他说供养法师放生。哎呀,我说你怎么这么会,这才叫,他大概认为这就是等施吧,既财供养,又能放生,一箭双雕嘛。我就给他说了,我说你再不要这样了,你供养我是给我,知道吧,我要对着镜头说一下。你放生这是给你放,你把钱拿来我替你放生了,我替你还办了事儿,你当然要感激我呀,你在那儿当甩手掌柜的。

但是这个我可以包容,为什么,我愿意干,可以,没有问题。但是你不要说供养法师放生,你知道吧,你供养我了,我拿了这是我的了,我可以愿意去放生就放生,我想买冰激凌我就要买冰激凌吃了,这是不一样的。你不要说供养,你供养就是供养,放生就是放生。哪儿有这个,在这儿这个浑水摸鱼还一箭双雕的事儿。

所以这就偷心,知道吧,藏了奸心了,当然,不知者的,就是没有往这儿想的不算,如果你真的起这种心念的,我告诉你你要改啦,否则你看着你做了功德了,你反而给自己打折扣了。所以这里讲到佛的三檀等被,就是这样子的。

大家要知道,佛法是通的。其实我跟诸位讲,你看我每天到庙里边去拜西方三圣,就表的是三檀等被。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求什么得什么,其实表的就是财施。为什么说大势至菩萨叫做法施呢,顾名思义啊,有时候我们把大势至菩萨,你想想,为什么叫得大势呢,什么力量最大了,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真如法性,这个现前心性呀,这个力量最大,念佛念得,忆佛念佛,现前见,就是把心量打开了呀,彻见法界之心,这就叫大势至。

大势至就是把这个心打开了,心的这种智慧力量圆满了,随心所欲,大作佛事,妙用现前了,就叫大势至,就代表法施,知道吧。那当然阿弥陀佛垂手接引现在其前,就是在我们生死最危难之际,接引你往生西方,还有比这最纯粹的无畏施吗?大家想想。

所以西方三圣就代表了三檀等被,佛法是通的。信愿行,信就代表法施;愿就代表财施,你求什么得什么,极乐世界;行就代表无畏施,你念佛,念念与佛相伴了,那自然就远离颠倒梦想,就是无畏施。

所以大家要知道啊,“三檀等被,四摄齐收”,“四摄齐收”也是一个概念,四摄就是我们讲到的,说菩萨不是有四种化他之行嘛。当然其中有一种也叫做布施摄。什么叫做布施摄呢,我跟诸位讲啊,就是有些人,你比如说你度化他不行,度不了的时候呢,你要给他好处,那么给好处呢,最好给点儿钱,喜欢钱的,现在都喜欢。

所以有时候说这个庙里边法师们出去,行这个慈善事业,给这些穷困啊穷苦的地方去做一点慰问,实际上这就属于是一种什么呀,四种摄的布施摄,布施摄。就先让他对佛法产生起好感,对三宝产生起不讨厌心,那么在这个轮回的前生后世中,他再来一见三宝他就起欢喜心,这就是为什么,当时怎么入的道呢,都是这么入道的。

当然有一些的话,他还,有时候菩萨度化众生他先结缘,给他们他喜欢的东西,有的甚至这个功德大一点的,要什么给什么,那自然而然因果回过头来了,你拿了人家的嘴软呀,手短呀。所以说,这个就叫布施摄,摄受的摄,把你给摄住,摄取不舍,你生生世世不离三宝,那你必须修行上道。

当然在做功德的时候,你肯定还说些好听的话嘛,这就叫爱语摄。过年了,哎呀,老爷子老太太过年好,长命百岁,健康,来年这个怎么怎么样,全家平安幸福,子女都好。诶,说得他很高兴了,大家不要忘了无非还是身口意呀,说柔软语,赞叹语,亲和语,你让他高兴,这就叫爱语摄。

因为有的人他就经夸呀,他喜欢说好听的嘛。有的人啊,他只能听进得去道理,他比较理性。那么有的人呢,他喜欢意气相投,肝胆相照,那就说这些话。反正就彼所好,随顺而言,这就叫爱语摄。当然也有那种滚刀肉,滚刀肉怎么办呢,没有办法,你横说横对,竖说竖对呀,那怎么办,你给他回向吧,上次讲了回向也行。

回向就是什么呀,就是第三个叫利行摄。利行,利益他,当然这是从浅表来讲。真正的利行摄啊,现在我们说实在的,汉传佛教这个利行摄很差、很薄、很弱。利行摄是什么呢?比如说现在我们去接引众生,来了一个有缘,你想让他修学佛法,你得让他自己往道儿上走,他自己上了道儿了,他尝着这个法味了,比如说轻安呀,法喜呀,乃至禅定了,他这个味道尝得,真的尝得说,原来,呀,佛法真实不虚。

这个时候你还用管他吗,自然而然他就摄着追随着,就一起把手同行,这就叫利行摄。行是什么呢,就是让他迈入真实的修行。不是说今天来了坐在这儿,说几句好听的话安抚一下,好啦,看看师父,拜拜师父啊,给个红包,结缘一串手串儿,行了。就仅此而已吗?所以我们要,学佛要带他们,让他修呀,要念呀,一天要磕多少头呀,拜多少拜呀,要念佛,要让他念出来感觉呀,让他打坐要打得坐得真的出效果呀,这才叫利行摄。

真这样的根器的话,你就不用多说了,他也不要其他的东西,你不要给他结缘呀,说好话呀,没用了。为什么,你只让他修法,只让他修法就可以了。再一个就是同事摄,同者就是同等嘛,事就是事业,你变化得跟他一模一样,共同生活,这就叫同事摄。

所以说总而言之吧,哎呀,想方设法千方百计,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那开示悟入佛知见他也有线条的,我们跟别人分享佛法,你刚开始现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说,哎呀自在学佛,大家一说自在都以为说每天必须要高兴,才叫自在。

可是佛法它是什么法呀,它是离苦得乐法呀,对不对。这个世界它本质上归根结底上它都是苦的呀,你从哪儿找乐呢。所以说入佛知见,就是为了得离苦得乐的第一正因,就是要知苦,要认识到苦,要感受到苦,要足足地知道苦。

后面开始讲到,“开示长劫之苦因,令证永生之乐果。”这才是如来出现摄化的本意。为什么,因为从因缘的总相上来讲,就是为了让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大家知道,在这个观念法门里边,就讲到说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就是为了度化这个五浊众生的凡夫,才慈悲开示的十恶之因呀,就是给你们讲恶法苦法,希望你们不要堕到地狱饿鬼畜生三途之果报。

先是讲的这个法。包括我们修净土也是这样,为什么要厌离娑婆呢,因为苦呀。所以大家想,一切的佛法,在座的法师可能知道,我们有时候会觉得说,哎呦,比如说讲到这个四谛法,好像这是给二乘讲的,好像是小乘法一样。四谛是什么呢,苦集灭道,它的这个顺序就一般我们讲到,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是首先你要了知苦的生起是怎么来的,这是苦的,这个苦从哪儿来的,那么怎么样你可以解脱,入灭,有涅槃,然后你再去修这个八正道解脱法,三十七道品。这个从狭义上讲来,好像是单纯地讲的小乘法,实际上这个四谛法通一切大小乘。

特别是诸位法师你想想,你比如说我们学《金刚经》,《金刚经》这是无上根本究竟大法。但是《金刚经》也是讲的苦集灭道,只不过,包括《心经》,《般若经》里边,它的这个层面有所提高而已。《心经》里面讲到,他说知苦,什么是苦呢,只要你有执念就是苦的。他不再说什么生老病死呀,什么爱别离了,不在这个上面说了,只要你一念,刚才一念无明启动就是苦的,只要有一念动,就是苦。那么怎么断集呢,只要你执着有执念有分别相,这就叫集。怎么叫慕灭呢,灭就是无所住大涅槃,没有生死,生死即涅槃,这就无所住了。

修六度万行,修道。这也叫苦集灭道,大乘法。像咱们净土也是,知苦就是,哎呀,愿离娑婆呀;断集,就是说愿生西方净土中呀;慕灭,就是说不退菩萨为伴侣呀,阿弥陀佛无量光寿,故乡风月嘛;修道,那就是信愿持名,回归故乡嘛。所以你看每一个法一开始一定是什么呀,给他说开示长劫之苦因,绕不过去的。你不要自欺欺人了说,在这儿还想寻找一个快乐无比,幸福美满,这个永不磨灭的法,没有。

你看,这一个半小时的讲法,如果说从这个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来讲的话,一晃眼就完了。如果从听得烦了,坐在这儿如坐针毡,不断地要瞄一眼那个钟的话,为什么,这也是苦呀。所以说念念不离苦法,念念皆是以苦来入道。

好,今天我们就到这里,请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感恩诸位。阿弥陀佛。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