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要如何修

明海大和尚  2020/11/19        

平常心要如何修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大家熟知的偈子出自宋代无门慧开禅师的《无门关》,颂的是“平常心是道”。

什么样的心态是与道相应的心态,是真正吉祥幸福的心态呢?就是平常心的心态。

“平常心”这个话,原本是赵州禅师的师公马祖道一禅师提出来的,后来赵州禅师在南泉普愿禅师那里请教“如何是道”,南泉普愿禅师也讲“平常心是”。什么是平常心呢?赵州禅师跟着就问:“还可趣向也无?”意思就是说,我们还能够想一个办法到达它吗?南泉禅师说:“拟向即乖。”如果想用你的心去攀缘,去找,或者说去分别这个平常心,那你就已经不是平常心了。

南泉禅师接着说:“道不属知,不属不知。”它是在知和不知之外。“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我们平时用的知是分别妄想。但是,如果像木头和石头一样,浑然不知,又是无记。道不落在这两边,所以与道相应的平常心,也不落在知和不知这两边。

慧开禅师这四句话,就相当于他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平常心。怎么样来修行我们这个心,这是禅的一个永恒的题目,也是我们所有修行人,所有学佛的诸位,或者说是所有众生生命的核心命题。

要修行平常心,有三种境界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第一种境界就是在平淡处,或者叫枯淡处,来炼这个心;第二种境界,就是要在喧闹处来炼这个心;第三种境界,就是要在困厄处来炼这个心。如果我们能够历经枯淡、喧闹、困厄这三种境界,而内心却是如如不动的,大概这个心就算平常心了。所以,平常心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简单,在禅的修行层面,平常心有很精准的定向。

第一个枯淡处。这是现代修行人很难通过的一个考验。处在信息化的时代,每天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要面对太多的信息,根尘相接,令我们在六根门头,产生很炽盛的分别,白天黑夜念念不间断在进行。

如果在以前,我们的眼根也许只是看到山河大地和身边的景象,但现在我们的眼睛有了很大的延伸, 可以通过摄像、照片、望远镜、网络,看到时间空间跨度更广阔的景象。

我们的六根有一个习性,就是它好像总是在饥饿状态,总想看点什么,听点什么,吃点什么,摸点什么,想点什么。六根的这种状态,就像饥饿时见到食物一样。我们的六根需要接触外面的信息来让它得到满足,我们的分别心也需要法尘的信息,这些信息就像食物一样让它满足。

但是它好像永远不能满足,你要不断地给它喂,给它提供新的信息来刺激它。这就是我们在念念之间,根尘交接的时候,向外去驰求六尘信息,在上面起各种分别。

我们观察这个社会有一种现象,好像很少有一首歌曲一直流行,我们唱一段时间就觉得没味了,要换;好像也很少有明星一直都红,他红过了,会有后面的人把他取代。总是不断地在换,人们视觉疲劳、审美疲劳的频率越来越快。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众生在根尘交接这一点上的饥饿感。

现在,如果我们把手机丢了,就好像丢掉了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坐卧不宁,因为手机是我们跟外部世界进行根尘连接的一个中转。

枯淡是什么,枯淡是让向外追求根尘信息的习性歇下来。每天你到大殿里面念一样的经,但是你并不乏味,不觉得枯燥,还能够津津有味、法喜充满,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就信息本身来说,虽然经文的内涵很深邃,但是从文字、声音上讲,那个经其实是比较单一的,但你能适应,每天坚持念,同时津津有味、法喜充满,这就是枯淡处炼心。

在枯淡处,你的心能够自己相对地独立,能够与经文的内涵相应,并从自己的信仰中生发出一种喜悦,那你就不会说今天念一种,明天换一种。可能有很多道友,都有这种经验,在某个时间段,下决心每天要念《地藏经》,过了一段时间又想再换一下,念《金刚经》,再过一段时间再换一下……

其实也是你的心,好像有一种疲劳了。在一个同样的重复的经文上,你的内心能够深入,能有法喜,这就是在枯淡处我们的心经受了考验。这是以念经来做个例子。

在丛林生活方面,我们每天吃的其实也很枯淡,菜根嘛。但是心定菜根香,如果心有定力,我们的注意力是收摄的,菜根也咬得有滋有味。如果你在吃的时候有心事,想别的事,即使山珍海味,也味同嚼蜡,所以心是如此地重要。

因此我们出家师父要耐得住这个枯淡,耐得住这个寂寞。在这个枯淡、寂寞, 在这个信息很简单的环境里面,我们的心能安定,其实就是信仰的力量。这个力量不是来自于名利的悬赏,不是来自于舆论的赞誉,而是来自于信仰,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要在喧闹处炼心。现在过年就是个喧闹处,人多、事多,你怎么能够有定力?有时候事情一多,人一多,我们就会不耐烦,脾气就会出来,甚至在佛殿里面对居士着急发火、骂人,这些现象经常有啊。有时候人忙了以后,你的定力就不行了,容易烦。

所以,恰恰要在喧闹中去锻炼怎么保持内心的从容。有的修行人在没有事情的环境里面心态还蛮好,刚有一点点事,心马上就乱了。这就是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过风雨的历练,不管用。日常生活里的这点喧闹,我们都不能够挺过去, 如果生死大限来临,我们就会方寸大乱,根本就没希望。

在东晋时,曾经有一场战争叫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带着八十余万大军在淝水北岸,与南岸谢安统领的八万东晋军队对阵。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很多成语与这场战役有关,比如风声鹤唳,就是人听到风声、鹤叫,就以为敌人来了,描述苻坚军队败退时内心的恐惧。

但是在决出胜负以前, 谢安在屋里跟人下围棋,等到有人跑到军帐跟他报告说:我方大胜。他仍然不紧不慢地在那里下棋,说等我把棋下完。这就叫大将风度啊,在胜负未决之际,还能保持那种从容。

相比之下,春节期间,我们很多人很多事就没法比啊。当然过春节我们压力也很大,因为不卖门票,从昨天晚上到今天,估计有几万人次,消防的问题,防盗的问题,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由于人太多,拥挤踩踏的危险都存在。寺院的执事提前开会安排工作,然后还有大量的义工参与服务。在这里要感谢义工们的奉献,他们有的维持秩序,有的看管香火,很辛苦。

在这种喧闹和纷杂中,保持内心的淡定,这也是一个修行人应该经历的。你多经历一点这个场面,你的心量会更大,定力会更足,这样你才有力量去担当佛教更大的责任。

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责任,佛教的担子不会永远在一代人身上。你的力量从哪里来,像温室里的花朵,像脆弱的小草?其实小草倒不脆弱,把它压弯了,它还能直起来。有人就像温室的花朵,经历一点点复杂的事情,心就乱了,没头绪了。这就是一个问题。需要在混乱中修行。如果你在禅堂里有定力,你不妨到大街上去走走,看看定力还在不在。这是第二种炼心的境界。

第三种境界,就是要在困厄中炼心。什么是困厄啊,就是我们人生中遇到的特殊的困难和考验,比如严重的疾病、突然的灾难,或者人事的变动,比如被人冤枉了,或者有牢狱之灾了。当然,人生有个最大的困厄,每个人都不能免,虽然今天是初一,我们学佛的人倒是不怕,不妨谈论一下,这个困厄就是所谓死亡。

面对这种重大的困厄,我们的心怎么样?这个淡定的力量来自于平时的积累,取决于平淡处有没有把法喜修出来,喧闹处有没有把定力修出来。所以,在面对困厄的时候,最容易看出你是不是真正的有道力了。如果没有充沛的道力,困厄来临, 你就会手忙脚乱。

我想在这三个环节,能够让此心如如不动,这大概可以说是平常心的一种体现了。当然,我讲的三个环节,也是有深有浅的。如果要再讲深一点,平常心就是要求你不起分别。要不起分别,那必须要真正认识我们这个心,把我们内心分别的种子,那个根,给它斩断。这就是禅门修行用功最终的宗旨。斩断这个分别心,就像一根木材点着烧火,最后烧尽了变成冷灰,没有力量了;就像一头用石头做的狮子,它会叫吗?它不会哮吼。

在浅处,可以以这三个环节来检验我们。现在八零后、九零后发心出家修行的法师们,非常有必要在这三个地方炼心。

首先是枯淡处。因为八零后、九零后从小成长和教育的环境就有大量的信息刺激,大概都没有体验过什么叫枯淡,没有体验过没有手机、不上网的生活。你不要以为现在信息很多就是一种富有,其实这是一种贫乏。

也要经历喧闹的历练。喧闹的历练,你必须要去发心,要在丛林、在常住里面为大众服务。你要经历一点事,到客堂去待一待,每到过年或者有法会,在客堂的窗口去体验一下,看看待人接物中你的心态有没有起伏。

当然我们也会经历困厄。这个困厄可遇不可求,我们不会去求困厄,但是大概都会遇到。在困厄处逼自己,最后你的心就有力量出现。

最后,借此机会,我衷心地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在“修平常心”这个题目上能够有大的收获,真正地做到无门慧开禅师偈子里所讲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我们禅修的根本目的。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