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明海法师  2022/02/08        

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各位班首、执事、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今天是虎年第一天,正月初一,我们互相之间都拜过年了,在此,我再一次给大家拜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修行进步、顺缘具足、大吉大利!

我今天想给各位师父讲什么呢?我想起过去我们净慧老和尚经常跟我们强调的,太虚大师对于出家人的勉励。

太虚大师出生在1889年,1947年去世,是中国佛教近代四大高僧之一,还有三位高僧是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弘一大师。太虚大师十六岁出家,出家之前他实际上没有受过太多的学校教育。在他的自传里面有讲到,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后来他母亲改嫁,他跟着他姥姥长大,就是他的外祖母。他的外祖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每天要诵经,每年还要去朝山。

所以他从小在外祖母的影响下,受了很浓厚的佛教信仰的熏陶。在他可以识字的年龄,也曾经跟着他的舅舅读过几年书,他舅舅是一个基层的知识分子,秀才。但是他身体不好,老是腹泻,所以读书也是断断续续的,算是认识一些字,像《三字经》《幼学琼林》这些。后来十六岁的时候,用佛教的话叫“善根内熏”,他自己跑出去出家。

所以大家看,太虚大师并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但是他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影响深远。不仅是近代,就是在整个中国佛教史,汉传佛教史上,也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我们师父把太虚大师确定为佛教中国化的第三位高僧,第一位是道安大师,第二位是慧能大师。太虚大师对佛教的贡献,就是在那样一个国家动乱、社会急剧转型动荡的时代,为佛教指出了一个发展方向,就是我们现在很熟悉的人间佛教的方向。

太虚大师去世以后,他的弟子把他的著作整理编辑成《太虚大师全书》,我经常给人推荐。有的人问说学佛有什么捷径哪?三藏十二部太多啦!有几个捷径,看《太虚大师全书》就是一个捷径。还有一个路径就是《印光法师文钞》,这也是我推荐给别人的。特别是没有太多时间来研究佛学的人,《印光法师文钞》可以作为一个进入佛法的路径。《印光法师文钞》是很特殊的,里面关于佛学的、关于国学的、关于生活的,关于在家人怎么教育子女、处理夫妻关系、孝顺父母、保健身体、甚至治一些古怪的病,他都有讲到。这是一部百科全书,是一部学佛修行生活的百科全书。

那么我今天要说的是,我们的老和尚生前经常讲到太虚大师教育座下的学生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我觉得太虚大师的这个教导在今天仍然适用。第一件事是道心,第二件是学问,第三个是弘法,第四个是做事,所以他叫“道心第一,学问第二,弘法第三,做事第四”。

第一个,道心。

道心,这也是出家人的立身之本,一个出家人之所以能够住持正法,能够受到信众的恭敬供养,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能够被社会承认,他的独到的价值,乃是因为他是佛法信仰的实践者、传播者。实践佛法信仰,太虚大师用道心来表达,道就是要觉嘛。

道心的内涵很丰富,依佛学理论来说应该包括出离心,包括菩提心。有出离心,有菩提心,而且把出离心和菩提心内化为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内化为我们生命内在的动力,那么这可以说就是有道心了。

所以我们出家不是说把头剃了,穿上衣服,受了戒拿到戒牒,或者备案拿到教职人员备案证,就是一个出家人了。刚刚说的这一切只是一种外形,我们还要有与之相应的的内在品质。就像电脑,它外面有个壳子,它内在还要有操作系统,如果不安装操作系统,那它就是一堆废物。因为有操作系统、有很多软件,那么电脑才能够运行。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出家人也是一样的,我们有了外形,我们还要有内在。内在,这里概括为道心。

道心就是出离心,就是菩提心。出家人是以这些来庄严的。注意,出家人不是以你是什么职位,你是什么头衔来论的,这些在阎王那里都不管用的。出家人更不是以拥有房子,拥有汽车,拥有多少财物来体现他的价值。佛陀教导,这些对出家人来说都是秽物,脏的东西。那么出家人的核心价值就是太虚大师说的道心。道心,通俗地说就是向道之心,就是我们的信仰。

但是这个信仰要真正建立,要建得深,建得稳固,方向还要正确——叫正信,那是要经过一番修学功夫的,是要在僧团、在丛林里面经过一番熏陶的。大家刚刚打过禅七,注意,柏林寺的禅堂规矩还是比较松的,不是百分之百的沿着虚云老和尚的那样一套规矩来的。如果按那套规矩来,你还能够坚持五个七、七个七、十个七,你在里面没有觉得不适应,那说明你在禅堂里用过功夫了。

你在寺院,早晚课诵、半月诵戒……整个作为出家人在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必须落实、必须践履的这些,你必须要做到,那么逐渐地我们的气质才会转化,从一个俗人转化成一个出家人。为什么能转?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情感模式,我们的世界观,还有我们的行为习惯,甚至我们的好恶,都变了。

古人把这个变化概括为“生者转熟,熟处转生”。什么意思呢?就是原来觉得很陌生的现在越来越熟悉了。比如说,佛陀讲的观身不净,作为出家人这是一定要修的,那么你刚开始是觉得很陌生,慢慢地你觉得能接受,能信受,能坚信不疑,这就是生变成熟。

熟变成生,什么意思呢?我们原来熟悉的是跟轮回相应的、跟贪嗔痴相应的这一套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现在变得陌生了。也许你对以前喜欢做的事,喜欢欣赏的东西,喜欢参加的活动,慢慢变得不像以前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了,甚至反感了。这叫熟处变生。这有一个转变,这个转变需要时间,需要过程,还有很重要的,需要环境。环境就是刚刚我讲的,一个寺院、一个丛林的熏陶。这是讲道心。

所以,根据太虚大师的排序,这四个你都具备是最好,如果这四个里面只保留一个,那就是这第一个——道心。

第二个,学问。

学问包括两面,一个是内学,一个是外学。内学又叫内明,就是佛学。那么外学,在传统中国,主要是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在今天,这已经不够啦,今天的出家人,外学只懂儒家、道家是不行的。你要懂现代世界,特别是与东方文化不一样的西方的哲学、心理学,包括科学技术,包括维护社会运转的法律。这些都属于外学,都要了解。

内学那更是不能少了。内学又叫内明,内明就是佛学。作为汉传佛教的出家人,佛学方面我们有八大宗派,每一个宗派你要深入、精通,那要有相当的时间精力投入、学习才能做到。所以为什么我们出家以后要有几年时间专心致志地在佛学院学习呢?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些不是说你用一点业余时间就能通达的。这是内学。内学跟外学同时都要精通。这是学问的这一面。

那么学问的这一面除了要通,还要能表达。在今天这个时代要表达,你就得会说,还要会写。有的人可能说可以,写不出来,那也不行。有的人呢,也不能写也不能说,这就是老百姓讲的,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里面有东西但是倒不出来。这是第二个,学问。

第三个叫弘法。

出家人有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这个社会责任在现在有一个词叫“佛教的健康传承”。“健康传承”,一方面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同时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我们要跟社会大众分享佛法智慧,要以佛教文化来为我们整个社会和时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佛教文化为当今社会时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有很多种渠道。我们作为佛教的教职人员,可以在寺院弘法,还有网站,可以办杂志,我们也可以写文章。可以说平台、舞台是足够的,关键就是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平台,利用这些舞台,来令佛教健康传承,健康传播。这是第三个,弘法。那么弘法的内涵,在今天大家就要注意,它是有多种多样的渠道和形式的。

第四个叫什么呢?叫做事。

好简单的一个词,我们每天都在做事,现在有师父在给我们倒茶,这就在做事。我们一个佛教寺院要运转,需要有人来管理、来维护,来协调跟政府、信众、社会各界的关系,内部管理,外部协调,这都属于做事。有的寺院要修建,要有工程建设,那我们也要懂,对吧?一个寺院住的人多了,要吃饭,我们要在这里安住,需要各种后勤保障,这都需要有人去做,这叫做事。

除此之外,佛教还要做公益慈善事业,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公益事业、通过慈善事业,体现佛教的慈悲心,那么这都需要有人去推动,这就是事业,属于做事。

这四个方面,道心,涉及到我们的发心,那么这个发心是一辈子的事,不仅仅是一辈子,是生生世世的事情。学问,就是要闻思,要深入经藏。那么弘法,除了需要发心,还需要什么呢?还需要智慧、需要辩才。没有辩才,没有善巧方便,没有智慧,那就没有办法弘法。第四个,做事,需要善巧,当然也需要发心,没有发心做不久。做事本身也是一种修行,也是“闻思修”这个“修”的一种落实。“修”除了打坐,除了我们拜忏、诵经、修行仪轨之外,做事本身也是修集福慧资粮的一个法门。

所以这四个方面我觉得我们各位法师,特别是佛学院各位同学,可以作为一个标准来对照自己,来指导我们出家以后哪一些要放在首要位置,要抓——道心,然后学问,要闻思,然后要弘法。不过关于弘法,大家不要误解,好像只有讲经说法、写文章才是弘法,不是。其实不说话也能弘法,佛陀为什么要求我们出家人要穿袈裟?《梵网经菩萨戒》为什么讲出家菩萨着衣要与在家菩萨不同呢?出家人,即使你没说话,你一亮相你都在弘法,你都在影响见到你的人,影响社会,造成一种特殊的观感。这种特殊的观感也就在说法,也就在替佛法僧三宝做一种广告。然后还要去做事。这是四个方面。

今天,正月初一,虎年第一天,我把太虚大师关于出家人的这四个方面的教言奉献给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也可以参考。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能够不断地发心,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内学、外学,能够在弘法、在寺院管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大的成绩。阿弥陀佛!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