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禅净双修

净界法师  2021/11/20        

(第五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甲三、结示禅净之双修法要。

天台智者大师把我们整个大乘佛法的修学由浅入深分成两个次第。第一个就是所谓的缘修。这个缘就是外在的环境的因缘,我们在一念的无明妄想当中要栽培善根,刚开始的确是要假借外在的三宝因缘。比方说,我们要拜佛,肯定要有个佛像,我们要做种种的善法,都必须要有一些外在环境的配合,我们心中的善根的幼苗才能够慢慢地生起来,所以我们刚开始在三宝当中积集我们的善根的时候是向外攀缘的,但是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仰仗一念的信心,仰仗一念的要离苦得乐的愿望,再仰仗我们过去的美好的环境,然后把善根栽培起来。那么智者大师的判定,这叫作缘修,你的修学要仰仗外在的环境。

那么这样子的修学有什么问题?就是不坚固。因为外在的环境是变化的,而且它要怎么变化,你做不了主。所以诸行无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诸法无我,在整个生命变化当中,它要往哪一个方向变,身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做不了主。就好像空中的灰尘,灰尘要往哪里跑,是业力风决定的。

所以我们刚开始在因缘当中的栽培善根,我们会觉得有挫折感。有时候环境条件具足,我们栽培了善根;有时候环境的因缘被破坏了,我们失去了依靠。所以在因缘修学当中,我们会觉得弟子心不安,没有安全感,因为你的善根的栽培是要靠外在环境的支持,这当中有一点变化,你的修学就没办法相续。特别是临命终的时候,那问题就更严重了。

所以智者大师勉励我们所有的大乘修学者,我们应该从缘修提升到真修。

真修的意思就是你在整个栽培善根当中,你不能靠外境,这个外道场是靠不住的。你必须在内心当中去开发一个内道场——你内心的道场,把心带回家。我们所有的生命的因缘,你的外在的色身,你的内心的感受、想法都来自于一个共同的家,就是我们的清净本性,依止天台宗的现前一念心性,你必须要把你整个生命的修学的道场,从外道场移到你的内在的道场,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空观,观想我们的心本来是无一物的,这个时候我们会对整个生命世界的我法二执慢慢地慢慢地淡薄,乃至于熄灭。空观是观因缘性空,而破除我法二执。假观,观我们的心一动就显现种种的十法界的假名假相假用,佛菩萨是活在我们的心中,别人没办法破坏的。我说实在的,你真正要念佛,谁也干扰不了你的。

当然这个地方你必须把外道场移到你的内道场。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不完全只是活在十万亿佛土外,更重要是活在我们的一念心中。我们心中忆佛念佛,阿弥陀佛就存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一念的大圆镜智的心中显现阿弥陀佛的假相、假用。

所以当我们开始从外道场转移到内道场的时候,智者大师说,你这个人叫作修行上路了,你找到回家的路了,而且你所修学的善根是坚固不可破坏的,谁也不能破坏你,烦恼也不能破坏你,外在环境也不能破坏你,魔王也不能干扰你,修学变成是你自己的内心的世界。禅宗说的,你这个时候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临命终的时候,我们一切诸根悉皆败坏,色身要放下,一切眷属悉皆舍离,一切的珍宝不复相随。但是因为我们在外道场之外已经建立一个内道场,你内在的道场不会因为死亡而破坏,还是很坚固地可以把佛号提起来。

所以我必须提醒大家,我们念佛人如果你念佛只是停留在外道场,你的佛号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外在的因缘就像是一个水泡,梦幻泡影。你的佛号是建立在外在的因缘,因缘一旦破坏的时候,你佛号就破坏了。所以我们在禅净双修当中主要的目的,是透过禅观把我们在外面活动的心拉回来。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外道场的重要,我们有时候要依止大众来忆佛念佛,来打佛七,但是这个都是助缘。托彼依正,显我自心,我们假借外道场,但是真正要成就的是内道场。但是你刚开始也是,就是我们从外道场的修学而增长内道场的善根,内在的理观,空假中三观,佛号是存在你心中,谁也不能干扰你。

这个就是我们在修学念佛当中必须有般若智慧的主要原因,就是你必须要试着勉强自己,把心带回家,从家里面把佛号提起来。这个时候佛号就变得非常的坚固不可破坏。那么这个就是我们禅净双修的主要理由,就是让你所有的善根变成非常坚固而不可破坏。

好,我们禅净双修就是把外在的道场转成内在的道场。禅净双修的这段的总结,你这段如果听懂了,你整个禅净双修的操作方法,你就很清楚了。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现前一念之心,无性缘生,缘生无性者也。唯其无性缘生,故念名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乃至昼所为,夜所梦,无不趋归于一念之专注,而十界升沉从此出矣!唯其缘生无性,故炽然造集善恶之时,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设向此了不可得处坐定,则堕无为深坑,不能证法界无障碍体,不能起法界无障碍用。故须念佛求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

夫念佛者,岂有他哉?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纵不生杂念,亦恐堕在无生窠臼(kē jiù)。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好,那么这段的开示,蕅益大师把禅净双修的一个操作讲得很清楚分明,我们有三段来加以说明。先看第一段的总标,我们看左边脉络的地方:

现前一念之心,无性缘生,缘生无性者也。

首先在一心三观的基础,当然就是在一念心中而提起空假中三观的智慧。那么在天台宗的禅观的基础就是,你必须要把心带回家,就找到你的内道场。我们一般的这念心在修学,是要假借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外在的六尘来修学,这个地方难免是有心外求法的情况。

那么在天台宗当中,就是你必须要找到你的现前一念心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那么在一念心中,这个现前一念心性就是我们心的修学的道场。道场在哪里?就是我们一念的清净的本性。

那么这个本性当中生起两种的观照智慧:第一个无性缘生,第二个缘生无性。从它的修学次第我们应先注意第二句话——缘生无性。

我们这念心性会产生很多很多的相状,比方说是杂染的相状,或者清净的相状,但是它都是因缘生,从本性来观察是自性空的。所以空观是照了这个诸法的本体,所以空观就是观察缘起性空,观察自性空。这个叫作从假入空。

第二个叫作从空出假,在毕竟空当中我们念头一动,就显现染净的相状出来:我们忆佛念佛,阿弥陀佛的功德就在我们心中显现;我们忆念杀盗淫妄的相状,三恶道的因缘就在我们心中显现。所以在无性的自性空当中,你因缘具足了,它就会显现十法界的染净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在自性空当中又同时地具足因缘有。

所以空假中三观其实它的操作的依止点,就在一念的心中具足三种观照的智慧,叫一心三观。

当然诸位说,那中观呢?中观就是调整。你如果想要从假入空,加强空观的智慧,来调伏我们的爱取烦恼;如果你觉得很沉闷,就加强假观,提起忆佛念佛的思考,偏重在无性缘生,把净土的假相在心中加强。那么这个在空假之中的相互的调整就叫作中观,所以中观就是空假的平衡,随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空假中三观其实就包括了禅净双修,当然我们讲,观一切法缘生无性,这自性空是比较偏重在禅这部分,禅观是比较偏重在空性这部分;那么忆佛念佛就比较偏重在假观这部分。所以这禅净双修所依止的就是我们内在的道场——所谓现前一念心性,是这个意思。

下一段当中,它把这个空假二观再详细地说明,我们从它的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的道次第,应该先发明空观,全面先看第二段,就左边这第二段:

唯其缘生无性,故炽然造集善恶之时,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设向此了不可得处坐定,则堕无为深坑,不能证法界无障碍体,不能起法界无障碍用。

当我们的心开始带回家以后,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先修空观,来破除我们对于身心世界那种坚固的我执跟法执。空观就是观察缘生无性,因缘生,它无自性,自性空的。

那么当我们空观现前的时候是什么相貌呢?我们观察我们过去虽然曾经因为一时的糊涂、一时的颠倒,依止猛烈的心去造作了种种的善恶业,当然包括了善业,也包括了恶业。那么这个善恶业造了以后,第八识把它收集起来,构成我们一种生死的业力,这叫阿赖耶识。

其实这个空观,它主要是破阿赖耶识。我们修行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就是,我们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过去,我们没办法跟过去切割,你没办法跟过去的你切割。我们过去有很多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当然你现在可能后悔,但是后悔归后悔,你必须概括承受,因为这些事情都被阿赖耶识如实地记录下来。

我们修行的困难,为什么很难?因为它不是处理今生的问题,前生的你,再前生的你,再前生前生的你,你无量劫的你所做的事情,你今生都要承当,都活在你阿赖耶识当中,你一个都跑不掉。为什么修行佛法要三大阿僧祗劫?就是我们过去轮回太久,做了太多事情,短时间没办法处理。

所以我们变成说,我们必须把过去所造的恶业,所累积的善恶业它都放在阿赖耶识当中,那怎么办呢?我们看:

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

在佛法的修学当中,真妄是不两立的,念佛的善根跟烦恼的恶法,这两个是互相对立的,可以说是汉贼不两立的,有你就没有我,有我就没有你。真妄交攻,这个经典里面有讲得很清楚,当然我们一个人平常就顺着过去的你,你过去做什么,你今生还做什么,那什么事都没有,因为你没有抗拒你过去的你。

但是如果你开始觉悟了,你开始要趋向光明的时候,你开始试着去忆念佛陀的时候,过去的你就不会同意了,过去的烦恼会干扰你,过去的罪业会障碍你。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修行所要面对的问题。现在的我想修学,过去的我累积很多障道的因缘,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经常会觉得,你心中有善根,但可也是有烦恼。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前生的你造了很多这方面的因缘留下来。

那这怎么办呢?你去一一地对治,你肯定不是它的对手。古德说,我们在念佛的善根当中,我们念佛的善根叫作生疏的境界,很生疏,这条路走得不是很多次,我们过去在整个杂染的因缘当中的贪嗔痴的烦恼是很熟悉的道路,这条路走得太熟悉。所以你跟它抗拒,你是不自量力,你不是它的对手。那怎么办呢?有一个方法,我们不跟它抗拒,就四个字——蓦地放下。

我们要避免过去的我干扰今生的我,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般若的智慧,你跟它硬干,你不是它对手!照见五蕴皆空,你用我空法空的智慧去照了它,你甚至可以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我有贪嗔痴的烦恼?你从什么地方来?

烦恼它是善于伪装的一个东西,它是一个没有实体的东西,烦恼最大的天敌就是最怕你看它的背后的东西。因为它是一个假相嘛,它怎么经得起你去看呢?你一看到它它就完了嘛,它要的就是你顺从它的因缘去走。但是我们开始静下来,你开始问,我为什么有这个烦恼?你从什么地方来?

烦恼糟糕了,因为它是一个伪装的假相,这个时候我们找到内心的深处,原来觅之了不可得,它只就是过去的某一种因缘的一种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它哪有实体?烦恼要有实体,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的,烦恼要有实体,你就断不了它的。

所以断烦恼的意思,刚开始就是觉悟烦恼是没有实体的。我从今以后,我就不再跟你走,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所以我们刚开始所要做的是什么?

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为什么你能够不随妄转?因为你看到了烦恼的真相是缘起性空的。你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找不到它的地方,这个叫觅之了不可得,或者叫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过去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大将军,这个将军一生身经百战,从来没有怕过。面对敌人的时候他是带头冲锋陷阵,他不把生命当一回事的,心中只想到如何成功,把对方打败,置生死于度外了。那么这个将军经过几年的征战以后,他退休下来。那国家对他也很好,给他一个很好的房子,安养晚年。

这个老将军他就喜欢一个杯子,这个古董杯子,有事没事就拿这个杯子喝喝茶。他不但喝茶,就顺便欣赏这个杯子,越看越喜欢。有一天他在用杯子的时候不小心,这个杯子突然间从他的手滑落下来,这个时候他可紧张了,马上跪下去,诶,把杯子接住了,但是全身吓出一身冷汗。这个人是有善根的,过去生是有这种大乘的善根,他的观照力马上现前,他就思维:我一生征战多年没有怕过,这个杯子掉下去的时候就吓出一身冷汗,为什么?

以佛法的角度,这个人心有所住,住在这个杯子上,所以杯子产生变化的时候,他心就跟着变化。他刚刚在喝茶的时候,内心是非常的寂静安详,但是这个杯子是因缘所生法,它是从业力所形成的。业力本身就是一个变化相,这个杯子不是你决定它的存在,是业力来决定的。所以这个杯子一滑落的时候,他就开始心动,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就是仁者心动。

所以他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他觉得说我不是为了这个杯子而活,就把杯子送给人家,从此以后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当然从佛法的角度,他不一定要把杯子送出去,他只要把内心的执着放下就好。

所以,这当中应当怎么放下呢?我们在修学当中第一件事情,你先从假入空,你遇到一件事情,先把这件事放下,再提起来。我们现在就是一直拿着东西不放,这个问题很严重。拿是一定要拿,但是你要先把它放下,再拿起来。

以佛法的角度就是,你观察这个杯子,你从什么地方来?找不到它的实体。以这个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我们面对这个杯子,如果你有这个你很喜欢的杯子,你要怎么观想?你要观想说,你本来是没有这个杯子的,是后来的因缘才有的。你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说,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后来才有的。你看你看到你儿子就很喜欢,说什么都很喜欢他,你愿意为他做牛做马,让他幸福快乐,当然这个表示你过去生欠他的。那欠他没关系,还债,但问题是你不要障碍我往生啊!那问题障不障碍不是他决定啊,是你自己的执着啊。

那怎么办呢?

你观想,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你本来没有的,是后来的因缘才有的。你遇到什么事情,你就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你说我很喜欢这个讲桌,我告诉我自己,我本来没有这个讲桌,我本来没有这个讲桌,是因缘具足这个讲桌才现前。

我们遇到什么事情,你记住一件事,先放下,再提起来,感觉不一样。你遇到任何事情,都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是没有这个东西,在一念心性当中是本来无一物的。那么为什么会有呢?那是后来的因缘的力量才把这个假相现出来。

空观就是从假入空,照到一切法的本体。所以如果你平常遇到什么事情会让你心动的时候,你要告诉你自己,我本来是没有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因缘才有的。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当中,先求放下,然后再重新提起来。当然在空观当中,是把东西放下来。

那么放下以后,但是这个地方有问题,如果我们把一切法放下了,从了不可得当中坐定,就住在这个放下当中,从今以后没有再提起来,那也有问题了,那堕入无为的深坑,什么都无所作为。

你忽略了内心当中可以从空出假,依止大悲心广设方便积集资粮,那只是什么事情都把它放下,那这样子的话,你就不能证得我们真如法界的真如的无障碍之体,不能生起真如无障碍的妙用。

所以我们在操作我们这一念心的过程,你先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然后把这个东西先放下。但是不能只是做到放下,还要把它提起来。但是你放下它是很重要,我们为什么临终会起颠倒?其实你平常就起颠倒,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其实我们很多的对生命的执取、对眷属的执取,你平常就一直在做,那临命终的时候,你肯定拔不开嘛!你怎么拔得开呢?你平常对身心世界咬得这么紧,怎么可能突然拔开嘛!佛陀说我们临命终的人都是生龟脱壳嘛!我们一般的人死亡的时候,离开人世间,心甘情愿走的很少,都是心不甘情不愿,没办法,业力推动。但是你心不甘情不愿你还得走,你弄得自己很痛苦。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水泡会破裂,你心不甘也得走,心甘情愿也得走,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弄得这么痛苦呢?因为你做不了主的。所以我们平常生活就要告诉自己,这个东西你本来就没有的。这个过程会很复杂,我们等于是先经过空,再生起假。但是你没有经过从假入空,你这个假观就会产生执取了。

所以你刚开始不要怕麻烦,先从假入空,先试着把它放下,然后再从空出假,重新去产生假观去面对因缘,找到你的定位,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是你这个时候经过放下的力量先产生无住,再重新提起来,那心态就不同了,心态就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操作一切外缘的时候,记住:不要在外在的道场活动,就是法法消归自心,观察这一切的因缘都是我内心所现,而我内心本来没有这个东西,蓦地放下,先把它放下,先从假入空。

好,我们再看第二个。

那当然我们大乘佛法也不能老是放下,还得提起来。那怎么办呢?修假观,从空出假。从空出假当然它所依止的是一种大悲的愿力了,不是说只是一种我法二执所推动的,而是一种菩萨的悲愿,观察无性缘生。所以当我们提起正念的时候,当然前面的是凡夫的念头:

念名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乃至昼所为,夜所梦,无不趋归于一念之专注,而十界升沉从此出矣!

这个地方讲菩萨的假观。我们放下以后,重新提起念头。当然凡夫他没有经过放下的过程,所以他活在我法二执,他认为什么事情都是真实的,就被这个假相所迷惑颠倒了,就追求水泡里面的人生。

追求什么呢?追求名。有些人他对财富不是很重视,但是他追求的是社会的地位,受到别人的尊重。那么他心中所忆念的都是名,那么他的生命的造作、他的福报都表现在名这部分。有些人整天忆念钱财,他所造作的善业都不是带他到净土去,也不是带他到无上菩提,他的善业都跑到给他财富这部分去了,就把这个善业转成一个生灭法。

乃至于白天所作所为、晚上所梦的事情都是我们一念心的专注的忆念所创造的。甚至于我们未来十法界因缘果报的升沉就是从你念头的忆念想象而变现出来。所以我们知道假观,一念具足十法界。

过去有一个雕刻师,这个雕刻师他能够把一个木头雕成一只牛,一只马,甚至于天上的飞鸟,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他不用打草稿的。有人就问他说,你怎么能做得到呢?雕刻得这么漂亮、这么生动呢?他说,你不知道啊,我要雕刻之前,我心中要先生出一个相状,先生起一个相状,我要这只马它是怎么跑的,它的相状先出来,我才能够雕的。心中先有相,我才能够有所行动,把那个相雕出来。

我们今生的内心的很多的造作,其实已经把来生慢慢雕刻出来了。差不多你一个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你还不想改变你自己,你一个人从你出生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到了半百,你来生的相貌大概应该被你雕出来了。

要是有佛菩萨在位的话,一个五十岁的人,他看到你就知道你来生大概怎么样,除非你产生彻底的、很深很深的觉悟,彻底的改变。否则你来生的大概的架构——是什么法界、你是什么正报、什么依报、是怎么回事大概都出来了,雕得差不多了。

那么我们来生是今生创造出来的,没有错,是你那一念心创造出来的。那是怎么创造的呢?

我们看今天的附表。天台宗的殊胜,它的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它的假观是不得了的殊胜,智者大师在发明假观的时候——因为他的空观在中观的思想就具足了,所以他老人家的空观其实在佛教的地位并没有很特殊的发明,他只是继承龙树菩萨的自性空的思想。但是天台宗的假观这一点是在佛教界有深重的地位,因为我们在过去很少人从内心的相貌看到你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种的生命,这一点是智者大师的贡献。

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的十如是,他说我们根据内心的相貌,你经常生起什么相貌,你可以知道你过去怎么回事,你可以知道你未来是怎么回事。其实要知道来生并不难,要知道过去生也不难,你看看你的内心世界,你就知道你心中含藏了过去,你的内心也慢慢慢慢隐隐约约在创造未来的雏形。

我们看智者大师他的十如是。在《法华经》当中,观察内心第一个先观察如是相。我们念头一动就会有相状。这个相状在智者大师的判定,他把它分成四种相状:

第一个是一种增上的恶念,这个增上就是很坚固的恶念,贪嗔痴的相状。有些人一天当中,他这种恶念的相状特别的深、特别的重,你要他起善念是很难的。

这种人,他的内心的相状,有这种相状,这个人大部分前生就是尽做一些杀盗淫妄的事情,所以累积很多这样的相状。这种人要不改,智者大师说,这个人未来是趋向于三恶道法界。从这个相状就知道他未来,你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起贪嗔痴。这是第一种相状,就是三恶道法界的相状,叫增上恶念。

第二个是三善道的相状。

就是你这个人平常经常生起一种增上的善念,你有一点好的东西,你总是会拨一点跟人家分享,布施的心;想到怎么样去保持、尽量使身口意清净;虽做恶业,能够马上生起忏悔心,试着去保持内心的安忍、忍辱。那么你在整个人事当中,你经常会有这种布施持戒忍辱的善念,虽然也有恶念,但是善念的势力强过恶念的力量,那这个人我们可以判定他来生是到三善道去的。从他的善念的势力强大可以知道这个人来生是三善道的法界。

第三种是二乘法界。

有一种人他跟人事一接触的时候,他的心是出离心的相状,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就是出离。那么他对于度化众生、跟人群接触没什么兴趣,但是他也不会贪爱三界的安乐,他把三界当成火宅,他也不喜欢跟你讲话,他也不屑跟你在一起。这种人未来的果报,在成佛之道,他肯定要先证小乘的果位,才慢慢回小向大。这个人他的生命已经趋向于二乘的偏空涅槃,趋向偏空涅槃。

第四种相状是菩提心的相状,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他一方面对于诸佛菩萨的功德,那种万德庄严生起好乐,一方面对于苦恼众生生起悲愍,这个悲愍心跟智慧的心,悲智的心经常在他内心里面活动,这个人以后是直接成佛,大乘种性!所以我们从你今天一天当中所生的相状,你可以判定你来生的因缘是出现哪一个法界,就是如是相。

第二个,如是性。

性就是一种习久成性,你这个形状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熏习久了,产生一种不可改变的内在的性质,就叫作性。这个相状只是偶尔出现了,那还不能构成性,性就是不可改变的,很难改变了。你这个水流就是一定要往那里去了,就习久成性。那么把这个相状的数数的出现、一再的生起,变成一种坚固不可破坏的力量叫作性。

第三个体。

体就是把那个外在的相跟内在的性结合起来叫作体,一种色心的结合名之为体。

你看有些人的身心世界,他表现为一种善良的自体,你跟在一起,你就感觉到他那种磁场是很温暖的、很慈悲的。有些人他那个身心世界,你从他旁边走过去,那是一种邪恶的自体,身心世界充满了暴戾之气。有些人,你跟他在一起你会有压力,他那个出离心很重的。有些人有大悲心的,你跟他在一起,如沐春风。所以我们身心世界它有它的自体,那种相性和合的自体,有善良的自体、有邪恶的自体、有出离心的自体、有大悲的自体。

如是力。

那么我们这种善恶的相状它也不是经常表现啊,当外在的环境没有具足的时候,这个力就是一种潜伏的功能。这种功能在唯识学叫种子位、或者叫睡眠,它在睡觉。它没有消失,但是它暂时睡觉了,你不要把它吵醒,不要刺激它,它表面上是风平浪静的。这个力就是一种潜在的功能。

如是作。

就是外在环境具足了,它生起一种身口意的造作,那就是作,开始生起善良的造作、邪恶的造作、出离的造作、大悲的造作。

如是因。

事出必有因。为什么你有这样善恶的相状、有出离的相状、有大悲的相状跟它的自体呢?因为你过去世遇到某些人、遇到什么事情,那些人事对你的影响、教化,这过去的人事的熏习才有的,所以事情的相性体力作一定有它过去的原因。

到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继承了过去的生命。我们因为有过去的人事的因缘而产生现在的心,遇到人事经常会生起善的相状、邪恶的相状、出离的相状、大悲的相状,乃至于种种内在的功能。到这个地方都不能怪今生的你,相性体力作因这六个因素,要怪是怪过去的你;如果要赞叹也不赞叹现在的你,要赞叹过去的你。

那么我们今生的生命从缘开始,做一些改变。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