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净界法师  2021/12/01        

(第十二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三面,辛三、第九 佛身观。

《观经》的修学宗旨,就是在强调一个观念: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只要我们能够很正确的去作一个佛菩萨的想像,我们向内能够开显自性的功德,向外能够感应十方诸佛的本愿摄受。

那么这个心想,什么叫心想呢?这当中有两个内涵:

第一个,你心中的相状是什么,你出现是莲华的相状、宝树的相状、楼阁的相状,各种不同的相状。

第二个,是你的心态,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如果你在观想极乐世界的时候,你只是一种很专注的相状,那么当然你就跟往生没有关系了,你是用这个相状来开显自性的功德,你偏重在三昧,偏重在止观这一块。如果你在观想极乐世界相状的时候,你的心态是一种欣求的好乐的,那么你这个时候是冥冥当中构成感应道交,所以关键在于心态。

所以在整个《观经》当中,我们后面会讲到──心态比心相更为重要!心相不是操之在我,有些人的心力比较薄弱,整天忙那么多事情,他把他的工作、吃饭、睡觉、游戏全部时间扣掉以后,他才来修行,所以他哪有那么多心力去观想这么清楚的相状呢?但是没关系,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即便你的心相如此的羸弱不堪,但是佛陀还是有办法进入到你的心中,只要你的心态正确,佛陀就有办法救拔你!

所以凡夫众生我们先偏重于心态!在我们一个散乱心的角度,开显自性的功德,不是我们目前的重点,但是感应道交是我们目前所修的重点!所以在本经当中是先求感应道交,然后再求开显自性,所以在这个地方心态就很重要,你包括前面的你用什么心态,你看我们的道前基础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心态准备。

你一开始先有慈善心: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那么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修出离心;最后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其实慈善心、出离心、菩提心,其实这个地方叫做心态的准备,道前基础。如果你的心如此的刚强,充满了瞋恨、充满了邪恶,你把莲华相现出来也没有太大意思,因为你心态不好,心态不好你现这个相干什么呢?阿弥陀佛没办法跟你感应啊!因为阿弥陀佛的心是大慈悲心,你的心那么粗重,他的光明根本进不来,所以关键不是你把莲华想象的多么精致,这不是重点,而是你的心态,心态比心相重要,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好,我们看这个佛身观,我们看经文,先把它念一遍:

辛三、第九佛身观

我们前面的佛菩萨观叫做假想观,它不是真的极乐世界的佛菩萨像观,但是它可以作一个方便。这个地方就是佛陀亲自描述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长得什么样子?这以下是如实观了:

(一)结前启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前面的像观成功之后,我们进一步观无量寿佛的真实的身相跟真实的光明,这是真实的观察。那么真实的观察有三小段,真佛身相,前面两段是报身佛,这个已经超出我们凡夫的心量;第三段是我们比较可以下手的,叫应化身佛。我们先看报身佛:

(二)真佛身相

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

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它是一个譬喻,是欲界的第三重天,因为它的光明特别殊胜,所以用夜摩天来代表,就像是百千万亿夜摩天空中的这种紫摩金色的光明,先解释它的光明。第二个解释报身佛的高度: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个更不可思议,它不是六十万亿那由他而已,加一个恒河沙。古德说这已经超乎我们凡夫的想象了,我们只能以一种随喜赞叹的心情来读诵。

眉间的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白毫宛转五须弥。阿弥陀佛的白毫平常是收在眉间收起来,但是它一展开的时候,是右旋宛转,长度可以围绕五个须弥山。佛的眼珠当然是绀青色,如四大海水那么大,而且青白分明。身上的毛孔放出的光明,如同须弥山这么的广大无边,这都是报身佛。

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彼佛圆光,圆光就是佛颈顶上经常性的光明,如百亿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在佛的圆光当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在每一个光明当中有百万亿的,那由他就是亿,百万亿亿的,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每一尊化佛旁边,都有无数的菩萨以为侍者。

到这个地方,都是在讲报身佛,那报身佛已经超过我们凡夫的心量,我们只有随喜赞叹。这以下是比较重要,和我们有切身关系,佛的应身像。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因地的修学不同,发的愿不同。那么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个好,每一个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三件事:相、好、光明。其实,相就是好、好就是相,只是相是比较粗显的,好是比较微细、精致的。一般来说,我们观察佛陀的功德,在相、好、光明这三个当中,是以光明为下手处。佛陀的功德是互含互摄,只要成就一个佛的功德,其他的慢慢就具足了,因为佛的功德是法性身,它是互含互摄,所以是整体性的。在相好光明当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

(三)光明摄生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讲到光明有什么功德呢?佛陀放出光明,除了显示庄严之外,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摄取念佛的众生。所谓摄,是指佛陀广大的自在力、方便力,他能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摄受你,你用音声他也可以摄受你、你心中取他的相状他也可以摄受你。那么摄受以后干什么呢,取,他能够把你取到他的功德当中,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所以古人说:只要是念佛的地方,就是佛陀光明照耀的地方,因为佛陀的光明,它是可以他受用,佛陀的光明是来摄受我们的。

在莲池大师的传记里面讲到一件事:说他老人家以前在家的时候,莲池大师在家的时候就念佛念得很好。有一次隔壁的人往生了,那么古代的社会都会请道士来做法会,他也随喜,因为他认识隔壁的人。那么他就坐在后排,这个道士可能有一点小小的天眼通,这个道士他法会做完的时候,就特地来找莲池大师,跟他问候说:某某人啊!你念佛念得真的很好!莲池大师说:你怎么知道呢?我又没有出声。他说:你虽然心中默念,但是我做法会的时候我看到你的头顶跟别人不太一样,别人的头顶都是暗淡无光,你的头顶有一道很清楚的金色的光明,而且光明当中有一尊佛坐在里面。

所以这个地方讲,佛陀的光明,一一光明,摄取念佛众生。你看莲池大师也没有出声,只是心中默念而已。所以我们讲诸佛正遍知海,从众生心想生,你可以用音声的相状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当然也可以用佛陀的相状、光明相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个地方就是说,佛陀的光明是用来干什么呢?是用来照了念佛众生、摄取众生,使令众生能够灭恶生善,这一点很重要!讲到佛的光明有这第一个功德。摄取众生的功德,好,我们再往下看,当我们被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以后,开始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以后,进入到弥陀的光明中,有什么好处呢?这以下慢慢地深入,往下看:

(四)观成能见

其光明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前面讲到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以我们刚开始在佛陀的相好光明当中,我们可以光明契入。契入以后怎么办?其光明相好及于化佛不可具说,这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在下手的时候──但当忆想,令心眼见,我们只要知道一种大方向的概念,知道佛的光明是怎么回事,我们用内心产生皈依的心去感受光明、去用内心去感应就可以──令心眼见,不一定要说一定要光明要多么的精致。

这一点我们再说明一下:强调他力法门的人,当然一定要强调本尊相应,包括净土宗、密宗。西藏的上师敦珠仁波切,他在本尊相应当中,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开示,他说:本尊相应当然要把本尊的功德现出来,他说你不管本尊的相状,你是现出一个男众相、什么相或者光明相都没关系,重点是当你出现那个光明的时候,你要如实的了知──它就代表本尊所有的功德!

比方说你念阿弥陀佛圣号,你创造一个音声─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然后再把自己的声音听回去,音从耳入,这就叫做感应道交。它是创造音声──自念、自听。你把它创造一个音声再听回来,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应道交的重点在那里呢?你要相信你所创造的音声,就是阿弥陀佛全部的功德!只要修他力法门的人,你的信仰必须要够,谁适合去修净土?只有一种人适合──信心具足的人才有办法修!你有一点疑惑就没了,一念方动乌云遮,一旦起疑根,阿弥陀佛的功德就全部消失掉了。

所以在大乘法里面,一旦讲到不思议境,包括真如的法界观─正念真如,相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相信妄想的心,全体即是真如,这个东西是一种仰信。大乘法门有很多基础,像方等、般若等等,但是大乘只要入最顶端的圆顿止观─本尊相应止观,你的信仰的心要够,这个勉强不来,你没有这种信心就没办法。你说,唉,你说我勉强,没办法勉强,这个是宿世的栽培,有些人本身善根很强,他对真如佛性一听就深信不疑,一下子就契入,但是你契不进去,那契不进去你就找其他法门修了,只好这样。

本尊相应法也是这样,净土宗,但当忆想,令心眼见。就是说当你心中出现光明时,你要深信你心中的光明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凭什么说我心中的光明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呢?凭什么呢?凭的是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阿弥陀佛有无量的自在力,你不管现他什么相状,他就是有办法进去。但是你的心态、你对阿弥陀佛皈依的心很重要,你一旦起疑心,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消失了,这个地方很重要!但当忆想,令心眼见。

当我们具足了广大的信心,然后契入到弥陀的光明以后,有什么好处呢?见此事者,见到佛的光明也好、相好也好,你见一尊佛就等同见十方诸佛,因为佛佛道同、佛陀的功德互含互摄,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这个就不是华开见佛悟无生了,我们一般说是来生,这个地方是讲今生,如果你真的有修行功力的话,那今生就见佛了。

见佛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往下看: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我们刚开始是以佛的相状,观他的相好,或者简单的观他的光明相来契入。但是你从相状进入以后,最后的结果是你跟佛陀的大慈悲心相应,因为佛陀的身心世界是互含互摄。佛陀不像我们凡夫,你看凡夫,你外表长得庄严,内心不一定庄严,不一定!

凡夫的身、心是两回事,在《唯识学》上说:名言种子管思想这一块,业种子管身相这一块。所以我们的种子,有的人重视思想,他思想好但是他的善业不足,所以他身相比较丑陋;有些人是一天到晚修福报,但是他也不修内心的思想,业种子好,名言种子不好,也是有。所以凡夫的身心世界是独立的,佛陀不是,佛陀身心世界是一体的。所以当我们从佛身契入以后,最后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无缘慈我们解释一下。在大乘佛法当中,慈悲心由浅入深,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众生缘慈:众生缘慈的慈悲他是有条件的,因为众生的慈悲他要取一个相,他要取一个众生一种他的亲密的相状。比方说:这是我的母亲对我有恩,所以我应该要感恩。所以凡夫的慈悲心是要取一种悦意慈,就是你要找一个亲密的相状来带动我的慈悲心。

所以我要观想:一切众生在轮回当中,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无量的生死,我们每一次受身都要有一个母亲,所以由此类推,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蚂蚁都做过我的母亲。以母亲的相状来带动我们的慈悲,这叫众生缘慈。没办法,凡夫也只能从这个地方来修,以众生相来带动慈悲心,这是凡夫的慈悲。

第二个是二乘人的慈悲─法缘慈:二乘人观一切法空,从空性当中,知道大地与我同源、万物与我同根,所以生起慈悲心。但是他这个慈悲心是不主动的。阿罗汉你说他没有慈悲心吗?未必;阿罗汉他出来托钵,你有事情求他,他也会帮助你,但是阿罗汉的慈悲心不会主动,他一旦入了涅槃,就全面休息了。所以法缘慈他能够观一切法空而跟众生产生同体的这种心情,但是他比较被动,不像佛陀的慈悲,为诸众生不请之友。

第三个是无缘慈:无缘慈就是真实平等的慈悲心,而且这种慈悲心是任运自在,不假造作的。

在《涅槃经》里面讲到佛陀的慈悲心,它说:有一天,提婆达多想要谋害佛陀,他就把这个大象灌醉,灌醉以后然用这个东西去打这大象,象就往前冲,那么就冲到往佛陀走路的方向冲过来。佛陀这个时候看到醉象是冲他而去,他看到这个醉象,即将害佛,造五逆重罪,任运生起慈悲心,很自然的将手伸出来,手指上立即现出五只狮子。大象再怎么醉,看到狮子就醒过来了,害怕整个跪倒在地上,佛陀用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调伏醉象,任运的。

还有一次提婆达多他去应供的时候,因为菜非常丰盛,他吃多了而拉肚子,他就忆念南无佛,释迦牟尼佛也是现前给他加持,结果他就好了。之后有人就问说:这个提婆达多一天到晚想伤害佛陀,佛陀你为什么要救他呢?佛陀说:佛陀的心是平等的,他也没有刻意,就像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永远存在,你的心准备好,月亮就出现了。不是说月亮跟那一个人特别好、跟哪一个人比较亲厚,没有这回事情。你只要准备好,月亮随时出现,这个叫无缘慈,他没有锁定对象,是任运的。

所以当我们观成佛身以后,我们自然的契入佛心,而产生大慈悲心。那么作此观者有什么好处呢?

(五)举益劝修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舍身他世,生诸佛前,你一定不会在五浊恶世投胎,你一定生长到有佛出世的净土,而且在那一生成就无生法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我们这个地方,慢慢慢慢大家已经知道一种观念,叫借相修心。没有相状,我们没有办法修心!虽然修行是改变我们的心态,但是我们要借相。比方说我们持咒、比方说我们礼拜、比方说我们供养,就借这个相,借供养的相,来启发我们慈悲的布施心;借拜佛的相,来启发我们惭愧的心。

印光大师讲一个很重要的话,他说有些人修行,向外攀缘,心外求法,就是说他那个功课越作越多、个性越刚强,他以此功课来自我骄慢,那这个就不是借相修心了。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修行上路,说你到底这个车子是不是上了高速公路,上了高速公路说你这个人方法正确了,你每天在进步,你今天会比昨天更近于佛道了,一定趋向光明了。这个很重要,一个人就是生命当中永远保持进步!但是,你怎么知道你有进步呢?不管修什么法门,我们只看结果:

你的心越来越调柔、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慈悲,你修行上路了,你方法正确;如果你修很多功课,但是你心烦恼依旧、自私依旧,人跟人之间的对立相依旧,那你就不是在借相修心,你叫做积集善业!

但是我们要知道: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也积集善业,魔王,他没有积集善业,他得果获报的时候,他哪有那么大的神通力来干扰修行人?他的神通力从什么地方来?是从布施、持八关斋戒,那做一个无遮大会供养大众师,但是他不懂借相修心的道理。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一个很重要观念──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如果你真正用功的人,你开始进入到佛的相状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佛的心,你也要慢慢出现佛心。这个叫做心心相印、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是以相状为下手,但是最后是以心态来做总结!

就是说:最后的结果,你的心态必须跟佛心是相应的,那我们说你这个人修行正确了,上路了,进步多少是时间的问题了。一个人修行上了路,就不用害怕了,你今天拜佛拜得少,那只是懈怠,在高速公路休息站休息一下,没关系,可以再继续走,起码你是上路了;我们最怕就是一个人还在市区打转,找不到路头,那就糟糕了。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刚开始可能是观莲华相、观佛的光明相、观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相,但是最后的结果是要契入佛心──生在佛前,证得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性,这是本经的目的。本经是先以欲勾牵,再令入佛智,先用相状来引导我们,最后进入佛心,是这个道理。我们再往下看下一段:

(六)教观入处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

我们这个地方讲出它的下手处: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其实佛门讲到正报时候的相跟好是很复杂的: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从一个地方下手:从眉间的白毫相下手。

佛陀有三十二相,有两个相是很特别的:一个是佛顶的无见顶相,一般佛陀如果从佛顶放光,那就在显真如本性—性德。你看《楞严经》包括楞严咒,佛陀在讲楞严咒之前,是佛顶放光而宣说神咒,因为楞严咒不是修来的,那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真如本性,所以佛顶表示性德。那么白毫表示修德,我们看《法华经》,佛陀在演说《法华经》之前,白毫放光──从白毫当中,现出十方菩萨修六波罗蜜的相状:布施的相状、持戒的相状、忍辱的相状、精进的相状,乃至于禅定、智慧的相状。

白毫是一个下手处,佛顶又是一个下手处,这两个是最有代表性的。那么从白毫表示修德,因为无见顶相我们看不到,无见顶相是没办法看的,那么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前,所以从白毫下手。那么见到无量寿佛的相好,就见到十方无量诸佛的相好,以见十方诸佛故,就得诸佛现前授记。你能够蒙佛授记,那肯定是入正定聚,那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无生法忍。

(七)结示观名

是为遍观一切身相色身相,名第九观。

(八)辨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我们慢慢进入到正报,会发觉佛的相好是很复杂的,但是我们在这个时候,我们心态的调整,那种皈依的心就很重要了!我讲一个实际的小故事,供大家参考,这是我一个老师在读佛学院的时候,他老人家讲出来的:

他有一个弟子,就是我的恩师性公长老他的一个弟子,在台北做军官的,这个弟子他出生的时候,他爸爸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往生了,他跟着他的祖母长大的,他的祖母对他疼爱有加。后来他长大以后,他的祖母,他正开始赚钱要孝养他祖母的时候,他祖母得了癌症。他心里非常悲伤,好不容易能够去做一些孝顺回馈,他祖母的病这么重。

所以他有一天,就跑到一个寺庙去拜,在大殿拜佛,拜得痛哭流涕,后来有一个出家人出来说:你怎么回事啊,为何这么伤心?他就说我跟我祖母相依为命长大,我祖母现得了癌症,我感到非常悲痛,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位法师说:你回去诵《金刚经》,一定有救!

这位居士回去就请了一部《金刚经》,他也不懂意思,就一直诵。当然《金刚经》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启发他,它说凡是有《金刚经》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这句话对他影响很大,他认为《金刚经》就是佛──在在处处只有有此经即是有佛,那么他有一天的时候,他家里没有佛堂,他就是把他们家餐桌擦干净,然后将《金刚经》放在餐桌上就开始读诵。有一天,诵到一半的时候,突然间他的餐桌前面,一尊佛身现前,释迦牟尼佛全身是金色光明,他就一直诵,这个光明停留了好几秒,都没有退掉,他把《金刚经》他还是继续诵,把它诵完以后,佛像的光明才消失掉。

当他见到这次光明之后,就出现了两件事情,他自己讲:

第一件事情:他祖母的病,那个癌细胞自然消失掉,检查没有癌细胞,他祖母后来又活了十二年,这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情:他见到佛像那次以后,他从此做官,官运亨通,最后做到军法处处长,少将退休。

这个地方是说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位居士来看过性公,我还跟他谈过这个故事,其实他对佛法了解不多,但是他对佛陀的信心,他的心态、心理素质非常好,这个人心理素质善根很深厚。什么叫善根呢?你的心态好,信心具足就是善根,对正法能够深信不疑!他深信《金刚经》就是佛陀,所以他就是这样子,他认为《金刚经》就是佛陀,他一定可以救拔我。他就以这个信心契入《金刚经》的文字相,结果以这样的心态动去接触《金刚经》的文字相的时候,感应道交,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前。凭什么?凭的就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所以我们要知道:《观经》讲借相修心,你心态的准备很重要!你不要说是《观经》,你念佛也是一样,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同样一句佛号进入不同的心中,为什么产生不同的功德?他心态准备好了,他心理素质好。莲池大师都能够…他都没有出声他就是默念,能够把阿弥陀佛念到头上放光、出现一个佛像,他心理素质、他心理准备够。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观佛像的时候,重点不是说观得多么清楚分明,因为在作观的时候,有心相跟心态,我们今天所要强调的一个观念:心态比心相重要!我们再看辛四的第十观观世音菩萨观,我们看前两段:

辛四、第十观音观。

(一)结前启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

(二)总标身相

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前面是观佛,这以下观菩萨。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我们能够如实地观无量寿佛──见无量寿佛的相好也好、光明也好,在你心中清楚分明显现之后,其次应当要观观世音菩萨。怎么观呢?此菩萨的身长有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他的色身是紫磨金色,头顶上亦有肉髻。

我们这个佛像,现在台湾现在很多佛像都是用描金、彩绘,都不错,但是我的老师讲过一个观念说,其实佛像最好就是全部安金的,因为它符合经义。因为经文里面的佛像,没有一个是描金的、彩绘的,全部都是紫金色,所以安金的佛像,相对来说是比较合乎大乘经典的经义。

他身是紫金色的这一点跟阿弥陀佛一样,头顶有肉髻,那么头部有圆光。他的圆光从各方面看过去,都有百千由旬;在圆光当中有化佛,如释迦牟尼佛等等;一一化佛有五百位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举身光中,他身体所放出的光明中,五道众生,(这个五道,事实上是六道,是把阿修罗并入到其他五道),有六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我们在观佛跟观菩萨是不太一样,这一点要知道。佛是功德圆满,既然是功德圆满就不应该有特色,你看过佛有特色吗?没有特色。但是菩萨是身为因地,菩萨就有特色,比方说文殊菩萨表示智慧、普贤菩萨表示行力,观世音菩萨表示慈悲。

我们下一堂课会讲到大势至菩萨,菩萨的光明有两种,观世音菩萨的特色是比较偏重利他,所以你看观世音菩萨的身相,以手为主,千手千眼、广设方便摄受有缘众生,尤其他身上的光明,你看佛的光明,佛一旦放光,光明当中一定是佛菩萨等等。都是赞叹佛的功德庄严,观世音菩萨的光明当中现出六道众生,这一点值得我们去思惟,表示一种慈悲的光明。大势至菩萨不一样,是比较偏重在自利,调伏烦恼。

所以我们下一堂课会发觉到,身为一个佛陀的相状,基本上是圆满的,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做什么呢?摄受念佛众生,几乎是圆满的,圆满就没有特色了。但是,观世音菩萨是以慈悲为特色,以利他为特色;大势至菩萨是以行力自调──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他是以行力,刚强的行力表示大势至菩萨。

所以我们待会,我们下一堂课会讲到:观音菩萨跟大势至菩萨两个相状,有不同的特色,观世音菩萨的特色在手,大势至菩萨的特色在脚,他老人家脚一动大地震动,表示菩萨的行力,所以到了菩萨观的时候,我们再慢慢把他的特色把他观出来。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学员提问:法师说过,如果对于佛的功德庄严无法相像,表示你的菩提心是赢弱的,虽说佛经会描述极乐世界的庄严境界,可是未曾见过。只有名相很难相像他的功德,就好像一个人没有吃过柠檬,我们不会知道它的酸味,要如何才能够让心体会到佛的功德庄严?

师父回答:当然我们在修观之前我们有一些道前基础,就是你的净业三福,对不对,慈悲心、出离心、菩提心。其次,我们不要忽略了我们在十六观当中有三种的基础,这三个基础很重要,你看落日观,落日当然表示智慧,但是那种智慧不是那种很刺眼的太阳,你看太阳很可怜,太阳每天照耀我们,但是你看太阳是很不得人缘,你看诗人赞美月亮,初一也赞美,十五也赞美,初一说月亮像弯月,弯弯的月亮多么美,十五的时候说月亮很圆满,你看过有诗人赞吧过太阳嘛?没有,太阳你看我们历代的文人,很少赞叹太阳。

但太阳对我们很重要,为什么,因为太阳太刺眼太高调了,所以一个人做事高调做再大的好事,没有人当一回事。你看月亮温柔,你看父亲跟母亲哪一个人讨好,你们猜猜看,母亲啊,你看我们在这个历史上赞美母亲,哪几个人赞美过父亲,很少,但是父亲做的事少吗?也不见得。因为父亲表示刚,母亲表示柔。所以柔的东西是得人缘,你看月亮得人缘,太阳不得人缘。

但是太阳有一个时间例外,夕阳不一样。只有这段的夕阳我们眼睛可以直接看它。白天的太阳,你敢看它你试试看。但是夕阳是可以去直接欣赏。所以我们从落日观,我们得到很多启示,其实你不要小看前面的准备,就像智者大师说落日观其实跟极乐世界观没有关系。但是它是一个准备工作。

你说水观,你放一盆水在前面,你观赏它的调柔清净。水跟极乐世界也没有直接关系嘛,是吧。因为极乐世界的水跟我们的水不一样,但是你不要忽略它身为一个基础,它是在调你的心态。一方面培养你的观行、训练你的观照力。一方面训练你的观照力,一方面调你的心态,因为你太刚强了,你观不进去啊,因为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都离不开阿弥陀佛的心啊,他是大慈悲心啊。

如果你极乐世界的相观不进去,或者你佛号真的念不起来。不是说你不用管,你的心理素质太差,你心态准备太差。你要往这个方向下手,太刚强太好胜太好斗、对立心太重,这种人修大乘佛法就进不去,进不去啊。所以我们要知道什么叫道前基础,就是你事先的准备工作做得够不够,这个是很重要的。

学员提问:持名念佛如何跟《观经》配合,才能够止观双运顺畅而没有妄念?

师父回答:我们的主修其实是以念佛为主,因为音声是最容易摄心,但是呢。但是是这样,如果你学过《观经》再来念佛,跟你没有学过《观经》来念佛是不一样的,不一样。你透过《观经》的训练以后,你再来提起佛号,会丰富这句佛号。你知道这句佛号代表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会有一种欣求的心。如果你这句话提起来的以后,它只代表一个声音,你很难欣求。同样一个佛号。你学过《观经》以后再来提佛号,跟没有学过《观经》提佛号不一样,意境不一样,那种皈依的心不一样。

所以我们净土当然是以持名为本,因为持名方法简单扼要,临终的时候靠耳根听声音,但是你透过《观经》这个过程以后在提佛号,你会发觉这句佛号在心中转动的时候力量不一样,不一样。而且你的心态准备更成熟,我认为《观经》是可以当持名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再回答一个问题啊,他这个地方讲了三个问题,其实问题只有一个,都一样。

学员提问:法师慈悲,弟子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平时忆佛念佛读《楞严经》,但是有些情况出现,弟子心中没有想要念佛,但是嘴巴会自动开口念佛,发出的声音阿弥陀佛,而且不是第六意识所发动的,请问为何会这样?

师父回答:他后面讲很多,都是说好像有东西来引导他,我们要知道,所有的修行必须从你的心发动,然后回归到你的心中啊,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如果你出现一个音声或者出现一个影像,不是你心态发出来的,比方说你做莲华观,突然间变成一尊佛像,这有问题,因为你本身并没有作佛像观作依报观。

我们所有的功德必须从内心发出来,你不能去假借别人的力量来修行,这个观念很重要。我再讲一次,我们不能假借其他的众生来修行,这个会出差错的。所有的相状都必须由你的心,想象力创造出来,然后从你的心中出来,最后还是会到你的心中而去。如果过程你有一些不能控制的东西出现,你要小心了,可能有问题了。

那如果你产生欢喜心,不错,有人来帮你说很多事情,你一旦攀缘他你就完了。他就有机可乘了,进入到你的神识控制你的神识,从今以后你就失去了自主性。虽然说是他控制你,但是是你自己攀缘而来的,《楞严经》说你自己取着的,是你自己要的,你自心取自心呢,所以让他有机可趁了。所以我们修行人绝对要断绝一切的攀缘,所有的东西即从心起,然后还从心灭。最后还是回到心中去,这才是正确,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念心性流出各种的相状,最后无不还归此法界。借相修心,只要是外力的东西,绝对不能攀缘,这个是基础。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