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净界法师  2021/12/04        

(第十一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七面,已三、弃睡眠盖。

这一科是说明弃五盖,就是我们在正式修行我空法空观之前的一个前方便。前面所弃的是一种贪跟嗔的烦恼,这个地方的睡眠是一种愚痴的烦恼。怎么弃舍愚痴的烦恼?首先我们看睡跟眠的定义:

己三、弃睡眠盖

三弃睡眠盖:内心昏暗,名为睡;五情暗蔽,放恣支节,委卧睡熟,为眠;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盖。

智者大师提出这个睡眠盖,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在修行时候的昏沉,这种情况它会盖覆我们的善心;其次,就是你平常睡的太多,这个也是盖。有这两种情况。

第一个,内心昏暗。就是说你的内心当中失掉明了性了,内心在修习止观的时候,你内心是一片的黑暗,虽然是寂静住,但是没有明了性,这样子叫做睡,这是比较微细的,属于我们一般说的昏沉。

其次五情暗蔽,放恣支节,委卧睡熟,名之为眠,这个就比较粗了,这个五情就是指的五根,眼耳鼻舌身,整个五根都是暗蔽的,也是一片黑暗。放恣支节,这个时候你的身体也不能控制,放纵你的身体。委卧熟睡,这个委,就是弯曲,身体弯曲,熟睡名之为眠。

前面的睡是一种昏沉,可能你的身体还是坐在那个地方,身体还没有放恣支节,这后面的睡,是完全躺下来了睡着了,这个睡觉的情况,这个叫眠。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盖。这两种情况都会盖覆我们心中智慧的生起,所以称之为盖。

这以下说明它的过患。

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及后世生天及涅槃乐。

我们经常昏沉,或者睡觉睡的太多,有什么坏处呢?它会破坏你今世跟后世的实乐法心。

就是一个经常昏沉的人,你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很难生起法喜的。说佛法是一个宝,你跟佛法的观念接触的时候,它有法喜的功德会输送到你的内心当中去的,但是你一天到晚在那个地方修行,但是你一点味道都没有,整天跟这个法接触,一点都没有感觉,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你的内心跟法之间有这个昏沉,这个昏沉它会障碍你这个法乐的生起,而且它破坏你今世后世,你来生也很难修行,昏沉的力量,它的杀伤力不但破坏你今世,还破坏你后世的法乐的生起。及后世生天及涅槃乐。甚至会破坏你来世的人天可乐果报,乃至于涅槃的这种出世的安乐。

如是等法,最为不善,何以故?诸余盖情,觉故可除,睡眠如死,无所觉识,以不觉故,难可除灭。

为什么睡眠的杀伤力这么大呢?这以下智者大师解释:

如是等法,最为不善。在所有的烦恼当中,贪嗔痴慢,这个睡眠的烦恼、愚痴的烦恼是最重的,怎么知道呢?诸余盖情,觉故可除。其它的烦恼,贪烦恼、嗔烦恼活动的时候,你内心是非常的不寂静,但是你的明了性还在,觉故可除,你内心当中还有觉察的功夫,还有明了性,所以你有办法去对治它,有办法去消灭它。

但是这个睡眠的法在你的心中生起的时候,睡眠如死,无所觉识,一个人像死亡了一样。一个人死亡了,那个身体,不管是什么姿势,总之,什么叫死亡?佛法的定义,这个人的心识不活动了,就是一个臭皮囊。你虽然在那个地方打坐,但是你第六意识的明了性失掉了,这就像一个人死亡是完全一样的,无所觉识,你第六意识已经不能创造功德了,没办法创造善业了。

无所觉识,你当然也不可能去对治它,以不觉故,难可除灭。因为你内心当中没有明了性了,你已经没有力量去抗拒对治这个昏沉的法的现起。这个地方难可除灭,是很难对治的。

智者大师说,你最好乘这个昏沉还没有很坚固的时候,赶快消灭它,它这个跟贪嗔还不同,贪烦恼生,嗔烦恼重,有的是方法对治,他可以去观察,观察贪烦恼嗔烦恼的相貌,是不净苦无常无我,他可以从根本上拔除这个烦恼的势力,因为你还有修观的能力。因为你这个昏沉,你没有修观的能力了,当它完全控制你的心的时候,你根本没办法对治它了,这个昏沉的厉害在这个地方,难可除灭。

这以下智者大师引用了《大智度论》里面的偈颂:

如诸佛菩萨,诃睡眠弟子偈曰:

汝起勿抱臭尸卧  种种不净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体  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缚将去杀  灾害垂至安可眠

结贼不灭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临阵两刃间  尔时云何安可眠

眠为大暗无所见  日日欺诳夺人明

以眠覆心无所见  如是大失安可眠

我们把这个偈颂分成三段来解释,第一段是一个总标。

汝起勿抱臭尸卧。说你赶快起来,或者是拜佛或者是经行,不要抱着臭尸卧在那个地方或者坐在那个地方。你表面上在那个地方打坐,事实上你的内心已经跟法不相应了。汝起勿抱臭尸卧,能抱的是你那一念昏昧的心,所抱的是一具臭皮囊。

种种不净假名人。我们的色身它是不能创造功德的,这个人,种种不净,其实这个色身是种种的不净物所成的,你坐在那个地方,一具臭皮囊,何来立功德,怎么能创造功德呢?创造功德,是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性能够创造功德。就是说,你坐那个地方是种种不净假名人,表面上是一个人,实际上是一具臭皮囊。这个地方是一个总标,诃责这个昏沉的过失。

这以下分三段,别释当中分三小段,第一小段约果报,报障。

如得重病箭入体,诸苦痛集安可眠。说我在这个地方打坐,为什么不能睡觉呢?这以下讲出一个理由说,如得重病箭入体,你是一个得了重病的人,怎么能够睡觉呢?那么,什么是重病呢?箭入体,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凡夫的心情,觉得得到这个果报体很正常,这个身体老病死,反正生病了就去看医生,觉得逆来顺受,活一天过一天。但是以佛菩萨智慧的观察,这个法身菩萨的境界,观察我们凡夫的身心世界,就像种了毒箭一样。说你在三界里面得了一个果报,这个就像是中了毒箭,因为你在三界得到这个色身的果报,就表示由于这个色身,你必须要去承受很多老病死的痛苦,无量无边的痛苦就是因为有你这个色身而引起的。

说我为什么会这么痛苦呢?就是因为你这个业报身。所以说这个业报身,就像一个人得了重病一样。又像一个毒箭射入了身体一样,诸苦痛集安可眠。你这个身体的毒箭没有拔除,怎么有时间睡觉呢?你要赶快的起来,修习止修习观,栽培你这个信愿持名的功德,赶快到极乐世界,解脱这个果报体的障碍。这是诃责,你这个果报体还没有除灭之前,你没有资格睡觉,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约着业障。

如人被缚将去杀,灾害垂至安可眠。我们内心当中无量劫来,创造了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虽然这个行为是诸行无常,你在造作的时候,刹那刹那的生灭过去了,但是它的业力可是被我们的内心深处所保留住了。

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当中,都集聚了很多地狱的罪业,已住地狱业,如何安稳住?这种罪业,就好像是你一个人被缚住,要抓去市场被砍头一样,你现在从官府要走到市场,距离很短,就是几步路而已,你被缚去要被杀,灾害垂至安可眠,你这个死亡随时要到来。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体有无量无边的可能性,我们未来的生命有很多的可能性,因为我们的生命当中有很多的罪业,但是也有很多的善业,那么临命终的时候,到底哪一个业力起现行,这个谁也说不准,不决定。那么修行是干什么呢?修行就是你要赶快在你这个生命没有结束之前,赶快把你的信愿持名的净业成就,让这个净业先起现行,先得果报,这就是马拉松赛跑。就是说,你要赶快在被抓去杀之前,成就一个信愿持名的三资粮。

灾害垂至安可眠,你哪有时间还在这个地方昏沉睡觉呢?你还不赶快抽出一点时间,来参加这个共修。你无量劫来,扣掉了这个工作、吃饭、睡觉,你还有多少时间因缘能够修行。灾害垂至安可眠,你怎么能在那个地方昏沉,把时间给空过了呢?把这这么好的因缘给空过了?因为你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罪业,所以你没有资格睡觉。

第三个是约烦恼障。

结贼不灭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亦如临阵两刃间,尔时云何安可眠。

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烦恼贼,这个贪嗔的烦恼贼随时会活动,会破坏我们的功德。这种结贼的伤害还没有除灭之前,就像是如共毒蛇同室居。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说我们的内心当中有信愿持名的功德,可也有很多贪嗔痴的烦恼。就好像说有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功德相貌,但是你的房间当中也住了一个蛇,就是你跟蛇住在一起,当然蛇不是一天到晚会咬你,就是烦恼不一定会活动,但是它随时有可能会咬你。就是说,你那个烦恼没有调伏之前,它随时会有可能生起现行,来破坏你的信愿持名的功德,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临阵两刃间。你现在在这个修行过程当中,心中的这个正念和烦恼的势力,真妄交攻,这种成败关键,就像是在战场当中两个刀刃在那个地方对杀,你在这个紧急的关头,尔时云何安可眠?你怎么能够睡觉呢?现在是成败关键,你再稍微用功一下,你再思惟一下烦恼的过患,思惟它如大火、如怨贼、如毒蛇,你再思惟一次,你再加强一分的势力,你可能就觉悟了。你就知道,哦,原来烦恼是这样子的相貌,你就下定决心要远离它,你可能就差这么一次的观想,结果你观到一半睡着了,尔时云何安可眠?这个成败关键是不应该睡觉的。

这当中龙树菩萨提出了三个理由,我们没有资格睡觉的三个理由:第一、报障;第二个我们内心当中有罪障;第三个有烦恼障。这三障未除之前,尔时云何安可眠?你不能够睡觉。

最后,结劝。

眠为大暗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

以眠覆心无所见,如是大失安可眠。

这个地方做一个结劝,说这个眠为大暗。这个睡眠的法在心中生起的时候,你心中是什么相貌呢?是一片的黑暗,无所见。虽然你嘴吧念很多的经咒,但是你内心当中一片黑暗。嘴吧是念念有词,但是你内心当中无所见,什么都没看到,什么法都不相应。日日欺诳夺人明,这是严重的问题。它这个日日的欺诳你,日日的去夺你心中的光明,这个可怕在这个地方。

这个睡眠,说我不管它会怎么样呢?睡眠是一个心所有法。这个心法和色法是不同的。色法你说不管它,你就不管它了嘛。心法它会…观心无常,心法是会变化的,它不是变大就是变小,不是变小就是变大,内心的状态是不会停止的,不管是善不管是恶。那么你内心当中有昏沉的习惯,你不对治,就表示你是随喜它,你放纵它,它的结果呢?日日欺诳夺人明,你心中的光明就会越来越少。

我读佛学院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他戒腊跟我一样,他是一个修行很用功的一个比丘,他是学这个不倒单,晚上就是不躺下睡觉,当然也很好,但是他没有修行成功。他晚上没有睡觉,精神体力耗损的太厉害了,他后来连白天也睡觉。刚开始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到后来,不该睡觉的时候也睡觉。到最后到什么程度呢?他不能坐下来,他不能盘腿。你看他在哪个地方,跑过来跑过去,什么事都没有,他一到上课就麻烦了。他一到上课,双腿一盘,你可以从一数到十,他马上就睡着了,他控制不了自己。最后怎么办呢?后来他上课,就拿张纸折来折去的,没办法,大家都包容他,因为他说,我要是不折纸,我不折讲义,我就睡着了。

这个地方就值得我们去思惟这件事情,就是说,我们今天要很实际的面对问题。就是说,你修行的目的是干什么?修行的目的并不是不要睡觉,也不是不要吃饭,问题不在这个地方。修行的目的并不在于睡觉不在于不吃饭,你内心当中要生起止跟观的对治的力量,对治烦恼的力量,生起一种正念。

那你修到最后你心中一点光明、一点明了性都没有了,没有明了性,那你内心当中完全跟愚痴是相应的,那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这个昏沉一现前的时候,那肯定是随业流转,信愿持名三种资粮,一个资粮都不现前,任何一个资粮现前都是要有一个明了性的。

你临命终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打吗啡呢?为什么你临终的时候不能打那个镇定剂,就在这个地方。你镇定剂一打,整个人一片黑暗。什么叫信愿持名呀,你那个时候就随业流转了,完全靠业力去流转了,所以这个昏沉的过失是非常严重的。

我看有些人他不在乎,昏沉再严重的话,他下辈子会让你到畜生道去了。畜生道的内心状态最明显的就是愚痴,它不一定就是没有善业,你看畜生有些果报很好的,有些人他在畜生道的时候,衣食非常的丰富,但是他的第六意识非常的暗昧。日日欺诳夺人明,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你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件事情。

以眠覆心无所见,如是大失安可眠。睡眠覆盖你内心的明了性,使令你对诸法的真实相,什么是三界里面的不净相、苦恼相、无常相、无我相,这种广大的智慧的觉照,你完全是无所见。如是大失安可眠,你失掉了佛法最重要的功德,安可眠?

如是等种种因缘,诃睡眠盖,警觉无常,减损睡眠,令无昏覆。若昏睡心重,当用禅镇杖却之。

前面是说明昏沉的过患,睡眠的过患,来诃责睡眠盖,经常警觉生命是无常的,我们随时要面对死亡,我们能够使用的时间很有限,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来警觉自己减损睡眠,令我无昏覆。那么假如昏睡心重,可以用禅杖除却之。

说这个禅杖,这个香板的使用要小心,禅宗打这个禅杖他有位置的,不是随便打,随便打,是要把身体打坏的。所以我们没有经验的,我们稍微点一下就好,不要用这个禅杖打人家的身体,因为你不知道打哪个部位,打错了会内伤。如果昏沉重了,打也没用,就起来拜佛,不要坐了。

这个昏沉,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正常一点,就是你的饮食睡眠正常一点,不要一开始给自己太高的标准。你一天的工作耗损很多的精神体力,就就需要这么多的睡眠,你一定要要求你坐到不可能的时间,你坐下去,你肯定睡觉。那么你今天睡觉,明天也睡觉,后天也睡觉,世界上的事情习久成性,它这个心所,不管是善是恶,在你的内心当中活动久了,它的势力就大了,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我这个同学,我去年听说他往生了,非常可惜,非常精进的一个人。

所以说这个修行,你不是硬干的,后面他会强调,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智者大师他讲出一个调字,他说你要去善调。你要用你现在的身心的因缘来修行,你毕竟不是法身菩萨,你现在是一个带有烦恼障业障报障的身心世界,做什么事情随缘尽份,你现在是这样的一个身心因缘,就要随顺你这样的因缘来修行才行。你一定要违背你这个身心世界的因缘,你这身心就是需要吃饭需要睡觉,你一定要违背这个因缘,你到最后就不能成功。所以说,我们修行,不在乎在你坐多久,你要有效果出来,是这个意思。

另外,你在做定课之前,最好不要去做太耗损精神体力的工作,这个也是要注意的,除了正常的吃饭睡眠以外。就是说,你准备要做定课前面的一个小时,最好不要做太耗损精神体力的事情,因为你这个精神体力耗损的太厉害,跟人家讲话讲的太厉害,耗神伤气,你到了一入坐,肯定睡眠,因为没有精神了。睡觉的时候就是一具臭皮囊,何来立功课,臭皮囊还在那个地方,内心当中已经昏昧了,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有关这个调饮食睡眠,下一科会讲的很详细,我们这个地方就不说了。

再看已四、弃掉悔盖。

这个掉,就是掉举,这个掉举就像是一个钟摆,在左右的摇动,叫掉举。这个摇动主要是指内心的摇动,就像钟摆一样左右摇动,谓之掉举。这个悔,就是后悔,对于你已经做的事情生起追悔之心。这件事情已经做了,对于已经做的事情生起追悔之心,叫掉悔。

这个地方所说的盖,是掉跟悔要同时具足。就是你先前掉举了,在打坐的时候后悔,这才构成盖。如果你只是掉举,掉举以后你把它放下了,在做定课的时候不再去回想它,那么这不能构成盖。这一科里面说的掉悔,是要两个都具足。先掉再悔,正式构成盖。盖覆你内心的止观。

己四、弃掉悔盖

第四弃掉悔盖:掉有三种:

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

这个掉有身、口、心三种,看身掉。

身好游走。说你这个人的身体静不下来,喜欢到处找朋友攀缘。或者诸杂戏谑,你经常喜欢现出一些很奇怪,令人发笑的动作,就像马戏团的小丑一样,现出种种的戏谑的动作。坐不暂安,你这个人的身体静不下来,也坐不住的,一定要动来动去,这叫身掉。

二者口掉:好喜吟咏,诤竞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

这个人欢喜吟咏,欢喜唱歌吟诗作对,或者诤竞是非,有些人就是欢喜跟人家辩论,他跟人家辩论,他很欢喜很高兴,诤竞是非。或者无益戏论,有些人他喜欢讲一些开玩笑的话,增加一些戏论;乃至于世间的语言,世间这些尘劳的事情,这个是属于口掉。

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

心掉,就是内心当中放逸,你已经不再去克制自己了,把自己的内心放松了;纵意攀缘,当然这个攀缘不是在三宝的境界活动,是在五欲的境界活动。思惟文艺,思惟这个世间的文学、艺术,以及世间的种种的才艺,总之诸恶觉观,一切的恶觉观,都是称为心掉。

这个地方的掉有三种,身、口、心三种。

掉之为法,破出家心。如人摄心,犹不能定,何况掉散?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

掉举的法破坏我们修行的道心。一个人他很摄心的在佛号中,在三宝中都很难入定,何况一个人经常掉举散乱呢。掉举的人,讲一个譬喻,就像是无钩的醉象,这个醉象没有这个钩来调伏它,个性非常的粗暴;就像无穴鼻之骆驼,这个骆驼需要有钩子把它的鼻子穿住,骆驼才肯听招呼的,没有穴鼻的骆驼,当然不可禁制了,内心当中就很难调伏了。

这以下引用《大智度论》的偈颂:

如偈说:

汝已剃头著染衣  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著掉戏法  放逸纵情失法利

这个地方是以出家众做代表。剃头着染衣,染衣就是穿的袈裟。执持瓦钵行乞食,你已经放下了世间的尘劳,一心的行道;云何乐着掉戏法,怎么还好乐身口意的掉法呢?放纵你内心的情感,失去了佛法的功德,失去佛法的利益。

既失法利,又失世乐,觉其过已,当急弃之!

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

这个掉举,它所诃责的对象,它是有特定对象的。我们的修行,一般人他只追求人天福报,他也不要求今生了生死,他只想要保住下一辈子的人天果报就可以了。当然他做一些慈善事业,整天跑来跑去,也就是无可厚非了,因为他的内心当中也不想成就什么正念功德,就是起一些善心就可以了。看这句话他的意思,他所对治的就是你内心当中真的要成就止观的功德,你内心当中真的要把信愿持名的三资粮今生要成就,针对这个人来诃责掉举。

你内心当中真实的觉悟到生死流转的痛苦,生死就像一场恶梦一样,你一想到下辈子要再来流转,就像一场恶梦,你心里就害怕,所以下定决心,从此专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我今生一定要把这件事情解决,如果你是这样的一个修行标准,那你就不应该掉举。因为你的内心当中要成就一个止观的功德是何等不容易的,你再掉举,你就很难了,你就会失掉法力了。

这个地方他是针对人说话的,你内心当中真正要解脱生死,那你就要稍微的控制一下你的身口意了。

悔者,悔能成盖,若掉无悔,则不成盖。

这个地方他正式说明盖覆止观是悔。就是先掉后悔,如果你只是掉,没有悔,那不能成盖。

何以故?掉时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

为什么说只有掉没有悔,不能障碍止观呢?因为掉的时候,他的因缘不是在修习止观的因缘,他不是在这个缘中,不是在修习止观的时间。有的人他提的起放的下,他掉完以后,他修习止观,他能很专心,那么这样也不构成盖。如果说你在修止观入定的时候,你后悔前面所做的掉举的事情,忧恼覆心,内心又是忧又是恼,你真是忧恼,你把宝贵的时间浪费了,这样子正式构成盖。

但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

这个悔构成障碍有两个:

第一个,因掉后生悔。就是他在修止观之前,他先有身掉口掉意掉的情况,后来做定课的时候,后悔:哎呀,我不应该去做掉举的事,把时间都空过了。你空过就空过,你再这么一个后悔,那障碍止观,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你曾经做过重大的罪业,破根本重罪,杀盗淫妄的罪,有造重大的罪业,你心中经常害怕这个罪业,临终要起现行就到三恶道去了,悔箭入心,内心当中一次一次的生起这个悔恨的心情,就像这个毒箭射到你内心当中,坚不可拔。一直后悔,就很难拔除你对这件事情的悔恨,这样子也构成一个盖,障碍你修止修观的功德。

这以下根据《大智度论》讲一个偈颂:

如偈说:

不应作而作  应作而不作

悔恼火所烧  后世堕恶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复忧

如是心安乐  不应常念著

若有二种悔  若应作不作

不应作而作  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等种种因缘,诃掉悔盖,令心清净,无有覆盖。

这个地方有关掉悔,分成两段,先一个是总标,再一个是别释。先看总标,第一段。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这个掉所引生的后悔,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是你不应该做的却做了。

我刚刚不应该身掉口掉意掉的,我刚刚这个时间拿来做定课多好,拿来听闻佛法多好,我应该这堂课要去上课的,不应该去做这种身口意的掉悔,不应该做的你去做了,这个时候你的心中,悔,这是第一个。

其次,应作而不作。哎呀,我刚才应该去忏悔七,我应该集积资粮,我应该去做佛七的,你应该去做,但是你却失去了这次机会,而没有去做,这样子也是悔。两种情况,一个是不应该做的你做了,一个是应该做的,而没去做,这样子都是悔的内涵。

那么这个悔,在你心中会生起有什么过失呢?

悔恼火所烧,后世堕恶道。

忧悔的心,这个热恼像大火一样燃烧,就使令你后世堕恶道。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后悔的本身是不会让你坠恶道的,没那么严重。那为什么后世会堕恶道呢?这个忧悔的心在临命终的时候,它很容易去刺激这个罪业,爱取有。就是说你一直执着你内心当中业障很重,你对于你今生曾经做过的事情,你一次一次的追悔,这样追悔的心,很容易触动罪业,就使令这个罪业先起现行,到三恶道得果报。

所以印光大师他一再强调,临命终的时候,临命终的人,心中有悔恼的情况,你一定要为他解开,想办法用这个道理,把他心中这个悔恼的结解开,否则这个人很容易到三恶道去的。饶是你这一生做再大的善业,经不起临命终时候那个悔恼的心现起。这就是悔恼火所烧,后世堕恶道。就是说他这个悔恼的火,很容易去触动过去的罪业,哪个人心中没有罪业,问题是你不要去触动它,问题就在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是个总标,这以下别释。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复忧

如是心安乐 不应常念著

这个地方的悔有两个:第一个是因为犯罪,第二个是因为掉举,先看犯罪的悔。

说一个人犯了罪业,你内心当中也如法忏悔了,或者是作法忏,或者是取相忏,虽然没有取得好相,你也如法忏悔满一年了,这个罪业已经没有强大势力了,你已经如法忏悔以后,你内心应该是什么心情呢?悔已莫复忧。不要在这个地方再重复的忧悔,你内心当中应该是如是心安乐,忏悔得清净,忏悔得安乐,不应常念着,不要老是去想过去的事情。

前面智者大师强调,这个有相行,他强调的是事忏,但是他最后一定会加强一个观念,观罪性本空,观察这个罪,它是假借因缘而生,从本性来观察它本性是毕竟空的,如果罪业是有自性的,那谁也没办法把它忏除。

这个观罪性本空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修行的确要有一些般若的智慧做基础。

禅宗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这句话就很重要。说我们一个人要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凭什么讲佛道无上誓愿成,凭什么?你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业,你凭什么讲佛道无上誓愿成,凭的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凭着这个观念,就可以证明,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因为烦恼跟罪业都不真实,它假借错误的因缘而出现,它也能假借正确的因缘操作而消灭,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个因缘观很重要,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我们内心的善恶念都是你心中的操作,假借不如理作意的操作,它出现了烦恼跟罪业,你也能够假借佛菩萨开示的法语,观察思惟这种如理作意的操作,把烦恼给消灭下来,那么所凭的就是罪性本空。这样子,我们忏悔清净以后,就不要再去想它了。悔已莫复忧,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这是龙树菩萨对我们的一个开示。

这个是讲到因罪业所引生的悔,其次讲这个掉举。

若有二种悔  若应作不作

不应作而作  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两种悔,第一种悔,若应作不作。第一种是我刚才应该参加佛七,我怎么没参加呢?你以后一想到这个事情,一想到没有参加佛七,你内心就是一阵阵的痛。若应作不作,我应该去参加佛七,我没有去参加佛七,内心当中开始忧悔。或者不应作而作,我那个时候不应该去掉举的,你去做了,你这样子想,是愚痴人的相貌。

为什么是愚痴呢?

这以下讲出一个理由:因为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就是说,你现在应该要注意你的所缘境了,现在不是后悔的时候,你应该去修止,或者去修观,观察娑婆世界的苦,观察极乐世界的乐,你要做这件事情。但是现在你不是,你在那个地方追悔。这样追悔有什么好处呢?不会因为你追悔的原故不做而变成做,那个恶事已经做了,也不能使令它再不做。换句话说,你这个追悔无济于事,只有在这个地方自寻烦恼,浪费时间,所以这是一个愚痴的相貌。

如是等种种因缘,诃掉悔盖,令心清净,无有覆盖。

这个后悔,在修止观的前方便,在拜忏的时候可以,那个时候非常需要这个后悔的心所,非常需要,因为这个灭罪就靠这个追悔。但是你经过这个前面的拜忏以后,你现在入坐开始修止观的时候,这个悔就不应该再出现了,这个时候,你再追悔就变成盖了,盖覆你修止修观的功德。

所以这个追悔的心所的操作,只适用在你修止观之前,你在那个地方拜忏,可以。但是入坐修止观的时候,那你内心只做一件事,就是修止修观,所有的过去,不管是对不管是错,完全放下,一心一意的修习止观,是这个意思。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