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顿悟,都是从因地栽培来的

净界法师  2023/03/17        

所谓的顿悟,都是从因地栽培来的

这个净法的熏习,它的体性是无漏的,所以它跟阿赖耶识是不同的,它有趋向于法身跟解脱身的功德。如果是大乘,是万德庄严的法身;如果是小乘,是偏空涅槃的解脱身。这种善根的熏习是“如如熏习”,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在心中不断的思惟观察,使令我们的善根从下品而转成中品,由中品转成上品,这种出世的善根是次第渐增。

这样增加的结果“如是如是,异熟果识,次第渐减,即转所依。”在我们“异熟果识”当中,出世的善根慢慢的增加,杂染的种子慢慢的减少,就能够产生一个转依,转有漏的阿赖耶识成无漏的清净识、无垢识。就是这个转,在因地是这样的做法。这个是讲熏习次第渐增。

《摄大乘论》的熏习,这个善根,是比较狭隘的针对听闻来说。我们要读《法华经》,法华经的〈方便品〉是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法华经》说:诸佛出世的本怀,是要使令一切众生成就佛的知见,在这样一个目标的前提之下,佛陀是广设方便的。所以你读法华经的〈方便品〉,智者大师说:法华经最重要的是〈方便品〉。有人就问说:《法华经》是讲一佛乘,它是要趋向诸法实相,为什么强调〈方便品〉呢?蕅益大师说:因为没有〈方便品〉,就没有真实的功德。

所以佛法的殊胜在〈方便品〉。虽然我们今天的目标是理体三宝,但是没有住持三宝,没有一个人可以从生死凡夫趋向理体三宝,不可以!你超越了住持三宝,你就跳跃不到理体三宝。你看《法华经》的〈方便品〉,它没讲那么高深,一定要听闻。

它说:一个生死凡夫,他做了一些生死的事业,他去赚钱回来以后,诶!经过一个佛堂的前面,他看到佛像很庄严,合掌起欢喜心,种下一个善根。种下一个善根,他来生就能够生长在有三宝住世的地方。有人盖庙,他就出个二百块,又种下一个善根。种下一个善根,他就更有可能跟三宝在一起,来生又生长在有三宝的地方。慢慢慢慢的就做一个五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乃至于再慢慢慢慢的出家,最后一念的相应成就圣道。

你说:诶,修行最重要就是那一念的光明现前。那要问你:他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没有佛像让他生起欢喜心,他怎么会有最后的那一念光明出现呢?所以智者大师赞叹〈方便品〉是对的!“如如熏习下、中、上品次第渐增”。比如说:诶,都没有人要出家,没有人愿意穿这个袈裟来扮演僧宝的角色,那你怎么栽培善根呢?众生就没有办法栽培善根!这就是住持三宝。没有人盖佛庙,没有人来承办佛像,那众生也没有办法跟佛结缘。所以他这个善根是慢慢的、点点滴滴的累积,从浅到深慢慢的增加,所以因地的时候是没有跨越的。

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有人说永嘉大师好象是一下子就开悟了。永嘉大师说:“我也曾经累劫修”。你看禅宗的祖师三言二语就开悟了;但是你没看他过去生是怎么修的。就是说他吃三碗饭吃饱了,你看他吃到第三碗,他前面二碗饭已经吃好了。所以所谓的顿悟,都是从因地的栽培而来的,没有一个人能够跨越这个次第,不可能!一定是从闻而后思,由思而成就修,“如如熏习下、中、上品”,决定是“次第渐增”的,慢慢的有漏的这个种子渐减,出世的善根渐增。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