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禅的理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圣严法师  2021/09/14        

把禅的理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大家并不懂得如何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菩提达摩所说的‘心如墙壁’,就是它的方法。也就是,不讲理论、不需要修行;只要求把自己的内心训练成如同墙壁一般。

一、能藏能用

这个墙壁,应该是透明的。墙壁本身是不动的。但是,它可以任人使用;我们可以在墙壁上挂东西或画东西。墙壁上,虽然是挂了东西或画上东西,但是,墙壁本身并不曾改变。

我常讲:‘内心里不要留下任何东西。’比如谈到对钱的态度──‘我们在银行里要存钱,口袋里要装钱,但是内心里不要想钱。’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不要有知识、学问、经验。而是,你有过的,就是你有的;‘有’是为了众生,不是你本身要它,你自己要‘没有’。

我们的内心里,应该像个仓库。储藏在仓库里的东西,应该安放著不动。假如,仓库里的东西都在动,那就麻烦了。所有的东西,在我们随时要运用的时候,便从仓库里拿出来。不用时,要安置勿动。可是,人的内心很奇怪,在你不用它时,心中往往也会跑出东西来。甚至要用它时,东西出不来。

例如刚才和一位太太讲话,她想讲一句话,但老是讲不出那句话来,那位太太便敲敲脑袋,急著说:‘赶快出来!’其实,当我们的内心很冷静时,用不著去想,所需要的东西,自然会出来。

因为,我们的内心有太多的东西同时在波动,所以往往在运用上,我们要它出来时,它不出来;要它不出来它却出来了。因此,希望大家训练自己经常保持内心的不动如同墙壁。如此,便与佛心相似了。

现在,我要问:诸位能不能把内心训练成像墙壁一样?诸位做得到吗?将过去所学、所经验的一切,全都摆在仓库里,不要动它,能吗?倘不能做到怎么办?

当我们看到有人说话很粗气而心生厌烦时,会叫他‘闭嘴!’但是,当你的内心在很混乱的状态中,你无法指挥自己去执行正常工作的时候,你有没有办法,叫它‘闭上’呢?这的确是不容易的事。

二、四种方法

菩提达摩告诉我们的修行方法,就是‘二入四行’。二入是理入及行入,心如墙壁是理入,另外四种行是行入。四种行的内容是:(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一)报冤行

现在所有一切的结果,必然有其原因,而我们并无法一一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依佛教的观点而言,乃是无始以来,多生多世以前就跟著生命带来。然而,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过去生,也无法去证明它。同样的,就此生而言,从我们出生开始到现在为止,也有很多自己无从记起的事。

因此,当我们遇到不幸的事、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如何才能够让自己想到:‘此事必有它的原因’呢?我们可能不完全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但是也无须去理它。只须确认,果从因来,只有接受它了。如果,我们仅仅是逆来顺受,在态度上,不也很消极吗?事情既然已经有了前因,倘若再以另一项原因相加进去,事情所得的结果和情况就会更改。所以在态度上,第一,要接受事实;第二,要寻求解决的方法。

首先,遇事不要烦恼。譬如我们这间房子,现在突然失火了,该怎么处理?房子失火,必然有原因。我们是先救火呢?或者是先跑出去呢?又或者是先坐在这里研究原因呢?当然,事必有因由,先别管原因,我们现在是解决问题要紧,先当跑出火宅设法救火,然后追究火首是谁吧!能如此,方能解决种种的不如意事。凡事发生困扰时,我们便以这种态度来接受、来解决。

(二)随缘行

任何幸运的事,任何好事,也都有其原因。遇到不幸的事,会感到痛苦,这是正常的。但有些人,遇到幸运的事却并不快乐,反受其苦。我们常看到很多有地位的人,有财富、有权势,他们都很快乐吗?很多人认为,只要有钱、有地位、有权势,就是幸福的。但是,事实上未必尽然。

男孩追上女朋友,一定是很幸运吗?我说不一定,但也并非一定不愉快。这意思是指事情的进展中,可能会发生不愉快的现象。因此,任何事情的成功与幸运,不要太兴奋,也无须骄傲。有些人在得意时,常会忘了自己是谁。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一则故事:一位刚刚知道已中了大奖的乞丐,因他的全部财产只拥有一根竹棍,他为了防止奖券遗失,便把它藏在竹棍里。他心中一直为发财的事兴奋!实在是太得意了,心想今后不用再当乞丐了,还要这根讨饭的竹棍做什么?这一高兴便把竹棍扔到河里,当他想起奖券还藏在竹棍里的时候,不但钱已领不到,竹棍也弄丢了。本来,穷得只有一根竹棍,结果呢?得意忘形,连仅有的竹棍也失去了!

以禅的方法来生活,面对这类的事,修行者会认为,这只是一件平常的事;钱来了,只是来了。它来得必有原因,等于自己在银行里从自己的户头里提了一大笔存款回家,又有什么值得兴奋的呢!

(三)无所求行

不论以东方或西方的观点而言,假如人类什么也不追求的话,那么,人活在世上做什么?

人类凡事追求,就是为了有一分希望。因为,有一分希望让我们去追求,所以我们才会努力,这是正常的;有所追求,这也是正常的。然而,往往人类所追求的目标,不一定能实现。俗话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座的诸位,多半是年轻人。我想请问你们,在幼稚园时代是不是说过:‘我长大了以后要做……’,到了中学、大学之后,是不是又改变了观念呢?我有一位信徒和学生,他原是哲学教授,后来又去学音乐,现在,既教佛学又兼职按摩师。他始终不清楚哪一项才是他最终的目标?也不知道他最初究竟是要学什么?

虽然他学了很多,但是这并不是问题。就好比一间房子,有很多门;这房子人人都想进来,你可以从东面进来,也可以从西面进来,你可以从地下室入口自楼下爬楼梯上来,也可以搭直升机从屋顶上下来。假如,你认为进了一道门,不过瘾,想多看几道门,一探究竟,这是可以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能进到这间房子的核心处,不论你从那一道门进来,你所见的,将会是完全相同的。

假设,在一开始,你已经有一个特定的门要进,那可能有问题。有的门,你想进去却进不去,你看到其它人进去,你硬是进不去。其实,这也没关系,你进不去,可以绕到其它的地方,从另一道门进入。门内的人,将会说:‘怎么你从这个门也进来了?’

因此,所说的‘无所求’,是要我们不去追逐一个‘求不到就不行’的目标。但是,我们凡事要努力;因为,努力本身就是生活。

倘若是为了一种目的而修行,这件事本身就是白忙一场,就是一种执著、一种阻碍,阻碍你达成这个目标。什么是阻碍?为了‘有所求’,为了一个目的而去做任何事,这在普通、一般性的目的来说,是可以求得到的。

但是,开悟这件事,却不相同,虽然人人都可以开悟,也可发愿开悟,若正在修行过程中,老是追求开悟,那么开悟的可能便离你越来越远。因为,开悟的意思是解脱;解脱种种被自己、被外在的环境所绑住的一切束缚。如果,我们去追逐一件事,这个你所追求的,就成了你所执著的。当然,你是被它绑住了,它就是你的障碍,也就是使你得到解脱的障碍。

(四)称法行

四种方法,是有层次的,一层比一层高。

第四种方法,所谓称法行,是教我们:‘凡事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需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因为,说到无所求,很可能会落入消极的心理;以为我既然不求任何东西,那我也不应该做任何事罗?‘称法行’就是要我们很积极的去做事,很努力的去工作。

我遇过一位年轻人,他立志要当律师。高中毕业后,连考了三年联考,就是考不上法律系。最后考取了图书馆系。他感到很失望、很倒霉,想当律师,却无法实现。但是,事隔多年后,他留学法国,深入研究图书馆管理学,取得图书馆管理学的博士学位。这类人才很难得,

在他尚未返回之前,国内已安排好聘请他回来任职最新最大的图书馆,因为国内欠缺这样的人才。当初,他考取图书馆系,就有人告诉他:‘上了贼船,就要跟贼跑,你既然考取图书馆系,便该好好把图书馆的学问研究好。’这就是说,我们在任何地位、任何岗位或任何情况之中,就要在这个情况所容许的范围内,尽你所能地做到最好。

如果,遇到环境改变、条件也改变,当你置身在另外一个情境之中,在不同的情况下,你也要用同样的态度来努力。倘能秉持这种态度,我们在一生当中,一定是非常的顺利,而不会有太多的烦恼。



   查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