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对待僧人的「十六字诀」

印光大师  2021/03/22        

居士对待僧人的「十六字诀」

原文:

来书发明普敬僧尼,此理此事,实为至当。然教儿辈,又须反复为论。若止一往,则或恐不知去取亲疏,或致受损。

譬如有人,若诗若文,若宗若教,皆悉高超。而其品行卑劣,不堪为人榜样。倘不加分别,概行亲近。此人亲之,不但行为或随彼转。而其任己臆见,妄说道理处。无真知见,或被所惑。

须必居心则若贤若愚,通皆恭敬,不生傲慢。行事则亲贤远愚,取优去劣。如是则可免相染之弊,及挂误之愆。

天下事,有一定之理,无一定之法。若不以情事而为定夺,如执死方子医变症,则生者少而死者多矣。必使情与理相合,法与事相契,则得之矣。

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译文:

来信说明要普敬僧尼,这个道理、事情,实在非常应当。然而教导儿孙辈,则必须反复向他们讲论清楚。如果只是单纯说一个方面,恐怕他们就会不知道如何取舍,分不清哪些该亲近,哪些该疏远,这样也许就会受到损害。

譬如有的人,诗词文章写得很好,对于宗门和教下,都有高超的见解。但他的品德行为卑下低劣,不足以成为他人的榜样。对这种人如果不加以分别,一概地去亲近,那么行为就会随着他转变。而且这种人会随着自己的主观想法,错妄地说一些道理。没有真知见的人,或许就会被他所迷惑。

必须要:就居心存念而言,无论贤良或者愚昧的人,全都应当恭敬,不生傲慢心;而在实际行事当中,则要亲近贤者,远离愚人,择取优良,舍弃下劣。这样,才可以免除相互杂染的弊端,以及贻误事业的过失。

天下的事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而作定夺,就如同拿着固定的药方去医治变化莫测的病症,那么医活的人少,而医死的人就多了。务必要使实情与道理相符合,法与事相契,才算是得当。



   查看完整版